鄭琪芳相關文章

馬文君國有地蓋違建 國產署:未限期改正可終止租約

馬文君國有地蓋違建 國產署:未限期改正可終止租約

馬文君位於埔里的莊園,南投縣政府認定為違建。(民眾提供,合成)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國民黨立委馬文君位於南投埔里的莊園,南投縣政府認定為違建;因該建物蓋在國有地上,是否終止租約?財政部國產署表示,承租人若違反土地使用管制或建築法規,依規定將要求其限期改正,若未改正可終止租約,後續如何處置,視地方政府處理而定。 根據「國產法」第42條規定,「民國82年7月21日前已實際使用,並願繳清歷年使用補償金者」,得逕予出租。國產署表示,馬文君豪華莊園於民國82年7月21日前已存在,承租人已提出相關證明,並繳納使用補償金,因此符合國有地出租規定,租約到116年,目前均正常繳納租金。 國產署也指出,該國有地「承租人不姓馬」,即承租人不是馬文君。據悉,該國有地承租人姓王,應是馬文君的先生王俊國。 由於南投縣政府認定該建物屬於違建,國產署是否終止租約?國產署表示,承租人若違反土地使用管制或建築法規等,依規定將要求其限期改正,若未限期改正可以終止租約,但違建屬於地方政府權責,要看地方政府如何處置,國產署再決定如何處理。
鄭琪芳 2023-12-06
失落30年

失落30年

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法新社)   中國經濟崛起後一度挑戰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但歷經美中貿易戰、房地產調控、監管風暴、共同富裕、防疫清零政策等折騰,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復甦欲振乏力。中國學者點出中國經濟「5個20%」困境,《經濟學人》雜誌更直指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以目前中國經濟情勢來看,若習近平政府不改弦易轍,《經濟學人》的預言可能成真。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動搖,改推「內循環」經濟模式。不過,儘管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但習近平政府多項政策打壓下,加上防疫封控政策重創投資及消費信心,中國各項經濟數據均低於預期,不僅「外循環」欲振乏力,「內循環」也陷入一片死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曉光指出,中國經濟面臨「5個20%」困境,包括:青年失業率超過20%、工業企業利潤年減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少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0%、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達20%。事實上,這些還是美化過的數據,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全球通膨仍高的情況下,中國卻面臨通縮風險,通膨率連續2個月接近零,顯示中國內外需均面臨挑戰。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6月中意外降息0.1個百分點,但此降息速度對提振內需的效果有限,習近平政府領導下,民眾消費信心不振,企業也不太敢投資,外資又持續撤離,加上房地產陷入困境,長此下去,中國不僅可能重蹈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的覆轍,而且情況可能更糟,還沒撤離中國的台商,要有風險意識。(鄭琪芳)
鄭琪芳 2023-07-05
請問朱主席 馬政府發多少?

請問朱主席 馬政府發多少?

馬政府任內有五年稅收超徵,只發給全民消費券三六○○元,還執意油電雙漲搞得民不聊生,如今國民黨卻來質疑普發一.三萬元的政府,不覺得心虛嗎?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記者王藝菘攝)   當年執意油電雙漲 搞得民不聊生 不心虛? 蔡政府決定每人發放現金六千元,加上三倍券(一千換三千)及五倍券,蔡政府已普發每人一.三萬元。然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天質疑,去年稅收超徵(實徵數高於預算數)四五○○億元,中央有三八○○億元,每人應發給一萬六七○○元,還有一萬多元跑去哪裡?請問朱主席,馬政府任內,也有五年稅收超徵,馬政府發給全民多少錢?只有消費券三六○○元,還執意油電雙漲搞得民不聊生,如今國民黨卻來質疑普發一.三萬元的政府,不覺得心虛嗎? 朱立倫還說,超徵稅收主要來自營所稅、證交稅及少部分綜所稅,主要偏在機會稅與大產業納稅,其他產業並未復甦,民眾經濟情況也未解決,民進黨不應宣傳稅收超徵是因經濟發展,這完全無關。 這段談話也有謬誤,首先,去年證交稅並未超徵,反而是少數短徵(實徵數低於預算數)的稅目;其次,稅收表現當然與經濟有關,例如,朱立倫擔任副閣揆時,二○○九年稅收短徵二五三八億元、創史上最糟紀錄,而當年經濟成長率負一.六一%、創史上最差紀錄,足以證明兩者息息相關。 根據財政部資料,馬政府執政八年,由於經濟成績不佳,有三年稅收短徵,包括二○○九、二○一二及二○一三年,分別短徵二五三八億、二五八億及二九六億元;反觀蔡政府執政七年,僅二○二○年因疫情衝擊,導致稅收短徵約二二三億元。 另,朱立倫質疑,蔡政府憑什麼拿超徵稅收填補錯誤的能源政策等。近年國際能源飆漲,政府為抑制通膨,採取油電緩漲政策,導致台電、中油虧損擴大;請問朱主席,油電緩漲難道不是人民受惠?難道要像馬政府時期,二○○八、二○一二年油電大幅調漲,不僅帶動物價飆高,還影響經濟表現,尤其二○○八年經濟成長率僅○.八%、通膨率飆至三.五二%,可知當時人民過得有多苦?
鄭琪芳 2023-01-05
超徵與短徵

