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圖片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十月二十五日剛過,不只國民黨強調這一天是台灣光復節,連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以承續國家的中國立埸說是台灣光復節。國民黨說台灣光復節,強調的是中華民國光復台灣,說一九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原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公會堂,中華民國代表在此受降,自日本接收了台灣。

接收典禮的接收方,有中華民國代表陳儀,也有二戰同盟國代表。日方由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代表投降。不同於同樣被日本殖民的朝鮮,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終戰之日即為光復節,也是獨立紀念日。即使左右路線內戰分裂為南韓、北朝,這一天也是共同的節日。台灣的八月十五日,只能以終戰日識之,並非獨立紀念日,也不是光復節。

紛擾的十月二十五日,其實應該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始政日,也被以台灣再淪陷日視之。這一天,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統治台灣。那一年八月十五日到十月二十四日,被以無政府狀態有秩序的歷史視之。已進入近代法秩序的台灣人,有秩序地接納了曾以祖國視之的中華民國,以為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一個省份,也曾慶祝。但祖國對台灣變成什麼?多少台灣人從歡迎變成怨尤憤懣?

中華民國據台統治不及一年半,一九四七年就發生二二八事件。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台灣就實施戒嚴。當年十月一日,中華民國被中國共產黨的人民革命推翻,台灣從此被壟控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以流亡中國遂行三十八年的類殖民統治。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蔣氏體制甚至不為台灣在聯合國保留一般國家的地位,留下民主化以後不安定的國體。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以寧靜革命完成各政黨都可執政的民主化,國民黨仍被容留參與政權。但國民黨因失去絕對統治權力,並不共同謀求台灣的民主發展和國家安全。在後蔣時代,無視中華民國被中國共產黨消滅的歷史,更不顧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收拾中華民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不斷形成國共一體反制台灣的形勢。

強調十月二十五日為台灣光復節,只是為了強調中國光復台灣。其實這一天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始政日,正如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是日本殖民台灣始政日。台灣在一八九五年被清帝國以甲午戰爭戰敗賠償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台灣並未光復和獨立。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因日本在二戰失敗,放棄殖民地,代表盟軍接收台灣,以始政日為光復節,惡意曲解歷史。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强要據有台灣光復節的歷史,但一九四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嗎?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流亡殖民意識論群願意把中華民國交予一九四九年革命推翻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嗎?光復,應是主體性意識。二戰後台灣若有真正的光復節,應該像南韓、北朝一樣,是八月十五日,而且也會是獨立日。不要忘了,台灣人曾慶祝光復節,但也否定了光復節。國民黨從脅廹台灣人反共到走上親共附中,其實也否定了自己。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廣場》〈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