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經貿風向與地緣政治板塊位移

二○二一年十一月,也就是在中國加入WTO滿廿周年之際,英國BBC發表一篇「西方如何邀請中國吃掉他們的午餐」,指出中國的名目GDP從一兆美元成長到十七兆美元,遠超乎西方國家當初之預期。但原先西方以許多優厚條件讓中國加入WTO的目的是,希望中國融入全球經貿體系後,能夠往更為開放與自由的國家改變,這個期待徹底落空了。

這也是為什麼歐洲著名智庫Geopolit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的研究指出,過去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的開放市場,結果是支助對手,讓對手更加強大。過去中國是一個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威權主義」與「國家主義」的混合體,結果從二○一二年之後以更大幅度的朝威權國家演進。西方民主國家必須重新集結,才能扭轉此頹勢。在此後全球化時代,西方民主陣營最佳選擇是採「友岸外包」策略,也是與「志同道合(like mind)」的友邦發展更為緊密的經貿關係。也就是說供應鏈必須重新布局,特別是關鍵零組件或是原物料,一定要設在志同道合的友邦或遷回本國,如此才能提高整體的風險抵抗力。

上海封城嚴重干擾全球物流,美國與盟友尋求重整供應鏈。(路透)

這裡所講的風險抵抗力,是指提升整個集團的韌性,而非只是某一個國家。因為在這個集團供應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危及到整個集團。因此這個集團成員必須有共同價值,發展出一套更緊密經貿關係,以提高整體的戰略利益。過去因為追求降低成本所進行的離岸外包,往往忽略了許多風險與價值問題,現在都必須校正回歸。因此也開始注意供應鏈的風險分散問題,避免關鍵產品過度集中,以提高韌性。此外讓供應鏈「短鏈化」,或是更貼近市場,也是目前的趨勢,除了可降低斷鏈的風險外,也可減少產品運輸的碳足跡或產品的碳洩漏。

也就是說,全球經貿的風向改變了,地緣政治板塊也出現劇烈位移,過去以中國為依託的成長動能已經消失。在友岸外包的潮流下,將引導新供應鏈的重組與新的市場商機,而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就是這思潮下的產物。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