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今生做殖民


2015/04/17 23:14◎沈政男

今天是《馬關條約》簽訂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一百二十年的特別意義在於等於兩甲子,歲次又繞回乙未。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甲午年的7月25日,隔年1895年是乙未年,4月17日中國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簽下終止這場第一次中日戰爭的條約。第二次中日戰爭則是中國人所稱的八年抗戰。

中國清朝為何戰敗?很簡單,你看《馬關條約》最後載明的簽約日期,日本用的是明治28年4月17日,而中國曆法那天是光緒21年3月23日,顯然日本在那時已經西化,而中國還在抱殘守缺,聽不見時代變革的鼓聲。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成功以後,興起擴張的企圖,決定取道朝鮮,進軍中國,而在朝鮮東搞西弄的結果,終於如願引爆甲午大海戰,日本聯合艦隊與運兵來朝鮮馳援的中國北洋艦隊在1894年7月25日打了起來。

然而甲午戰爭時,中國其實也已展開西化運動。電影《甲午大海戰》裡,留著辮子的中國小留學生,搭船告別故鄉,到英國就讀海軍軍校前夕,唸著告別詩句那一幕,總是讓人熱淚盈眶: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捨此無可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馬關條約》的簽訂,宣告中國的西化運動至此徹底失敗,消息傳回中國北京,當時正在準備科舉考試的康有為聯合了一千多名舉人,一起上書給光緒皇帝,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

康有為在給光緒的萬言書裡怎麼寫?「竊以為棄臺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舉。」一舉指的就是變法圖強。

有沒有看到「棄臺民之事小」幾個字?這就是中國人的集體思維了,台灣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地,台灣人的生死福禍從來不是中國的大事。

在與康有為一起上書的舉人裡,青出於藍的當然就是梁啟超。梁啟超後來成了中國西化運動的最重要人物,一直到孫文革命成功為止。

梁啟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逃亡日本,此後絕大部分時間都居留海外,一直到民國成立。梁啟超雖然人在日本,但他用那支無人能及的健筆,繼續影響中國輿論與民心。

1911年2月,梁啟超應台灣文化領袖林獻堂的邀請來台訪問,他從橫濱坐輪船出發,第二天途經下關港,在那裡待了一夜,似乎也參觀了春帆樓。梁啟超在那天寫了一首詩〈馬關夜泊〉:

「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

梁啟超因為《馬關條約》、乙未割台,興起了改革中國之志,而為了實現這樣的夢想,他流亡海外,要到台灣只能從日本出發,難免感慨不已。

然而梁啟超也「奮然無悔」吧!另一位奮然無悔的人是孫文,他在1894年嘗試上書給李鴻章,但人家愛理不理,沒多久甲午戰爭爆發,清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傳來,孫文對清廷徹底失望,於是在當年底到夏威夷創立了興中會,走上革命之路。孫文也來過台灣,但沒聽說他對《馬關條約》、乙未割台有過什麼感慨,或許對他來說也是「棄臺民之事小」。

我從高中就崇拜梁啟超,經常捧讀《飲冰室文集》,2005年我坐船到日本九州旅遊時,也曾停泊在下關港,也去看了春帆樓。台灣人一般坐飛機到九州,但我是從韓國釜山港坐關釜渡輪一個晚上過去,終點站就是下關港,玩了韓國再到日本。四月天,九州櫻花盛開,但我興趣不大,幾天行程裡最想去的還是春帆樓,憑弔史蹟。

那次搭關釜渡輪印象很深刻,一上船沒多久,就有一群韓國中年男女圍在船艙裡吃晚飯,我好奇一看,哇,就是吃些壽司一樣,但顯然沒有包什麼料的紫菜飯條,然後眾人一起配著放在中央的泡菜,吃得很簡單。我很容易暈車,非常害怕坐船,但為了旅遊只好忍著,一上船就躺平,結果那次倒沒暈船,只是行到海中央時,風浪大到船體左翻右倒,連站都站不穩,有些恐怖。

春帆樓原本是一座旅館,伊藤博文常去,後來毀掉,現在的春帆樓是後來增建的。一般都是先到北九州的門司港,再坐渡輪過去。基本上附近沒有其他景點,因此台灣人到九州旅遊大都不會過去。

不大但雅緻的日式水泥建築,裡頭陳列著當年簽約時的會議桌椅,牆壁掛著條約複製本。走在裡頭,看著空掉的桌椅,難免遙想,哪個位置是李鴻章,哪個又是伊藤博文。李鴻章在簽《馬關條約》前,待在日本的時候,被日本人槍擊受傷,子彈卡在臉裡,雲深不知處,一直到隔年到德國訪問,照射剛發明的X光才發現所在位置。很巧的,伊藤博文十幾年後在哈爾濱也遇刺,但他比較倒楣,死在韓國民族英雄安重根的槍下。

初春的午後,寂寥的樓房裡,歷史的場景無聲地在眼前上演,好像條約上的墨汁還沒乾掉,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剛走出門口。

1895年5月29日,日軍從台灣北端的澳底登陸,開啟了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代。台灣被割讓以後,台灣人認清了現實,組織台灣民主國要與日本人拼個輸贏。台灣民主國裡有一位要員許南英,在日本人攻佔全台後,逃到中國,從此無法回台。許南英就是知名文學家許地山的父親。

許南英去國懷鄉十幾年,寫下《臺感》一詩,末尾兩句是:

「他生或者來觀化,不願今生作殖民。」意思是下輩子或許能投胎到文明開化的地方,不願今生生活在殖民統治的國度。

一百二十年過去了,緬懷《馬關條約》簽訂的史事,台灣人已經不再感慨、不再怨嘆,台灣人不只今生不願做殖民,而且生生世世都要當自己的主人。

台灣人已經在歷史的長河裡找到航向壯闊海洋的偉大航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將持續努力駛向目標,奮然無悔。

< 資料來源:沈政男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