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達相關文章

官大學問大 廚餘柯最大

官大學問大 廚餘柯最大

柯文哲在能源政策發表會自詡,在台北市長任內否決環保局的廚餘處理計畫,卻意外觸發社會討論廚餘的笑話。其實若知道來龍去脈,就會理解這是比「香蕉皮到底有沒有吃下肚」更嚴肅的事。 柯文哲當選市長之初,其環保局長提出「將廚餘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再將所「產生的沼氣進行發電」,且環保局向柯提案前,有先邀集市政顧問團討論,大家都認為這是進步作法,誰知在柯的「官大學問大」之下竟被否決。與此同時,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都有類似計畫,目前都已開始發電。新北市則先與中央畜產合作,先提供廚餘與豬糞尿進行「共消化」以產生沼氣發電,並加速興建自己的廚餘處理廠。也就是說,不分藍綠都認為這是正確方向並執行,只有柯主政下的台北市,淪為六都之末。 為何要將廚餘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因為若以堆肥處理廚餘,會產生惡臭並帶來鼠蟲問題,成為鄰避設施,且可成為堆肥的場地越來越難找。台北市是將廚餘運到外縣市堆肥處理,經常遭到拒收而進了焚化爐,但廚餘極不適合焚化,因會產生戴奧辛。在非洲豬瘟威脅前,許多人認為用廚餘養豬會衍生問題,例如讓豬隻吃下腐敗壞掉的廚餘,我們再吃豬肉,這是食安的一大威脅。後來為了斷絕非洲豬瘟的威脅,更加速斷絕以家庭廚餘養豬。 廚餘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發電,是全世界承認的綠電,可以選擇申請再生能源憑證,或申請碳權。萬萬沒想到,柯文哲居然在自己的能源政策發表會,得意洋洋地自爆其短,自揭打壓再生能源的黑歷史。難怪在該場發表會中,有一位與這個領域完全無關的人被找去背書,過去還鬧過許多財務糾紛,有許多負面新聞。 (作者是前環保署主任秘書)
陳鴻達 2023-11-05
百億美金的人民幣國際化花招

百億美金的人民幣國際化花招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大國夢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有人著眼於這是國力的展現,有人看中的是「鑄幣稅」的特權。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讓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量增加不少,但恐怕都是一時的喧嘩。 (美聯社)   一種貨幣的國際地位,取決於是否廣泛被用於計價結算投資、幣值穩定與可兌換性。近期有幾項跟人民幣有關的交易,其後續發展值得注意。首先是中國借給巴西一百億美金,讓巴西償還對美國的外債。接著中國以六九○億人民幣(約當一百億美金)向巴西購買黃豆等原物料。最後中國同意巴西以這六九○億人民幣償還之前的一百億美金債務。此套交易曝光後,引發正反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多贏的交易,解決了巴西美元短絀的危機,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也降低中國對美金的曝險。質疑者則認為,何不當初中國直接以美金向巴西購買黃豆就好了,繞了這一圈有何用意?認為這交易讓巴西賺了裡子,中國賺面子,美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數據。 另外,沙烏地阿拉伯也公開同意對銷往中國的石油,採用人民幣交易,一時間也讓「去美元化」的聲勢大振。然而日前著名的黃金交易專家Jan Nieuwenhuijs指出,沙烏地阿拉伯將這些售油所得,在「上海國際黃金交易所(SGEI)」購買黃金,以增加該國的黃金儲備。消息傳出後,同樣引發熱議。中國經濟在順風順水時,還經得起這麼玩,現在經濟前景烏雲密布,這些舉措將加速中國外匯儲底的流失。中國雖然外匯儲底不少,但若扣除外資在中國的投資,那也所剩不多。沙烏地阿拉伯可以這樣玩,那是因為二○一四年成立「上海自貿區(SFTZ)」時所開放的項目。過去外國人不得在「上海黃金交易所(SGE)」提領(load-in and load-out)黃金,自經區成立後為推動自由化,允許外國人可以在「上海國際黃金交易所(SGEI)」提領黃金。 這一連串的人民幣交易,中國吃悶,被這些國家耍了,事實上現在會被質疑,主要還是時機問題。中國目前的體質有辦法嗎? 特別是現在經濟下行,有必要為國際化而國際化嗎?難免會引來「打腫臉充胖子」之譏。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3-05-13
友岸外包 談張忠謀「全球化已死」

