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達瑞相關文章

沉淪的聯合報主筆室

沉淪的聯合報主筆室

  多年來,聯合報未曾向我求證,刊登了許多損害我名譽的不實報導。基於對媒體第四權的尊重,我從未反駁,也未曾批判。 針對近日北檢還我清白的一個司法裁定,聯合報故技重施,對我無端謾罵。更離譜的是,聯合報這次由「主筆室」出手,把層級拉高到社論。 聯合報曾是台灣第一大報;我不過是個好發言論的學者。只因為我在臉書自言自語,聯合報就祭出社論對付,而且立場偏頗,內容極盡扭曲。 聯合報的主筆室沉淪至此,令人不勝唏噓。在駁斥這篇社論之前,我先簡述事件的經過: 去年七月,我在用筆名「翁達瑞」建立的臉書帳號,揭發柯志恩任職淡江大學期間涉及論文抄襲。我貼文的當下,柯志恩剛被國民黨提名競選高雄市長。柯志恩揚言提告,並委由國民黨到北檢遞狀。北檢偵查終結後還我清白,做出「不起訴」的裁定。 聯合報主筆室的沉淪可分成兩方面:第一是毫無高度的事理認知;第二是自甘墮落的寫作表達。我闡述如下: #毫無高度的事理認知 因為介入多起抄襲事件的評論,我遭到相關人物的提告。對這幾起官司我抱持正面態度。我自曝隱藏多年的身分,返台親赴北檢報到,希望司法能釐清背後的爭議,包括四點: 1、學術抄襲是最膽大的欺騙 在所有的欺騙行為中,學者的抄襲是最膽大的欺騙,因為抄襲的證據明確,而且永遠不會消失。 美國的政治人物若涉及學術抄襲,除非情節輕微,結局就是辭職下台。政治人物連最膽大的欺騙都敢犯,誠信不再值得信賴,在政壇也就無容身之處。 柯志恩的學術抄襲不是無意的疏忽,而是刻意的欺騙,而且情節嚴重。我揭發柯志恩等人的學術抄襲,目的在激發選民思考:是否應把權力交給膽大欺騙的政治人物? 2、學者應善盡公共評論責任 雖然我常自嘲是個好發言論的學者,但我樂此不疲,而且引以為傲。學者應善盡公共評論的責任,理由有二: 一方面,學者具有足夠的學術訓練,能洞察複雜的問題。學者還有精湛的分析能力,能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根源。學者又有寫作經驗,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讀者溝通。 二方面,學者的使命在追求真理。大學教授享有終身職,可大膽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學者還享有學術自由的保護,不必擔心觸怒權勢遭受報復。 我是一位資深學者,具有「能言」的條件,也有「敢言」的本錢,當然要善盡公共評論的責任。 3、言論自由與不實誹謗的界線 學者享有言論自由的保護,但沒有誹謗他人的自由。正當的評論與惡意的誹謗毀之間,應該有所分際。 問題是,評論與誹謗的界線模糊,涉及雙方又常各說各話。如果雙方沒有交集,那就把爭議交由司法釐清。 儘管司法不是萬靈丹,無法釐清所有的評論與誹謗爭議,但只要裁決出爐,雙方都應冷靜接受,切忌口出惡言損害司法威信。 4、捍衛名譽與提告作秀的差別 誹謗受害人有權尋求法律救濟。問題是,司法系統並無提告門檻。即便當事人並未遭受言論侵犯,只要一紙訴狀,就可提出誹謗訴訟。 更糟的是,社會上存在「被告即有罪」的錯誤認知,讓不良政客有機可乘。為了逃避輿論監督,他們利用濫訴製造清白假象,把司法當選舉作秀的工具。 捍衛名譽與提告作秀之間也要有界限,但兩者的差別模糊,雙方也會各說各話。釐清雙方爭議的最終手段,仍是尋求司法裁決。 以上是北檢「不起訴」裁定的社會意義。柯志恩身為政治人物,犯下最膽大的抄襲欺騙。我揭露柯志恩的犯行,善盡學者公共評論的責任,自無法律責任。國民黨不能藉濫訴限縮我的言論自由。 #自甘墮落的寫作表現 除了缺乏應有的輿論高度,聯合報的寫作表達自甘墮落。主筆室這篇社論的立場與文字充滿扭曲、錯誤、與不實。我詳述如下: 1、操弄文字(見附圖一) 北檢的不起訴裁定「還我清白」,但聯合報的社論標題卻使用「脫身」的字眼。 我評論時用的是「筆名」,但聯合報主筆室硬說我是「匿名」。 學者評論政治人物的抄襲天經地義,我也勇於承擔我的社會責任,但聯合報卻將之扭曲為「無役不與」。 2、黨同伐異(見附圖二) 聯合報暗指我有政治立場,評論的矛頭常指向泛藍陣營,卻力挺被控抄襲的林智堅。聯合報的主筆室只有立場,沒有是非。 只要有政治人物被控抄襲,我第一個動作就是找出真相,再根據真相評論。聯合報的社論罔顧事實,黨同伐異,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顛倒事實(見附圖二) 聯合報的社論還宣稱,台大撤銷林智堅的學位,教育部駁回林智堅的訴願。事實是林智堅主動撤回這起訴願,教育部駁回的訴願無關台大。 所謂「基礎能力不足」指的是中華大學的學倫調查。我形容教育部的裁定「只准教授剽竊,不准學生抄襲」,指責的是林智堅中華大學的教授,聯合報卻指稱我炮口朝向陳明通。 聯合報的社論顛倒事實。若是不明究理,聯合報的主筆室笨;若是明知故犯,聯合報的主筆室壞。 4、法盲無理(見附圖三) 為了攻擊我,聯合報不惜踐踏司法。在這篇社論,聯合報的主筆室指控北檢讓我輕騎過關。這是一個「法盲無理」的說詞。 對案件細節與相關法條,聯合報主筆室一無所知。法盲的聯合報指控北檢偏袒我,更是無理的指控,更經不起常識檢驗。 我只是一介平民,國民黨則是家大業大,還曾經掌控台灣司法數十年。所謂「北檢讓我輕騎過關」的說法,是法盲無理的極致。 #結論 聯合報的主筆室的沉淪,已到網路小屁孩的程度:事理認知錯誤,寫作表達粗糙。若王前董事長地下有知,絕對不會放過這群不肖員工。  
翁達瑞 2023-03-08
編輯檯就是謠言製造機

