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將典範轉移

美國白宮11日正式公布拜登政府「印太戰略」。(路透資料照)

美國白宮11日正式公布拜登政府「印太戰略」。(路透資料照)

 

 

兩岸關係,在過去七十餘年間,儘管不是唯一,形式也不相同,然是台灣對外關係中的重中之重。華府時間二月十一日,美國白宮公布「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正式將台灣列為區域盟國之一後,一個歷史性的趨勢即將如虎添翼般展開,那便是未來台灣對於中國長期所形成的「路徑依賴」,恐怕要逐漸式微,甚至可能成就「典範轉移」的新局,讓台灣走向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今後十年,美國印太戰略架構下的「台灣印太關係」,可以預見必然要演進為顯學;即使不會是全面取代「兩岸關係」,但可以確定兩岸關係的內容必然要出現極大的變異。現代國民如果無法掌握這個全球地緣關係的重要蛻變,包含價值、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極可能會錯失許多開創與避險的機會。

近代的兩岸關係,可先以一九八七年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為界,此前四十年是冷戰格局下的對峙,此後是先民間後政治的大交流時代來臨。其中一九八九年中國因六四事件遭到國際制裁,台商開始大量西進所增生的經貿往來,成為鞏固兩岸關係的另一條關鍵脈絡。直至今日,中國的經商環境已經丕轉,經濟仍是中國與台灣之間無法忽視的影響事項。另一方面,若從中國謀台的角度,這麼多年來雙方關係的起伏,則或許可說是從「打台灣」到「買台灣」,再到今日的「既要買,也不忘說要打」。

台灣在傳統的兩岸關係中,由於規模懸殊,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始終不大;加上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和平的國家,在國際間一貫運用其國力封鎖孤立台灣,意圖造成中國是台灣的必然出路。換言之,一方面有意促成路徑依賴,讓台灣跑不掉,一方面使得台灣只能成為壓不扁的玫瑰,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樣的發展路徑,大大限縮了台灣人向上躍升與伸展的舞台,以台灣人的聰明才智與靈活性格,台灣絕對可以更好,卻苦無足夠的突破點。

美國的印太戰略,最早起於二○一六年八月日本安倍首相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美國由川普響應到現在拜登成為主導者,足足講了五年多,終於在本週白紙黑字面世。這個以因應中國挑戰為出發的行動方案,台灣與台灣海峽是其中的核心議題,代表是相關重點國家共同的核心利益,藉以抗衡中國稱台灣為其核心利益。說白了,台灣成為區域的主角之一,這與過往「亞細亞孤兒」的地位相較,是多大的翻身!雖然是從安全問題為原點思考,但是印太觀念從概念到結盟實踐,肯定帶來全方位的緊密合作,包括與我們的新南向政策合流,擴散到經貿、科技、文化、甚至政治領域,所有耕耘的可能性。

美國藉由政治力量在印太打開了一扇窗,台灣印太關係自然成為新的路徑,以及新的選項;可以預測,它會在政治與經貿菁英階層領頭,匯聚出需求後,從質變到量變。只就專家學者為例,過去兩岸學者普遍吃香,未來除了戰略、軍事領域依舊看紅,其他部門恐怕要由印太專家勝出,成為社會各界諮詢探路的人才。逐漸,可能按照競爭力高低,包括語言適應能力,區隔出印太與中國的分途,威權中國的低成本等要素代表舊範式,擁有自由市場機制的印太才是新典範,任由台灣人撿擇,不再只能被迫鎖在中國。

當台灣成為印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視野還需要去討論中國分割不分割的問題嗎?這真是一場革命性的契機,台灣人要有意識的去追求才行。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