超徵與短徵

部分藍營人士將稅收超徵刻意扭曲為「超收人民的錢」、「向老百姓搶錢」等,一面扭曲事實抹黑政府,一面搶奪全民發錢的政治紅利,可說是吃相難看。(法新社)   財政部預估去年全國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中央政府可運用約三八○○億元,蔡總統與蘇揆昨宣布,部分將發放現金與全民共享,算是皆大歡喜。不過,部分藍營人士將稅收超徵刻意扭曲為「超收人民的錢」、「向老百姓搶錢」等,一面扭曲事實抹黑政府,一面搶奪全民發錢的政治紅利,可說是吃相難看。 所謂「稅收超徵」,指政府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之外,也與政府預算編列較保守有關,去年超徵的稅收中,約八成來自營所稅,主要是政府沒有預料到前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增逾七成,使得去年營所稅大幅成長。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日前在臉書貼文,指「政府透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超收人民的錢」。先不說近幾年政府減稅措施有目共睹,政府徵收任何稅費都要依法執行,而所有稅法均須立法院通過,如立法院通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讓政府超收人民的錢,在野黨立委為何不吭聲? 事實上,稅收超徵應是好事,歷年政府稅收大多超徵,除非遭遇金融海嘯、網路泡沫等重大事件,導致國內經濟低迷不振,才會出現稅收短徵的情況,像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擔任副閣揆時,二○○九年稅收短徵二五三八億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導致中央政府二○一○年不得不舉債四千多億元(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來因應財政缺口,這樣難道是好事? 蔡政府任內雖減少舉債,但為因應疫情編列八四○○億元特別預算,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仍是赤字,目前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五.七兆元,加上油電緩漲造成巨額虧損、勞健保財務缺口等,政府財政其實沒有想像中寬裕;況且,近來景氣低迷,如何提振經濟、協助產業及勞工渡過難關等,也是政府的要務,這些都需要預算,錢要花在刀口上,若因稅收超徵就隨意撒錢,財政紀律何在?
鄭琪芳 2023-01-04
朱立倫副閣揆任內 稅收短徵2538億史上最慘

朱立倫副閣揆任內 稅收短徵2538億史上最慘

朱立倫2009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當年度稅收較預算數短少2538億元,短徵金額創下史上新高。(資料照)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今年全國稅收可望超出較預算數約4500億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日表示,許多綠委都跟進主張還税於民,蔡政府卻後悔,搞些五四三,相信民眾無法接受。不過,朱立倫2009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當年度稅收較預算數短少2538億元,短徵金額創下史上新高。 朱立倫2日陪同國民黨北市第3選區立委補選候選人王鴻薇出席新春親子嘉年華,他會前受訪表示,政府超徵的4500億元其實是大家的血汗錢,民進黨說其中700億歸屬地方政府,當然沒問題,卻還要把3800億切分成好幾部分,只剩1800億要還稅於民,現在後悔不發現金,要做一些五四三,「我不懂欸」。 朱立倫於2009年9月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因適逢金融海嘯,2009年經濟成長率-1.61%、創下史上新低,且2009年全國稅收實徵數僅1兆5303億元,與預算數1兆7841億元相較,稅收不僅無法達成預算數,還較預算數短徵2538億元,預算達成率僅85.8%。 對於今年稅收可望超徵,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已表示,財政部預估今年全國稅收可望超過預算數4500億元,扣除分配給地方政府700億元,中央約3800億元,其中1000億元將用於撥補勞保健保基金財務缺口、挹注台電進行電價補貼,另外1000億元投注「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剩餘1800億元先預留部分財源以備不時之需,其餘將研議發現金與全民共享。
鄭琪芳 2023-01-03
發錢?還債? 政府「父子騎驢」