友岸外包 談張忠謀「全球化已死」

張忠謀先生在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的對談中重申,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半導體業全球化已死,也將影響晶片的普及。事實上地緣政治在人類的歷史上從未消失過,只是柏林圍牆拆除後,地緣政治的風險逐漸讓人忽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福山在一九九二年出版《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 副總統賴清德、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在「半導體世紀對談」合影。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福山大膽預測,西方國家自由民主制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是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在此前提下,國家之間不會有劇烈的衝突,地緣政治也將起不了什麼風浪。反映在實際的國際政治上,對於還堅持共產專政的國家,也開始出現「交往」代替「圍堵」的策略。最明顯的例子是以優惠的條件讓中國加入WTO,希望藉由中國加入世界體系,進而影響改變中國,讓中國成為一個更開放與民主的國家。在WTO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江澤民悶聲賺大錢,西方企業對於地緣政治風險的警覺性也消失殆盡。在尋求外包生產基地時,以降低生產、勞工配合度為最主要考量,造成中國成為這一波全球化最大的贏家。 但中國藉由經濟快速成長提高國力之後,不但沒有成為更開放與民主的國家,反而處處顯露其想稱霸的心態。再加上疫情期間的各種封控措施,使得生產供應鏈脆弱化的危機顯露無遺,從衣服、玩具、電子產品到藥品,都出現斷貨危機。在此背景下,大家開始檢討全球化,認為一味的追求短線成本降低,將降低供應鏈的韌性與風險抵抗力,到頭來所蒙受的損失可能更大。於是西方出現供應鏈回流的的呼聲,但由於困難度太大,因此美國財長葉倫提出一個折衷策略──友岸外包,那就是有相同價值的國家必須集結起來,關鍵零組件或原料的生產必須在此集團內,並且避免過度集中,以降低地緣政治發生衝突時,發生斷鏈危機。 台積電赴美設廠除了貼近市場外,還有分散與提高韌性的考量。過去我們因為忽略了一些風險意識,因此沒有付出這些成本,但並不表示我們永遠可以規避這些成本。當然台積電今後成長所需的天然資源,也超過台灣所能提供,向外擴展也是必要的策略。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3-03-18
志同道合:經貿風向與地緣政治板塊位移

志同道合:經貿風向與地緣政治板塊位移

二○二一年十一月,也就是在中國加入WTO滿廿周年之際,英國BBC發表一篇「西方如何邀請中國吃掉他們的午餐」,指出中國的名目GDP從一兆美元成長到十七兆美元,遠超乎西方國家當初之預期。但原先西方以許多優厚條件讓中國加入WTO的目的是,希望中國融入全球經貿體系後,能夠往更為開放與自由的國家改變,這個期待徹底落空了。 這也是為什麼歐洲著名智庫Geopolit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的研究指出,過去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的開放市場,結果是支助對手,讓對手更加強大。過去中國是一個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威權主義」與「國家主義」的混合體,結果從二○一二年之後以更大幅度的朝威權國家演進。西方民主國家必須重新集結,才能扭轉此頹勢。在此後全球化時代,西方民主陣營最佳選擇是採「友岸外包」策略,也是與「志同道合(like mind)」的友邦發展更為緊密的經貿關係。也就是說供應鏈必須重新布局,特別是關鍵零組件或是原物料,一定要設在志同道合的友邦或遷回本國,如此才能提高整體的風險抵抗力。 上海封城嚴重干擾全球物流,美國與盟友尋求重整供應鏈。(路透) 這裡所講的風險抵抗力,是指提升整個集團的韌性,而非只是某一個國家。因為在這個集團供應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危及到整個集團。因此這個集團成員必須有共同價值,發展出一套更緊密經貿關係,以提高整體的戰略利益。過去因為追求降低成本所進行的離岸外包,往往忽略了許多風險與價值問題,現在都必須校正回歸。因此也開始注意供應鏈的風險分散問題,避免關鍵產品過度集中,以提高韌性。此外讓供應鏈「短鏈化」,或是更貼近市場,也是目前的趨勢,除了可降低斷鏈的風險外,也可減少產品運輸的碳足跡或產品的碳洩漏。 也就是說,全球經貿的風向改變了,地緣政治板塊也出現劇烈位移,過去以中國為依託的成長動能已經消失。在友岸外包的潮流下,將引導新供應鏈的重組與新的市場商機,而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就是這思潮下的產物。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3-02-20
志同道合: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志同道合: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今年一月「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順利完成一次談判,這原本是有重大時代意義的事情,但也引來「疑美論」者將其錯誤類比為「美版的服貿」。特在此說明此倡議的背景與重點,以避免有心人士惡意操作為認知作戰。 (記者李欣芳攝)   這些年來歐美開始思考以WTO為主體的全球化所帶來的功與過,並檢討出兩項當初意料之外的結果。第一項意外是,當時讓中國加入WTO,原是希望其融入全球經貿體系後,改變成一個更為開放的國家,結果中國藉由WTO的順風車經濟快速成長後,反而強化其霸權心態。第二項意外是,WTO過於強調市場開放,但對環境、勞工與反貪腐等包容性成長議題闕如,引發越來越嚴厲的批評,也驅動了全球化再進化的契機。這當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成為最重要的新趨勢,也就是國際供應鏈的連結或是市場的開發,一定要儘量扣緊「志同道合(like minded)」的戰略友邦,同時應追求納入更多進步價值的高品質貿易協定,才能提高市場韌性與風險抵抗力。而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就是這新思潮下的產物。 儘管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的發展脈絡與目標,已經如前段所述那麼清晰,近來還是有所謂的「疑美論」者將其錯誤類比為「美版的服貿」。事實上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例如之前與中國的服貿協定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風波,那是因為其只談開放市場,完全忽略包括勞工權利、環境保護、促進中小微企業參與等進步價值。再加上台灣與中國兩邊市場規模的不對等、政治體制的差異、軍事威脅與中國國營事業的政策性補貼,更添加台灣社會被這個黑洞吞食的憂心。 而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追求基於包容性與永續性的成長,關心勞工權益與環境保護,強調公平競爭但不犧牲其他國家。此外由於數位經濟已轉變了我們貿易的樣態及方法,因此也需有新的配套,來因應數位貿易的興起。未來透過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這塊敲門磚打開後,後面緊跟著高品質的貿易架構與政治效應,推進及深化台美經貿關係、提倡雙方共享價值,一起迎接新商機。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3-02-10
比房地產還慘的中國銀行業

