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觀點

談美日聯手抗中

談美日聯手抗中

  在許多研討會中,筆者指出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是中國。因一九九○年代初期日圓及台幣升值而東南亞經濟一片繁榮,但不久台商大舉投資中國,中國商品充斥國際市場,打壓了興起中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引發泰國及東南亞各國金融危機。但因人微言輕,無人理睬。 到了二○○○年,民進黨政府對中國採「積極開放」,台商簇擁到中國設廠,不出四年將中國擠上IT產業王國,日本也為此掉落至第二次「失落的十年」。二○○六年安倍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戰略構想,但未受到美國重視。二○○九年歐巴馬上任,崛起的「中國巨大市場之霸凌」奪走了美國經濟成長動能,大企業紛紛將供應鏈移到中國,窮者越窮,引發佔領華爾街運動(二○一一年九月),高舉一%與九十九%的戰爭。 二○一五年「亞投行」一役,重挫美國的國際地位,歐巴馬才知事態嚴重,推出「重返亞洲」政策。但中國已非昔日阿蒙,「中國巨大市場之霸凌」越演越烈。 川普是第一位認清中國經濟霸凌的世界領袖,他以「竊取」來形容中國不公平競爭的巨大市場霸凌問題。二○一七年三月川普啟動三○一條款,開啟了二年多的中美貿易戰,川普的直白陳述也喚醒了美國大眾。「中國專制巨大市場對美國經濟庶民之霸凌」,逐步深入民間成為共識。 二○二○大選川普失利,但「脫鉤、圍堵中國」之社會共識並未因此而止歇,政權交接前夕二○二一年一月十五日,白宮公布了國安會二○一七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與日本安倍主張的「自由與繁榮之弧」頗為類似,可視為進化版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政策,並將台灣加入第一島鏈應該保衛的國家。 拜登會否「川規拜隨」?觀之拜登已確定的對中國政策官員聽證會上的證詞,對中國之堅定態度並不亞於川普團隊,如新任財政部長葉倫對中國傾銷品設置貿易壁壘、非法補貼、竊取智慧財產權,獲取不公平的貿易優勢等指責的言詞,幾與川普團隊的看法如出一轍。 顯然,世界的經濟版圖正向「一個地球二個世界」發展(請參閱二○二○年十二月廿二日拙文)。「自由民主集團」之美、日、澳、紐、英、台、墨西哥、加拿大等八國,如能團結一致(尚未將歐洲包括在內),必能與中國主導之「中、俄、巴、孟」數位專制集團抗衡,有效阻斷中國之全球霸權布局。日本「自由與繁榮之弧」與「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之結合,國人應該珍視它,樂觀其成。 (作者為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黃天麟 2021-02-17
英德出重手 挫敗中國大外宣

英德出重手 挫敗中國大外宣

BBC遭中國廣電總局撤銷執照,不只是中國官方對涉疆報導的反擊,更是為報復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禁播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 去年五月Ofcom發布報告稱CGTN未遵守「適當正確」與「適當公正」,對香港運動有所偏頗,忽略示威者的民主訴求,並與中國官媒統一口徑。經過討論與裁量後,Ofcom不顧中國外交部大力反對,於今年二月四日決議吊銷CGTN執照。 由於歐洲各國簽署電視執照共享協議,日前遭英國撤照的「中國環球電視網」,如今在德國也遭停播。(法新社)   加上BBC近日揭露新疆「再教育營」對維吾爾族施行違反人道的種族清洗、侵害女性,中國官媒新華社卻與BBC自說自話、僵持不下,英國與中國之間的媒體戰形同開打。德國因簽署「跨境電視」協議,也在決議後跟進停播CGTN。際此,中國大外宣受到前所未有的阻撓與壓力,民主與專政的分歧徹底體現於新聞自由的認同。 台灣基於地理位置、中文母語、民主價值、新聞自由等優勢,或許有潛力成為外媒前進華語市場的重要駐地。去年隨著「港版國安法」實施,中國收緊言論、新聞自由,使得數家媒體「撤退」來台。因此與外媒積極互動、成為亞太消息重鎮、掌握國際上的話語權,也是國際影音平台以外的另一個解方。 (作者就讀政治大學,輔修外交系)
盧羿彣 2021-02-17
為台灣的外籍看護說幾句話

為台灣的外籍看護說幾句話

我是神經內科醫師,門診看到的病人年紀偏高,且殘障病人也不少,因此常有機會接觸到陪伴病人就診的外籍看護,而見證到不少病人與家屬對幫忙他們的外籍看護有欠尊重。 (資料照)   當我問病人在家中的情況時,家屬常答非所問或語焉不詳,但當我把眼睛轉向日夜照顧病人的外籍看護時,她們常會先看看家屬的眼色,才怯生生地回答,而她們所提供的訊息,常幫我找到問題的所在,因為他們是真正夜以繼日照顧病人的關鍵人物,然而很遺憾地,她們似乎並沒有得到家人甚至病人的尊重。 我一直認為醫護專業人員能幫忙這些老年或失能的病人實在有限,而真正能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是這些在家廿四小時隨侍身旁的外籍看護。有時,我忍不住會在病人離開診間時,當著家人面前對這些勞苦功高的看護說一聲,「謝謝你的用心照顧,他現在看來比上次好多了。」 很可惜有時因為語言的隔閡,她們無法真正理解我所說的話,不過由我的眼神與笑容,她們也都展現驚喜。 我的好友音樂家曾道雄教授在我們共同發起的電子報「醫病平台」,幾年前曾以「赤道那邊來的天使」撰文分享他如何感激來自印尼的外籍看護帶給他家人的幫忙,同時也揭發有些國人對外籍看護非但沒有給予應得的尊重,反倒做出一些不人道的虐待,而發出正義的怒吼。他最近與我分享這位外籍看護已經期滿離台,回到故鄉與相戀多年的情人結婚生子,並因為在台灣辛苦工作的儲蓄,而現在擁有自己的房子,並幫忙弟弟完成學業,擁有非常幸福的人生。 這使我不覺想起大學時代,一位留學台灣的美國人曾以「狄仁華」的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以「人情味與公德心」為題,發表一篇針砭台灣社會的文章,當時曾經引起台灣社會深切自省,甚至在大學校園引起軒然大波。曾幾何時台灣社會已有長足進步,並贏得「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的雅譽,但如果這種民風的改進,能不只是對來台觀光的外籍人士,也能進而影響家有外籍看護的台灣人,我們才能對外國人對我們的稱讚當之無愧。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端看其對待社會最弱勢者的態度而定。」我想以這句話來激勵國人尊重、善待照顧我們家人的外籍看護,因為她們的付出,我們才能放心外出工作、求學、旅行。 (作者為醫師)
賴其萬 2021-02-17
「前總統」的腦筋

