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

不自由,毋寧死

狒狒追求自由的故事,的確有某種程度令人感動,「不自由,毋寧死」,為了不想被關在籠子裡,最後死在獵人的槍下。

「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出自派屈克·亨利於1775年3月23日舉行的第二次維吉尼亞公約會議,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士滿聖約翰教堂發表演講最後的結語。亨利在該次大會發表演講,試圖說服會議通過一項議決,支持維吉尼亞派軍參加即將來臨的美國革命戰爭,參加該次大會的代表,包括美國開國元勳托馬斯·傑斐遜和喬治·華盛頓。

尼采有句名言:你說你自己是自由?我想聽的是你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而不是你脫離了某個枷鎖。

「不自由、毋寧死」在原始的意義並不是被動消極,顯然是主動積極,為了追求美國的獨立自主,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自由需要解放,解放的概念,不僅指人,更重要的是表現、行動和生活方式,關於自由,我們說的是: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藝術創作是自由的,行動是自由的,或生活方式是自由的。當我們說人們是自由的,他們透過做某事,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由的。

我們認為解放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也應該提倡解放,但身為威權和家長的主體,要如何看待解放?

從人類的歷史看來就是爭取自由的過程,但每次解放之後就會帶來新的奴役,然後再產生新的解放,不斷循環。個人的自由似乎是一種成就,一種優勢,它使一個人有權支配那些無能為力或無法獲得自由的人。

以色列人出埃及記,是爲了從法老的殘忍、血腥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然而逃脫後,許多以色列人發現自己身處沙漠,在那片曠野中,有些人開始哀嘆:要是我們不要解放乖乖留在家裡就好了。逃難之前,我們沒有自由,但我們得到了某種程度很好的照顧。

我想這就是尼采講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而不是你脫離了某個枷鎖。因為如果一直有這種想法,即使擺脫了某種枷鎖或主人,但沒有擺脫內在的束縛。

這仍然像僕人一樣思考,這也是我們的處境:我們透過我們渴望、慾望和生活方式來複製我們的束縛。擺脫這種內在的束縛,將我們從自己的思想、慾望、激情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在現代社會,許多女性透過爭取自己的權利,已經擺脫了父權的束縛,但她們仍然沒有自由,因為她們受社會訓練的習慣,可能使她們處於順從的地位。

女性可以獲得一直被賦予和保留給男性的技能。然後他們可以為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鍛煉這些技能而奮鬥。毫無疑問,這是進步;比以前好多了。但這只是平等,不是解放。

解脫是當下,體驗的時刻,在其中我們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既不是由我們的能力定義為男性或女性。

解放的被動性常常是主要驅動的力量,受到壓迫而進行解放,但人不能一直處在被動,要想解放自己,就得變得主動。被動只是解放的開始,最終,必須掌握解放的被動體驗,並從中產生主動的力量。

狒狒爭取自由,是要脫離被豢養牢籠的生活,是一種被奴役和壓迫之後的被動反應。

「不自由,毋寧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個自由、民主、人權的美國,不光只是為了自己能夠擺脫奴隸的命運,這才是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涵義。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