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偉相關文章

談彭明敏教授與台灣關係法:對當前台灣政局的啟發

談彭明敏教授與台灣關係法:對當前台灣政局的啟發

4月10日《台灣關係法》簽署生效滿45年,4月8日則是彭明敏教授逝世二年,這二個時間點,剛好對台灣歷史發展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特別是近期各界有許多反思,關於當年《台灣關係法》立法的相關過程,其實是包含彭明敏教授在內,許多台灣民主前輩放下國內政治分歧,與國民黨諸多民間企業家和外交官們共同合作奔走,終能促成這部美國史上罕見的國內法,見證台灣從威權轉向民主,同時兼顧台灣安全。放眼國內政局,我們也希望各界能夠為台灣前途、國家安全,不分黨派,共同齊心為台灣努力。 這些年來,有許多國內外民主前輩,提到彭明敏教授生前的貢獻,我想在此刻,面對彭教授過世二年,特別提醒各界道德勇氣的重要。今日,國內外剛好有兩件重要的大事,一個就是內閣宣布最新人事,一個則是馬英九即將與習近平在北京見面。我期勉新內閣上路後,要勇於任事外,千萬不要「憂讒畏譏」,要有高貴的道德良知為國家做事,並且如同彭教授的勇氣,不要因為逆風而畏首畏尾,只要能造福國人的事,就勇敢做。當然,我相信時間也會證明:馬英九跑去對岸向獨裁政權輸誠的舉動,只會鬧國際笑話。馬英九只不過為逞自己個人政治私利,卻斷送台灣人民尊嚴也害台灣於國際關係於不義。 彭教授生前所追求的理想,就是沒有在獨裁政權給予其糖衣時就陷入圈套,反而越加質疑自己的立場與良知,終能做出對得起知識份子良心,不為獨裁陣營賣命的抉擇。相較之下,馬英九其實不管講了說麼,重點是他到北京之行就已與台灣的國家利益不符,時間只會證明馬英九不具備從政者該有的基本良知。 彭教授生前所追求的理想,就是沒有在獨裁政權給予其糖衣時就陷入圈套,反而越加質疑自己的立場與良知,終能做出對得起知識份子良心,不為獨裁陣營賣命的抉擇。(資料照) 同時,4月10日也是《台灣關係法》生效45年,特別提起此事也是想提醒國人,為了台灣前途,跨黨派都該同心合作。回到當年立法的時空下,彭教授已經出逃到美國,但他與多位黑名單的台獨組織成員包含陳唐山等人,都在國會聽證會上要求美國立法必須將台灣安全納入條款中,彭教授等多位遭國民黨迫害的黑名單人士,沒有因為國民黨的情緒就改變自己為了台灣前途的努力,相反的能夠在該法立法過程中,同樣付出心力。這堪稱是跨越政治藩籬合作的典範,《台灣關係法》的生效,其實不只提醒美國要把台灣安全視為首念,更提醒國人,面對中國威嚇之際,千萬不要有對敵人產生錯誤幻想,在國內造成分裂對立,反而應該在國安與國家利益角度下,共同攜手合作才是上策。 總而言之,在此歷史時刻,我希望各界都能知道,縱使台灣已屬民主自由國家,仍不該在國安與中國面前,出賣台灣利益。何況美日也正要舉行峰會,馬習會自然也只顯荒謬。當我們面臨國際處境艱難與兩岸處境敵對時,不要忘記道德勇氣的重要,施政也同樣必須以良知為本。我們也期待台美關係能持續向前,能有更多對台美關係有益的立法生效,持續提升台美關係! (作者為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4-10
馬英九訪中行動證明:太陽花學運是場正義的台灣自救運動!

馬英九訪中行動證明:太陽花學運是場正義的台灣自救運動!

