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小英總統決定恢復一年期的兵役。我舉雙手贊成。我想起25年前我為「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回顧展」所寫的這篇序文,重貼於此,以示支持。

〈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殖民地的可悲,在於他沒有自主性的主体地位。他必須為他的殖民母國而活,一切的價值,也以他的殖民母國為依歸。他,只是人家的邊陲、人家的附庸。他,不是他自己。

三百七十多年來的台灣,一直都扮演著這種邊陲、附庸的角色,沒有自己的身份─

荷蘭時代,台灣原住民捕鹿做皮﹑漢移民種稻碾米﹑插蔗煮糖﹐讓荷蘭人外銷賺錢。台灣是荷蘭總督心目中的「東印度公司的一頭好乳牛」。

鄭成功攻取台灣﹐為的是要在台灣「暫寄軍旅﹐養晦待時」﹐以便恢復中原舊王朝。即使鄭經在台灣建立東寧王國﹐卻仍一心想著反攻大陸﹐最後終因反攻大陸戰爭而致台灣陷入困境。

滿洲政府視台灣為化外之地﹐其統治台灣的前一百九十年間﹐大部分採封山禁海的隔離政策﹐而且台灣米糧經常被徵送福建賑災,台灣仿似福建的殖民地。最後清廷更以台灣做為戰敗求和的祭品﹐將這邊疆尾省出賣給日本。

日本帝國統治台灣﹐視台灣人為「清國奴」﹐厲行剝削﹑壟斷與歧視的殖民政策﹐最後更如火如荼對台灣人民進行「皇民化」﹐並拿台灣做為其「南進」的跳板。

戰後﹐中國國民政府以征服者的態度臨駕台灣﹐以「行政長官公署」的制度﹐延續無異於日本時代的殖民統治﹐在台灣大肆掠奪豪取﹐終至釀成二二八事件﹐上萬台灣人遭屠殺﹐社會精英被翦除殆盡。

1949年後﹐國民黨政權遭共產革命﹐全面敗退入台﹐在台灣建立學者所謂的「遷佔者國家」(Settler state)﹐以台灣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要台灣人民「毋忘在莒」﹐一切投入「反攻復國」﹐為恢復蔣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地位而賣命。

直到今天(按:當時是1997年),儘管國民黨政權已稍有本土化的跡象﹑台灣已產生民選總統﹐但是台灣仍擺脫不掉中原大陸的陰影﹐許多價值取向仍以大陸中國為依歸﹐連台灣要實行的憲法﹐都還得拿五﹑六十年前為整個中國大陸設計的南京憲法來修修補補。

回顧歷史﹐近代以來的台灣﹐一直不屬於他自己﹐他都一直在為別人而活。他只能為人作嫁裳,替人擔苦難,最後,還要接受外來者的冷落與屈辱。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一再遭受一群群過客的輪番強暴!

如果把台灣人這種「被奴役」的歷史焦點﹐集中在戰爭烽火的場景來觀察﹐想必有更令人椎心泣血的刺痛─

遠的不說﹐就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說起。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當局原本因不放心台灣人而不要台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改變。一九四二年四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而於翌年共「募」得陸軍特別「志願兵」計六千多人(其中徵集一千八百多名的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中途島之役(一九四二年六月)日軍大敗﹐戰況對日本轉趨不利﹐台灣沿海船艦屢被盟軍擊沈﹐台灣各大小城鎮頻遭盟軍空襲﹐台灣人民生活更加水深火熱。日本當局因兵源缺乏﹐繼而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至一九四四年七月﹐台灣人被「募」為海軍特別「志願兵」者共計一萬一千多人﹐說是募兵﹐其實是半強制性質。兩個月後﹐日本索性在台灣實施徵兵制﹐役齡青年均徵召入伍。至終戰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八萬多人﹐而被爭為軍屬(含軍伕)的﹐更多達十二萬六千七百多人。另外在校的青年學生﹐則必須參加「學徒兵」。台灣人為了日本打所謂的「大東亞聖戰」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三萬多人。至於在盟軍轟炸中死傷的台灣人﹐尚未計算進去。殖民地人民的悲哀﹐於此可見。

