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機離開自己幾個小時

很多人都已經提到,在現實生活的正向回饋太少,或對手機使用缺乏一定的自律習慣,就很容易被手機和社群軟體綁架。

腦內啡和多巴胺可以透過很多方式產生,運動、性愛、毒品,或是有人對你的文章按讚。

然而短影片和社群正向互動的多巴胺,在高峰退卻之後帶來的空虛非常巨大,會讓你不由自主的繼續下滑,也每每讓我滑到不得不去睡了,或是被老婆罵了才停止。即便你現實生活也有非忙不可的事,仍然無法完全避免養成這樣的成癮。

即便是成人,也開始在觀看電影或戲劇的過程難以放下手機。電影和戲劇能帶給你的回饋,往往要等到觀看一段時間後,給予你一定的劇情轉折時,才帶動觀眾的情緒;而短影片略過了這些重要的鋪陳和前戲,直接在幾秒內,透過切菜的ASMR、美麗的大自然光影變化、精緻的濾鏡修圖和完美的影片音樂卡點,讓你的腦部一再興奮,一再舒服,每個人都成了三秒俠。再給予你最便利的機制:播放完直接播放下一則,你完全不滑都可以…

成年人尚且要用盡心力對抗這樣危險的習慣,更何況是腦部還在發展中的未成年人。

無論是tiktok,還是IG reels或Youtube shorts,全球大量的未成年人已經不知不覺的默默加入了這個大規模的腦部實驗。也許還要更多年後,才會知道對整體社會的衝擊有多大,也有可能整個世代會自有其適應的方式。

然而我的擔心還是比較多。能維持自己的心靈平衡、避免巨大的空虛感,關鍵在找回主動性,就像零食不是完全不能吃,只要你能控制自己吃多少。

然而這些app的設計,都希望奪走你的主動性,尤其對在學業與工作龐大的壓力下,難以找到其他出口與正回饋的人,恐怕更難逃脫。

然而這個世代使用手機的矛盾還會繼續存在,就連這一篇文章,也是發在社群媒體上,才能夠有這個機會讓許多人看到。為自己設計一日的不同時段,進行特定的運動、戶外或閱讀活動,找到理由讓手機離開自己幾個小時,再逐步拉長時間、養成新的習慣,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做法。

< 資料來源:杜承哲醫師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杜承哲

杜承哲
澄清醫院 胸腔外科 主治醫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