發錢?還債? 政府「父子騎驢」

財政部公布今年前十一月全國稅收三兆七九七億元,預估今年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超徵金額續創史上新高。(資料照)   財政部公布今年前十一月全國稅收三兆七九七億元,預估今年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超徵金額續創史上新高。我國稅收連續兩年超徵逾四千億元,原本是好事一樁,反映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近幾年卻被有心人士誤導為政府向人民「超收」稅款,以此要求政府「還稅於民」,近期相關主張甚囂塵上,似乎營造出政府非做不可的氛圍。 稅收超徵 營所稅占約8成最多 然而,今年前十一月稅收超出預算數三五五四億元,以營所稅超徵二八三八億最多,綜所稅九一○億、營業稅八○六億次之。所謂「還稅於民」,難道要把稅收退還給企業?即使綜所稅也超徵,但若退稅給納稅人,也是高所得者拿得多,中低所得者拿得少、甚至拿不到,因很多中低所得者根本沒繳稅,此舉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近來國內景氣降溫,加上年關將近,不少政治人物、學者專家主張發放N倍券、現金等,或可說是「廣義的還稅於民」。不過,政府要發放N倍券或現金,也要經過預算程序,若編在防疫紓困特別預算,還要修正「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提高預算上限,想要在年關前發放,可說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蔡政府任內雖減少舉債,但為因應疫情編列八四○○億元特別預算,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仍是赤字,目前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約五.七兆元,加上油電緩漲,今年台電現金增資一五○○億元,預估明年也要相當規模,還有中油虧損、勞保基金撥補等,都要不少預算,政府財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寬裕,相關政策須綜合考量。 在野黨一再批評政府債務太多,但當政府將超徵稅收用來減少舉債、增加還本時,又要求還稅於民,如今,蔡政府就像「父子騎驢」一般,似乎怎麼做都不對。
鄭琪芳 2022-12-27
誰能偷走台灣半導體?

誰能偷走台灣半導體?

「半導體去台化」是假議題。(資料照,路透)   近來「半導體去台化」成為熱門議題,台積電宣布3奈米赴美設廠後,此論調更是甚囂塵上,然而,正如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所言「門都沒有」,不是蓋一座工廠就可以把產業移植過去。確實, 台灣的人才、成本等優勢,美國難以複製,所謂「半導體去台化」,明顯是中媒炒作出來的假議題,部分親中人士隨之起舞。但當年台灣產業大量西進時,這些人士不僅不憂慮、甚至大力鼓吹。事實上,若論誰有可能偷走台灣半導體產業,中國的可能性絕對大於美國。 過去幾年國內投資熱絡,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在此之前,台灣面臨產業空洞化危機,企業紛紛前往中國設廠,台灣資金、人才、技術大量外移中國,導致國內投資、消費不振,經濟表現落居亞洲4小龍之末。當時中國挾著成本、市場、地理、語言、文化等優勢,對台灣產生龐大的「磁吸效應」,想要挖走台灣人才、偷走台灣技術也更容易,現有中國半導體廠幾乎都有台灣人才身影,例如最近被美國制裁的中國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 所幸,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後,全球供應鏈重組,COVID-19疫情爆發後,更加速外企撤中,台商也紛紛回流投資,台灣經濟體質逐漸改善。過去幾年,台商從大舉「西進」轉為「南向」,甚至開始「東進」,而美國雖有市場、技術等優勢,但工程師等人才欠缺,加上建廠成本高、地理位置遙遠等,難以對台灣產業產生「磁吸效應」,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優勢,美國也難以複製,就像CNN分析「美國偷不走台積電」。 美中對抗加劇且長期化,華府的態度很明顯,各國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面對中國文攻武嚇的台灣更沒有模糊的空間,「去中化」是現在進行式,「東進」成為新趨勢,鴻海日前宣布出清對中國紫光的持股,或許可視為一正面訊息。因此,對於中媒刻意炒作「去台化」議題,國人不要輕易被帶風向,事實上,當初產業西進才是真正的「去台化」危機,幸好台灣渡過此危機,但也付出不小的代價,台灣不能重蹈覆轍。
鄭琪芳 2022-12-21
物價、房價與選舉