比房地產還慘的中國銀行業

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一再崩跌,先是出現大批爛尾樓,後出現消費者組自救會集體不繳房貸,現在又出現房仲業大量失業。一般人以為中國房地產是這波景氣下行最慘的行業,事實上還有人比它還慘。那就是財報上賺大錢,股價卻一再破底的銀行業。 中國金融財政及社會穩定正遭爛尾建築潮威脅。圖為中國第四大地產開發商「融創中國」在浙江省的「杭州灣融創文旅城」建案。(彭博檔案照)   去年整體中國股票上市公司,總共賺了五兆人民幣,其中最賺錢的前五家公司都是銀行股,包括工商銀行爆賺三四八三億元,建設銀行爆賺三○二五億元,另外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也很可觀。這四十二家上市銀行股累計淨利潤高達一九一八八億元,占全體上市公司獲利的三十八%。 令人不解的是,銀行股獲利豐厚,配息也不錯,然而股價卻長期低迷。截至二○二二年八月八日,中國上市公司共有三五四檔股價跌破淨值,除風雨飄搖中的房地產五十二檔外,跌破淨值最多的竟是銀行與交通運輸,分別有三十七檔與三十四檔。但若以占比來看,銀行股有八十八%跌破淨值,遠高於房地產業的四十四%,以及交通運輸業的二十八%,成為最悲情的行業。其中民生銀行與華夏銀行,其淨值比分別只有○‧三一與○‧三二。 為什麼中國銀行業的股價比房地產業還慘?為何如此豐厚的獲利與配息,投資者還不買單?銀行不是都有政府在背後支持,為何股價一再破底?為何各種基金或保險公司一再大幅減少持有銀行股,難道這些金融同業知道更多法定公告之外的訊息嗎?擔心賺了股息後將賠上價差嗎?總歸一句話,投資人長期不相信中國銀行公布的財報,也不相信其公布的壞帳數據。 過去中國地方政府財政長期仰賴賣土地收入,現在房地產崩盤後,土地賣不出去,錢從哪裡來?今年初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說,中國地方政府透過銀行承兌匯票「印鈔票」又開始興盛起來。以各種創意手法,逃避金融監督,帳面是好看多了,但也累積了更多風險。這也難怪市場都認為,中國銀行的獲利只帳面上的紙上富貴而已。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2-08-11
「特色存款」談中國銀行的雙重困境

「特色存款」談中國銀行的雙重困境

河南村鎮銀行領不到錢的風波越演越烈,雖然真實原因未公開,但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看,整個問題好比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極小部分,更大的問題在水面下。這次的導火線可能是近幾年很風行的「特色存款」或「新型存款」所造成,名為存款,實則為投資商品。河南村鎮銀行爆發弊案,出爛招凍結儲戶存款,民眾上街抗議。(圖取自微博)     最近幾年中國的一些銀行為了吸收存款,可說是用盡各種辦法。由於正規存款的利率不易吸引存款戶,因此出現許多打著「特色存款」或「新型存款」的名號,給予較高利息的招攬廣告。消費者誤以為是存款,有存款保險保障,又有較高利息,因此趨之若鶩。但所謂的「特色存款」根本不是存款,在順風順水時期可能相安無事,在景氣下滑時問題就爆發出來。河南應該不是個案,因為各省都有很多「特色存款」。 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營運狀況屬於綠燈的有二二○一家;屬於黃燈的有一八八一家;屬於紅燈的有三一六家。而這次河南出事的這幾家銀行,並不在被評紅燈之列。那麼還有多少家岌岌可危呢? 事實上這要看中國的房地產是否持續崩跌,以及經濟的前景。例如中國某調查機構在本月十三日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全中國被銀行停止放款的建案已達一○六個。有債務違約的房企,其建案數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而目前停工建案面積約五億平米,約占總建案的五%左右。並且隨著違約企業銷售的下滑,後續停工規模還會不斷增加。 此報告一出,十四日中國股市的銀行股開盤就跌了將近二%,但這應該只是銀行面臨雙重考驗的開始。因為許多買到停建爛尾房子的消費者組織起來,發表共同聲明表示,房子若不續建復工,就集體不繳房貸。目前中國各省已經出現一百個房貸自救團體。那銀行要繼續提供資金給建商續蓋房子呢?還是就讓這些房貸違約?若繼續放款給建商,建商就能把房子蓋起來嗎?資金會不會被移作他用?即使房子蓋起來,因為房價持續暴跌,房價已遠低於貸款金額,那麼消費者還會繼續繳房貸嗎?這就是中國銀行須面對的雙重困境。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2-07-16
IMF示警 中國下個房產未爆彈在銀行

