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明鏡

在台灣選總統,頭條大事是中國問題的處理,或者稱為兩岸關係,不僅無從迴避,也必然要沉澱出一套因應共產極權的哲學、戰略與戰術,否則沒有資格掌舵台灣這個特殊的國家。如何品評各黨提名人是否夠格?其實很可以從細節的討論中找答案。

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資料照)

 

例如,最近不少人都談到與中國對話的重要性,甚至自我澄清二○一四年其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於是被他黨群起譏諷是「變來變去」。這類議題不是不能「解釋」,但是競逐大位者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麼?不宜被操作一時的需要所掩蓋,否則很容易自斲格局,失去了國家領導人必須具備的高度。

台灣與中國不乏政治往來的過去,可以參考經驗,也可以做為借鑑,理論上應該更有超越前人的機會才對,但是當代的政治人物似乎總以為天縱英明,於是忘記歷史,令國人掩面不忍卒睹不打緊,讓敵人輕視為可以操縱的傀儡,才是最大的不幸,實不為眾所樂見。

試舉一個值得學習的案例,一九九八年兩岸歷經九五、九六年導彈危機,在上海重啟了中斷多年的「辜汪會談」,辜振甫甚至獲邀前往北京與當時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會面,李登輝政府有意緩和對峙,積極回應對岸的促談,固然是成行的主因,但是二十五年前的國民黨主席就已經很清楚與共產黨打交道該如何「為我所用」,掌握主導權。

猶記李登輝當年給辜振甫率領的訪中團下達了十分清楚的指令,首先是︰「誰說會談就一定要有結果?我不要你們簽什麼協議回來,我也不會用這個來給你們打分數」;那麼到底要去幹嘛呢?接著,李登輝交代兩件事,在中國要談「台灣的民主」,對國際則要宣傳兩岸「主權對等」,一點也不能打折扣。

有了明確的領導,第二步要有幹練的執行,九八年十月十八日在釣魚台賓館的「辜江會」,辜振甫除了打出兩岸可以切磋民主,以及台灣可以協助農業的兩張牌,最精采的,還包括辜沒有迴避江「政治性談判」的出題,他直率地以「台灣的定位問題」,也就是「你把我看成什麼」,做為對江澤民的回應。這樣的底氣,與今天自認擁有兩岸通行證的眾多國民黨後人,一再於京官面前端坐聽訓、複誦「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彷彿不知尊嚴幾何的表現,真有如雲壤之別。而這卻就是他們「捍衛」中華民國的方式。

台灣面對中國,是一道七十多年來必考的考古題,如果以一九九八年這個例子做為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當年人物的巨大形象,並且反映當前許多政客的猥瑣與卑微,無怪乎中國政府曾視台灣總統是一個「可敬的對手」,今天卻是區區一個「兩制方案」的設計師,即可對諸多政黨要員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怎會是「進步」?何能匹配台灣?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