物價、房價與選舉

    物價及房價高漲被視為執政黨敗選原因之一。(資料照)     九合一大選落幕,執政黨大敗收場,物價及房價高漲被視為敗選原因之一。事實上,為抑制房價,政府已祭出好幾波打炒房措施;為紓緩通膨,政府也採取升息及降稅等政策,但國內房價、物價仍居高不下,近期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勢雖趨緩,但民生物資漲幅卻擴大,像蛋價問題拖了1年還是「貴參參」,雞蛋漲幅未減反增,民眾當然心生不滿。 為抑制房價,蔡政府陸續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2.0、實價登錄2.0等措施,加上中央銀行今年3度升息,近期房市開始降溫。不過,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2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季增2.44%、年增10.27%,創9年來最大升幅;第2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69倍,季增0.11倍、年增0.62倍;房貸負擔率39.62%,季增1.27個百分點,已接近「偏低」等級。 另,10月CPI年增2.72%,連續3個月低於3%;但扣除蔬果及能源後,核心CPI漲幅2.96%、創14年新高;而17項民生物資平均年增6.9%、為逾13年半最大漲幅,其中雞蛋飆漲近4成、近4年最大漲幅;麵包漲8.76%、漲幅逾14年新高;衛生紙也漲7%以上、逾3年半最大漲幅。若以購買頻率觀察,「每月至少購買1次」漲4.56%,因此民眾對物價上漲很有感。 主計總處昨下修今、明年GDP(國內生產毛額)至3.06%及2.75%,但CPI上修至2.94%及1.86%,儘管我國通膨相較其他國家和緩,但民眾自身感受才是真實的。不可否認,各部會確實盡力想要改善房價及物價問題,但目前看來成效並不顯著,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政府應審慎檢討,例如,大宗物資降稅利益是否確實反映?囤積哄抬或聯合壟斷等行為是否杜絕等?
鄭琪芳 2022-11-30
柯文哲批財政 財長動怒: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柯文哲批財政 財長動怒: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批評中央財政紀律,財政部長蘇建榮上午在立院財委會被問及「前長官」的說法時,罕見動怒表示:「這種長官讓人心寒!」(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批評,中央及地方財政紀律都有問題,中央自己帶頭,最好笑的是,特別預算不算歲入、歲出的平衡。財政部長蘇建榮上午在立院財委會被問及「前長官」的說法時,他罕見動怒指柯文哲「兩種標準」,連說兩次:「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蘇建榮表示,他擔任台北市財政局長時曾向柯文哲建議,如果沒有建設需要,可以增加還債,「結果他這樣做了,把這個當成自己的政績」;然而,中央政府做同樣的事,「我到中央來,做同樣的事情」,也是增加還債,稅收也是超過預算,卻被批評數字管控失靈,「哪有這樣兩種標準」,他並連說兩次:「這樣的長官讓人心寒!」 另外,蘇建榮早前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將增加債務還本,實質還本將達1500億元,而目前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實際數為5兆7388億元、占GDP約28.5%,距離舉債上限40.6%還有一段距離,今年底債務餘額保證不會超過6兆元。
鄭琪芳 2022-10-13
中國為何走向衰敗?

中國為何走向衰敗?

近幾年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除美中貿易衝突外,習近平的經濟及防疫政策恐是元凶。圖為北京市裡的打工族因封城無法上工。(法新社)   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5%,但第2季經濟成長驟降至0.4%,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僅2.5%;世界銀行9月底將中國經濟成長大幅下修至2.8%,可能繼2020年後再度被台灣超車。近幾年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部分外媒甚至以「走向衰敗」來形容,何以至此?除美中貿易衝突外,習近平的經濟及防疫政策恐是元凶。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中國經濟成長逐年放緩;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當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僅2.2%、創40年新低,也是30年來首度被台灣超車。儘管2021年中國經濟從低點反彈,但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一連串政策,包括行業監管、共同富裕、能耗雙控、防疫清零等,科技業、房地產等遭打壓,無預警限電一再發生,加上沒完沒了的封控,中國經濟好得起來才怪!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習近平主政下,中國政經風險飆升,外商持續撤離,資金加速外流,美國推動供應鏈重組,全球經濟加速與中國脫鉤。儘管中共提出所謂的「內循環」,但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監管風暴打擊投資信心,房地產泡沫重創經濟,加上防疫封控衝擊內需,中國青年失業率飆至20%,民眾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內循環」變成了「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從崛起到衰敗,從全球化逐漸走向經濟孤立,「一帶一路」倡議遭各國抵制,供應鏈「去中國化」成為民主陣營共識。如今,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已成過去式,未來是否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也變成疑問,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宜加速調整布局,以降低中國政經風險的衝擊。
鄭琪芳 2022-10-05
強勢美元風暴