「前總統」的腦筋

大年初三,自由時報的「冷眼集」談論前總統的舌頭。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興起也來說說「前總統」之腦筋的念頭。 下台之後的總統,若是舌頭不緊,隨便放鬆說話,招徠的只是人民不良的觀感,自討沒趣而已。然而,若是腦筋不靈,胡思亂想的話,那就茲事體大了。 腦筋是人體功能的總司令,腦筋若失靈,人體的內外功能也就跟著「亂調」了。其中,記憶和學習這兩件事,益發顯得重要,那是藉由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的興奮與抑制作用來進行的。 下台之後的「前總統」,若是記憶衰退,又失去學習能力的話,就表示他/她的神經網路之興奮與抑制功能失靈了,就會亂說話,記憶不清,前後矛盾;神經網路連結不佳,學習新知的能力就會衰退。 比方說,台灣開放「美國萊牛」進口,是哪位總統在位時的事?有人忘記了;現在,積極呼籲採用「中國疫苗」,無視使用效果甚至使用弊害的人,又是誰?明顯地,那位前總統學習新知的能力,已然失去。 一旦產生「牛前」失憶和「馬後」學習障礙的前總統,最好三緘其口,以免失憶又失言鬧笑話;也奉勸他繼續學習,以免新知不足,貽笑大方。 (作者為EMS退休人員,台北市民)
劉國棟 2021-02-17
2021的三件大事

2021的三件大事

與美國、日本甚至歐盟達成自貿協議的簽署,或是台灣順利加入CPTPP等高標準的區域經濟整合,將是影響台灣下一步永續與發展的戰略性行動。(路透資料照) 牛年上班第一天,百工百業新的目標與挑戰也隨之開展。二○二一年,對於治理國家的蔡英文政府來說,基本上是站在二○二○年疫情穩控得不錯基礎上,再奮發的一年,因此相對應該擁有較高昂的士氣,連帶著也必然要承擔國人更高的達陣期待。 今年,沒有大型的選舉,對於具有使命感的從政者來說,應該是最可以好好做事的一年,因此是無比珍貴的寶貴時間。做什麼事?像台灣這樣特殊的國家,牛年至少有三件大事,是政府職責所在,必須交出成績單的優先要務,值得大家一起來關注,並且在牛年將盡之際共同來驗收成果。 這麼說,並不表示這是執政黨專屬的考題。事實上,在野黨監督的眼界與動機同樣在受測之列,他們的表現,可以驗證他們在未來有沒有能力領導這個國家。這就如同我們看待美國的兩黨政治一樣,雙方的廝殺再激烈,政見再歧異,選民的好惡再鮮明,到頭來,眾人的目光是相同的,就是兩黨的領導人誰才能在中國威權崛起之中,捍衛美國的民主優勢於不墜,這一點顯然並沒有其他的判準。 這最起碼的三件事情,頭一件肯定是國際經貿的談判,尤其是與美國、日本甚至歐盟達成自貿協議的簽署,或是台灣順利加入CPTPP等高標準的區域經濟整合,將是影響台灣下一步永續與發展的戰略性行動。這件事情,民進黨與國民黨先後執政的過去二十多年間,其實努力的方向並沒有二致。這從兩點可以看出,一個是陳水扁、馬英九到今天的蔡英文,三位總統都處理過美牛與美豬的決策,三人思考的都是如何開放;另一個則是現在政府擔綱的經貿團隊,許多是橫跨藍綠歷朝的政務官與文官,政務委員鄧振中就是一個顯例,這些人若是初一、十五隨時自我轉換,即無留用的價值。 既然大家在執政時,都知道加強與國際經貿的連結,是台灣避免邊陲化、爭取生存、產業轉型的必經之路,那麼如何對外掌握談判契機,對內有效說服反對黨的認同,甚至直接訴諸社會,建立為民意共識,就成了今年政治行事曆上的重中之重。 第二件事,看似無法一蹴可幾,但是同樣是一件戰略性的大位移,那就是兌現承諾,以十年的準備,將台灣這個世界島,推動成為雙語國家;並以此為能力,同步雙向接收東西方的文明,厚植台灣最璀璨的國家競爭力。所謂的二○三○雙語國家政策,要能夠玩出一個樣子,首要是不能淪為口號,要能逐步從學用考招,因勢利導,全面落實完整的配套。農曆年前,第一年的預算業經立法院通過,所以今年算是執行元年,這第一步是不是虛應故事?能否化解既有習慣必然的阻力?絕對是攸關這個計畫究竟能夠走多久的起手式,有識者必然要高度注視。 第三件事則是在美中新情勢下,再次確認台灣的座標。過去四年,台灣在安全與尊嚴上,享受到美中戰略改變後的豐富果實,當新的世界因疫情肆虐已然成形之際,川普政府的知中派不得不告別國際舞台,換由拜登上場因應美國的危機,這絕對是台灣自始至終都要步步為營的局。兩岸是否能維持和平,決定權在中國,兩岸是否會發生戰爭,則是台灣可以著力的。如何讓習近平政權不能打、不敢打,打了也不會贏,除了國防的現代化,外交的信賴度,無一日可以僥倖,台灣的國際形象,同樣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過去一年,是台灣國際地位脫胎換骨的一年,憑藉的是我們的公衛實力,二○二一年,台灣還應該持續創造新的價值,作為無形的台灣之盾。 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好做,每一件也都不好反對,故而對朝野的考驗都很巨大。一旦有所突破,這會又是個有聲有色的一年。
鄒景雯 2021-02-17
都市形貌,文化風景

都市形貌,文化風景

農曆年的台北,難得一年一度的清靜,首都有歷史也有現今的風景。台北城始於清治時期,現存一些城門及廟宇成為傳統意象。近代則以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前總督府現總統府、台北賓館、台大醫院舊舍、自來水博物館⋯,及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諸院、一些學校⋯;戰後國民黨中國政權留下的建築形影,有孫文紀念館、圓山飯店、兩廳院、外交部等,呈現特殊歷史形影。一○一大樓及一些商業、辦公大樓、住宅大廈,是經濟成長的建築意象,並未形成美麗的天際線,反映某種繁華,但缺乏整體都市計畫的形貌,大多是商業主義的業績。 既是商業主義的牟利,建築物只是商品,並非文化座標。好端端的建築物,若有特殊的潛在利益,也可以拆除重建。都市更新提供獎勵條件,原本為了老舊市區的改造,卻成了投資者嗜利的誘因。該更新未更新,不必更新搶更新。歷史記述淺短的台灣,台北的城市形跡也短。不斷斬斷這個城市建築物的歷史生命,無法蓄積時光印記的文化形影,終究只會是淺薄的城市。 台灣人喜歡去日本旅遊,熟悉東京。銀座四丁目有一座叫做「銀座和光」的百貨建築,建於一八八一年,樓高不到十層,在周邊的較高樓層商業建物之間,因歷史條件而突出,更因為鐘塔的存在,準點報時,與英國倫敦西敏寺的大鐘相互輝映,而成為地標。精工時計(SEIKO)創業超過二百四十年,企業的歷史形塑在這樣的建築意象,時間超越時間,歷史形塑歷史。這就是銀座,就是東京,就是日本的文化像,歐美國家更是。如果在台北,這樣的建築物早被急功近利的社會拆了。 建築物是凝結在時間與空間的藝術,是歷史的表述符號,是生活的形跡,是文明的形貌。人類的文化遺產常留置在建築物,都市更新的意義並非為了牟利而拆建無須拆建的建築物,而是從整體的都市計畫形塑更符合市民生活條件與福祉,呈現文化形貌,形成新空間與新風景的城市治理。台灣的首都台北並未走在「都市更新」的正確道路,只顯現勢利眼的摩登。清治的台北、日治的台北、國民黨中國的台北、台灣的台北,歷史如何積累?眼看樓起,眼看樓拆,為的只是Money?凌晨炮聲響,開春迎財神,想望的又是什麼樣的願景? (作者李敏勇,詩人)
李敏勇 2021-02-17
帝位不穩,習皇翻炒中華文化