IMF示警 中國下個房產未爆彈在銀行

過去一年多來,中國恆大等房地產公司的債務違約,以及債券價格崩跌的消息不斷。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上週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中國這一年來鬧得人心惶惶的房地產公司債部分,約只佔GDP的二%,而房地產公司銀行的貸款約佔GDP的八%。也就是說銀行背的未爆彈比債券還大四倍。 IMF的報告指出,中國整個房地產業的總負債約佔該國GDP的四分之一,這其中的一半屬風險性負債,有流動性不足的風險。目前中國房地產業在國際市場大概發行了兩千一百億美元的債券,由於債信太差,違約頻傳,因此這些債券的市值在一年內下跌超過一半。這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其信心蕩然無存,未來也很難再從國際市場中借到錢。 更麻煩的是各種狀況疊加在一起,讓風險不斷地堆高與增強。例如過去房地產業多仰賴預售屋,拿購屋者的錢來蓋房子。現在買盤縮手,房地產業者的資金收入減少,已經開始出現流動性問題。但中國政府為了避免房地產公司賣了預售屋後倒閉,因此要求房地產業者提供更多的交屋保障,這又讓房地產公司的財務負擔更大。原本財務勉強可以的公司,現在反而淪為高風險公司。這一連串的情況都使得房地產業者資金的流動性更困難,風險越滾越大,甚至外溢到整個房地產市場。 儘管中國房地產供過於求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近年來預售未完成屋還是快速成長,據估計從二零一五年至今又累計增加超過三十億平方公尺的建案,其中一半是由有財務風險的房地產公司所經建。未來這些預售屋能否如期完工,不僅關係到消費者的權益,也會影響附近建案的價格,甚至是相關開發商的資產價值與償付能力。目前陸續出現房地產業者倒閉的爛尾樓,更讓消費者不敢進場購屋,也使房市更加嚴峻。 中國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危機與武漢肺炎疫情,使得其金融脆弱性不斷上升。由於中國經濟成長低於預期,也將影響到全球經濟的展望。過去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房地產業,現在反而成為危及金融穩定的來源。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2-04-28
為何資金撤中速度「空前」?

為何資金撤中速度「空前」?

日前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一碼,並暗示今年恐升息七次。剛開始一般人還會擔心是否會對美國股市造成影響,結果因為與市場預期相近,因此股市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反倒是中國開始「剉勒等」,擔心資金大幅外流,衝擊其股匯市。因為依過去的經驗,每次美國的升息態勢若確立,就會造成外資大幅流出中國。 二○二○年疫情發生後,全球股市崩跌,美國為了救市,除了將利率降到趨近於零,還有各種量化寬鬆政策。充沛的資金不但很快的讓國內股市活絡起來,並且因為中國當時的利率高出甚多,因此吸引大量的國外資金進駐。因此當時投入中國股債市的外資,還創下歷史新高。 但現在局勢完全相反,去年恆大等中國企業出現債務違約,已經讓這些外資想要離開中國。現在美國確立升息的趨勢後,中美兩地的利差將大幅縮小,這些外資對中國市場也就沒什麼好留戀的了。因此上週國際金融機構(IIF)的報告指出,國際資金以空前的(unprecedented)速度撤離中國。 IIF報告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資金外流。(法新社資料照)   外資撤離中國將造成許多影響,首先是人民幣會有貶值壓力,並且依過去的經驗中國股市會有下跌的壓力。如二○一五年美國升息,造成美中兩地利差縮小,外資流出中國後,中國股市大幅下跌。那中國能以升息來留住那些外資嗎?這恐怕也是一場豪賭。因為一旦升息,這對失去可觀動能的中國經濟,將是雪上加霜。 特別是中國企業的負債率一值都在以百五十%以上,在全球名列前茅,一旦升息,極有可能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況且升息也不見得能讓外資留下來,因為中國的經商環境與企業的債信,都已經讓外資提高警覺了。 因此雖然中國都可預知未來的大致結果,卻不知道如何來扭轉此結局,造成今日只能剉勒等的窘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過去高槓桿的操作。在順風順水時,高槓桿操作帶來龐大利益。但一旦景氣反轉,其下跌速度也將是加倍奉還。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2-04-08
SWIFT 從伊朗到俄羅斯

SWIFT 從伊朗到俄羅斯

為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已經凍結俄羅斯最大國營銀行在美國的資產,並禁止美國企業與這些銀行往來。而昨天(二十七日)更傳來消息,多個西方國家決定,將特定俄羅斯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 歐美決議將部分俄羅斯銀行逐出SWIFT系統。(路透社)   在二零一二年,為了制裁伊朗的核武擴散,各國對其進行金融封鎖,具體作法就是將四家伊朗主要銀行從SWIFT系統剔除,讓伊朗無法透過此系統與其他國家進行資金的匯兌,不管是美金、歐元、英鎊、日圓或其他貨幣。在此情形下,伊朗很難正常進行國際貿易,經濟、金融都受到很大衝擊。 為什麼SWIFT這麼重要?因為全世界的銀行數以萬計,每家銀行若要逐一與其他國家的銀行建立交易管道與清算機制,那太複雜太無效率,所以不可能。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加入SWIFT,透過其作為中介,便可以很有效率的進行跨國間的銀行匯兌。 這也可以解釋中國為了降低被SWIFT封鎖的風險,在二○一五年成立「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CIPS)」。其目的除了用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外,也希望建立自己可以掌控的跨境支付系統,以備在遇到國際金融封鎖時,還能保持自己的交易支付管道。甚至是其發展數位人民幣,也是希望發展一些非常規的作法,遊走各國法律邊緣,再藉由其大量在海外的人民,作為突圍的工具。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陳鴻達 2022-02-28
習近平雙循環 內外交迫