強勢美元風暴

Fed「鷹」到底、美元噴出 新台幣狂殺1.66角、摜破31.5元關卡(記者陳梅英攝)   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抗通膨,美元指數飆破114.5、再創20年新高,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已飆漲逾19%,強勢美元下,不僅全球股匯市劇烈動盪,也加劇他國通膨壓力、導致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市場甚至開始擔憂金融危機重演。然而,Fed一心只想抗通膨,不惜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想必不會在乎他國困境,這場強勢美元風暴短期恐難落幕。 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這波美元強勢升值,導致資金大量移動,各國股市紛紛墜入熊市,非美貨幣加速貶值。根據央行統計,截至昨日下午4時,今年以來美元指數漲19.52%,日圓重貶20.37%、韓元貶17.44%、歐元貶15.37%、新台幣貶13.12%、人民幣貶11.84%、新加坡幣貶6.4%,台幣貶幅算是居中,但台幣已貶至逾5年8個月新低,貶值速度驚人。 儘管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卻加重輸入型通膨壓力,且股市跌不停,投資人財富縮水,也可能影響消費意願,不利於內需產業,強勢美元對各國可說是「弊多於利」。其實,美元太強也不利於美國出口,何況,全球經濟成長趨緩,部分國家甚至陷入衰退疑慮,最終將會反噬美國經濟。 事實上,Fed「以鄰為壑」並非首次,從過去量化寬鬆(QE)大量印鈔,到如今量化緊縮(QT)激進升息,都對全球造成顯著影響;誠然,Fed認為經濟衰退是遏制通膨的必要代價,但強勢美元的負面效應太大,若因此引發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全球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過慘烈。 強勢美元風暴來襲,今年台灣經濟表現雖不如預期,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基本面還算不錯,而且沒有外債,加上外匯存底豐沛,應不致於發生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不過,若爆發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台灣也難以置身事外。從近日Fed官員的談話來看,美國激進升息短期恐難轉向,金融市場將持續動盪,政府、企業及投資人,均應審慎以對。
鄭琪芳 2022-09-29
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

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

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今日台灣經濟將會如何?(路透)   2015年底,曾因一口氣想吃下台灣3大封測廠,又狂言併購聯發科、台積電而聲名大噪的中國紫光集團,最近再度成為媒體焦點,先是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以53.8億人民幣(近240億台幣)迂迴投資紫光,後又傳出紫光前董事長趙偉國被帶走調查。不過數年,紫光從「半導體土豪」到「破產重整」,從欲併購台廠到被台廠入股;試想,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今日台灣經濟將會如何? 紫光集團有「中國半導體國家隊」之稱,2015年底挾著龐大資金意圖併購台灣半導體大廠,趙偉國更公開施壓我國政府開放投資半導體產業,揚言「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在中國銷售」。所幸,紫光入股矽品、力成及南茂3家封測廠最終以破局收場,馬政府欲開放中資入股IC設計,也因數百位產學人士連署反對而卡住,蔡政府上台後不了了之。 假如當年紫光遂行其意,如今台灣半導體產業恐怕是另一番光景。首先,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爆發後,被中資染指的台廠將會如何?是否落得同遭美國制裁的下場?再者,目前我國積體電路出口占比逾37%,為推升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中資若透過入股奪取我國半導體技術及人才等,半導體產業還能成為台灣的「矽盾」嗎?疫情期間台灣經濟表現還能一枝獨秀嗎?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日榮景,靠的是不斷投入研發與人才培育,掌握關鍵技術及製程領先,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優勢。儘管紫光如今落入破產重組,但鴻海集團入股紫光一事,先斬後奏的作法已引起疑慮,何況紫光又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植的企業,此案是否涉及關鍵技術應嚴格把關,想想2015年,貿然放行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政府不可不慎。
鄭琪芳 2022-07-27
破紀錄!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 超徵4034億

破紀錄!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 超徵4034億

  財政部公布去年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元、創歷年最高,並較預算數高出4034億元,超徵金額也創歷史新高。 (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今公布去年12月全國稅收1349億元、年減257億元或16%;累計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元、創歷年最高,年增4463億元或18.6%,而且較預算數高出4034億元,超徵金額也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陳玉豐指出,2021年全國稅收以營所稅增加2214 億元、證交稅增 1246 億元、營業稅增 449 億元、綜所稅增210 億元較多,並有10個稅目稅收創歷年新高,包括關稅、營所稅、綜所稅、遺產稅、證交稅、期交稅、營業稅、房屋稅、牌照稅及契稅。而且,除了娛樂稅因疫情衝擊而短徵、預算達成率僅71.9%外,其餘稅目都較預算數超徵。 根據財政部統計,去年營所稅6985億元,年增46.4%,主因去年免辦暫繳的稅款回補,且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申報結算及暫繳自繳稅額增加所致;去年綜所稅5256億元,年增4.2%,主因盈餘分配所得扣繳稅款、房地合一稅及薪資所得扣繳稅款增加所致。 另外,去年營業稅4821億元,年增10.3%,主因國內產銷活動穩定,進口電子零組件、礦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化學品等稅額增加;去年證交稅則高達2753 億元,年增82.7%,主因航運及半導體股等大漲,帶動股市成交量增加。 財政部並指出,12月房地合一稅29億元,年增21.9%;累計去年房地合一稅304億元,創歷年新高,年增1倍,主因房市交易熱木絡,加上房地合一2.0上路時間拉長,適用新制案件增加所致。
鄭琪芳 2022-01-11
公投之後