帝位不穩,習皇翻炒中華文化

今年春節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發布,是要表明黨政合一的權威性。但是這個《意見》卻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炒回鍋肉」,因為就在二○一七年一月廿五日過年前夕,它們已經聯合發布過一次。 這份文件長達七千多字,讓我想起中華傳統文化中「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所以不會浪費時間去看它。我只是抽查對照了一下,沒有改動,而且同樣十八項內容;但是兩篇的總字數相差約二、三十個字,因此應該是基本相同。今年發布的文件前面加了一千八百多字的說明,包括「政策亮點」與「主要任務」兩部分。都選擇在春節前後發表,是因為民眾過節的熱鬧心情容易不分青紅皂白接受所謂的傳統文化。 這個《意見》在二○一七年初發表後炒作了一整年,該年八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還發表評論,是否中共要給中華文化重新下定義。到了二○一八年三月,全國人大突然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就讓「文化復興」冠冕堂皇的背後真相顯露出來,就是恢復政治上的「帝制」。此後這則文化復興議題每年都要小炒作一下,藉以鞏固新時代的習近平「帝制」思想。 有必要說明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帝制」是封建帝制,創新後變成披上馬列外衣的「社會主義帝制」。與現代民主國家中的「君主立憲」是完全不同概念。今年是辛丑年,讓人想起義和團與慈禧太后,後來慈禧太后被迫要進行君主立憲的改革,只是時不我與,死後爆發辛亥革命。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他的封建社會主義帝制在假憲法掩護下變本加厲。 今年大翻炒之一是強調二○二五年實現的總體目標。在「中國製造二○二五」被川普打掉以後,以中華傳統文化取代它,反正都是中國製造,由物質變為精神,才不會使習近平思想太過空虛。 大翻炒更重要的目的,是要為明年的中共二十大做準備。既然憲法已經修改了,卻還要炒作這個議題,顯然是習近平感覺到帝位不穩。且不說黨內其他派系的反對,就是民間,在嚴密監控下,各種不滿也以不同形式發洩出來。到了民不畏死的時候,也是習近平的末日了! 春節期間,還有五十八個國家連署反對中國任意逮捕外國人,這是戰狼外交與香港國安法引發的公憤。一個甲子以前燒教堂、殺洋人而有八國聯軍,現在卻有五十八國連署,可見習近平的處境遠不如當年的慈禧,這時還能去想二○二五?這個建黨百年已經日子難過了。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2021-02-17
蓋亞那事件蔡英文其實穩賺不賠

蓋亞那事件蔡英文其實穩賺不賠

我在「放言:打爆不平」發表的評論「蓋亞那事件蔡英文其實穩賺不賠!」 1.外交部4日宣布將在南美洲蓋亞那設置「台灣辦公室」,但在中國壓力下,不到24小時蓋國宣布終止。 2.這件事看似台灣在外交上的挫敗,但對蔡政府卻是穩賺不賠,因為沒有什麼可賠的,台灣本來就與蓋亞那沒什麼關係,現在只是回到原點;而台灣也沒給蓋國什麼經濟援助,所以也沒啥損失。 3.蔡政府首先賺到的是證明拜登與川普一樣力挺台灣的對外關係。這就是為何最早對外披露此消息的是美國駐蓋亞那大使館;美國國務院西半球事務代理助理國務卿Julie J. Chung推文祝賀,AIT台北辦事處也表示肯定。而當蓋亞那停止台灣設館後,美國國務院也表示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 4.蔡政府還賺到的是當中美關係因為這起「蓋亞那事件」而更趨惡劣,就越凸顯台灣的重要性,美台關係將更為穩固。 5.第三個讓蔡政府賺到的是台灣人更厭惡中國,更看清中國的真面目。前一陣子習近平才對外承諾中國絕不會侍强凌弱,這次蓋亞那事件就破功。 6.第四個讓蔡政府賺到的是凸顯國民黨成了中國的代言人,蓋亞那事件中國民黨不批評中國打壓台灣,卻與中國同一個鼻孔出氣的批評蔡政府。 7.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6日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首度通話。布林肯強調,美國會持續捍衛新疆、西藏與香港的人權及民主價值,也會為中國威脅台海穩定來追究責任。 8.拜登7日表示,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美中將是「極度競爭」關係。美國為牽制中國,將在2月中旬召開「四方安全對話」,日本、澳洲和印度共同參加。 FOUNTMEDIA.IO 【打爆不平】蓋亞那事件蔡英文其實穩賺不賠! 蔡政府賺到的是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的持續低迷,當中美關係因為這起「蓋亞那事件」而
范世平 2021-02-16
這個春節,台灣很平安

這個春節,台灣很平安

台灣今天+0 這個春節,台灣很平安~~
打馬悍將粉絲團 2021-02-16
開工前一天來個笑話

開工前一天來個笑話

#開工前一天來個笑話 國民黨發言人談,執政者應該保有良知,不要讓老百姓在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成為弱勢,喪失對不同觀點的包容。 試問,鄭南榕等人辦雜誌被禁被警察抄,自焚以明志,國民黨政府怎麼沒有保持良知?林義雄滅門慘案,7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遭被刺殺身亡,算不算弱勢?陳文成博士支持台灣民主運動被國民黨鷹犬抓去約談,長達12小時,清晨即離奇陳屍於台大校園。國民黨有沒有包容?陳澄波在火車站前面被槍斃,不准家屬收走,曝在那邊一整天,國民黨怎麼沒有保持一下良知。 滿滿整面牆的228、白恐、美麗島事件、戒嚴受難者,弱勢幾十年了,都還沒提那些找不到屍體,隨便被槍斃就埋起來的人。 國民黨「楊志良」苛薄部桃罵醫護人員、藍營名嘴「文西」唱衰台灣別想拿到疫苗、深藍「李來西」污辱小燈泡、馬耳毛過年狂推「中共疫苗」...........請問這是有良知,還是沒有良知? #說個悲傷的事情 台灣如果有越來越多像這位發言人一樣,因為不懂過去台灣人苦痛歷史的新世代,外加網紅業配圈 + 抖音小紅書世代 + 高大白小清新,那自由跟民主就會越來越難維持下去了。    
TW觀察人 2021-02-16
柯文哲的市政效率