前總統馬英九即將在下周一正式啟程到中國,馬英九為何選在卸任禮遇到期前,堅持赴中甚至到政治意義最高的北京,令相當多國人難以理解。但前總統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如何真正有意義的為台灣做出貢獻甚至帶來和平,絕不是在國際氛圍錯誤時機跑到敵方陣營,更不是在中國講了什麼。馬英九卸任這些年除了罵太陽花、到外國罵蔡政府,甚至接受外媒專訪說出要「相信習近平」,從他卸任至今國民黨已在總統敗選三次,這是台灣人用投票給予馬英九否決最好的證明。 去年馬英九訪問中國時,我就曾為文提醒過這位台灣的前總統,該要怎麼扮演好前總統的工作,但顯然馬英九不只沒有絲毫風險意識,對台灣當前的民意氣氛更是缺乏掌握。其實,扮演好前總統的工作的最基礎底線就是,不要從事會傷害國格的事情,特別是混淆敵我意識的國家。我們不會看到美國卸任總統勤走中國、俄羅斯、北韓,不會看到日本卸任首相勤走中國、北韓,更不會看到卸任南韓總統跑去北韓說要維持和平。縱使不在其位,其實對國內政治或輿論市場還是有很高的影響力,美國卸任總統曾有不成文慣例是卸任後鮮少對當局發表看法,不分黨派都盡力維持此慣例,馬英九卻以批評當局為喜。 去年馬英九訪問中國時,我就曾為文提醒過這位台灣的前總統,該要怎麼扮演好前總統的工作,但顯然馬英九不只沒有絲毫風險意識,對台灣當前的民意氣氛更是缺乏掌握。右為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歐新社/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馬英九更荒謬的是,竟然把自己時空錯置,誤認自己將有連戰當年訪問中國獲得北京高規格禮遇的場景。但時空背景完全不同,近二十年前,美中關係交好,中國胡錦濤執政雖然對台灣打擊依舊,但刻意在中國內部形塑不拘形式的統戰工作。甚至當時在連戰之後,宋楚瑜等一票藍營人物,只要反台獨的通關密語說的過去,胡錦濤可說是來者不拒。但現在兩岸的氣氛相同嗎?北京對台政策相同嗎?美中關係有可比性嗎?習近平是胡錦濤嗎?馬英九只要問過自己這幾個問題,就應該知道自己該不該去北京。 當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多數國人可能會希望是以台灣利益為前提來論,而非以個人利益之私。不管是成為統戰工具或是北京挑選的傳聲筒,若馬英九不排斥這種角色,那麼他口中所謂的「改善兩岸關係」將是「幫北京」改善成符合北京利益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幫台灣爭取利益的兩岸關係。拜登迄今還沒有訪問過中國,相較之下馬英九兩度跑到中國,那真的就像是中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顆棋。 我建議未來政府應該考慮修改卸任禮遇規定,只要在禮遇期滿前,訪問法律定義的敵對勢力,就要取消禮遇。雖然這只是最低度的要求,甚至馬英九也可以忍完禮遇期後就跑到對岸,但至少國家的立場與態度要明確。馬英九訪中的深層問題就在於他還活在化獨漸統的老思維裡,但歷史新頁不斷翻新,國際局勢不斷演變,若不能與時俱進,至少不要傷害國家尊嚴、造成敵我觀念錯置。 最後,我必須強調,連立法委員都不適合到中國訪問了,作為前總統大落落跑去北京,會造成國安威信的傷害與輿論視聽混淆,馬英九罔顧了自己前總統的身分。此刻正逢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十周年,再次證明這場運動完全沒有誤讀馬政府,更是拯救台灣的關鍵歷史自救運動!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3-29
美國國務院對台灣單項預算對台美關係的影響解讀