習近平雙循環 內外交迫

  過去幾週台灣一家比較親中的報紙社論,持續對中國的若干政策危及到香港的金融風險提出示警。這些過去都是被認為唱衰中國的論點,現在親中媒體竟然苦口婆心地擔心起來。歸根究柢,這應該是這一年來中國一連串的政策,與去年八月習近平提出雙循環的發展戰略相矛盾,以至於險象環生,值得大家密切注意。 去年中國面臨疫情與美中貿易戰的雙重衝擊,為了扭轉此頹勢,習近平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除了積極開拓內需市場外,也要打開向外空間。這大方向是正確的,但這一年多下來,天國的鎖國心態讓其外循環越來越無力,內循環也因許多內政問題的處理過於粗糙莽撞,國內金融風險升高,甚至還波及到紐約與香港的股市。 在內循環方面,由於中國對於判定網路壟斷的政策急轉彎,知名電商不是業務範圍被限制,就是被罰巨款,使得今年來阿里巴巴股價跌三十五%,總市值就蒸發掉近三千億美元。其他公司也難倖免,騰訊跌三十三%、百度腰斬、京東也跌三成。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共七一建黨百年後宣布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結果造成在紐約與香港掛牌的補習班股價暴跌。包括新東方、高途、一起、好未來等熱門股,今年的股價跌幅全數超過九十%。例如新東方市值原本最高達到二千七百多億港元,史詩級的崩跌後,只剩下三百多億港元。這對金融體系的衝擊,可能持續發酵中。 在外循環方面,滴滴出行赴紐約掛牌後,遭到來自國內主管機關排山倒海的壓力,在寒蟬效應下,許多原計畫赴華爾街掛牌的都打了退堂鼓。這影響所及絕非僅止於個別公司的未來發展,更重要的是國際投資資金對中國市場的不信任。過去這些國際投資在中國企業草創之初,不只帶來資金,更重要的是現代化管理技術,國際化的經營視野,甚至是國際市場的連結,這些都是成為國際一流企業的要件。未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所需的資金與技術,可能不易再獲得國際資金的奧援。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
陳鴻達 2021-07-31
只有滴滴出行踩到雷嗎?

只有滴滴出行踩到雷嗎?

  據聞中國政府因為不喜最大的叫車公司滴滴出行,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慶期間赴美掛牌,因此以該公司有違法蒐集消費者資料為由,要求其叫車APP下架。消息一出,滴滴在紐約證交所的股價大跌三天,甚至有三家律師事務所揚言要調查。 中國政府希望這些獨角獸公司能留在中國上市,但這些公司是喝國際資金奶水長大的,從剛開始的天使投資到風險投資,都從國際得到許多挹注。當初的許多投資者,現在都想要開始回收變現了。由於中國對外匯資金的管控嚴格,因此滴滴出行若在中國上市,這些投資者只能將手上股票換成人民幣,無法直接換成美元並匯出。 這些大股東都希望在海外上市,因為上市出脫股票後,美元自然落袋,更何況在華爾街上市還可享受較高的本益比。這些道理中國政府應該都清楚,但中國政府還是希望這些指標型的獨角獸能在中國上市,激勵一下沉寂已久的中國股市。因此在建黨百年慶期間,滴滴赴美掛牌真是太不給共產黨面子了,被行政刁難也是剛好而已。 這後果,滴滴出行難道沒想過嗎?該公司能有今天的局面,不太可能敏感度這麼差,而是滴滴有急著在華爾街掛牌的壓力。因為去年底美國跨黨派國會議員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規定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與本國公司相同的審計標準與規定。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若連續三年無法到幫上市公司簽證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查,這家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由於中國政府不可能讓步,因此長期下去,這些中概股應該都無法在美國掛牌。 也就是說,滴滴在搶搭最後一班車的心態下赴美掛牌,大股東下車變現。也就是在此背景下,在美國掛牌中概股的行情一日不如一日,目前有超過七成的股價跌破其發行價。難怪大盤指數屢創新高,中概股卻出現背離現象。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   資金外逃等五個效應 ◎ 劉明德 不聽中共規勸,執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滴滴出行,剛上市五天就遭中共網信辦處分,以「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蒐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為由,下架滴滴出行APP,消息一出,滴滴股價重挫。自六月三十日盤中衝上十八.○一美元的高點以來,滴滴市值已蒸發近三分之一。這引起了美國政府及滴滴股東的憤怒和恐慌。 中共處罰滴滴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效應?第一個效應是逼迫更多中資企業想盡辦法到美國上市。據彭博數據,今年以來,已有三十七家中資企業赴美上市,超過了去年。滴滴事件的爆發,一定加速中資外逃。 第二個效應,外資加快撤離:雖然中國商務部公告,今年一至三月,全中國實際使用外資三○二四億人民幣,按年增長三十九.九%。但這個數字值得懷疑。因多種現象顯示,外企加速退出中國,如二○一九年六月,法國超市Carrefour出售家樂福中國八十%股權;十月,德國零售巨頭Metro以二十一億美元出售中國業務。今年四月,特斯拉女車主大鬧上海車展後沒多久,馬斯克就清償上海工廠六億多美元貸款,似有撤出的味道;四月三十日,美國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 Inc.)宣布撤離中國;光是今年四月一個月,美國沃爾瑪(Walmart)公司就關了六家門店,並傳出要出售一三○家門市。隨著中共對外企的要求越來越無理,外資撤出中國只會加速,中國經濟的內循環怕是無法避免。 第三個效應:美國政府加大對中共的制裁。例如拜登總統在六月三日簽署行政令,將五十九家中國企業列入美國個人與機構投資的黑名單,類似的制裁還會不斷出台。 第四,強化中國商人的離心力:隨著中共一波又一波對民營企業家的打壓,中國商人已別無選擇,要嘛束手就縛,要嘛另起爐灶,後者的可能性必然要大些,畢竟沒有人願意束手就縛。 第五個效應,高層內鬥加劇。根據CVS投中數據的資料,保利資本、交通銀行、中信資本、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中金甲子和中國人壽等都是滴滴的股東,而每一家公司的背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政治權貴家族。一旦彼此的利益不可調和,中國的社會動盪也就難免了。 (作者為中山大學前約聘助理教授)  
陳鴻達 2021-07-09
美國對香港大幅順差 獲利的是中國「大咖」