柯文哲的市政效率

  對我這個在台北市居住超過五十年的市民而言,歷屆市長我感覺有在做事的是陳水扁和黃大洲,因為他們使台北市比較顯著的改變。 黃大洲任內拆中華商場,開始做大安森林公園,這都是大魄力。陳水扁任內只有四年,卻一年通一條捷運,完成幾個公園,大力改善商家消防,深清地下道,使水災、火災大量減少、交通大為改善,更改變戶政事務所的效率。 至於馬英九任內八年,沒有通半條捷運,明顯有感覺得到的,只是外環的腳踏車道,他任內這八年卻使台北市大量負債,而且累積不少弊案。 至於柯文哲,真的不知道怎麼說他。 他是一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操弄媒聲量和想東想西,就像一個小丑般地愛現,連個大巨蛋都搞不定,不知他為台北市留下什麼。 我一個升斗小民,沒有開車,也沒有摩托車。我感到台北市長對我的影響,就是一些小事。例如柯文哲在小巷子劃人行道,使行人要側身行走,常常碰撞住戶的花盆和腳踏車摩托車。我在馬路走人行道,還要擔心後面被自行車撞。我感到柯文哲就是在歧視我這樣沒有轎車的小市民。 去年中央發三倍券,我很快到郵局去領了,手續前後不到三分鐘。台北市民據說也可以多領一千元,但是要透過手機操作,對我這個電盲而言,這是極端困難的工作,我就放棄這一千元了。 我成為老人後,去戶政事務所辦一個敬老卡,每月可以坐捷運公車五○○元。我問戶政事務所人員,還有什麼福利?她說沒有了。我每天去辦公室都是走路,每月用捷運票不到五○元。 去年收到台北市社會局的雙掛號信件,說我申請老人健保自付額補助不准,理由說我不是低入戶。我根本沒有申請台北市政府老人健保補助,台北市社會局用雙掛號寄給我這個幹嘛?這不是浪費行政資源和公帑寄信嗎?一個市民有沒有申請補助,電腦一查就知道,通知這個做什麼? 昨天又收到台北市政府用掛號通知我太太,說她出國超過半年了,申請健保老人補助取消。我太太從來沒有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老人的健保補助,事實上也沒有被補助,柯市府浪費行政資源寄這個又幹嘛?在寄之前不會電腦查一下嗎? 去年疫情嚴重,在報紙看到說社區可以免費注射流感疫苗,於是跑去問里長,里長說公告第一天就注射完了,沒有疫苖了。我說,怎麼沒有通知里民?他說他有在里長的公佈欄公告。誰會每天吃飽飯沒有事幹,去里長的公佈欄看公告? 民眾登記打疫苗。圖片來源:中央社 去年我聽鄰居說,消防大隊有送偵測火災的器材,是挨家送。我問里長,為什麼我沒有收到?他說因為你不在,現在送完了。因為我上班不在,就沒有這個器材,這是市政效率嗎?柯文哲這麼摳門,原來除了沒有什麼建設外,錢都是這樣省的。真是 TMD。 原文出自魯直論壇,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魯直 2021-02-16
曹興誠的覺醒

曹興誠的覺醒

#很多中間選民 立場多是偏向知識藍、經濟藍那種菁英淺藍的區塊,內心認同中華民國,覺得只要有錢賺、股票漲、房地產好,維持現狀就算被中共統戰吃豆腐也沒關係。根本無所謂台灣未來是怎樣,這樣子的風氣,從以前到現在,老一輩到年輕網紅世代都蔚為主流。 但創辦聯電、真正在台灣跟中國科技戰場看過大風大浪的曹興誠,卻是很清楚的分析了,自己也體認到,「如果陷入中國的圈套,台灣就沒有活路。」 要知道,他是整個UMC集團壓身家下去打過仗的老闆,不是只會清談無實績的左派青年,也不是不接地氣裝清高的高大白。他說了中共有設圈套,那就是幾十年看過中國的各種圈套;他說如果掉進陷阱台灣就沒活路,那我們就要當作警語,不要跟著國民黨政客跟泛藍支持者那樣傻傻跳進去。 回歸一個最簡單的邏輯,你是誰?你有多重要?重要到自認霸主、連美國都不甩的中國狼性政府,要無端端捧上龐大的利益給你?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很多短視近利的藍粉想不到的盲點。人家大老闆語重心長的說給你,如果自己無聊還要去踩陷阱,那落入萬劫不復,也就怪不了別人了。
TW觀察人 2021-02-16
牛年新春雜感四帖

牛年新春雜感四帖

牛比許多人還有靈性、還有情感。資料照片,香港《蘋果日報》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之一 歲次牛年,想起荷蘭時代從印度進口121頭牛。因此也有印度人來到台灣,在今天台南安平到喜樹、灣裡一帶(當年的一鯤鯓到七鯤鯓一帶),那裡正是我外婆的故鄉。怪不得我被林媽利醫師抽血化驗的結果,發現我有印度的血統。 我的血統很複雜,除了印度血統之外,還有閩南、客家、平埔族……,是標準「雜種」。根據藍營政黨及藍民的國家觀念是以血緣思考,那麼我的國家認同不就要混亂打結了嗎? 之二 很多人瞧不起牛,像「對牛彈琴」這句成語就是一例。 我看過一個影片,兩個樂師在牧場對著遠處的牛吹喇叭,結果牛隻們紛紛走近來聆聽。 人類驅使牛、奴役牛、吃他們的肉,還要取笑他們! 其實牛比許多人還有靈性、還有情感。 牛要被殺之前,都會流眼淚。不像很多台灣人面臨極權暴政的威脅,仍毫無感覺,不知死活!有的還向極權暴政頻送秋波,甚至還拿極權暴政來恐嚇台灣。牛會這樣嗎? 我喜愛牛,厭惡那些仗勢欺人、替極權暴政搖旗吶喊的投機政客與奴才! 之三 台灣俗諺說「牛牽去北京嘛是牛」,這是以牛來比喻一個人的魯鈍如牛,到哪裡都是魯鈍不敏。我還是要替牛打抱不平!牛真的魯鈍不靈嗎?我在前述已有辯說。 至於用北京來比喻,言下之意,是要和「魯鈍不敏的牛」做對比,表示北京是文明之地。這我也要質疑了!現在中國專制政權的中心就在北京,中國對人民的全面控制,對人權的蹂躪,對香港、「新疆」維吾爾、「西藏」的高壓迫害,對台灣的武力威脅……,都是來自北京的中共政權,一點也不文明! 北京當局的殘暴霸權,會比溫馴靈敏的牛可愛嗎? 之四 學生問我,牛年有何心願?我引魯迅詩,答曰: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最後順祝大家── 新春愉快平安! 台灣民主永續發展! 也期待中國早日民主化, 台、中兩國共存共榮(我做夢?)
李筱峰 2021-02-14
『非』影幢幢