美國國務院對台灣單項預算對台美關係的影響解讀

  美國白宮日前公布的預算當中,首度提出美國國務院編列單獨針對台灣的預算達一億美金,用於強化台灣安全,維持台海和平現狀,也包含對台的軍事融資等。這是自1979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失效以來,美國首次正式編列對台軍援的預算,對台美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可說這是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美國認為台海和平重要的象徵,未來可想見對台政策與預算將持續提升。 過去,當我國和美國還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時,不只有長達14年的美援,更有大量美軍駐台協防台灣,對台海穩定有重大助益,也對於提升國軍戰力有顯著貢獻。但隨著1979年美軍撤台後,台灣的國防安全從直接仰賴美國,到變成必須透過許多間接管道,以及《臺灣關係法》的掩護之下,還有美國國會大力支持下,才能讓台灣持續獲得各種軍備、軍機等。但這都非固定性,且相關的人力支援台灣,都沒有一個明確預算項目,經常不可明言,對台灣而言不確定性高。 美國白宮日前公布的預算當中,首度提出美國國務院編列單獨針對台灣的預算達一億美金,用於強化台灣安全,維持台海和平現狀,也包含對台的軍事融資等。(美聯社)   但隨著美國國務院罕見編列預算後,按照預算科目編列的慣例,要將預算放入要解釋需求,但要將預算編列刪除,同樣必須解釋原因。當未來台美關係重要性只會持續提升,中共走往威權獨裁道路不改之下,美國要拿掉對台預算更有相當難度。換言之,對當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哈戰爭等正在進行的戰鬥,美國對於印太地區的和平更有急迫的需求,而台海卻因為缺乏美國制度性的保障,更沒有一個完整的預算項目,不只是派出的人力有不確定感,也顯得對中國過分謹慎,而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 美國自今年起,不只預算提出對台灣的單獨項目,更形同是將台灣安全的再保證(reassurance),台美關係已經進入更多制度性突破,這對於台美關係有利,這也將對於台美雙方某些心結或疑美論者可以休矣。只要台美關係同心,我堅信,這條壯大台美關係的道路,只是透過編預算開啟先端,未來台美在軍事與人員協助將更上層樓。 最後,我必須說此刻已經來到台美關係的重要轉折點,台美不只有軍購,現在還有更多軍事制度性的人員物資保障,未來在產經面上,台灣還有半導體對美投資,雖然各界對晶片法案的補助看法有別,但這也是美國國會與白宮曾展現對台灣半導體合作的肯定。總體來說,在美中關係衰退,中國經濟巨幅下滑的時刻,台灣一定要把握先機,針對台美的合作上,要提出更多協作需求,台美關係強勁對中國才有足夠嚇阻,台海和平才能繼續走下去! (作者為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3-14
關注美國總統大選走向對世界與台海的影響