編輯檯就是謠言製造機

  昨天的中時有一則新聞,標題是「遭恩恩爸提告過失致死侯友宜獲『不起訴』」(見附圖)。我點閱後發現標題與報導內容毫不相干。 這則新聞標題是不折不扣的謠言,製造者就是中時的編輯檯。以下是我的說明。 #事實真相 中時的這則新聞報導的是「併案」的六條官司,我臚列如下: ~新北的離職消防員張津唯告發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消防局長黃德清、消防局指揮中心主任李宇松瀆職罪。 ~新北消防局指揮中心主任李宇松告發離職消防隊員張津唯加重誹謗罪。 ~民眾告發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與消防局長黃德清過失致死。 ~民眾告發侯友宜一般過失致死罪。 ~民眾黨議員陳世軒告發卓冠廷議員教唆洩密罪。 ~新北消防局告發錄音帶吹哨者張姓消防員瀆職嘴。 這六條官司的原告無一是恩恩爸。其中五條官司的被告另有其人,只有一條是侯友宜本人。恩恩爸只有提出一起訴訟,對象是新北市府,請求「一元」的象徵性國家賠償。 #造謠效果 中時的新聞標題不是疏忽,而是刻意的造謠生事,為的是洗白新北市府與侯友宜,而且有具體的效果。 恩恩案的發生新北市府脫不了關係。案發之後,新北市府不只封鎖通聯資料,還自導自演製作假錄音帶誤導家屬。 事發至今,恩恩案仍然真相不明。新北市府沒有認錯,也未啟動該有的調查。侯友宜市長沒有負起領導無方的責任,也未親自向家屬致歉。 中時編輯檯製造的這則新聞標題,等同借用司法公信力還給侯友宜清白。問題是,司法並沒有還給侯友宜清白! 併案的六條告訴中,五條的被告都與侯友宜無關。其中只有一條的被告是侯友宜,而且罪名是無厘頭的過失致死。 六條官司中,恩恩爸都不是原告。更荒唐的是,其中兩條的原告是新北市府。當初新北市府提告的目的,就是為了模糊焦點,規避輿論追究。在這兩條告訴,檢方打臉的是新北市府。 這是一則無關侯友宜清白的訴訟新聞,中時編輯檯卻製造標題,造謠恩恩爸提告不成,檢方已還給侯友宜清白。中時製造新聞標題謠言一定有動機。 #造謠動機 為何媒體編輯檯要造謠,掩護一位國民黨籍的民選首長呢?可能的理由有兩個:經濟與政治。 所謂的「經濟」動機,就是中時掩護侯友宜有利可圖,包括新北市的置入性行銷,或其他的標案。中時掩護侯友宜;新北市府就給予中時更多的廣告與標案。 中時的「政治」動機就是掩護侯友宜,甘為國民黨的鷹犬。中時放棄媒體該有的公正立場,在政黨競爭中選邊站,藉以遂行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圖。 不論是經濟或政治的動機,媒體編輯檯變成造謠機器,都會對民主機制造成嚴重傷害。原本是民主白血球的媒體,反而變成民主癌細胞。 #結論 中時的編輯檯就是謠言製造機,而且掩護的是國民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中時的老闆在中國有龐大的生意;中共又企圖在選舉暗助國民黨。中時這則新聞標題背後是否有更大的政治陰謀,國安單位必須正視。  
翁達瑞 2023-02-25
死豬不怕滾水燙的管中閔

死豬不怕滾水燙的管中閔

  剛卸任的台大校長管中閔不忍了,在臉書嗆聲要我出來表示一下看法,因為我批評台大的學倫調查私吞關鍵證據,強加林智堅抄襲的罪名。 自稱「爺們」的管中閔儘管霸氣,但並沒有指名道姓,我只好自己對號入座,出來回應他的嗆聲。管中閔這麼嗆問:「台大是你們可以隨便指控和污衊的嗎?」(見附圖) 尚未卸任前,管中閔對台大的學倫調查爭議不發一語。卸任後才一個多月,管中閔就毫無顧忌公開嗆聲。管爺變得這麼嗆辣,因為已經卸任了。這正是死豬不怕滾水燙。 雖然管爺已經卸任了,他的嗆問仍然極不得體,透露他諸多的觀念偏差與認知錯誤。我詳述如下: 一、躲在台大背後 台大擁有百年校譽,校友普遍表現優異,對台灣社會貢獻良多。不會有人隨便指控或污衊台大。 我批評的不是台大,而是台大草率的學倫調查,以及召開記者會公審校友的台大高層,包括校長管中閔。我的出發點是不捨台大的校譽被管中閔等人踩在地上。 管中閔拒絕回答我對台大學倫調查的質疑,反而選擇躲在台大的招牌後面,企圖轉移焦點,逃避校長領導無方的責任。 二、權威掩飾理虧 管中閔訴諸台大的學術權威,目的就是要讓批評者噤聲。在所有的社會爭議,濫用權威壓制批評聲音的那方,通常是理虧的一方。 管中閔受過美式教育,也曾在美國任教,深知學倫調查都是「秘密」調查,為的是保護學生的隱私與名譽,不讓學生承受二度傷害。 學倫調查應該保密的是「調查內容」,不是「調查過程」,更不是「委員身份」。管中閔卻縱容下屬以秘密為名,遮蓋委員身份與掩飾調查過程。更離譜的是,管中閔帶頭召開記者會,公布有利校方的調查內容。 管中閔自知理虧,卻又不願認錯,只好濫用學術權威壓制外界的批評。如果台大學倫會有理,管中閔只要把真相講清楚就贏了。 三、曲解批評聲音 管中閔等人接受稅金供養,理應接受人民監督,也有義務回應外界批評。管中閔卻曲解批評聲音,藉以逃避難以回答的問題。 如果台大的學倫調查沒有私吞關鍵證據,管中閔應該根據事實澄清外界的質疑。如果外界的指控是對台大的污衊,管中閔也應該拿出反證駁斥。 面對外界對台大學倫調查的質疑,管中閔捨棄正面回應,把正當的批評曲解為不實的污衊。管中閔的言語曲解有辱學者追求真相的使命。 四、漠視白紙黑字 文字抄襲是最容易判定的學術不倫,因為白紙黑字的證據無從抵賴。我對台大學倫調查的質疑,根據的是我對相關文稿的閱讀。 我要請問管中閔:「你讀過林智堅與余正煌的論文嗎?你讀過林智堅與余正煌的研究計畫嗎?你讀過陳明通交給兩人的研究大綱嗎?」 如果管中閔未讀過上述文稿,他就是「閉著眼睛說瞎話」!如果管中閔讀過上述文稿,他就變成「睜著眼睛說瞎話」! 不論何者屬實,管中閔都沒有善盡校長職責,漠視學倫調查的白紙黑字事證。 五、藐視他人隨便 管中閔意指我「隨便」指控與污衊台大,我也有話要說。我對台大學倫調查的批評並不隨便,反而具有充分的學術正當性。 我在北美有三十多年的學術經歷。在我領域的頂級期刊(國際商務研究期刊),我出版了4.5篇的論文(經過作者人數的調整)。反過來說,台大從創校以來,整個管院在同一期刊的論文發表篇數只有小數點(不到一篇)。 我是嚴謹的學者,不會無端批評台大學倫會。管爺要我閉嘴可以,但有個條件:只要管爺發表在所屬領域的頂級期刊論文有我的半數即可。請問管爺在Econometrics 發表了幾篇論文? 我猜不到2.25篇,甚至只有小數點! #結論 管中閔身為中研院的院士、台大卸任校長、以及台大特聘教授,短短一句話竟有這麼多吐槽點。自稱爺們的管中閔果然是不講理的大爺。有這樣的卸任校長是台大的不幸,也是台灣學界的悲哀。 假設哈佛大學也有類似的學倫調查爭議,校長不可能公開嗆問:「哈佛是你們可以隨便指控和污衊的嗎?」如果哈佛大學的校長有此等言行,我保證會立刻被轟下台! 還好管中閔已經下台了。反正死豬不怕滾水燙,不是嗎?  
翁達瑞 2023-02-18
說謊不打草稿