『非』影幢幢

自從去年的BLM後,支持非裔,成為左派『政治正確』ranking的第一名。 首先,我個人對非裔沒有意見,事實上,我平常去的皮膚科診所,醫師就是非裔,人非常和善親切,之前背上幾個斑點想去斑,他都算我比公訂價格便宜,佛心來著。種族不是問題,人本身的價值觀、內涵和待人處事,才是問題。 但我受不了的是,刻意強調『族群』這件事。 在我的認知當中,刻意強調某一族群的本身,就是歧視!譬如2020大選沒有通過公投的加州16號提案,提出在就學就業將考慮應試者族裔,這就是歧視。 然而,在拜登上台後,或許為了討好並酬謝安提法"助選有功",『強調非裔』,成為新顯學。 2/4有一則新聞沒有引起太大注意,那就是美國司法部撤銷了『川普政府控告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的訴訟案』,司法部花了兩年時間,調查耶魯大學,發現其違反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條,該法案禁止任何獲得聯邦經費的機構,考量學生的種族、國籍或膚色,川普政府於是在去年8月,正式控告耶魯。 不過,2/4拜登才上台兩週,他的司法部便悄悄將此案撤掉,顯示未來司法部的立場,是『站在耶魯』(精英)那一邊,而非『亞裔學生』(百姓)這一邊,這立下了未來美國名校可以堂而皇之,依種族考慮是否允許入學的先例,事實上,有平權團體也控告『哈佛大學』在入學流程中歧視亞裔,但DOJ撤銷了耶魯的案子,意味著哈佛一案或許凶多吉少。 除了名校,生活中也是『非影』幢幢。 到Mall裡買東西,刷卡的金額顯示前,卡機總會先問你:願不願意將零頭,捐給慈善機構,我有時會捐,所以會看一下慈善機構的名稱,以前不外是食物銀行或癌症研究單位,但從上週開始,許多非裔機構開始出現有Black artist foundation, Black Girl Smile等,去逛布魯明黛百貨公司,看到非裔設計師的專區,email一打開,連史丹佛大學的D School也有Afro-Rithms活動。 如果學校可以種族歧視,企業可以種族歧視,連慈善機構的曝光度也在歧視,會造成什麼影響,反倒是『族群分裂』吧!被左媒洗腦的人一天到晚指控川普造成分裂,其實是強調族群的民主黨才在搞分裂。 去年川普政府曾為非裔推出一個『5000億美元白金貸款計劃』,支持非裔創業,這是將非裔從『受害者思維,社福制度中』解放,讓他們創業圓夢的好政策,況且川普前三年經濟成就,創造史上最低失業率,非裔也受益不少,這種正循環才是斧底抽薪之法,白金計劃,半字未提膚色,不求政治正確,而是『重實際』,川普政策的realism和共好,才是族群融合之道,無奈左媒常常斷章取義川普的發言,如同第二次彈劾案被律師揭穿的『蒙太奇剪接手法』,指控川普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然而『聽其言,觀其行』,表面政治正確,說要捥救美國靈魂的人,恐怕才是讓美國失去靈魂的魔鬼,表面政治正確,說要促進族群融合的人,才是用政策分裂族群的殺手,試問,拜登為非法移民敞開大門,加州德州莫名其妙進來幾萬個非法移民,未來加稅加到你頭上,循規蹈矩好不容易拿到綠卡的你會公平看待他們?在哈佛和耶魯歧視亞裔,多收非裔時,亞裔會如何自處並看待這些非裔學生? 誰是分裂者,答案不說自明。
曾淯菁 2021-02-16
首都呈現銅牆鐵壁的恐怖現象

首都呈現銅牆鐵壁的恐怖現象

02/15/2021星期一 據說美國國會首都的國民警衛軍將長期駐守,可能直到秋季。過去的消息是,這批為數六至七千的警衛軍將駐守到三月底,但是現在又說,拜登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經向國防部提出,延長駐守期限到秋季以後。 到現在,首都警察當局,負責首都警察的國會,國防部,都沒有解釋為什麼需要這些警察,甚至連一月六日之前有關的情報,都沒有提出任何報告,也沒有說出是否進行過任何調查。 這七千名警衛軍的支出一天就是七百萬元,自從一月六日到現在,總共支出已經超過五億美元,而整個作業都是黑箱,唯一的解釋是,民主黨國會要藉這件事繼續整肅川普的支持者,將他們說成是威脅首都安全的恐怖份子。 事實是,這整件事追究起來,幾乎都是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責任。最新的證據證實,(因為一月六日事件被迫辭職的)前任首都警察局長Steve Sund桑德,他在一月四日(也就是國會騷動的前兩天)接觸國會警衛隊長 Sergeant at arms,提出請求要國民警衛軍支援,但是警衛隊長Paul Irving拒絕了。 這就證實,警方及情報當局,在事發前兩天已經警覺到有事件發生,需要支持,但是遭到拒絕。這件事是桑德在辭職之後,給佩洛西的一封信中的報告。而國會的保安是眾議院議長應當負責的。 另外,川普的白宮幕僚長Mike Meadows也在最近多次證實,川普也在一月四日向佩洛西提出建議,派出國民警衛軍支援首都及國會保安,但是被拒絕。最近佩洛西多次否認有這件事,所以Meadows出面澄清。據說這是星期六在參議院討論彈劾川普的過程中,為什麼民主黨突然改變主意,取消了堅持要傳召證人的原因,因為一旦真的調查起來,佩洛西可能必須作證,而且要為一月六日的事件負起全部責任。 民主黨到現在拒絕承認,一月六日事件中的暴徒在一月四日就開始作業,因為這樣就證明川普當日的演講,不是促發暴民衝入國會的原因。(例如事發前兩天警衛就已經在國會內發現土製炸彈,證明是事前的預謀。) 現在民主黨拒絕調查一月六日的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是堅持保留七千名國民警衛軍在華盛頓,將首都呈現銅牆鐵壁的恐怖現象,以便他們繼續整肅川普的支持者。
袁曉輝 2021-02-16
猫兒干社與南社在哪裡?

猫兒干社與南社在哪裡?