公投之後

  反萊豬公投未過,有助台灣加入CPTPP。(路透檔案照)   上週六公投結果出爐,執政黨以「四個不同意」完封,經濟選民的態度成為關鍵。然而,公投之後,執政黨仍要面對能源轉型及經貿談判等問題,不論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斷言「明年一定缺電」,或是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所提「淨零碳排」,還是外界關注的「加入CPTPP」等,都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尤其國內投資大爆發,解決能源問題刻不容緩。 這次「核四」及「三接」公投都是能源議題,民眾對於核四安全的疑慮始終無法消除,「重啟核四」案未通過不令人意外。至於「三接遷建」案未通過,反映民眾對於供電穩定的重視,公投結果出爐後,經濟部也承諾三接力拚2025年6月如期完工,確保國內供電穩定。 不過,即使三接如期完工,國內供電是否無虞、能源轉型能否達標等,恐怕都是很大的問號。近幾年國內投資熱絡,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在核能逐漸減少下,綠能可否彌補缺口成為關鍵,但台電2020年裝置容量4977萬瓩,雖有18.5%為再生能源,從發電量來看,再生能源占比僅約5.4%,與2025年再生能源達發電量20%的目標差距甚大,產業界擔憂「缺電」及「碳中和」問題,並非杞人憂天。 另外,「反萊豬」不僅牽動台美經貿關係,也影響我國與他國洽談經貿協議,這次反萊豬公投未過,對於台灣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預料將有正面助益,政府應該積極爭取加入。此外,萊豬爭議消除後,日本福島食品議題也浮上檯面,這對台灣加入CPTPP也有所影響,政府不能再迴避此議題。 (鄭琪芳)
鄭琪芳 2021-12-22
誰債留子孫?

誰債留子孫?

攤開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證明蔡政府上任5年多舉債僅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馬政府8年債務淨增加1兆7344億元。(路透資料照)   最近藍綠掀起「舉債」口水戰,藍營聲稱蔡政府6年舉債2.2兆元,更有學者跟進批評「債留子孫也能算政績」;蔡政府則駁斥藍營說法,攤開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證明蔡政府上任5年多舉債僅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馬政府8年債務淨增加1兆7344億元。不過,這場口水戰至今未歇,其實藍綠若真要爭個黑白,只要釐清何謂「債留子孫」即可。 對於蔡政府與馬政府舉債多寡,藍綠公布的數據差距相當大,主要就是藍營以舉借債務的「預算數」來算,把沒有舉借的債務也算進去,且未扣掉「債務還本」;綠營則公布舉借債務的「實際數」,並且扣除「債務還本」。然而,所謂「債留子孫」,是指政府舉債後留下來給後代償還的債務,當然要看政府實際舉債及還債金額,也就是債務餘額淨增加數。 蔡政府上任以來,若加上今年,已連續4年總預算未舉債,特別預算實際舉借數也低於預算數,加上債務還本,截至今年8月底,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僅較2016年5月底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前兩任政府,蔡政府算是「債留子孫」比較少的。事實上,中央政府實際舉債及還債情況,立法院審議通過的決算書編列得很清楚,藍營民代不可能搞不清楚預算及決算,卻一再拿預算數來質疑,實有模糊焦點之嫌。 另有藍營立委表示,中央政府財政狀況好轉,是馬政府任內將營所稅調高至20%所致,應歸功於前任。這就是典型的張冠李戴了,馬政府任內將營所稅由25%調降至17%,蔡政府上任後才調回20%、同時搭配綜所稅減稅措施,這些修法紀錄立法院都有,怎麼就變成馬政府的功勞了? 近幾年政府財政狀況改善,實際歲入大於預算數,因此政府可以減少舉債,而歲入來自人民及企業,國人當居首功;不過,國內經濟表現良好,歲入增加、舉債降低,政府施政表現與財政控管也有影響,即使不願給予肯定,也不應拿片面數據或錯誤資訊來誤導大眾,這場舉債口水戰可以休矣!
鄭琪芳 2021-10-06
從3倍券到5倍券