說謊不打草稿

中國施放氣球飄進美國領空,被美國空軍擊落。這起事件受到美國譴責,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注目。 為了損害控管,中國外交部也宣稱,從去年初到現在,美國施放了至少十顆氣球進入中國領空。華盛頓郵報有詳細的報導(見附圖)。 中國外交部的說法是「沒打草稿」的謊言! 以下是我的解說: 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由西往東」,因此帶動大氣層的空氣也「由西往東」流動,就是所謂的「氣流」。 曾經到美國旅遊的台灣人都知道,從台灣往美國的飛行時間,比從美國往台灣要短。背後的理由就是氣流:前者是由西往東飛,順著氣流;後者則是由東往西飛,逆著氣流。 中國外交部的說法經不起「大氣科學」檢驗。 氣球是沒有動力的飛行體,只能順著氣流飄動。在中國施放的氣球,飛上大氣層後只會順著「由西往東」的氣流飄向太平洋,最後進入美國或加拿大的領空。 在美國施放的氣球,飛上大氣層後則會順著氣流飄向大西洋,進入歐洲大陸,經過中亞,然後再從新疆飄進中國的領空。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真的施放氣球,而且侵犯了中國的領空,這些美國氣球也侵犯了數十個歐亞國家的領空。 奇怪的是,除了中國之外,並沒有其他國家宣稱領空遭到美國施放的氣球侵犯。 除了經不起「大氣科學」的檢驗,中國外交部的說法也經不起「軍事常識」的檢驗。 若美國要偵測中國的軍事行動,高空衛星是最好的工具。美國擁有最多數量的高空衛星,沒理由施放不受控制的氣球,繞了四分之三的地球,再飄進中國蒐集情報。 我只能說中國外交部「說謊不打草稿」!
翁達瑞 2023-02-14
什麼是無知政客?

什麼是無知政客?

  政客指的是「只在乎個人權位,罔顧公共利益,行事沒有原則,講話沒有根據」的政治人物。 政客壞,但不笨,更不至於無知。 若有「無知」政客,那表示民主制度出現反淘汰,選民票投又「壞」又「笨」的政治人物。 王鴻薇正是這樣的無知政客! 王鴻薇的「政客」行為廣為周知,不用我贅述(例如落跑選立委)。王鴻薇的「無知」行為沒底線,多數民眾並不了解,需要我來介紹。 昨天王鴻薇在臉書貼了一張唱衰蔡政府的圖卡,用的是所謂的「痛苦指數」,即「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總和。 王鴻薇只列了蔡政府去年下半年的數字(見附圖一),分別是: 7月:7.13 8月:6.47 9月:6.42 10月:6.38 11月:5.96 12月:6.23 如果王鴻薇還有「些微」的經濟知識,她應該稱上述數字為「幸福」指數,同時要肯定蔡政府的施政成績。 怎麼說呢? 去年下半年,美國的失業率(附圖二)與通貨膨脹率(附圖三),皆低於歐元區。在已開發國家,美國的痛苦指數算相對低。 我把美國的數字提供如下(失業率 + 通貨膨脹率 = 痛苦指數): 7月:3.5 + 8.52 = 12.02(台灣:7.13) 8月:3.7 + 8.26 = 11.96(台灣:6.47) 9月:3.5 + 8.20 = 11.70(台灣:6.42) 10月:3.7 + 7.75 = 11.45(台灣:6.38) 11月:3.6 + 7.11 = 10.72(台灣:5.95) 12月:3.5 + 6.45 = 9.95(台灣:6.24) 兩相對照之下,台灣的痛苦指數遠低美國,更遠優於歐元區,應被稱為「幸福」指數。即便受到全球疫情的衝擊,台灣的經濟數字這麼漂亮,卻還是被王鴻薇拿來說嘴。 王鴻薇處心積慮唱衰蔡政府,這是政客「常見」的壞。王鴻薇缺乏跨國經濟指標的比較能力,這是政客「罕見」的笨。 什麼是無知政客?就是又「壞」又「笨」的王鴻薇!  
翁達瑞 2023-02-12
讓我一次把事情講清楚

讓我一次把事情講清楚

  很多人質疑我,只敢揭發藍營人物的論文抄襲,卻不敢批評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質疑我的人不只是一般網民,還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 讓我一次把事情講清楚,統一答覆如下: 一、有人指控蔡英拿不出博士論文,或封存論文三十年。其實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可在網路下載,連結就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圖書館網頁(附圖一)。 二、還有人指控蔡英文造假學歷。倫敦大學早就發出聲明,證實蔡英文是該校的博士校友。這份聲明張貼在倫敦大學的官網(附圖二)。 三、我沒有不敢批評蔡英文的論文,而是發現無從批評。我在學界多年,直接指導與協助指導的博士生近二十人。老實講,我還沒看過比蔡英文寫更好的博士論文。 四、就內容而言,蔡英文的論文真的有1.5個博士的份量。蔡英文的論文長達四百多頁,而且沒有灌水。相對的,高虹安的博士論文經過大量灌水,也不過一百出頭頁。 五、蔡英文四百多頁的博士論文,書寫流利、表達順暢,沒有文法錯誤。相對的,高虹安一百出頭頁的論文,充斥低級的文法錯誤。為了證明我所言不虛,我截圖蔡蔡英文的論文摘要給大家聞香(附圖三)。 你可以不喜歡蔡政府的政策,或不喜歡蔡英文這個人,但你不能顛倒黑白、不分是非,造謠抹黑蔡英文偽造學歷。 希望我的答覆有把事情一次講清楚。如果你還是不相信,我也尊重,但拜託以後不要再來煩我,要我批評蔡英文的博士論文。    
翁達瑞 2023-02-09
解說「一稿兩用」的論文

解說「一稿兩用」的論文

  中華大學撤銷林智堅的學位,理由是他的碩士論文抄襲教授的專案報告。林智堅向教育部提出訴願,經審核後遭駁回。中華大學的調查與教育部的審核,都扭曲了事件的本質。 事實上,林智堅沒有抄襲教授的專案報告,而是直接把專案報告當碩士論文。這種「一稿兩用」的學位論文,在台灣與國外的大學都很常見。以下是我的解說。 #林智堅的案例 林智堅就讀中華大學時,教授承攬了竹科管理局的專案,需要執行問卷資料收集,耗時又費錢。 為了省事與省錢,教授邀請林智堅加入這個專案計畫,擔任「無薪」的研究助理,主要負責問卷資料的收集。 為確保林智堅全力投入,教授承諾林智堅可用專案報告當碩士論文。林智堅如期完成資料搜集,供教授撰寫一篇研討會論文,而且列名第二作者。 教授將這篇研討會論文擴充為專案報告。在指導教授的授意下,林智堅改寫專案報告,再當作碩士論文交出去。林智堅順利通過口試,並取得碩士學位。 在台灣學界,這種「一稿兩用」的學位論文為數眾多。只要教授與口試委員認可,大多數的學校沒有禁止。這是學術研究「產業化」的結果。 #北美大學的案例 學術研究「產業化」始於北美。教授從外部取得專案計畫,交給研究員或博士生執行。在醫學與工程的領域,這樣的研究專案最常見。 研究專案的功能之一就是訓練博士生。大型研究專案可能涉及十位以上的博士生,每個人分配一個主題。博士生必須有重大的實驗發現,才可得到教授的放行畢業。 問題是,重大實驗發現可遇不可求。有些博士生參與多個實驗,但苦無重大發現。即便博士生的研究能力純熟,但仍然無法畢業。 為解決這類博士生的困境,北美的博士論文出現新典範。原本要有「一個重大發現」的論文,也可以用「三個次級的發現」來拼湊。 這就是「三篇式」博士論文(three articles)的來源。除了第一章的引言與第五章的結論,論文主體只有三篇相關的期刊論文,可以是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的論文,而且常有多位的共同作者。 三篇式的論文就是「一稿兩用」。更精確的説,應該是三篇文稿都有兩個用途:既是學生的個人博士論文,又是所有共同作者的期刊論文。 三篇式論文沒有抄襲的問題,因為本來就是「一稿兩用」。學生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未必全程參與文稿的撰寫,因為教授或共同作者會代勞。只要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認可,這樣的博士論文仍具十足的正當性。 #三篇式論文的規範 由於三篇式博士論文不屬常規,多數大學有明確的規範(見附圖),包括: ~學生要先獲得論文委員會的核准。 ~至少要有三篇,必要時可增加。 ~必須達「可出版」的品質,由論文委員會認定。 ~已出版的篇數有限制,要屬於相關領域,同時是就學期間的研究。 ~學生應取得版權許可與共同作者的使用同意。 形式上或實質上,林智堅的「一稿兩用」論文符合上述規範。由於林智堅只取得碩士,論文的篇幅與品質不必達到博士學位的要求。類似林智堅的「一稿兩用」論文,在國內學界比比皆是。 同樣的,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沒有抄襲專案報告的問題,因為兩者本來是同一份文稿。在這個專案,林智堅的角色是研究助理,只負責問卷資料收集,也未必參與專案報告的撰寫。 林智堅案的關鍵在於他的「貢獻度」是否足夠取得碩士學位。這是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的判斷。林智堅順利通過論文口試,顯見教授們認為他的貢獻度足夠。 #結論 以上是我對「一稿兩用」論文的解說。顯然中華大學的調查與教育部審核都歪樓了。按照林智堅案的標準,全球「數以萬計」的三篇式論文都有抄襲問題,所有學位都應該被撤除。
翁達瑞 2023-02-06
厲害了 央視常客王鴻薇!