    雲林縣崙背鄉有個「猫兒干庄」(豐榮村),於是柯志明的《番頭家》與洪麗完的《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都將「猫兒干社」畫在那裡。此外,猫兒干庄的東邊有個地名叫「番社」(二崙鄉大同村),於是上述兩書順勢將那個番社當成「南社」(《番頭家》的圖)。感謝簡史朗老師提醒,這個看法應該更正了。 根據一份立於乾隆23年(1758)的〈張方高兄弟分爨同立鬮書〉,第壹鬮內含:「承買猫兒干社番番仔埔等庄」,全部範圍為:「東南以虎尾新溪為界;北由吴厝庄頭經二崙仔庄厝後,與八卦亭界毗連,再由大圳一直至七張犁面前圳溝為界;西南與徐長盛阿勸庄界毗連為界。」上圖繪出這些位於猫兒干社土地周邊的地名,以粉紅三角形標示。顯然,這片土地位於「番社」的南方。 根據同一份鬮書,第叄鬮內含:「承買南社番之德興厝界內所有歸化庄、東勢寮、瓦窰庄、聯芳庄、名山厝、興化厝、大有庄、五座厝、七張犁等庄。」其中,興化厝、大有、五塊厝(五座厝)可確認位置。上圖繪出這三個原屬南社的地名,以綠色菱形標示。 另外,根據〈海豐堡舊慣調查書〉:「屬南社蕃所管之庄名如左:雷厝庄、施厝寮庄、海口厝庄、許厝寮庄、沙崙後庄、橋頭庄、溪頂庄。」  其中,海口厝與溪頂位於新虎尾溪以南(今雲林縣臺西鄉境內),超出上圖範圍。其餘五個南社相關地名,以綠色菱形標示。 非常清楚,南社在西,猫兒干社在東。原本將猫兒干社畫在西邊的猫兒干庄、將南社畫在東邊的番社,是錯的。東邊的番社比較可能是猫兒干社。猫兒干庄則是漢人聚落,不是猫兒干社。 那麼,南社又在哪裡呢?根據1915年戶口調查,橋頭庄尚有29名熟蕃,應該就是南社的殘餘。再者,劉益昌與簡史朗的考古調查報告指出,雷厝、施厝寮、橋頭一帶有密集的遺址分布。由此可見,南社的社址可能就在雷厝、施厝寮、橋頭一帶(今麥寮鄉境內)。   更多地名考證,請參閱: 葉高華,2018,〈再論十八世紀末臺灣的四組地名〉。《歷史臺灣》16:159-169。
葉高華 2021-02-15
芋仔與蕃薯的糾葛