關注美國總統大選走向對世界與台海的影響

  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在本月的「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後,川普與拜登幾無懸念將再次於年底的大選對決,這形同是2020年總統大選的延續戰,在美國二戰後,由兩位同屆競選者再戰一屆是空前的紀錄。可想見對美國國內將造成不小影響,同時也對於世界未來政治經濟的走向,甚至對台灣都有難以預料的風險。 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在本月的「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後,川普(右)與拜登(左)幾無懸念將再次於年底的大選對決。(報社合成/歐新社、路透社)   2020年總統大選可說是美國歷屆選舉以來,最激情關鍵的一次,雖然差距並不若2000年大選接近,但國內兩黨支持者對於選舉結果不滿與不接受,甚至最後演變成國會暴動事件,倒是美國史上的頭一次,也成了川普之所以能夠再戰的重要底氣。當年,台灣內部也為了支持誰成為總統,誰會對中國比較友好等,均有相當多論戰,特別是當年還有疫情,因此各界都對於選舉結果相當憂心。 我仍記得,自己在三年多前曾投書指出,拜登當選並不存在所謂民進黨押錯寶問題,也不會因此大幅改變美國對中貿易戰路線,特別是拜登屬於知台派,也曾訪台,特定人士不應擴大解讀結果。過去三年半也印證,拜登政府確實延續川普時代的抗中路線,甚至有相當長時間沒有拜習會,更不用說至今拜登都未曾訪問中國,這是美國歷任總統的創舉。台美更簽署「台美21 世紀貿易倡議」,是自1979年以來台美貿易協定重要的里程碑。由此可知,不管年底選舉結果如何,我認為台灣政府將依舊維持對美友好的總體路線,相信賴清德、蕭美琴都對此駕輕就熟,只要行政立法對美支持,台美關係定能持續合作! 這次拜登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特別在提到烏克蘭之後,罕見的提到他同樣會為保護台海和平而努力,已經由此可見,台海議題已經是進入美國國政討論,甚至可以預見也是美國總統大選論辯中的課題。相較於近期中國在台灣附近挑釁不斷,試圖在海巡議題上對台灣製造恐懼,甚至是內部分裂,我認為在美國的密切關注下,不論是習近平或王滬寧等對台工作領導高層,應該都不認為能在台灣議題上進一步討到便宜 不過,在國防與產經面向上,就值得更高度關注對台灣的影響。由於川普政府時期曾宣布售台的F-16V戰機,已經延遲交付台灣,是否能如期在2026年達到成軍的承諾,拜登政府與川普的立場就需要特別留意。另一方面,若按照共和黨多年的傳統,若美國最後選舉結果有變,台灣爭取先進武器的軍售清單,則也必須要有該做的沙盤推演,不可過度保守,務必要為台灣利益做最大努力! 至於產經面向上,雖然各界預測美國將會在年底降息,而這又對於股市走向高度相關,也牽動台灣與全球通膨可能的走向,但川普與拜登對此的態度是否一致,也是未來幾個月政府必須密集注意。尤其是台積電美國補助問題,雖然早在拜登上台之初就已在美國進行設廠工作,拜登也親臨剪綵,但有關晶片法的補助,台積電能否順利取得美國補助,也將牽動後續台積電的全球佈局,也影響台灣擴廠計畫。川普曾明言,若上台之後必會特別關注台灣的半導體商,是否也將課重稅,這部分台灣政府也必須要做好溝通,不宜在半導體產業積極向海外布局同時,卻增添太多不確定性。 總體來說,美國當前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兩大支柱就是經濟與國防,這兩項也是和美國政府運作有高度連動關係,是接下來期間外交部、國防部、經濟部等都需要審慎留意,「台美21 世紀貿易倡議」是否未來也有變化,政府都必須留意不同陣營的態度。此外,川普與拜登對台海與烏克蘭議題態度是否有別,美國對烏俄戰爭介入程度大小,未來可能都將影響習近平對台政策力道。不過,我依舊堅信台美關係體質是越來越好,兩黨不論何者入主白宮,台灣政府都能有自信的應對,我也期許台灣國會不分朝野都能共同支持台美關係,特別是國會外交工作一定要繼續努力,為台美關係再創佳績!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3-11
我們對國會的未來一百年想像是什麼?

我們對國會的未來一百年想像是什麼?

台積電因為市值屢創新高,帶動台灣股價指數不停創高,不只帶給台灣股民收益,更重要是也增加台灣稅收。像是這樣世界級的巨型企業,在台灣史上相當罕見,然而這都來自於台積電在張忠謀帶領下,起始就以做世界級的企業自詡,有長遠規劃而來。然而,新一屆國會至今依舊紛亂不休,爭議並不隨開議而止,我們要怎麼做到憲法授予我們的最高民意機關,如何成為世界級的國會,每一天我們都在朝著這條路順行,或是越離越遠。因此,我想向立法院的同事們詢問,「大家對國會的未來一百年想像是什麼?」 立法院作為憲法定位的最高民意機關,但這似乎只停留在制度上,而未能成為人民心中的答案。放眼政論節目各台,或是媒體報章雜誌,很少人認真聆聽國會的質詢內容,也很少人將立委問政內容視為圭臬,到底深究原因為何?是制度原因?還是根本的問政內容?或是大環境問題?我自己也沒有答案,但我常認真思考,該如何回答這個嚴肅的課題。 以企業發展模式為例,從草創到獲利通常學習曲線都不是最困難,但如何在有獲利到成為鉅額獲利,甚至成為頂級一流企業,就必須走出高原層的困境,這也是我認為立法院當今的困難。最早,人民在威權統治之下,僅期許為數不多的民選增額立委發聲,但國會已經改選三十多年,立法院每一位都來自民意,立法院也成功孕育出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等國家領導人物,那未來立法院的定位是什麼?我認為還是要回歸到憲法對立法院的期許,何謂最高民意機關。 在我的認知中,政治作為一門志業,最高民意機關就應該將人民付託放在最高位,絕不是自己的升遷、更不是自己的聲量、也不是載具或畫面,是如何為民發聲、真正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美國老牌民主國家有聽證會、有國會人事同意權、也有對國會作偽證的偽證罪,這些制度聽到立法院也有政黨提出。我想,要學習外國沒有疑義,但我們是否能乘載得起這樣的制度,還是又被民意質疑為另一種言論自由的剝奪等,許多制度授權與建立,不單只是仰仗條文,更重要的是民意。 在我的認知中,政治作為一門志業,最高民意機關就應該將人民付託放在最高位,絕不是自己的升遷、更不是自己的聲量、也不是載具或畫面,是如何為民發聲、真正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資料照) 換言之,我們還是要好好想想,怎麼做才能讓立法院具備受人民尊敬、國際肯定,不枉亞洲自由民主燈塔之名。我認為,相較於以強制力建立國會權威,法官可能在審判也有所斟酌,恐未能達成所願,倒不如我們以嚴謹的質詢、有意義的問政記者會、深刻探討議題的公聽會與座談會,來逐漸建立起國會的政策主導權。 今年正逢台灣關係法45年,我們要知道一部決定台美關係的根本大法,完全是由國會議員主導制定,回頭要求行政部門接受。美國國會議員,不論資深與資淺者同心合作完成深入的立法,台灣立法院諸位委員同事們,大家是否能有這樣的政策主導自勉,我希望各位能朝這樣的方向努力。 大家都常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一個偉大的立法院、受人民尊敬的國會議員,也絕不是一次性的驚天質詢、一天或一會期的高水準表現,就會獲得肯定。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立法院從軟硬體建設改革,再到立委們不走偏鋒而是專業問政,不走鎂光燈的追隨者,而要讓國人的眼光投向立法院。這是一條百年的道路,大家準備好了嗎?第十一屆立法院開議了,一會期轉眼就會過,努力就從當下做起吧!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3-07
從國會不是馬戲團談起