厲害了 央視常客王鴻薇!

厲害了 央視常客王鴻薇! 多次在央視矮化台灣國格的王鴻薇,抹黑他人抄襲不遺餘力,自己抄襲更是不落人後。我只能說,厲害了,央視常客王鴻薇! 自己抄襲,還抹黑他人抄襲,這就是雙標。王鴻薇不只雙標,而且是「三重」的雙標: 第一重雙標:王鴻薇在立院初試啼聲,提案幾乎全部抄襲劉世芳的舊案。自己的提案抄襲就罷了,王鴻薇還有臉指控陳建仁論文抄襲。 第二重雙標:王鴻薇抄襲劉世芳的陳年舊案,白紙黑字無從抵賴。王鴻薇指控陳建仁抄襲,卻完全提不出具體的證據。 第三重雙標:無視明確的抄襲證據,王鴻薇喊冤被劉世芳抹黑。儘管提不出任何抄襲證據,王鴻薇卻不承認抹黑陳建仁。 王鴻薇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民選的國會議員,言行卻有嚴重的雙重標準。若王鴻薇只是一般民眾,我才懶得理這種「三重」雙標仔。 厲害了,央視常客王鴻薇! 後註:若本文讓三重的居民感到不舒服,我要先說聲抱歉!
翁達瑞 2023-02-05
別來引戰 我只想講出真相

別來引戰 我只想講出真相

林智堅的學位被中華大學撤銷,教育部也駁回他的訴願。我在臉書貼了幾篇文,表達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未料此舉引來多方的圍剿。 有人到我的版面出征;也有人在批踢踢對我謾罵。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字輩的親藍媒體,直指我「發瘋」開戰教育部,護航林智堅到「徹底崩潰」的地步。(附圖一) 我沒發瘋、沒崩潰、沒要戰教育部、更沒有護航林智堅。我只想把真相說出來,請不要來引戰。以下是我追查出來的真相: 中華大學的教授承攬了一個專案。為了省錢與省事,邀請林智堅加入團隊。林智堅的角色是「無薪研究助理」,主要的工作是問卷資料的收集。(附圖二) 為了確保林智堅全力投入這個專案,指導教授承諾他可將專案報告當作碩士論文。林智堅如約完成資料收集,供指導教授寫成一篇研討會論文,林智堅還是共同作者。 這篇研討會論文被擴充為專案報告。在指導教授的指示下,林智堅做了小幅度的文字修改,直接把專案報告當成他的碩士論文。 換言之,林智堅的碩士論文與專案報告是同一份文稿,但有兩個不同的用途,也就是俗稱的「一稿兩用」,所以內容大幅雷同。 這類的「一稿兩用」屬台灣學界常態,從未有學生被指控論文抄襲。林智堅的「一稿兩用」來自指導教授的指示,口試委員知情背書,系主任也認可簽字。 取得碩士後十幾年,林智堅成為綠營的政壇明星。當初「一稿兩用」的碩士論文卻被扭曲為抄襲,作為「政治攻擊」的武器。 中華大學甘為政治鷹犬,以抄襲為由,撤銷林智堅的學位。當初同意「一稿兩用」的教授們,也配合校方編織抄襲的罪名。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我可以做個更直白的比喻:老師告訴我不用考試,只要寫報告就可以。我聽了老師的話,交了報告,也拿到及格成績。幾年後有人要找我麻煩,聲稱我缺考。學校不僅把我當了,最初允許我寫報告的老師還作證我缺考。 簡單講,林智堅聽從教授的指導,把專案報告當作碩士論文,也順利畢業。多年後,卻被控抄襲而被撤銷學位。 這就是真相,請不要來戰我。      
翁達瑞 2023-02-04
翁達瑞打臉王鴻薇

翁達瑞打臉王鴻薇

【翁達瑞打臉王鴻薇】 國民黨補選立委王鴻薇指控新任行政院長陳建仁抄襲,但一直提不出具體證據。我曾多次要求王鴻薇舉證,甚至教她怎麼舉證,但王鴻薇還是沒有提出證據。 我在大學任教多年,甚少碰到像王鴻薇這麼不受教的學生。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我要再次教導王鴻薇如何舉證抄襲。 這次我用的是「個案教學法」,也就是拿一個真實的抄襲個案,示範如何舉證抄襲。 一、找出原始文稿,用紅線標示被抄襲的段落(附圖一)。我的例子是民進黨立委劉世芳等人多年前的提案,內容有關正副總統的卸任禮遇。 二、找出抄襲文稿,標示原始文稿沒有的文字(附圖二)。我的例子是國民黨補選立委王鴻薇最近的提案,內容也是有關正副總統的卸任禮遇。 三、對比兩份文稿的差異。除了提案人名字與一個短句,原始文稿的內容全被照抄。抄襲文稿只有少許文字更動,包括提案人的名字、當事人的職務、以及具體的禮遇金額。 以上是我示範的抄襲舉證,使用的是我專精的個案教學法,提供給王鴻薇模仿。 咦,我使用的抄襲舉證個案,當事人不就是王鴻薇本人嗎! 王鴻薇一再指控政治對手抄襲,怎麼自己在立法院也抄襲別人的提案?王鴻薇猛刮別人的鬍子,自己滿臉都是毛卻不刮。 我要如何形容王鴻薇的行為呢?請大家建議合適的用詞吧!
翁達瑞 2023-02-04
教育部「虛實不分」的訴願審查