美國對香港大幅順差 獲利的是中國「大咖」

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後舉世譁然,美國揚言將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之地位。對此香港特區政府二十九日凌晨發佈公報反擊,強調若美國對香港施加制裁,會嚴重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因為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每年約有三百多億美元。真相真是如此嗎? 香港政府警告美國,若單方面改變對香港的特殊待遇,恐會引響美國自身利益。(路透檔案照)     沒錯,過去十年香港是美國最大貿易順差的貿易夥伴,從二○○九至二○一八年期間累計的貿易順差總額達二九七○億美元。但問題是香港從美國進口這麼多商品,並不是香港人所需的啊。中國有力人士在香港設立公司,從美國進口大批物資到香港,然後轉口回內地。因為香港幾乎免進口關稅,而中國的進口關稅很高。加上香港與中國有簽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互有租稅優惠。因此掌握香港的轉口貿易就等於源源不絕的獲利。何以見得?香港是美國紅酒全球第三的出口市場,牛肉第四大出口市場,農產品第七出口市場。香港人吃得了這麼多嗎? 這種高獲利的行業當然也不是一般人賺得到的,但有辦法的人還能從其中賺到更多。例如中國對外匯的匯出管制很嚴格,那麼如何將錢移往海外?過去就是將從香港賣到中國內地商品的價格大灌水,付錢的時候就一起把錢洗出中國。 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半夜發這個公告,美國政府看了一定在笑。美國對香港的大額貿易順差,是因為中國有力人士要避掉中國的進口關稅。若要香港提高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以作為報復美國,繳稅的是買方香港,不是賣方。利益受損的是不能再進行轉口貿易套利的中國有力人士,而不是美國。 事實上美國對香港國安法的反制作為是,將限制機敏科技產品出口到香港。由於美國限制一些機敏科技產品出口到中國,因此許多中國業者就藉由香港的白手套進口,再轉手獲得。現在美國就趁這個機會把漏洞補上。 至於美國會不會對從香港進口的商品課徵高關稅,事實上這根本不重要,因為美國每年從香港大約進口五億美元而已。若美國真的調高關稅,那應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此來逼香港提高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切斷中國有力人士的奶水,製造中國內部的矛盾。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20-05-30
自由行喊卡 中國外匯吃緊?

自由行喊卡 中國外匯吃緊?

中國宣布禁止來台觀光自由行,一般認為這是企圖影響總統大選的伎倆,製造台灣觀光業者對政府的不滿。或許中國應該還有其他考量,例如不想讓觀光客來台看到民主選舉,以至於精神受到「污染」。而中國外匯吃緊,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過去一般人印象,中國每年大量的出超,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事實上近幾年已經出現大轉變。中國目前的外匯存底約有三兆美元,但其中約有一兆美元是外商帶到中國投資用的,這些外匯屬外資擁有。此外中國也有一.九兆美元的外債,屆期要還的,因此其外匯存底並不如外界想像充裕。一旦外資開始撤離,恐怕也不能高枕無憂。 中國宣布全面停辦中客赴台自由行簽證,包括北京、上海、廈門等四十七個開放台灣自由行城市,都將取消赴台自由行。(資料照)   更嚴重的是中國近年來的貿易順差急速縮減,經濟學人雜誌等更預測中國的經常帳逆差很快會出現。因為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順差大減,但該國的觀光逆差卻大增,幾乎吃掉貨品出口的順差。根據二○一八年統計,中國人出國觀光的花費比外國人到中國觀光的花費還多一.五七○八兆元人民幣。而在十年前,中國人出國觀光的花費跟外國人到中國觀光的花費,差距不明顯。因此中國政府必須想辦法控制觀光的外匯支出,而禁止台灣自由行還有那麼多政治好處,當然限制來台觀光是首選。 此外面對美國的懲罰性關稅,許多人想到用人民幣貶值來減輕出口業的衝擊,但人民幣貶值又將加速外資與中國權貴將資產撤離中國。外匯存底失血後,又造成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如此惡性循環正是中國目前進退維谷的處境。 這也是中國近年來不斷加緊外匯管制的原因,今年一月一日起更規定,個人一萬美元以上的現金收支或跨境轉帳,都將接受中央銀行的監控和管理。對於企業的轉帳,也將加強稽查其資金收付頻率及金額與企業經營規模是否相符。因此中國禁止該國人民來台自由行觀光,也可說是其外匯管制的一環,只不過還有額外的政治效益罷了。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19-08-02
中國資金外逃 港幣遭殃

