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不一定只能放在圖書館

去年六月十五日,我與莊萬壽教授等共六位教授聯名在本版發表〈搶救日漸消失的文化財〉一文,指出文史學者的藏書隨著退休、過往,而終致其畢生珍藏的藏書散失,甚至淪落紙漿廠,那是文化的一大浩劫!因此我們呼籲文化部、教育部,能正視此事,設法搶救!

事後我接到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回應,說中央圖書館有在南部蓋新館,可存放該處云云,這些回應很明顯只是敷衍了事。我的問題不是我個人藏書的去處,而是全國文史哲學者的龐大藏書如何免於散失毀滅。

目前文史哲的學者的藏書要捐給各圖書館而受到拒絕的兩大理由是,一、圖書館已書滿為患,空間不足;二、當今數位化時代,紙本書已無價值,徒佔空間。前一理由確是事實,但第二理由非常可笑,沒有實體書,拿什麼數位化?

面對文化部、教育部的敷衍,面對各圖書館的困境,我最近想到一個暫時解決的辦法:我與我們台北教育大學陳慶和校長建議商量,在圖書館之外的教室、走廊、建物的角落牆邊…,擺設書架,放置教授捐出的藏書,讓同學自由取閱(閱畢放回)。陳校長很同意我的建議,終於通過校務會議,先以敝校「篤行樓」的一樓大廳的一面牆放置書架,開始試辦。

我建議全國各大、中、小學,可以一起試辦看看,書籍不一定只能放在圖書館,全校各大樓、教室、走廊...,都可陳列書籍。一來,可讓即將淪落紙漿廠的圖書免於浩劫;二來,學生隨處可以看到書籍,培養書卷氣,刺激閱讀風氣(即使只看到書背書名,都有刺激靈感的作用);三來,以書牆做裝飾,也是一種美觀。

我期待全國各校可以試試看,也期待教育部能幫忙推廣。

(作者為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