芋仔與蕃薯的糾葛

    移墾與逃難:與明清時期漢人來臺的比較 「外省人」的意義,本來只是一個單純的相對於「本省人」的名詞概念,只要是來自外省的客旅,都會被當地人稱為外省人,如浙江人到廣東省工作,浙江人在廣東省當地就屬於外省人,民國以來由於局勢變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省都有許多外省人移居於異鄉,中國由於受到長期以來地域觀念,確實存在著認同與排擠的問題,這樣的情形若移到臺灣,本來也應該是同樣的概念,但是事實上另有一層問題。 日本投降之後在臺灣所謂外省人,不只是單純相對於臺灣省籍的人,而是有一口外省腔,愛講當年打日本、打「共匪」英雄事蹟的一群人,具有時代因素的特定族群,有些人認為區分外省人是外省人自己居於優越感而劃分的,如楊開雲便認為:「其實追根究柢,本省、外省之分,不是本省人分的,而是外省人自己先分的,外省人因為初來的時候有一種優越感,於是鴻溝就劃出來了。」 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是經過較長時間才逐漸形成。 戰後初期來臺的大陸人士已被稱為外省人,本來沒有排斥性,然因二二八事件發生被延伸為省籍的紛爭,特別是 1949 年湧入更多的大陸民眾,外省人變成為特定的指稱,一般而言,是指在 1945-1950 年前後,由大陸各省陸續來到臺灣的軍公教及民眾;即使經過幾十年後已融合在臺灣社會內,但他們仍然被稱為外省人,雖然有些人開始採用新住民來稱呼,但社會上普遍的認知,仍泛稱外省人。這批來自中國大陸不同的省分的軍民,移居到臺灣含有移民與逃難兩種性質。 二二八事件中,在圓環緝菸事件後包圍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的抗議群眾(Source: Wikipedia) 「移民」一詞在中國《周禮》、《管子》書中都曾出現,另有用「徙民」, 意指人口的遷移;近代以來,西方用「移民」(emgiarte)或離散(diaspory),有被認為是遷往國外定居的人,或國內較大多數的人口遷移之意,亦有從地理或社會的角度界定移民者。 延伸閱讀:【島與島】馬祖鄉親何處尋?四鄉五島加八德!桃園的馬祖移民故事 葛劍雄在《中國移民史》中對移民做如下的定義:「具有一定數量、一定距離,在遷入地居住了一定時間的遷移人口。」以 1949 年左右從中國大陸各地來臺的人口而言,數量百餘萬人,從大陸到臺灣居住的時間已近 60 年,具有移民的內涵,這一階段的移民,有學者認為是屬於政治性的移民,係指受到戰亂因素影響,或因內戰而徙居外地者,這是相對於日本投降之前由大陸移入臺灣的非政治性移民而言。 由於國共內戰失利,公務人員基於職務,一般民眾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量,自 1948 年年底之後已開始有計畫的遷居臺灣,因此確有移民的性質,但不是一般個別移民的性質,而是一種政治性的移民。 然而從另外一方面,這批人到臺灣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逃難性質,由於國共內戰戰火波及人民的安全,許多人被迫在短期內攜家帶眷、變賣家產倉促離開,遷徙到安全的地方,天津《大公報》有一篇〈烽火中的逃難者〉談到: 逃難的洪流,由華北而華中,而華南,最後有些人高飛遠走,遁往異 邦,其時,這股流向只能代表上層社會,人數不多。譬如說,兩週間 國內到香港的人逾萬,到台灣或其他華南各地的人數雖無統計,擁擠 雜沓則在想像中。我們對這種消息,並不否認其足以加甚人心的恐慌, 但冷靜予以分析,無論如何,他們總是比較少數,比較有辦法的人物, 這只能算是一種逃難。或是政治的,或是財產的,或是商業的,原因 不一,處境互異。 這段敘述相當符合當時的情形,因此是一種逃難,1945-1950 年代初期來臺者大都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逃難者在心態上大都是被迫,對於逃難地區一開始多少有過客的心態,加上來臺的領導者不斷的宣傳「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大部分民眾總希望能在戰事告一段落之後返回原鄉,有些較富裕者並沒有藉著較佳的經濟條件在臺灣大量置產。 從前在臺灣街頭常見的反攻大陸標語(Source: Wikipedia) 除了逃難、移民的名詞之外,另外有部分的大陸學者甚至主張用逃離而非逃難,因為他們不認為中國共產黨占據是苦難的開端,但其實這是一種認知的問題,逃難者確實感受時局對他們而言會帶來不安與苦難,因此才需千辛萬苦到臺灣。 至於國軍方面有用「轉進」來形容自大陸撤退至臺灣的部隊,中共渡江後南京、上海棄守,政府為避免國軍被完全殲滅,保存反共的希望,逐漸將軍隊撤退來臺,有些將之稱為轉進,成為臺灣人口的主要結構。 不論使用移民、遷徙、逃難、撤退或轉進都有其特定意義,交互使用應該都可以,雖然當時外省人來臺確實是一段逃難的過程,但多少有遷移的性質,本文認為並不需要刻意去統一,交錯使用遷移、遷徙、逃難、撤退、轉進等名詞更可凸顯大時代動盪的特質。 1949 年的逃難潮對臺灣注入新血,文化及社會都起了變化,新的外省精英,無疑對臺灣是一股動力,對原有的臺灣居民與這批外省人而言都帶來雙向的影響。 臺灣過去為許多南島語系原住民居住的地區,自明代中業後漢人遷臺的人數逐漸增加,其後經 400 餘年的歷史發展,呈現出許多特質,其中移民的特質特別明顯,甚至有學者認為:「整部的臺灣史,也就是臺灣的移民史。」 亦有學者認為:「移墾社會的探討,為研究臺灣史不可或缺的一環。」9 從 16 世紀末開始有漢人來臺墾殖,之後荷西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期各有許多漢人來臺,特別是清領時期,來臺移墾者更多,但以福建、廣東省籍為主,特別是閩南一帶的民眾最多。 延伸閱讀:尋根:淺談清代屏東長治客家族群的遷徙與發展 雖然學者都重視移民的問題,但對移民社會的問題則有不同的觀點,以清代移墾社會的轉型的探討就有三種不同的理論,其一,「內地化」理論,以李國祁為代表,李提到:「台灣自康熙時期歸入清帝國版圖後,雍正以降,清廷所推行的政策,則為使其內地化,其目的在使台灣變成中國本部各省的一部分。」 其二,「 土著化」理論,以陳其南為代表,陳強調:「從 1683 年到 1805 年的兩百多年中,台灣的漢人移民社會逐漸從一個邊疆的環境中掙脫出來,成為人口眾多,安全富庶的土著社會,整個清代可以說是來自漢人由移民社會走向土著化變成土著社會的過程。」 其三,「雙向化」理論,陳孔立對於上述兩種理論評論時提出:「它是雙向型的,而不是單向型的,即一方面日益接近大陸社會,一方面日益札根於台灣當地。」 不論這些爭議如何,明清時期來臺者可以歸為一個時期,稱移墾時期或移民時期都可以。日本投降後(1945-1952),再度有許多漢人從大陸來臺灣,在臺灣歷史上是時間最短,湧進最多漢人的時期,可以稱為逃難時期或撤退時期。 臺灣族群新結構與問題─芋仔與蕃薯的糾葛 大陸 120 餘萬人撤退至臺灣,直接立即的影響即是人口族群(ethnic group)結構,本來日治時期臺灣的人口結構以閩南(福佬)、客家、原住民及日本人為主,日本投降後,日本人除留用的技術人員外,大部分相繼回國,臺灣的人口結構即以閩南(福佬或河洛)、客家、原住民、外省人為主,形成四大族群。移民者當然也希望獲得認同,然由於歷史因素產生許多不合諧性,族群衝突與融合成為臺灣變動的因子。 以戰後臺灣的族群結構而言,1945 年本省籍(含閩南、客家、原住民),占百分之 99,1949 年,本省籍占百分之 94.3,外省人僅有百分之 5.6,到了 1961 年,本省籍為百分之 87.8,外省籍人口占百分之 12.2,雖然這項比例未將軍隊人數計算在內,即使加上軍隊占臺灣總人口的比例仍不算高(約百分之 15 至 20 左右) 但在政治地位上,不論是黨政的領導階層,或中央民意代表,外省人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而且由於這批人居住集中於某些地區,語言不同於原來臺灣居住的居民,形成一個特定的群體, 被稱為「外省人」、「阿山」、「芋仔」,這批人到臺灣之後,對臺灣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首先,從來臺外省人內部的融合而言,戰後初期,外省人來臺者雖然以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省居多,但包括大陸各省,來臺灣之後,不僅是與臺灣省內的三大族群的融合,也是大陸各省間族群的大融合。 從民國以來,歷經軍閥統治、國民政府的統一,不僅有中央與地方的衝突,省籍的排擠問題一直存在;戰後初期歷經共同逃難的苦難,加上政府在安置上所形成的眷村感情,外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紛爭與競逐可能還存在,但相互的排擠減少,在共同記憶如對日本人的仇恨,恐共的心理及對大陸的情懷上較為一致,使原來在大陸時期的省籍問題來到臺灣之後的確變淡。 四四南村中展出的眷村客廳(Source: Prattflora / CC BY-SA 3.0) 特別在國家的認同上,在臺灣的族群氛圍下,福佬、客家、原住民在政黨支持與國家認同的立場上比較異質而分歧,相對的,外省人則有較高的同質性。 其次就外省人與臺灣族群間的問題,共同的語言、文化與共同的記憶,較容易融合,相對的,不同的語言、文化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1947 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原因之一即是來自文化與語言的差異,由於事件造成甚多人傷亡(約萬人),被宣傳成臺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政府遷臺之後,問題依然存在,這批渡海來臺的移民者不會使用島上通行的福佬語 (河洛語)或客家語,無法與當地居民流暢的溝通,過客的心態使他們一開始並沒有認真學習河洛語,長期以來的互不了解一開始並未改善。 「外省人」在黨政軍統治地位的優勢, 代表著政治的權力與社會地位的強勢者,相當程度的擠壓部分臺籍人士的發展;大量眷村的興建,雖解決外省人居住的問題,但外省人自成為一個文化圈,無形中也是一種隔礙,本省人與外省人間好像總是存在著一些鴻溝,加上政治因素的影響,如中央民意代表及地方縣市長的選舉,有些候選人以省籍進行操作,使原本合諧的族群關係,被放大而出現一些衝突,族群間的矛盾未能消弭,成為往後臺灣相當棘手的問題。 其三相互影響,戰後渡海來臺的外省人,與臺灣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對這塊土地有不同的感情認同,但是,外省人與臺灣人的想法卻一直都在彼此互動下相互影響(interaction)。 來臺的外省人,雖然大部分集中於臺北縣市、桃園縣、高雄縣市與臺中縣市,但其他縣市皆有,與臺灣人經過長時期相處之後, 建立起精神與物資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移民者帶來新的文化思維,本身亦逐漸融入整個社會中,從生活習慣到文化思維確實有一些改變。 這批外省人來到臺灣,除了適應與融合臺灣的生活文化之外,也帶來大陸時期各省的生活習慣,各省的家鄉菜充斥街頭巷尾,北方的麵食、川菜、湘菜館林立,成為許多人生活消費的地方,臺灣民眾過去的衣著儉樸,由於移居臺灣者以大陸沿海城市居多,一些高級的服飾店增多,「海風」(上海)、「港風」(香港)的奢華與時尚,對臺灣衣著帶來一些負面的評價,但大陸人的部分衣著(長袍馬掛、中山裝、旗袍)成為當時臺灣生活的一部分。相對的,臺灣的飲食文化也成為外省人生活的一部分。 湘菜(Source: Jimmy Yao / CC BY-NC 2.0) 對臺灣而言,1949 年可以說是接續民國以來歷史發展與臺灣歷史發展的開端。給臺灣帶來了正負面的影響,在不斷的衝擊與融合中,有許多人已成為歷史,但他們到臺灣的確增加了許多歷史的材料,所建立的多元文化價值應該值得肯定。 延伸閱讀:那條最長的行軍路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繼承《課綱中的臺灣史》的歷史脈絡,讓我們跟著課綱的腳步,一同擴大我們的視野,了解中國與東亞的歷史! 要了解臺灣的定位,就不能不知道與我們關係深遠的鄰居──中國,以及整體東亞地區的互動,尤其是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人群之間的移動,以及現代中國的歷程等重要議題,本書精選中國與東亞史領域最為關鍵的學者作品,全面解析您該知道的中國與東亞史! 108 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視野、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挑戰? 本書配合高中歷史課綱,按照中國與東亞史學習內容,劃分出 3 大主題,收錄中國與東亞史專家學者的重要著作,呈現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或最新研究成果。並且邀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教授的團隊,為各篇文章撰寫導讀,提供延伸閱讀的資訊,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課題。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文選自臺灣商務出版社出版之《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林桶法 2021-02-15
唱衰台灣的新新聞