中國資金外逃 港幣遭殃

  近幾年來,許多中國權貴急著將資金移往海外,同時許多人看空中國前景開始撤資,這原本是中國的家務事,但其惡果卻殃及無辜的港人與港幣。尤其是近日的「送中條例」風波,將使得昔日東方明珠的前途更加黯淡。 由於中國對外匯有嚴密控管,因此權貴要將資產轉移到海外時,往往透過香港做為中繼站來完成。其手法是與香港企業進行假買賣,或是虛報從香港進口產品價格,將資金轉移到香港。以今年第一季為例,中國整體進口負成長四.八%,但從香港進口成長率卻高達四十二%,就知道這假買賣有多猖獗。 這些資金到香港後造成兩個惡果,都必須由無辜的港人承擔。第一,有些資金開始炒房,讓香港抑制房價的政策破功,港人的相對剝奪感更強烈。第二,太多資金壓低香港的利率,由於香港的利率低於美國等地,因此香港的資金開始流出,也使得港幣開始走弱。 香港為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自一九八三年起,實施與美金的聯繫匯率。當港幣走弱觸及某個點時,香港金管局就必須用美金買回港幣,以平穩港幣與美金的匯率。從二○一五年底至本星期,香港大概花了三六○○億美金來平穩港幣匯率,整個香港銀行總結餘只剩下五四三億元。 因香港銀行的總結餘是港幣發行的保證之一,目前整體香港島內資金已降至金融海嘯以來低位,資金已大量撤出港島,流動性風險攀升。更可怕的是,美中貿易大戰越演越烈,使得中國資金逃亡潮還會再加速。加上「送中條例」風波使眾人對持有港幣的信心蕩然無存,因此國際著名財經刊物《Forbes》日前預測,外資將加速撤離香港的腳步。 無辜無奈的香港人一定很感慨,被人賣了還幫忙數鈔票。大量的中國人進來買光了奶粉、占滿了病床,香港也沒賺到錢。香港的貨也以極高價格賣到中國,結果香港只是幫人洗錢,不但沒發大財,還造成今日港幣的困境。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19-06-14
為什麼川普緊咬中國侵犯智財權

為什麼川普緊咬中國侵犯智財權

延續著日前福斯公司與中國央視女主播的辯論,六月二日中國國務院發表「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還是以商業機密與智慧財產權做為開場白。強調中國已經投入多少錢做研發、申請多少專利。但以結果論來看,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還是非常普遍。這也是央視女主播劉欣不敢全盤否認,只能避重就輕的原因。 福斯財經新聞網主播黎根(右)甫就美中貿易戰的議題對中國環球電視網主播劉欣展開「辯論」式訪問。(摘自網路) 無可否認的,全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不管是硬體的生產或是軟體的服務都須以智慧財產為基礎。也就是說購買智慧財產的成本,佔總生產成本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這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生產出口國,但其對外的智慧財產權支付明顯偏低。根據OECD在二○一六年的統計,美國智慧財產權收入中,來自歐盟佔三十九.八%,瑞士佔八.八%,日本佔六%,台灣佔四.二%,而中國只佔四.八%。這反映到眾人到中國經商時,普遍有在智慧財產權中吃大虧的經驗,也是川普緊咬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原因。 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二○一八年前三季,愛爾蘭對外的智慧財產權使用支出為六二一億美金,高居全球之冠。隨後的美國、荷蘭與中國分別是四○二、三一○與二七七億美金。由於中國是世界工廠,每年龐大的出超,因此大家會認為其知識產權使用費,與其出口金額不相稱。 另一項指標是,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製造大國,並不是製造強國,因為其技術專利等實力並不強。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的統計,二○一八年前三季,中國的全球知識產權收入只有四十一億美金,排名全球第十一名。這項數據間接顯示中國在知識產權上的實力欠佳,以及其智慧財產支出跟其龐大出口順差不相匹配。 過去中國法院判決山寨版的中國喬丹體育勝訴(雖然去年有改判),以及去年山寨版的喬丹體育控告美國原版的喬丹侵權,一次次地在世人的印象中留下不尊重知識產權的烙印。因此中國需要更多努力來證明自己對知識產權的重視,而不是發表白皮書強烈抨擊「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經貿磋商中出爾反爾、不講誠信」。因為這不但無法獲得各國的回響,反而凸顯中國還無法理解與遵守全球經貿的規則。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19-06-04
中國房地產泡沫,「債」也難「永續」

中國房地產泡沫,「債」也難「永續」

中國房地產泡沫已出現難以為繼的疲態,鮮見人跡的「鬼城」處處可見。(路透檔案照)     中國各地大量閒置的空屋已屢見不鮮,甚至還出現各種「鬼城排行」,當然也凍結了開發商的大量資金。這些房子可能是建商跟銀行貸款,或是發行債券而來。房子若沒賣出去,這些房產公司的還債便會出現問題。 從各種指標可得知,中國房地產泡沫已出現難以為繼的疲態。為了解決當前的財務困境,越來越多房地產開發公司以發行「永續債」來渡過難關。包括保利、中建國際、光明地產、越秀集團、中國交建等地產公司,紛紛加入發行永續債的行列。 因為永續債到期時,發行公司可以選擇不贖回,代價是付更高的利息。而中國政府對永續債的會計處理規定,在財報可不用當作債,而當作「權益」,有美化財報的效果,因此更助長企業發行永續債。這對已瀕臨崩潰的中國房地產泡沫,可說打了強心劑,但絕不是救命仙丹,因為只是把更大的債務負擔往後延遲而已。 另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二○一八年底,全中國銀行對房地產的放款數為三十八.七兆人民幣。一旦建商倒閉,空屋價格也跟著崩跌。屆時房價若低於房貸金額,這些房貸戶極可能會把房子丟給銀行,而不再繳房貸。 日前房地產大亨潘石屹公開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值高達四五○兆人民幣,是美國的兩倍多,更超過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地房地產市值總和。相較之下,二○一八年中國GDP總額只有九十兆人民幣。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五次降準等措施,約等於投放三.五兆元貨幣,希望能有多一點的資金挹注產業,以解決實體產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結果中國六大行庫新增貸款人民幣五.一三兆元,卻有將近一半流向個人住房貸款。也就是說,中國房地產這個怪獸不但佔用國家龐大資源,也堆高了中國的金融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日前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商業銀行的命運已經與房地產綑綁在一起,這對中國經濟將構成嚴厲挑戰。這隻灰犀牛會不會出現,很快就會揭曉。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19-05-15
中國「團貸網」倒閉的觀察