從國會不是馬戲團談起

  立法院已經開始進入院會總質詢,馬上要進入緊鑼密鼓的委員會質詢,但從初登板的諸位國民黨立委的表現來看,立法院淪為柯總召口中說的馬戲團化現象,相當令人憂心。立法院是最高民意機關,擔任國會議員在內閣制國家,甚至是政府首長的搖籃,盼望國會能有這樣的自勉。同時,我也希望輿論界能給予認真問政的國會議員更多鎂光燈與肯定,透過這樣的正面良性循環,國會問政素質與地位才能獲得提升,這也才是國家之福。 立法院已經開始進入院會總質詢,馬上要進入緊鑼密鼓的委員會質詢,但從初登板的諸位國民黨立委的表現來看,立法院淪為柯總召口中說的馬戲團化現象,相當令人憂心。(資料照) 立法院在1992年就已經全面改選,比總統直接民選還要早,國會地位及功能卻長年不彰,著實令人感到憂慮。在第七次修憲,我也擔任修憲國大,當時將國會席次減半,做出如此重大變革,也就是希望國會整體素質表現,都能更貼近世界先進民主國家,而非為成鎂光燈焦點的馬戲團。事實上,國會在這幾年輿論環境與工具大幅改變的狀況下,不只台灣,美國國會也面臨過分追逐鎂光燈而出現偏鋒問政情況,對於國家政局的安定,甚至全球政治都帶來不安。 或許台灣的國會影響力,還未到美國能撼動世界的程度,但至少對國內政治長期發展來說,能否帶來正面循環,卻是至關重要。目前,立法院的席次兩大來源是:區域立委及不分區立委,區域立委要能具有傳達地方民意以及兼顧國家大政發展方針做角力的雙重意義,更因為區域立委若表現獲地方肯定,能擔任不受屆期限制,也有助於國會建立資深立委問政的典範。而不分區立委,則應該要側重更多全國議題上,且不分區立委具有一定代表性及議題重要性的雙重角色,必須為國家大政與特定專業議題發聲。很可惜的是,從2008年立委改制以來,立法院卻始終未能達到第七次修憲所預設的目標。 平心而論,立委不可能一當就上手,要如何定義自己、如何發揮問政成效、如何在專業議題上獲得肯定,每一項都不容易,顧此失彼也很可能遭民意淘汰,摸索確實需要花時間。但不能因為摸索就自降專業,那就很容易降低立法院的問政格調。要獲取鎂光燈重視,可以利用自己本身就有的優勢,或是對地方重大建設的想像,來讓外界看見國會,但不是靠短線與偏鋒來博取眼球,這更容易短多長空。 從第一次國會全面改選以來,如同柯總召曾在新科立委研討會上所說,立法院經歷多次汰換,來去太多,能把守議事問政專業的卻不多。我深深期盼,國會除了是總統、縣市長、部會首長的搖籃之外,也能夠是資深立委制度的培養之地。透過深厚的民意基礎,以及掌握議題專業度,透過清楚的表達能力,用最簡單的質詢來讓外界了解議題,也能認識地方。 我相信,不管過去幾十年,國人會記住的,還是我們在質詢的國會殿堂上,為國家爭取多少建設、為解決問題付出多少心力。這絕不是拍照技巧或短影音所能取代。 最後,我還是要跟國會所有同事們互相勉勵,藍綠都當過在野黨,也都當過多數黨,如何在各自角色上發揮正確該有的功能,帶領國家團結進步,才是我們待在這個地方的意義。同時,也再次期盼與呼籲,媒體各界能一同加入推動正面問政的行列,讓正面的議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問政,獲得國人關注,提升國會問政的能量,也能帶動行政部門的進步。行政立法共同專業切磋成長,國家必然大步向前!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3-03
重視轉型正義,就是保護國家安全

