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許多基督教傳教士、醫師隨之來到台灣傳教、行醫。有一位蘇格蘭醫師經馬雅各醫師的推薦,也來到台灣,他名叫萬巴德(Patrick Manson,又譯白文信)。他不僅獻身台灣的醫療,後來在世界醫療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

今天是萬巴德的冥誕,他出生於1844年10月3日,蘇格蘭阿伯丁郡人。

1866年7月萬巴德因發表於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 A Peculiar Aff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 in Connexion with Disease of the Brain而榮獲亞伯丁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萬巴德來到台灣打狗(高雄)旗後(今旗津),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醫館的醫務,。1869年,馬雅各往府城(台南),旗後醫館由萬巴德來維持。

萬巴德一方面在打狗旗後從事於各國船隻之檢查及船員之診療工作,另一方面致力於地方病的研究。他在台灣 5 年,時常往附近鄉村,接觸到象皮病、痲瘋病、瘧疾等病患。他也利用餘暇,到原住民居住地,學習原住民語。

1871年萬巴德離開高雄,曾去廈門,繼而到香港行醫。1887年萬巴德在香港創立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第一屆的畢業生中,有一名孫逸仙(孫文),就是後來被中國國民黨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

萬巴德對熱帶地區的寄生蟲及醫學問題發表了不少論文在英國醫學雜誌上,使西方人士瞭解東方熱帶地區的疾病。他的研究以「蟲媒播病論」(Vector- borne infections)最為有名, 並為今天世界衞生組織(W. H.O)殲滅傳染病計劃奠定基礎。他的其他發現還包括在熱帶咯血病(Endemic haemoptysis)患者的痰涎中找到肺吸蟲(Lung fluke)蟲卵;估計血吸蟲需要淡水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s)宿主來完成生命周期;這項發現背後的理論可應用在其他吸蟲類的研究之上。

1890年,萬巴德返回英國,於1899年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成為歐美頂尖的熱帶醫學研究機構。由於他對於熱帶醫學的貢獻,後來出任熱帶醫學會會長,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1922年4月9日,77歲的萬巴德因心臟病逝世於倫敦。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