從3倍券到5倍券

  去年發放的3倍,有效振興經濟。(資料照,記者葉永騫翻攝)   本土疫情趨緩,全國降至2級疫情警戒,餐飲、旅宿、零售等內需服務業亟待復甦;因此,政府將再推出振興券,擬從3倍券提高為5倍券,初步規劃「1000元換5000元」。不過,部分人士再度對振興券的效益提出質疑,主張發放現金或消費券。然而,若真的在意效益,就不該只考慮行政成本,而是應考慮替代效果。 由政府廣發現金給民眾,當然是最快也最省事的作法,行政成本也最低,但現金沒有使用期限,加上台灣民眾普遍有儲蓄的習慣,部分民眾收到現金後可能就放著,不會增加額外的支出,「替代消費」的效果較大,削弱了刺激內需的效果,恐怕難以在短期內振興服務業。 因此,當年馬政府也是發放消費券而非現金,不過,對於馬政府舉債856億元發放消費券,審計部曾發布報告指出,消費券替代效果明顯,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高達72%用在日常支出,帶動經濟乘數效果相當不足。 當然,振興券也會有一些替代效果,為了盡量降低替代效果,同時考量民眾負擔,政府去年推出「1000元換3000元」的3倍券,今年擬推出「1000元換5000元」的5倍券;如此一來,民眾至少拿出1000元來消費,雖然替代效果還是難免,但經濟效益應可大於消費券。 然而,如同審計部報告所言,去年數位券設計較複雜或優惠不吸引人,加上電子支付使用不夠普及等,使得數位券領用不如預期,紙本券領取比率超過9成,導致印刷、配送等行政費用增加4.26億元。事實上,數位券不僅可以降低行政費用,從防疫角度來看,也可避免群聚領券、實體接觸等;因此,這次政府發放振興券,如何提升數位券使用比率,將是行政部門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 (鄭琪芳)
鄭琪芳 2021-08-05
6月出口年增35% Q2首度破千億美元

6月出口年增35% Q2首度破千億美元

近1年我國出口統計   電子零組件出口值改寫新高 連26月成長、16年來最久成長週期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出口好旺!財政部昨公布六月出口三六六.五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次高,年增卅五.一%,連續十二個月成長;累計第二季出口首度破千億美元、上半年出口破二千億美元,均為歷年同期新高。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下半年出口可望持續擴張,預料七月出口年增廿九%至卅三%。 下半年續旺 7月年增估達33% 財政部統計,六月出口三六六.五億美元,年增卅五.一%;上半年出口二○六九.一億美元,年增卅一%。六月進口三一五.一億美元,年增四十二.三%;上半年進口一七五一億美元,也是歷年同期新高,年增廿八.六%。出、進口相抵,上半年出超三一八.一億美元,年增九十九.八億美元。 蔡美娜表示,第二季出口年增卅七.四%,增幅居亞洲四小龍之冠,且較主計總處預估高出四.六個百分點,為二○二○年第三季以來最強表現,主因歐美國家陸續解封帶動需求,也推升國際原物料行情,且廠商因供需吃緊而漲價,加上科技創新效應及廠商積極擴產等,上半年出口表現強勢。 主要出口貨品六月出口均雙位數成長,以礦產品因低基期而成長八十七.四%最多,塑橡膠及其製品年增六十五.四%居次,主因油價攀升與需求增溫;電子零組件出口值改寫歷史新高,年增廿九.八%,連續廿六個月成長,為十六年來最長成長週期。 另外,六月對中國與香港出口創歷年新高,年增廿九%;對東協、美國出口均為歷年次高,分別年增四十.九%及卅四.五%;對歐洲、日本出口各增卅四.三%及廿三.九%。累計上半年,對五大市場出口皆為歷年同期最高,對東協出口年增三成五居首。 8月後基期高 難見逾30%成長 蔡美娜指出,預料下半年出口持續擴張,但因基期較高,八月以後較難看到三成以上的成長。她說,下半年不是全然沒有「烏雲」,全球病毒變異株擴散增添疫情控制難度,且歐美與亞洲疫情發展不同調,加上美中科技對抗等因素;但全球經濟穩健向上,國內半導體業進階產能及製程優勢,且即將進入傳統旺季,有利於維繫外銷動能。
鄭琪芳 2021-07-08
疫情重擊!5月失業大增5.4萬人 就業大減12.6萬人

