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愛台灣

 

用音樂愛台灣(3樂4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台灣古典音樂作曲家蕭泰然,上周在美國病逝,享壽七十七歲。

古典音樂發展之初,以德、法、義為主流,強調音樂是人類共通語言,舉世皆能欣賞。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其他國家的作曲家,一改傳統,取材於民謠與民間故事,譜出帶有民族色彩的音樂,而開創出國民樂派,代表作品包括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與西貝流士的《芬蘭頌》。

台灣的古典音樂在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深受國民樂派影響。江文也於一九一年在三芝出生,長年赴日學習音樂,去國懷鄉的他,以孺慕故土之情寫下《台灣舞曲》,在一九三六年奪得柏林奧運文藝競賽獎項,揚名國際。

江文也的作曲成就,讓同在日本留學的郭芝苑頗為景仰,成為他奮發作曲的動力。郭芝苑是第一位創作大型管弦樂曲的台灣音樂家,他也以台灣風土人情為題材,寫下感人的《台灣頌》。

除了留日,台灣前輩音樂家也到歐洲深造,其中又以許常惠為代表,他自法返台後,致力於音樂教育,也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整理出數千首台灣各族民謠。蕭泰然就是受到許常惠鼓勵,開始學習作曲,並將台灣民謠寫進樂曲,譜出《一九四七序曲》等動人作品。

從江文也到蕭泰然等幾位作曲家,建構出台灣的國民樂派,他們不僅藝術成就卓越,更用音樂愛台灣,令人敬佩。

---------------------------------------------------------------------

這是我為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69篇文章,我總是以新聞為引子,鋪陳人生道理,寫成五百字文章,給小朋友閱讀。勵志兩字意涵,除了個人內心修練,日常人際互動,當然也包括更廣闊的社會參與;有了這些層面,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培養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相當不容易,因為古典音樂創作是相當高難度的心智活動,除了先天的音樂天賦以外,還須歷經漫長與辛苦的樂理訓練,學會掌握那麼多種樂器與曲式,才能具備把音樂靈感化做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優秀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等於是國寶,值得國民珍惜。

然而台灣的古典音樂欣賞風氣既已有限,人們對本土作曲家又陌生,於是這幾位台灣國民樂派的大師,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其實他們的作品,不乏接近我們熟知的古典音樂家那樣水準的音樂,值得一聽。

< 資料來源:沈政男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