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上班

7:30 上班

台灣人會念茲在茲:小學跳級、中學科展、智力測驗、大學科系,一直到7:30上班,都是務虛的表現,講不出做了什麼,只能講這些!

在台灣社會,教育一直被視為成就未來的重要階梯。從小學的跳級,到中學的科學展覽會,再到大學科系的選擇,每一步似乎都緊密地織成了一張通往成功的網。這種以學業成就為重的文化,使得許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信念:只要學業成績優異,就能保證一個光明的未來。

但這背後是否真的如此單純?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批判性思考、情感智慧以及社會責任感。然而,在台灣,似乎更多的是對知識的追求,而非對智慧的培養。

不止檳榔,一般人從早晨7:30的上班鐘聲,到夜晚的加班文化,台灣人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勤奮是否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而非內在成長的體現?當社會過度強調形式上的成就,如學歷、職位和收入。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包括文化的傳承、經濟的壓力以及社會的期待。在台灣,家庭往往將孩子的教育視為家庭榮耀的一部分,這種觀念深深地根植於人們的心中。

然而,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往往發現那些真正令我們成長和感到滿足的時刻,往往不是那些在學業或職業上的成就,而是那些使我們內心豐富、讓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充實自我價值的經歷。

人生的目的不在於僅僅活著,而在於有意義地活著。真正的成長不僅僅是外在成就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內在智慧的培養和人格的成熟。這需要我們跳脫傳統成功模式的框架,去追求那些能夠促進我們內在成長的經歷和知識。我們需要學會質疑和反思,探索自我,並且勇於追尋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熱情。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被視為“務虛”的成就,如學歷、職位,其實都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它們可以是上山的初步過程,但絕不應該是終點。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外在成就作為工具,去實現內在的豐富和生命的深度。

真正的成長和教育應該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存在,並且勇於在這個基礎上,尋找和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而這樣的人生,遠遠超越了任何外在成就所能帶來的滿足。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