教育部「虛實不分」的訴願審查

林智堅被檢舉碩士論文抄襲竹科管理局的專案報告。中華大學的學倫調查判定抄襲成立,決議撤除林智堅的碩士學位。林智堅不服提出訴願,但已被教育部駁回。 本案的實質爭議是「一稿兩用」,但中華大學卻做出「抄襲成立」的虛假判定。教育部的訴願委員會竟也「虛實不分」,全盤接受中華大學的判定與懲處。以下是我的分析: #專案承攬的常態 國內學界盛行承攬專案。資深教授可取得大量專案計畫,但苦無足夠的時間執行,只好轉包給資淺的教授。多數專案涉及耗時的資料搜集,即便資淺的教授也無法親力親為。 承攬專案的教授就把腦筋動到碩士生身上,讓他們擔任專案助理。問題是,碩士生不是廉價勞工,更不是無償志工。為確保碩士生盡心盡力,教授們提出的交換條件,就是專案報告可充當碩士論文。 在專案的執行過程,教授與碩士生的分工有很大的差異。能幹的學生可包辦一切,從資料的搜集、分析、到專案報告的撰寫。若專案的發現重大,還可以寫成學術論文,學生是共同作者之一。 事實上,碩士生參與教授的專案,早就是台灣學界的常態。只要經過少許改寫,學生就可把專案報告當作學位論文。這樣的例子在學界不勝枚舉。只要指導教授同意,多數大學不會禁止這樣的「一稿兩用」。 #林智堅的個案 林智堅的碩士論文就是「一稿兩用」的範例,細節我描述如下: 李友錚與王明朗是中華大學的教授。兩人向竹科管理局承攬一個專案。他們名字出現在結案報告,但並未親自執行整個專案。(附圖一) 李、王兩人把專案轉包給資淺的賀力行,也就是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智堅也成為這個專案的無償志工,負責問卷的發放與收集。 問卷回收後,賀力行把調查結果寫成一篇研討會論文,林智堅是第二作者,專案承攬人之一的王明朗則是第三作者。(附圖二) 李友錚與王明朗把上述的研討會論文擴充,成為專案的結案報告。在賀力行的許可下,林智堅也將專案報告改寫成碩士論文,並在王明朗的見證下完成論文口試。(附圖三) 這是個皆大歡喜的合作:李友錚與王明朗賺到研究經費,但不必親自執行整個專案。賀力行手上沒有專案計畫,但還是賺到一篇研討會論文。林智堅擔任無償的專案助理,但也賺到了一篇碩士論文。 #扭曲的抄襲指控 林智堅取得碩士學位的過程尋常,只因為參選成為政爭話題。原是學界常態的「一稿兩用」,竟被扭曲為「抄襲死罪」。 抄襲成立有幾個要件:兩份文稿要有高度雷同的內容、創作時序不同、且較後的作者曾接觸較早完成的文稿。林智堅案並不符合上述要件。 一、林智堅的碩士論文與竹科的專案報告,都基於更早的研討會論文,並不是兩份獨立的文稿。 二、林智堅的碩士論文與竹科的專案報告,幾乎是同步完稿,撰寫的時序沒有先後。 三、林智堅的碩士論文與竹科的專案報告,作者皆屬於同一個專案,並非毫無關係。 簡言之,林智堅的碩士論文與竹科的專案報告,就是「同一份」文稿,但有「兩個」不同的用途。既然是「一稿兩用」,內容當然大部分雷同。 類似的「一稿兩用」在學界隨時都在發生,從來都不是問題。林智堅的問題不在他的碩士論文,而在他「綠營政治新秀」的身分。 林智堅被控抄襲是惡意的政治攻擊。中華大學跟著裝傻,把「一稿兩用」扭曲為「抄襲死罪」。教育部的訴願委員也未能看穿事件的真相。 #尚待釐清的爭議 即便中華大學已撤銷林智堅的碩士學位,教育部也駁回林智堅的訴願,兩個單位都未釐清本案的關鍵爭議,包括: 一、李友錚掛名專案主持人,但沒有參與專案的執行,也不是研討會論文的作者。李友錚在這個專案做了什麼? 二、王明朗也是專案主持人,但只是研討會論文的第三作者。王明朗在這個專案做了什麼? 三、賀力行不是專案主持人,卻是研討會論文的第一作者。賀力行在這個專案做了什麼? 四、林智堅只是個碩士生,卻掛名研討會論文的第二作者。林智堅在這個專案做了什麼? 五、邀請林智堅加入這個專案時,賀力行做了什麼承諾? 六、王明朗是林智堅的論文口試委員,為何沒反對林智堅的一稿兩用? 七、李友錚是否知情林智堅的一稿兩用?若知情,為何多年來默不作聲? #林智堅的下一步 中華大學與教育部漠視上述的關鍵爭議,縱放專案轉包的教授。兩個單位的調查與審核,都將重點放在抄襲的比對,嚴懲受到剝削無辜碩士。 面對中華大學的追殺與教育部的不作為,林智堅可採取下列動作: 一、立刻提出行政訴訟,尋求推翻教育部的駁回訴願的裁定。 二、以第二作者的身分,主張問卷調查資料與研討會論文的著作權。 三、提告李友錚侵犯研討會論文的著作權。 四、提告竹科管理局侵犯研討會論文的著作權。 五、清查所有「一稿兩用」的論文,蒐集內容雷同的證據,向相關學校檢舉抄襲。 #結論 中華大學漠視「一稿兩用」的實質議題,製造「論文抄襲」的虛假名義,撤除林智堅的學位。中華大學的調查「名不符實」也就罷了,教育部的訴願委員會竟也「虛實不分」,駁回林智堅的訴願。 學術不應介入政爭;抄襲指控也不應成為打擊政治異己的工具。學界人士應該挺身而出,譴責甘為政治鷹犬的學倫調查。
翁達瑞 2023-02-03
給「王鴻薇們」上一堂學倫課