唱衰台灣的新新聞

坐六望五?結果是萬五萬六! 記得嗎?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整個媒體開始唱衰台灣,財經新聞頻頻出現類似股市要崩盤的論調,例如現在已經倒閉的「新新聞周刊」,就出現「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台股恐坐六望五」的專題。 事實又是如何?回頭看,扁政府卸任時,交給馬政府的股市是「9309點」,結果選前狂喊633、股市上萬點的馬政府,上任後一路漲少跌多,卸任交給蔡政府的股市只剩8095點!而且最後一天的成交量只有601億。 忍不住要問,如果蔡英文早當選4年,台灣現在會是什麼局面?歷史沒有如果,但至少後來的歷史驗證,蔡英文上任的台灣股市,不曾出現「坐六望五」,甚至指數與成交量,頻頻創歷史記錄的1萬6千多點與4千億成交量。 補充: 因為已經查不到新新聞原刊了,所以只能貼三立的轉載。 寫者是林哲良,現於風傳媒寫專欄。2016年這篇唱衰台灣的內容,引用股市老手的分析,很多敍述,現在看來覺得好笑。 例如,斷定台灣電子產業,一定會被中國超越,而且徹底將台灣經濟邊緣化。台灣選民會重新擁抱國民黨,所以蔡英文肯定只能做一任⋯⋯哈哈哈,太好笑了。    
陳增芝 2021-02-15
小時候都有學過台灣人過年的俗語

小時候都有學過台灣人過年的俗語

#小時候都有學過台灣人過年的俗語 長輩都會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甲飽,初四接神。但國民黨跟泛藍支持者,大概是因為不喜歡台灣的關係,所以就變成「初一推銷中共疫苗、初二中共疫苗、初三中共疫苗…」 不只謹遵父親「終極統一」的馬英九這麼推薦,連新黨的趙少康也加入了推銷中共疫苗的行列。很常看見對偶像迷戀買周邊的年輕人,但沒想到泛藍對中共的癡迷,就連品質跟真假都難分的疫苗,也是如此的迷戀,巴不得在過年,就立刻拿自己的身體來注射實驗祖國的生理食鹽水。 但說實在,只要你是一個正常智慧的台灣人,就絕不會考慮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如果有國際大廠的或是台灣國內研發的疫苗,那大家還是按照政府正常的安排去施打吧。 不然這樣,幾百萬個支持國民黨的選民,不如你們就去打中國製造的疫苗好了,說到做到喔。    
TW觀察人 2021-02-15
白宮新聞官杜克羅終於辭職了

白宮新聞官杜克羅終於辭職了

02/14/2021星期日 白宮副通訊主任32歲的TJ Ducklo 杜克羅終於(在昨晚)辭職了。拜登上台第一天就鄭重的宣布,每一個白宮職員都必須尊重同僚,不可以侮辱,否則「我一定當時當刻當場解聘。沒有任何例外,No ifs, ands, or buts…」 但是這位TJ Ducklo出事後,白宮只是宣布他停職一星期,然後就沒事了,要不是有保守派媒體繼續吵鬧,他還不是就沒事了。 原來這位仁兄在被一名Politico 女記者Tara Palmeri問到他跟另一位Axios新聞社女記者Alexi McCammond的「秘密」關係時,他就發飆,事後並打電話罵她,說「如果你刊登這消息,我會毀掉你。」這還不算,他接著說:「你這是忌妒,有男人願意 f__k 她而不是你。 」(下:左起:杜克羅,Alexi,Tara。)   諷刺的是,這件事就發生在拜登就職的同一天,也凸顯媒體的立場跟這新聞的關係。就在Tara Palmeri在追究這新聞的同時,另一份親拜登的刊物People同一時間刊登了一篇有關杜克羅跟女記者Alexi之間的戀情故事,但是就講得很純情,很動人。Politico只是在打聽同一件事情,就受到杜克羅的痛罵。Politico認為,白宮新聞官是藉著這件事,懲罰對他們不友善的媒體。 據說,杜克羅最初的私下解釋包括,他已經事先跟白宮交代他跟Alexi的關係,所以沒有利益衝突,而且Alexi已經決定不再報導白宮的新聞。(但是她會轉為報導副總統Kamala Harris的新聞。) 一位白宮新聞官用這樣的字眼攻擊一位跑白宮的女記者,從任何角度都是不應當被接受的,但是拜登卻違背自己說過的話,容忍了,只「放他一星期無薪假期」。想想看,如果是川普的新聞官對一個「女」記者說出這樣的話,會是多少天的大新聞?連川普都會被牽連進去。 不過不要擔心,杜克羅今天辭職,明天就會到另外一間政府機構工作,只有川普的人才會被華府所有機構封殺。否則華盛頓的選民票怎會有94%都給了民主黨。
袁曉輝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