疫情重擊!5月失業大增5.4萬人 就業大減12.6萬人

疫情衝擊,主計總處公布5月失業率4.11%,為2013年12月以來最高。(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疫情衝擊,失業人數大增。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5月失業率4.11%,為2013年12月以來最高,較4月上升0.47個百分點;失業人數48.9萬人,較4月增加5.4萬人;5月就業人數為1139.8萬人,較4月減少12.6萬人,創下史上最大減幅。此外,5月因經濟因素而致工時未達35小時者為79.2萬人,較上月暴增60.3萬人。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5月就業人數為1139.8萬人,較4月減少12.6萬人或1.09%,其中服務業部門受疫情影響較大、減少8.6萬人,工業部門也減4萬人;與上年同月比較,就業人數減少6.4萬人或0.56%。 另外,就業者週工時(資料標準週5月23日至29日)受疫情影響而減少,其中因經濟因素(包括業務不振、無法找到工時大於 35 小時之工作及季節關係)致工時未達 35 小時者為79.2萬人,較4月增加60.3萬人。
鄭琪芳 2021-07-06
令人驚訝的台灣GDP

令人驚訝的台灣GDP

台灣經濟表現屢屢令人驚訝。圖為台灣經濟「護國神山」台積電。(路透檔案照)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8.16%,創下2010年第4季以來新高,讓彭博台北分社社長Samson Ellis驚呼「令人難以置信(mind-boggling)」。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屢屢令人驚訝,除了台灣在疫情下逆勢成長外,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可說是1990年代以後罕見,且這次台灣經濟強勁成長並非低基期因素,而是投資擴增帶動生產與出口回升,相較過去國內投資不振的情況,台灣經濟體質已有顯著改善。 去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3.11%,居全球前30大經濟體之冠;今年台灣經濟表現更加亮眼,在去年第1季GDP成長2.51%的情況下,今年第1季GDP大幅成長8.16%,遠高於南韓的1.8%、新加坡的0.2%;而香港今年第1季GDP也成長7.8%,但香港去年同季GDP衰退9.1%,今年第1季因基期低而谷底反彈,與台灣GDP穩健成長難以相提並論。 過去20年,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弱,經濟成長率甚至低於全球平均,主要原因就是產業大量外移,導致國內投資不足。然而,2018年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祭出優惠措施吸引台商回流投資,加上半導體廠商持續大量投資,國內產能不斷擴增,供應鏈在地化逐漸成形,同時帶動就業及消費,台灣經濟體質改善,加上國內防疫得宜,因而能夠掌握契機,經濟表現一枝獨秀。 當前台灣經濟情勢大好,可說是20年來罕見,這一波投資熱潮更被視為台灣經濟「轉骨」的契機。不過,近來「5缺」問題再起,若因此影響廠商投資進度或意願,將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建議政府應重新盤點「5缺」議題,尤其氣候變遷導致的缺水、缺電等問題,未來恐怕更加棘手,政府應提出短中長期因應策略,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鄭琪芳 2021-05-06
「跪著賺」vs.「站著賺」

「跪著賺」vs.「站著賺」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出口總額3452.11億美元、進口總額2858.17億美元,貿易出超593.94億美元。(資料照)   媒體報導,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去年台灣出口增加很多,對中國貿易順差達1450億美元,對美國只有179億美元,對中貿易順差是對美的7.8倍;他當時只要跟中國貿易增加,就被罵親中、舔共,「現在他們舔得比我還厲害,怎麼沒人罵?」然而,這樣的說法犯了雙重錯誤,不僅數據錯誤,邏輯也錯了,實在難以相信是出自一位前總統之口。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出口總額3452.11億美元、進口總額2858.17億美元,貿易出超593.94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含香港)出超866.51億美元、並非1450億美元,對美出超180.72億美元,對中順差也不是對美的7.8倍,這是數字上的錯誤。何況,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遭質疑,主因過度執著於兩岸交流而自失立場,並非對中貿易增加;否則,若按上述說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飆破4000億美元,難道要說習近平「舔美」?這是邏輯上的錯誤。 近年台灣經濟表現一枝獨秀,去年出口總額及貿易出超均創歷年新高,對中國、美國等出超也創新高,除了台灣疫情控制得當之外,與半導體產業擴大領先、台商持續回流投資、華為禁令生效前拉貨潮等有關;現在是全世界需要台灣的晶片等產品,帶動台灣出口及出超創新高,這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若將此歸因於「舔共」,不僅抹殺了全民的努力,也嚴重貶低了台灣的經濟成就。 話說回來,蔡政府上任後,不接受「九二共識」、不強推「服貿協議」,中國則以限制觀光客來台、禁止台灣鳳梨進口等反制,但台灣經濟卻愈來愈好,去年經濟成長率居全球前30大經濟體之冠,且是近30年來首度超過中國;顯然,台灣就算不舔共也能賺錢,誠如網友所言「跪著賺與站著賺的區別」,既然站著能夠賺更多錢,為何還要跪舔?
鄭琪芳 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