戰爭結束後﹐日本兵紛紛被遣送回日本﹐許多流落在南洋﹑海南島的台籍日軍卻無人照顧﹐流離顛沛﹐受盡歧視……。

終戰後﹐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號稱台灣「光復」﹐但台灣人的地位並沒有提昇。此時中國大陸上正在進行國共內戰﹐國民黨為了增補兵員對付共產黨﹐也動起台灣人的腦筋﹐在台灣張貼告示﹑派人遊說﹐以甜言美詞﹑優厚條件﹐誘騙台灣青年投入軍中。據估計﹐國民黨陸海軍在戰後初期﹐連騙帶擄一萬多名的台灣青少年到中國大陸去打共產黨。

試看原國府軍七十師一三九旅二七八團的台灣人潘進興的一段回憶:

「有一天﹐部隊忽然說要行軍訓練﹐用欺騙手段解除我們台籍士兵的武裝﹐只背著自己的行李來到高雄港。此時﹐高雄街道兩旁和港區都佈置外省籍老兵﹐荷槍實彈﹐每五步一個哨﹐好似面臨大敵﹐怒視著我們﹐而我們像一批戰犯﹐被押上從日本接收的運輸艦「宇宙丸」﹐船上也以佈置機關槍﹐槍口對著我們﹐此時我們感到一切都完了!有的放聲大哭﹐有的流淚﹐有的喊爹叫娘!到了晚上﹐有的台灣兵跳水逃跑﹐船上的機槍嘟嘟嘟地掃射不停﹐高雄港內的水被我們台灣青年的血染紅了!」

莫名其妙被國民黨軍隊騙去中國大陸打「共匪」的台灣人﹐受盡折磨﹐吃盡苦頭。許昭榮回憶說:

「隨國軍六十二軍及獨立九十五師到大陸的台灣子弟兵﹐在嚴厲的『陣地戰時軍律』之下﹐冒著刀刃似的西伯利亞寒流﹐轉戰東北﹑華北地區﹐死的死﹐傷的傷﹐倖存者﹐幾乎都成為中共的俘虜。」

無奈的是﹐一些被中共俘虜的台灣人﹐不久又被換上了另外一套軍裝﹐被收編入共軍﹐參與「解放戰爭」﹐甚至繼而還有被派往北朝鮮﹐投入「抗美援朝」的韓戰。多少台灣英靈﹐就這樣魂斷茫然的戰場上。

所幸沒有戰死的﹐卻淪落在中國的紅色政權下不得返家。讓他們最難過的是﹐「文革」期間遭受的迫害。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台籍老兵﹐在「文革」期間被列為「反革命份子」「台灣份子」「日本軍閥之餘孽份子」﹐或被打為「國民黨特務」「台灣特務」「黑五類」等罪名。重者坐牢﹑下放邊疆勞改﹐輕者交群眾批鬥﹑侮辱﹑監視。

國民黨開放探親後﹐在台的外省老兵得以返鄉探親﹐但是流落中國的台籍老兵﹐卻礙於國民黨刻板膠柱的法令﹐仍有許多人老眼淚潸潸﹐望斷歸鄉路﹐飲恨異地﹐客死他國。

透過上述台灣人的當兵經驗﹑戰爭經驗﹐我們聯想起李登輝總統說過的一句話─「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悲哀」。

許多台籍老兵﹐歷經太平洋戰爭﹑「剿匪」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

在日本人偉大的所謂「大東亞聖戰」中﹐台灣人的命﹐何其卑微?

在國民黨偉大的所謂「反共抗俄大業」中﹐台灣人的命﹐何其渺小?

在共產黨偉大的所謂「人民解放戰爭」中﹐台灣人的命﹐何其低賤?

當一個人在短短數年之間﹐一會兒要喊「天皇萬歲」﹐一會兒要喊「蔣總統萬歲」﹐一會兒又要改口喊「毛主席萬歲」…﹐被奴役已夠悲哀﹐更遑論數度易主的奴隸。

台灣人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亞細亞的孤兒﹐難道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嗎?

八月十五日起﹐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舉辦一系列的屬於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回顧展」﹐希望透過活生生的歷史圖像﹐讓每一位生活於台灣的住民﹐能從台灣的歷史悲情中覺醒﹐喚醒自由尊嚴的「台灣魂」─這是至今那群不願意認同台灣的外來者所最鄙視的﹐卻是我們追求自由與尊嚴最需要的精神。

希望從今而後﹐台灣不再有戰爭﹐萬不得已需要打仗的話﹐台灣人拿起武器時﹐不再是為別人而戰﹐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自由﹑尊嚴而戰。

(原載1997.8.20《台灣日報》副刊)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