給「王鴻薇們」上一堂學倫課

蔡總統宣布新閣揆,陳建仁尚未就任,藍營就啟動抹黑機器。這兩天,親藍媒體與網路平台大量放送「陳建仁涉及論文抄襲」的新聞。(附圖一) 新聞來自國民黨的補選立委王鴻薇。中天電視讚譽王鴻薇為「藍營天后」,指控陳建仁涉及「核爆級醜聞」。(附圖二)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追查整個事件。這是我發現的真相:所謂的「核爆級醜聞」,根本連鞭炮聲都沒有;所謂的「藍營天后」,其實是隻大烏賊。 在這篇貼文,我要幫「王鴻薇們」上一堂學術倫理課,用王鴻薇的「指控」對照陳建仁的「真相」,凸顯王鴻薇的「無知」與「邪惡」。 #王鴻薇的指控 親藍媒體抹黑陳建仁的材料,來自王鴻薇的一篇臉書貼文(附圖三)。王鴻薇對陳建仁的指控包括以下幾點: 一、陳建仁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被期刊編輯指稱涉嫌抄襲。 二、台大醫院的學倫審議確認有抄襲之實。 三、這件事情發生在2007,但直到2015才爆開。 四、陳建仁承認沒看過論文,不知內容就掛名共同作者。 #陳建仁的真相 經過追查,我發掘的真相與王鴻薇的指控大相逕庭。以下是我發現的事實: 一、王鴻薇指稱涉嫌抄襲的論文,順利發表在頂尖期刊,既無勘誤附錄,也未被下架(附圖三)。顯然這篇論文沒有抄襲的內容。 二、這篇論文共有十位共同作者,執筆人是第一作者,而非陳建仁。 三、陳建仁掛名第九作者,是該大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研究經費來自衛福部。 四、論文的第十位作者是楊泮池,當時的台大醫學院長,角色是論文的通訊作者,亦即作者群對外的聯絡窗口。 五、有抄襲嫌疑的是「論文初稿」。在退稿的同時,期刊編輯通知第一作者的雇主,也就是台大醫院。 六、第一作者是資淺醫生。台大醫院的學倫審核發現論文確實有「不當抄錄」的內容,算是「無心之過」,而非「惡意抄襲」。 七、抄錄不當的內容集中在「引言」與「方法」的部份,無關研究「本體」。一般而言,這種論文瑕疵只要經過修改即可。 八、抄錄內容的「原作者」力挺這篇論文的研究貢獻,建議期刊編輯給予修改的機會,並志願擔任審稿人。 九、經過修改後,這篇論文順利通過審核並被接受刊登。期刊名稱叫「癌症研究」,是退稿率超過七成的頂尖期刊。 十、事件爆發當時,陳建仁擔任國科會主委,以監督不周請辭,但被慰留。 #王鴻薇的無知 王鴻薇是國民黨的烏賊,常有烏龍爆料。搭著這次大選的抄襲列車,王鴻薇想趁機踹陳建仁一腳,未料捅到翁達瑞這個馬蜂窩。 以下我將臚列王鴻薇的無知爆料: 一、清除「不當抄錄」的內容本是論文的審核功能之一。只要論文順利刊登、無勘誤附錄,也未被下架,就沒有抄襲的問題。 二、早期的科學研究論文容許所謂的「內容回收」(text recycling),特別是「研究方法」的描述容許抄錄舊文。 三、這篇論文發表在十五年前。當時,內容回收並非嚴重的學倫問題。這也是為何台大僅視為無心之過,期刊主編也同意修改刊登。 四、陳建仁是這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所有基於該計劃的研究論文,陳建仁都是當然的共同作者,沒有所謂的「掛名」。 五、大型研究計畫涉及多項工作,主持人負最後成敗責任。在執筆人開始撰寫之前,論文內容都要經過主持人同意。論文的撰寫會有多個版本,主持人都要有品管審查。 六、投稿前,通訊作者扮演把關的角色,未必將論文的最後版本呈送主持人閱讀。即便主持人閱讀了最後版本,也未必能發現不當抄錄的內容。 對上述學界行規,王鴻薇一無所知,卻又無意請教他人。因為無知,王鴻薇把一件「芝麻小事」誇大成嚴重的「學術弊案」,攻擊抹黑陳建仁的學術成就。 #王鴻薇的邪惡 抹黑陳建仁涉嫌論文抄襲後,王鴻薇還製作了一張表格,拿「橘子」比「蘋果」,攻擊民進黨縱容官員抄襲。(附圖五) 這張表格透露王鴻薇的邪惡,包括以下三點: 一、不當類比 王鴻薇表列的官員都是「執筆人」,而且都是單一作者。陳建仁則是計畫「主持人」,並未參與論文的撰寫,且該論文共有十個作者。王鴻薇的不當類比充滿惡意。 二、輕重不分 王鴻薇表列的都是具體的「抄襲」事件,當事人應該受到懲罰,辭職下台剛好而已。陳建仁的論文只有「抄錄不當」,修改後也已順利出版,自無下台與否的爭議。王鴻薇的邪惡包括刻意的輕重不分。 三、老案新炒 王鴻薇表列的官員,都是在抄襲爭議爆發後立即下台。陳建仁的論文不當抄錄發生在十五年前,而且也提出辭呈,但獲得慰留。王鴻薇的另一個邪惡就是老案新炒。 #結論 學界的運作牽涉道獨特的規矩,外界難窺奧妙。王鴻薇未曾在學界任職,卻多次大膽舉發學倫弊案,企圖打擊政治異己。多數民眾對學倫議題陌生,王鴻薇常能得逞。 雖然本文的標題是「給『王鴻薇們』上學倫課,但我真正的目的是要踢爆王鴻薇的無知與邪惡,不要讓她繼續在政壇作亂,傷害台灣的民主。 後註:陳建仁被惡意攻擊,卻未見民進黨的有效反擊。我樂於挺身而出,但請別再把我當戰犯,或叫我放棄論文的戰場。    
翁達瑞 2023-01-30
打到台大的痛處了

打到台大的痛處了

  昨天我貼出開春後的第一篇文章,要求台大回覆三個有關「學倫調查」的問題: 一、為何台大以學倫調查介入政爭? 二、為何台大的調查私吞關鍵證據? 三、為何台大召開記者會公審學生? 我發文後不過幾分鐘,藍營的抹黑機器就啟動了,證明我打到了台大的痛處。 最先啟動藍營抹黑機器的,是新上任的補選立委王鴻薇(附圖一)。王鴻薇也是向台大檢舉林智堅抄襲案的人。 王鴻薇的貼文很快就登上多家親藍媒體(附圖二),包括中天(附圖三)。接著登場的是網路平台,包括言語不堪的批踢踢(附圖四)。 有趣的是,沒有任何藍營人士回答我對台大提出的三個疑問。藍營的反擊根本就是「避重就輕」,內容都是對我的抹黑與謾罵。 王鴻薇宣稱我舉發的抄襲案都證據不足,也都無疾而終。事實上,柯志恩抄襲的證據確鑿;高虹安的博士論文也已經被辛辛那提大學下架。 王鴻薇的貼文充斥扭曲與不實,但言語堪稱文明。批踢踢網民的文字則是不堪入目,用詞包括綠畜、智障、食糞、廢文、下三濫側翼等(附圖五)。 親藍媒體會群起圍攻,顯示我的貼文打到了台大的痛處。論文抄襲仍是「勝負未定」的戰場,藍營仍持續猛攻,綠營沒有自動放棄戰場的理由。 那些建議綠營不要再戰抄襲的人,其實是在幫藍營消除火力!  
翁達瑞 2023-01-29
見證台大墮落的影片

見證台大墮落的影片

去年的地方選舉,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論文抄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是林智堅與高虹安。可惜的是,抄襲證據缺乏的林智堅被迫退選,抄襲證據確鑿的高虹安卻順利當選。 這是一場反淘汰的選舉,背後存在一股邪惡力量,肆無忌憚的抹黑競爭對手。因為這場選舉的操作成功,邪惡力量會更加大膽,造謠抹黑更沒有道德底線。 台灣社會面臨「善、惡」的顛倒,這場選舉極可能成為民主墮落的起點,除非有一股反制的力量出現。面對造謠抹黑最有力的反制,就是把真相告訴人民。 林智堅涉及的抄襲爭議,台大已經完成調查與懲處,但真相仍未大白。在昨天的「新台灣加油」,我用了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揭露台大羅致林智堅抄襲罪名的真相。 節目播出後,製作單位把我的解說剪輯成一段影片,內容包括抄襲的證據,原始文字的來源,以及台大甘為政治鷹犬的事實。 透過這段影片,我要為台大的墮落留下歷史紀錄。我把影片的連結放在留言區。揭發造謠抹黑是每一個人的公民責任。我鼓勵大家轉傳這段影片,讓更多人知道真相。  
翁達瑞 2023-01-20
張善政的「一皮天下無難事」

張善政的「一皮天下無難事」

  根據媒體報導,農委會已經確認張善政主持的專案計畫涉及抄襲,違反委託合約,農委會將依約追回被詐領的研究經費(附圖一)。張善政剛當選桃園市長,立刻要面對這件抄襲醜聞。 選前媒體就已經揭發張善政涉及的抄襲事件。在去年九月初,我甚至在媒體公開指出,張善政的團隊有嚴重的誠信瑕疵,還侵犯了他方的著作權,並讓農委會受害破財,金額高達五千多萬。(附圖二) 簡單講,張善政的團隊就是「詐欺取財」! 由於抄襲罪證確鑿,張善政無從狡辯。儘管張善政承諾會對外說明,但一再拖延記者會的日期。即便最後仍要面對鏡頭,張善政卻言詞閃爍,不願「承認」或「否認」抄襲的指控。 抄襲是「最大膽」的欺騙,因為抄襲的證據明確,而且永遠不會消失。歐美的政治人物只要涉及抄襲,一律下台謝罪,因為他們再也得不到選民的信任。 張善政涉及最大膽的欺騙,卻不用付出政治代價。選舉結束了,他也當選了!同樣陷入抄襲疑雲的林智堅,卻毅然決定退選。 相對於「一皮天下無難事」的張善政,我只能感嘆林智堅的臉皮不夠厚。我預測張善政不會主動繳回詐領的研究經費,繼續施展「一皮天下無難事」的招式。 最難堪的則是桃園的選民。在未來四年,他們有一位「詐欺取財」的市長。  
翁達瑞 2023-01-19
包子大學的抄襲冤案

