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碧桂園爆雷的揭示

 

繼中國恆大爆雷之後,有號稱「宇宙第一大房企」的中國地產巨擘碧桂園,同樣面臨債務違約問題,股票被恐慌性拋售,在香港掛牌股價跌破1港元(約4元新台幣),創下有史以來的新低,甚至已低於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股價。而事實上,碧桂園在去年曾作三度股權融資,籌募資金近400億元新台幣,今年年初甚至獲5000萬美元(約15.5億元新台幣)的定期融資,但卻無法如期償還兩筆僅共約7億新台幣的美元債券利息,至2023前半年已虧損逾2000億新台幣,仿如是一個金融黑洞。

碧桂園11日收盤報0.98港元,成為雞蛋水餃股。(歐新社)

 

 

過往多年來各方大力吹捧中國的龐大市場,投資者對市場的憧憬形成了一股淘金潮,營造出一種「逢買必賺」的假象,但最終在貿易戰、疫情、外資撤出之下,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已經變得難再掩蓋,房市已構成中國經濟上的連鎖反應,並已反映在公務員發薪困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幣嚴重貶值、內需市場萎縮等問題之上,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將難以再挽回,而碧桂園的崩潰很可能將恐慌情緒進一步擴大,也是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極大挑戰。碧桂園的第二大股東正是中國其中一間大型保險公司,碧桂園的熊熊大火正在往多方面蔓延,尤其是對銀行體系衝擊不容忽視,也無法預料下一個雷會在哪裡、什麼時候爆。多間銀行對碧桂園的融資借貸恐將成為呆帳,中國只能力保銀行不被骨牌式的債務風暴壓垮,但問題是以中國的經濟狀況無法有足夠的資金抵抗越來越大的壓力,透過發鈔來緩和衝擊最終也只會製造通縮,令經濟進一步陷入下沉的循環。

中國的金融監管與政治體制就是問題的核心,在欠缺透明資訊的情況下,投資者、融資機構都無法確切了解投資的風險,中國甚至施壓香港證券交易所(HKEX)無須再在上市時要求發行人提供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政治結構和經濟環境、外匯管制和匯率風險等,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只會進一步損害投資者的信心,藥石亂投反映習近平的無知。事實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國便開始透過官媒、「財經專家」、甚至多間銀行提升授信額度等不斷地吹捧碧桂園為「債務違約倖存者」,很可能根本就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套養殺」割韭菜行為,故意刺激投資者信心為碧桂園的崩潰爭取時間,企圖減低恆大後的經濟雪球帶來的傷害,並利用投資者的錢來填補巨型資金黑洞,足以證明中國絕非可信任的國家。然而,台灣不但需要慎防金融踩雷的影響,更要防範中國會否為了轉移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與財政壓力而發動侵台戰爭。處處提防中國,是保護台灣的必要之舉。

(台灣基進國際部專員,原籍香港)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