重視轉型正義,就是保護國家安全

  這是蔡政府執政的最後一個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也將提醒我們回顧過去八年,執行轉型正義工程上,是否已經足夠?不足之處何在,如何改進,又該記取那些教訓。此外,國人恐經常誤解轉型正義是種歷史清算,實則不然。能夠有清晰的認知轉型正義工作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不只有助於國家進步,更能夠捍衛國土、保護國家安全。 在民進黨第二次執政的這八年,我們成立專責處理轉型正義的機構:促轉會與黨產會,在促轉會解散後也有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以及常設的行政幕僚單位,但我上網了解之後,自從促轉會解編以來,促轉會報只開過三次。固然根據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設置要點,是要按每六個月開會一次,但就以推動頻率來說,只有一年開二次,實在顯得政府對此議題不夠重視。 圖為2022年,運作四年的促轉會拆下招牌宣告正式解散。(資料照)     因此,我建議針對轉型正義會報未來應該最少按季召開,一年不能少於四次,且每次開會都應該針對轉型正義工作進行該有的進度考核,包含檔案開放的比例,不義遺址登陸的件數,以及許多威權象徵移除的最新進展等,由於這都涉及跨部會業務,若未能在行政院平台獲得有效處理,該場域將失去意義,也是未來新政府上台,接手該會報,務必要質變與量變。 另一方面,這幾年其實就我實際了解,許多國安機關的受訓過程,已經有導入轉型正義相關課程,但實有不足,在此必須加以論述。首先,在國安機關加入轉型正義課程的重要性在於,要了解機關真正執行工作的歷史脈絡後,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工作定位與導向,未來面對國安問題時,才能更加從本土核心脈絡來了解工作的意義,守護的價值是甚麼。再者,許多相關人員對於政治檔案的抵抗,不能推給一句時間就能解決,應該要透過更多人了解開放檔案的重要性,以真心去面對歷史,才能爭取國人信任,執行國安工作也能相較更加順利。 就以最近的海巡事件來說,國內又有許多人認為中國有理等等,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狀況,甚至立法院內都有委員涉犯國安問題,其實都來自於國人長期的敵我不分,而無法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使命與感情,這真的令人十分遺憾。至少過去八年來,蔡總統有建立起許多人權教育以及活動,人權館也正式營運,但人權的紮根必須要更深、更長,必須有持續性、不可間斷的路徑延續。 最後,則是對新政府的提醒。由於未來國會不是執政黨多數,想要在國會再有新的轉型正義法案通過,相當困難,反而該回頭想的是,如何在過去八年民進黨主導通過的「促轉條例、政治檔案條例以及黨產條例」等法的基礎上,更加深化的執行轉型正義工作。 若說過去八年還有許多摸索期,接下來四年則必然是戰鬥期,我要提醒新政府的事情是,涉及「開放檔案、清除威權象徵甚至中正紀念堂轉型」等指標性工程,是行政部門就可執行的工作,不要還認為卡在國會。記憶永遠跟時間賽跑,推動轉型正義工作,我盼新政府要有清晰完整藍圖,在最快時間內做出國人有感成效,讓轉型正義工作,不要只剩下儀式感卻缺乏實質意涵與溫度。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2-28
立法院的開議朝野氣氛,攸關未來台灣的憲政慣例