包子大學的抄襲冤案

  台北市的羅斯福路上有一家百年學店,專門教學生做包子。包子大學的畢業資格簡單:學生要交一顆包子,並把製作過程寫成食譜。 包子大學有一位林姓校友,畢業前就被「風城」包子館錄取為主廚。幾年後,林姓校友有意跳槽另一家更大的包子館,店名叫「桃花」。 林姓校友要跳槽的風聲傳出之後,有人爆料他的畢業食譜涉及抄襲。爆料者剛好也有親戚要應徵「桃花」包子館的主廚。爆料者向包子大學檢舉;校方也立刻組成學倫委員會開啟調查。 林姓校友堅稱包子是自己的作品,食譜也是親手撰寫。林姓校友還說,他畢業時交了兩顆包子,指導老師把另一顆給余姓學長。余姓學長並未否認借用包子一事,但堅稱他才是食譜的原創者。 包子大學很快就有調查結果,由校長與另外三位校方高層召開記者會,判定林姓校友抄襲余姓學長的食譜,並撤銷林姓校友的結業證書。 包子大學的調查結果出爐後,林姓校友被迫退出新職的角逐,最後檢舉人的親戚獲得「桃花」包子館的主廚職位,但事件並沒有就此終了。 自稱是食譜原創者的余姓學長到法院控告林姓校友侵犯版權。開庭時,法官與原告(余姓學長)有以下的這一段對話: 法官:包子是你向被告借用的? 余某:不算借,是被告的指導老師主動給我的。 法官:所以你自己沒做包子。 余某:我雖然沒有做包子,但我有親手撰寫食譜,被告侵犯了我的著作權。 法官:你的食譜內容很豐富喔! 余某:對!包子皮是澳洲的麵粉,餡的食材有絞肉與高麗菜,調味料包括糖、鹽、和花椒。最特殊的是這顆包子蒸熟後還經過烤箱去除表面水分。 法官:果然是顆很特殊的包子! 余某:沒錯,這一切顯示我撰寫食譜的用心,被告竟然抄襲我的苦心創作。 法官:你與被告認識嗎?畢業前你們曾經交談嗎? 余某:包子是被告的指導老師給我的,所以我從未與被告交談過。 法官:包子不是你做的,你也未曾跟被告交談,你如何得知這顆包子的烹飪過程與食材內容?你撰寫食譜的素材來自何方? 余某:我⋯⋯我⋯⋯我⋯⋯夢到的⋯⋯ 這時法庭的旁聽席爆出一陣笑聲。審判結束後,法官當庭宣判「侵犯版權」的罪名不存在,原告敗訴。 法官的判決理由很簡單:余姓學長沒有參與包子製作,不可能親自撰寫包子的食譜。余姓學長無法證明他是食譜的原創者,著作權不存在,自然無侵犯版權的事實。 原來包子大學的高層與檢舉人都是親戚。為了護航自己人取得「桃花」包子館的主廚職位,他們製造了這個抄襲冤案,迫使林姓校友退出角逐。冤案背後就是一群不學無術的草包! 後註:情節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翁達瑞 2023-01-18
余正煌說了實話嗎?

余正煌說了實話嗎?

余正煌與林智堅涉入論文抄襲疑雲,這是學術爭議。余正煌又提告林智堅侵犯版權,這是司法案件。 儘管謊話存在於社會的每個角落,但在學術與司法這兩個領域,誠實仍是基本的言行規範。 余正煌告了林智堅之後,透過律師發表一篇聲明,第一條的內容:「余正煌之碩士論文均為自行撰寫完成,故不存在任何部分為抄襲林智堅所稱『公版』之情形。」(附圖一) 以下我將提供確切證據,反駁余正煌的聲明。在這起「學術」與「司法」事件,余正煌並沒有說實話。 1、余正煌的碩士論文完成於2016年7月,主題是「林智堅勝選的政治社會基礎」。(附圖二) 2、我手上有一份他人撰寫的文稿,檔案名稱與余正煌的論文題目一模一樣。這份文稿的建檔日期是2016年1月2日;最後修改日期是2016年1月5日。(附圖三) 這份文稿的建檔日期遠早於余正煌的論文完成日期。當時,余正煌甚至連論文題目都尚未確定。檔案資料顯示文稿的作者與修改者「另有其人」,都不是余正煌。 3、余正煌論文的第16頁有兩段文字,標題是「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和「分析工具」,中間有一張表格(附圖四)。巧合的是,我手上這份文稿也有雷同的文字與表格(附圖五)。 4、余正煌論文的第34頁也有一段文字,標題是「林智堅的社會基礎」,下方有一個表格(附圖六)。我手上的文稿也有雷同的文字與一樣的表格(附圖七)。 5、余正煌論文的第49頁有一段文字,標題是「林智堅的整體欣賞程度」,下方也有一張表格(附圖八)。巧合的是,我手上的文稿也有完全一樣的文字與表格(附圖九)。 根據我比對的結果,我要質疑余正煌本人、他的律師、以及台大學倫會: #余正煌:請解釋為何你論文的文字與表格,與一份他人撰寫的文稿有大量的內容重複? #余正煌律師:請解釋不實聲明來自何處?律師自行杜撰或余正煌提供?若來自余正煌,律師為何沒查證真實性? #台大學倫會:請說明是否看過我握有的文稿?若有,為何調查時不採信?若無,為何我都拿得到的文件,台大的學倫調查卻忽略了? 根據我手上的證據,余正煌的論文「不是全部自行撰寫完成」。此外,余正煌的律師還「代發不實聲明」。最嚴重的是,台大的學倫調查「忽略關鍵證據」。 余正煌有說實話嗎?我的答案是「沒有」!這起「學術爭議」與「司法案件」源頭就是沒有說實話的余正煌。  
翁達瑞 2023-01-17
撈過界的高虹安

撈過界的高虹安

  剛上任市長的高虹安意氣風發,親自帶領開挖新竹棒球場,拿著不明來源的廢電線與碎石,宣稱是施工舞弊的證據,大剌剌召開記者會,並用不實的付款數字指控林智堅涉及不法。 市長的職責是「城市治理」,不是「弊案調查」。高虹安帶頭開挖公共設施,不僅撈過界,而且視司法如無物。若高虹安懷疑新竹棒球場有弊案,應向檢調單位舉發,而非親自查案。 高虹安的「撈過界」問題重重: 一、角色衝突 高虹安與林智堅分屬對立政黨,兩人在選舉時針鋒相對。高虹安可以指控對立陣營涉及弊案,但不宜親自出手調查,否則就是球員兼裁判,有嚴重的角色衝突。 二、無公信力 高虹安球員兼裁判,就算找到工程舞弊的證據,外界也不會信服,因為高虹安的身份缺乏檢調單位的公信力。外界會質疑所謂的證據,不過是高虹安對林智堅的栽贓抹黑。 三、缺乏專業 工程舞弊的調查需要兩方面的專業,高虹安都沒有具備。棒球場的施工標準具高度專業,高虹安根本是外行。犯罪調查也是一種專業,高虹安缺乏該有的訓練。 四、無公權力 工程舞弊與工程瑕疵的差別,在於前者有確切的犯罪證據,後者沒有。取得犯罪證據需要公權力,例如查扣賄款、偵訊嫌犯等。高虹安的市長身份未具查扣犯罪證據的公權力,無從判別工程弊案與工程瑕疵。 五、未審先判 在角色不宜、公信不足、專業不夠、與權力欠缺的情況下,高虹安介入公共工程的調查,並召開記者會指控林智堅涉及不法。這是典型的未審先判,完全不給對手答辯的機會。 結論 高虹安放著「城市治理」的正事不幹,撈過界對林智堅進行「犯罪調查。即便新竹棒球場的施工涉及舞弊,高虹安也只能向檢調單位舉發,絕無親自調查的道理。高虹安此舉只有一個理由:掩護自己涉入貪瀆、抄襲、與侵權等醜聞。
翁達瑞 2023-01-11
高嘉瑜的政治背叛

