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中國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

這是昨天台灣海峽的兩邊。兩張頭條新聞並列起來,傳遞的訊息再明顯不過:台灣和中國已經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你說,這兩個國家未來怎麼有可能走到一起?

同樣是冠蓋雲集的大禮堂,左邊是昨天中共二十大閉幕式,被外媒拍到一個工作人員直接走進會場第一排,把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帶走。胡先是抵抗,最後實在凹不過,於是伸手去拿習近平桌上的一張文件,習近平壓得死死,不讓他拿,還避開跟胡目光接觸。被帶走前胡碰了一下習近平,想要跟他說話,習只點了兩下頭,工作人員就把胡架走了。

最可怕的是,過程中除了坐在胡錦濤左側的栗戰書看似要起身幫忙(但仍然沒敢站起來),其他人只是眼睛直直盯著會場前方,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影片釋出後,新華社官方在中國國內看不到的 Twitter 聲明,表示胡錦濤離場是由於健康因素,接著中國網軍在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大舉出籠,瘋狂洗地,表示這就是健康因素,有些還嘲笑外國人不懂中國文化,才會覺得這跟權力鬥爭有關。

但有些事情就是跟文化差異無關,而是基本人性。這影片在BBC上架後,12小時累計70萬人觀看。其中一則評論說:「如果這真的跟健康有關,他們沒有理由不私下處理。這就是活生生的一場權力展示秀。」(If it's about his health, there is no reason they couldn't have done it in private. This is a show of power.)

而也容我提醒一句,千萬不要掉入網路上小粉紅的邏輯陷阱(不只西方媒體,他們也在聯合跟中時留言區大肆帶風向),他們一派人負責說這就是因為健康因素而已,胡錦濤最近健康已經不好 blablabla;另一派人則負責 whataboutism,說:美國這兩天還不是判川普前顧問班農4個月徒刑,英國還不是一直換首相,歐美都有政爭,有什麼資格說中國?

先不說網軍這種「西方還不是一樣」的洗地理由,是不是反而證明了胡錦濤被架走就是血淋淋的權力鬥爭。我想指出的是,美國跟中國的情況絕對不一樣:我們知道班農做了什麼,是因為什麼原因,他之後會面對什麼樣的結果。胡錦濤呢?他真的是因為健康不佳嗎?健康不佳為什麼其他人不敢上前幫忙?他會被帶到哪裡去?下次我們還看的到他嗎?下次會不會就是訃聞,還是要配合新華社的定調「被生病」?

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有一堆問號,而這些問號,追根究底,正是因為中國政治的不透明。中國上有皇帝,下有戰戰兢兢,隨時會被搞掉的官,再下面,則是充滿問號的老百姓。不准問,不准懂,只能揹著無限多的疑問,閉上嘴巴默默的過日子。這些民主自由國家不會存在的問號,就是中國共產黨高壓獨裁專制的沃土––––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確定,就會乖,就不會質疑,就不會反抗,最多就只敢在網路上偷偷的用暗語討論到底怎麼回事,發一些臆測的文章––––這樣就覺得快活,覺得自由,覺得自己參透了天機,覺得自己明白了人世間權力運作的真理。

連前任的國家主席都會被如此對待,連所有的高層都假裝沒看到,人民敢不靜默嗎,敢不服從嗎?我們幾乎可以說,在這二十大閉幕式上,那些講詞與拍手都是行禮如儀而已,真正對外傳遞訊息的,其實就是這一場看似意外的權力大秀:踩著前一任的屍體,高喊現在我當王。沒有更原始,更殘酷,卻又更有效的表演了。

習近平第三次連任,中央委員也清一色變成習近平的人馬,在2022年,我們見證了中國正式倒退到終身獨裁的原始帝制時代。

----

同樣是冠蓋雲集的大禮堂,右邊是昨晚台灣的金鐘獎。陳亞蘭創造歷史紀錄,第一次以女性身分,拿下最佳男主角。他的角色,真巧,也是個皇帝,但那只是在戲中。而在現實生活中,台灣又再次突破了傳統。昨晚金鐘評審的決定顯示了台灣人今天的想法是:如果一個人演男性角色演了40年,都演成精了,那當然就頒最佳男主角給他啊––––即使這個人是女性,即使這個人演的是數十年前,政府在大中國思想下仍然刻意打壓的台語歌仔戲。

反省過去,改正過去,並且勇於擁抱更多元,更自由的價值觀,這是台灣今天努力前往的方向。

你說說看,這樣的兩個國家,未來怎麼有可能走到一起?已經擁抱了更進步價值的台灣人,怎麼可能願意跟走回頭路的原始中國統一?

也許在台灣的一些人,會把中國歸中國,台灣歸台灣,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所以不見得會把這兩個新聞聯想在一起。但我現在人在美國讀書,晚台灣12個小時,所以每天早上起床就是先快速掃過亞洲跟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距離拉開一點,反而可以看見一些近距離看不見的對比。今天看到兩岸分別的頭條大新聞,忍不住有很深的感慨,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我們都能珍惜今天台灣的進步、多元與美好。而在習近平連任,中國經濟遲緩,國內又因清零政策變成民怨壓力鍋的同時,我們也要警覺他們會不會讓台灣成為這股壓力的出口––––台灣的美好,不只需要珍惜,更需要大家一起用行動守護。

我們要一起守護。

* 圖片來自BBC與文化部

 

< 資料來源:侯宗佑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侯宗佑

侯宗佑
康乃爾大學資訊科學博士班,研究機器人與AI的互動與UX設計,也關心政治時事與世界趨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