中國「團貸網」倒閉的觀察

中國近幾年來每隔一陣子就會爆發P2P網貸平台倒帳潮,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日前再度傳出多個大型網路借貸平台倒閉,其中以總部在東莞的「團貸網」影響最大,引發逾千投資人到東莞市政府抗議,當地也派出數百名公安警戒。是否引發新一波的倒帳風潮,或是引發社會政治效應,值得密切注意。 中國P2P網貸平台再爆倒閉潮,逾千受害投資人東莞抗議,逾200人被警方逮捕。(圖擷取自網路) 根據報導,今年三月以來已有東莞、成都、深圳、合肥、杭州等多地通報P2P平台倒帳,包括:口貸網、金融圈、利民網、零錢罐、中金黃金、錢保姆、眾馳公司等。這其中又以總部在東莞的P2P網貸平台「團貸網」突然倒閉最令人矚目,其涉及借貸超過一百四十五億人民幣,被倒債者達二十二萬人。 「團貸網」曾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獨角獸,其CEO唐軍是東莞青創孵化器的創業導師,多次獲得官方表揚,並經常授課八五後青年如何創業、如何融資。現在發生大規模倒帳,極可能是經營者將借貸平台當作違法吸金的工具。 一個正常經營的P2P網貸平台應只是媒合放貸者與借貸者,然後從中收取服務費,應不會有大規模惡性倒帳的情形。中國這些出問題的借貸平台,不甘只是賺取手續費。大量用人頭戶在平台借款移作他用,不斷的借新還舊。為了借到錢,只好拉高利息,然而龐氏騙局終究有倒閉的一天。 理論上P2P借貸是有利於借貸雙方,因為可省下銀行作業成本,因此放款者可以拿到比銀行存款高的利息,同時借款人負擔比向銀行貸款低的利息。但在中國大陸由於缺少監理,網貸平台不透明,淪為經營者的提款機。 去年端午節過後,四十二天中引爆一○四家P2P,七兆元人民幣被掏空,數以萬計的人受害。此次具指標性意義的「團貸網」也宣布倒帳,是否引發在其他網貸平台放款者要求收回其資金,引爆另一波倒帳潮,甚至掀起社會政治效應值得密切關注。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陳鴻達 2019-04-10
中國讓利? 讓個屁!

中國讓利? 讓個屁!

從ECFA談判開始,馬政府總是對國人說,中國如何對台灣讓利。不知實情的人還真誤以為中國基於對台統戰,而大幅對台讓利。事實上,目前台灣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只有四.二三%,而中國對台灣貨品的關稅平均稅率卻高達八.八七%。誰對誰的進口貨品較優惠,由此一目了然。 目前兩岸關稅的稅率結構中,台灣對中國開放二六○六個項目零關稅,但中國卻只對台灣開放一一二五個項目。台灣對中國貨品關稅稅率在五%以下的項目高達五十八.四%,但中國對台貨品關稅在五%以下的只有二十六.七%。馬政府若還是說,它們爭取到中國對台灣讓利,那就真的存心誤導了! 昨日經濟部的代表團再次赴北京商談貨貿協定,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公平對等的結果,最起碼一定要縮小目前不平等的關稅稅率。此外,中國已經與韓國簽訂FTA,中韓相關稅率應該也是此次貨貿談判的指標。貨貿的條件若劣於對韓國的條件,讓韓國貨在中國更有競爭力,那就太不夠「兄弟」了。此外,由於全球氣候變遷使得環境與農業生產更為脆弱,為了降低彼此未來所遭受的衝擊,農業應有特別的安排,避免過度自由化所帶來的風險。 最後再次提醒馬政府,過去騙國人說中國對台讓利,那就算了。現在談判時心中若還真的認為中國對台有讓利,那氣就比別人矮一截,如何奢望有一個令人可接受的結果。 (作者為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陳鴻達 2016-01-07
 愛之深 告之切?

愛之深 告之切?

  在副總統辯論會中,王如玄再次強調她擔任勞委會主委期間通過勞保年金化,讓勞工退休生活有保障。事實上勞保年金化的修法內容,以及在立法院的朝野協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經底定,但是國民黨就是不願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通過修法,因此一再杯葛。馬英九五月二十日上台後,國民黨馬上在七月十七日通過勞保年金化的修法。擋修法的是國民黨,搶功的也是國民黨,不禁令人想起白蛇傳。解毒的是國民黨,但難道下毒的不是國民黨嗎? 王如玄又說,勞工沒錢打官司沒關係,她在勞委會主委期間編預算給勞工打官司。事實是二○○五年勞委會推動「勞工福祉保障方案」,勞工如被雇主不當對待,勞委會除了對勞工提供訴訟補助,勞工若因訴訟而沒有收入,還給予最高六個月的生活津貼。就是因為有此完善的配套,使得後續勞工相關政策都能順利展開。 政府的施政有延續性,好的政策本來就不該因為政黨輪替而被棄置。繼任者應該在前任的基礎上繼續進步,這才是全民之福。但是看到編列二千多萬律師費控告勞工的王如玄,竟然如此大言不慚地掠人之美,實在令人搖頭。 ﹙作者為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陳鴻達 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