高嘉瑜的政治背叛

  這一陣子,高嘉瑜的言論受盡藍媒寵愛。選舉前後的「一屍五命」與「綠營側翼」說,屬她個人對選情的解讀。我雖不同意,但尊重。她近日的「行政失靈說」,嚴重違反事實,我無法沈默不語。 高嘉瑜的「行政失靈說」不只炮口對內,且充滿惡意,甚至比國民黨的說詞更加低劣。高嘉瑜對蔡政府的批評,違反黨員的「政治倫理」,形同對所屬政黨的「政治背叛」。 蔡英文上任後,預算連年結餘,經濟表現遠優於常年赤字的馬政府。高嘉瑜卻宣稱稅收超徵不算是政績,而是政府的數字管理失靈,原因是行政部門沒有檢討不合時宜的關稅與貨物稅。(見附圖) 高嘉瑜的「行政失靈說」扭曲事實,充滿惡意,包括幾個面向: #欲加之罪 政府預算結餘有四個來源,支出與稅收各有兩個。就支出而言,一是預算編列嚴謹,二是公共投資不足。就稅收而言,一是稅率過高,二是經濟表現活絡。 蔡政府上任後,大幅提高公共投資,包括前瞻計畫,衛福與國防投資等,還被在野黨批評「燒錢」與「綁樁」。顯然蔡政府的結餘來自預算編列嚴謹,屬蔡英文的政績。 就稅收面而言,蔡政府繼承馬政府時期的稅率,所得稅還降過一次。在稅率較低情況下,超徵只有一個來源,就是經濟表現活絡,也是蔡英文的政績。 高嘉瑜捏造「數字管理失靈」的藉口,抹黑蔡政府的稅收超徵。這是高嘉瑜對蔡政府的「欲加之罪」。 #昧於事實 預算與稅收涉及複雜的政府運作,兩者必然會有落差,原因不在數字管理。高嘉瑜捏造的數字管理失靈說,更是「昧於事實」的指控。 高嘉瑜從政多年,應知道稅收不是超徵就是短徵,不可能剛好與預算相符。按照高嘉瑜的說法,馬政府常年赤字也是數字管理失靈。就算蔡政府數字管理也失靈,卻連年有結餘。 高嘉瑜對馬政府的常年赤字不置一詞,反用數字管理失靈苛責連年有結餘的蔡政府。高嘉瑜「昧於事實」,捏造罪名指控蔡政府。 #濫用名詞 高嘉瑜把稅收超徵歸因關稅與貨物稅不合時宜,據此指控蔡政府「行政失靈」。高嘉瑜安在蔡政府的罪名,根本就是濫用名詞。 關稅與貨物稅的訂定是立法院的職權,不屬行政權。若稅制不合時宜,而且長久未獲檢討,問題的癥結是「立法怠惰」,而非「行政失靈」。 高嘉瑜身為立法委員,卻沒有提案修正過時的稅制。高嘉瑜沒為「立法怠惰」向選民道歉,反濫用「行政失靈」的名詞,把責任推給蔡政府。 #缺乏知識 真要檢討稅制,高嘉瑜應關注整體稅負,而非咬著關稅與貨物稅不放。高嘉瑜的說詞「毫無知識」可言。 關稅與貨物稅是否合宜,有兩個判斷基礎。第一,高嘉瑜要證明台灣的整體稅負過高。第二,高嘉瑜要證明稅負過高的源頭在關稅與貨物稅。 台灣的整體稅負大約14%,遠低於美國的19%、瑞士的21%、瑞典的34%、丹麥的47%。不論關稅與貨物稅是否過高,台灣人的整體稅負偏低。 若整體稅負偏低,但關稅與貨物稅偏高,那表示有稅率超低的課稅項目。若高嘉瑜認為關稅與貨物稅必須調降,那些稅率超低的稅負項目必須調高。 高嘉瑜宣稱關稅與貨物稅不合時宜,卻未觸及其他課稅項目與整體稅負。高嘉瑜「缺乏知識」,以偏概全否定蔡英文的政績。 #結論 蔡政府連年稅收超徵,國民黨不予以肯定,反指控蔡政府詐欺騙錢。身為執政黨立委的高嘉瑜,不僅沒有捍衛蔡政府,反而加碼演出,用「欲加之罪」、「昧於事實」、「濫用名詞」、與「缺乏知識」的手法,否定蔡政府的政績。 高嘉瑜的舉止違反黨員的「政治倫理」,形同對所屬政黨的「政治背叛」。若高嘉瑜繼續我行我素,民進黨支持者應該用選票下架她。
翁達瑞 2023-01-07
稅收超徵:一次講清楚

稅收超徵:一次講清楚

  蔡政府去年稅收超徵四千多億,本來是好事一件。未料蔡政府不僅無功,反被批評為詐欺搶錢。批評的人包括朱立倫、王鴻薇、賴士葆、邱顯智、高嘉瑜等。 稅收超徵的本質很單純,只要初級財稅常識就可完整解說。以下我用條列的方式,把爭議一次講清楚: 一 、民主國家的支出與稅收,都要有人民授權,也就是要有法律基礎。 二、國家預算的編列由下而上,且必須經過立法審核,容不得執政者上下其手。 三、稅收只能預估,根據是現有的稅率與經濟活動的預測,具高度專業,也不容執政者上下其手。 四、我從未聽聞有任何國家的預算與稅收相符,因為預算是具體數字,稅收則是不確定的預估。 五、既然預算與稅收不會相符,只剩下兩個可能:不是超徵,就是短徵。 六、多數國家只會發生稅收短徵,因為預算編列流於浮濫,稅收預估又過度樂觀。 七、稅收超徵是罕見的政績,代表政府預算編列嚴謹,加上經濟活動比預期熱絡。 八、若國家稅收出現短徵,政府不能向人民另外收取現金,因為無法源依據。 九、稅收短徵時政府不能再向人民收取現金,稅收超徵時也不能發放現金給人民,除非有法源依據。 十、超徵的稅收不是真正的結餘,因為多數國家有隱藏負債。 十一、就算政府沒有隱藏負債,超徵的稅收也可投入公共建設,對景氣的刺激會優於民間消費。 十二、若超徵成為常態,那表示現有的稅率過高,政府應推動符合公平原則的減稅,而非全民普發現金。 以上是我對「稅收超徵」的十二點解說,一次講清楚。 奉勸朱立倫等人,在興風作浪之前,請先閱讀這十二點解說,以免貽笑大方。我也建議大家廣傳這篇貼文,讓更多民眾看穿無良政客的胡說八道。
翁達瑞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