立法院的開議朝野氣氛,攸關未來台灣的憲政慣例

近日,為了是否安排行政院長陳建仁進行食安專報,不只朝野尚未形成共識,甚至國民黨內部也出現雜音。雖然立法院馬上就要開議,但國民黨顯然為了搶先得分,已經暗潮洶湧。我們必須承認,過去八年的「一致政府」蜜月期已經結束了,但朝野可否合作,為了進步的建設與法案同心協力,而不是在政治議題上內耗,讓合作型政府成為憲政慣例,當下就是關鍵。 立法院即將於20日開議,進入看守內閣階段的行政院長陳建仁(左二)17日在副院長鄭文燦(左一)、秘書長李孟諺等人陪同下,至立法院拜會院長韓國瑜(右二)及各黨團。(資料照)   最近,因為金門海域的中國漁船翻覆事件,以及兩岸觀光未能達成共識等大環境,其實台灣的外部環境不能太過樂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剛舉行完「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場邊會談,美國在場邊會談後由美國國務院發表的會後紀要提到,布林肯再度向王毅表達對台海和平的關切。這已經是王毅第三度經歷民進黨執政,對於過去八年的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角色,差別最大的當屬美中架構與中國內部政經環境已有極大差異,到底中國如何看待新政局,兩岸衝突是否可能升溫,接下來的時間都必須更加謹慎。 不過,當前中國內部經濟問題龐大,各種經濟指數都呈現疲軟甚至衰退,中國失業率與經濟成長數據都創下相當不理想的紀錄,而相較之下,台灣不管是經濟數據以及股市指數都創下亮眼成績。此消彼漲之下,台灣在此刻對於應對中國的底氣絕不比八年前差,因此我們要更有自信來面對中國的威逼,而其中關鍵就是內部政局不可動盪,朝野必須更攜手團結的合作,不能讓政治僵局拖垮經濟。 未來四年,我們當然不希望複製扁政府八年時期的僵局,不只讓監察院空轉,還使得司法院部分大法官無法獲得同意上任,當時藍營覬覦改選後的政治紅利,但未來四年不宜再如此兒戲。我也願意呼籲政府,針對部分人事的提名,要讓國會有更高的監督權,面對國會監督務必「實問實答」,萬不得再有過場心態。同理,國民黨與民眾黨也應該拿出成熟的政治態度,讓政府運作能夠進行而不是惡意杯葛,更不宜用暴力衝突來阻止政治運行,當然這也絕非民進黨示弱,假使必須對等回應杯葛,我們也同樣不會任由議事空轉。 除此之外,藍白陣營仍在為了總統到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的形式,有所不滿。其實,若為避免憲政僵局,及讓朝野和諧,應該優先以總統能到國會報告為前提,至於何種形式,可以慢慢討論,唯獨必須讓憲政慣例建立起來為重。事實上,賴清德總統當選人已經兩度來到立法院,雖然目的不是來拜會國民黨團,但不抗拒來立法院的態度已有表現,惟仍須待藍白委員接球,促成未來慣例。 總體來說,台灣經濟數據或科技業表現,都讓台灣在國際經貿領域上更有份量,我也盼未來在推動台灣加入CPTPP這題上能有更多實質進展,但這都必須仰賴一個求進步、為台灣而拚的政治環境才有望達成。經歷過COVID-19後,台灣在國際的格局有很大變化、民眾對台灣政治的發展也有更高的期許,就盼開議後朝野能攜手合作,縱使修憲難達成共識,為了台灣進步發展,共同在國會合作建立一個好的憲政慣例而非爭權奪利,相信將是全民之福!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2-18
對立法院新會期的期許及民進黨該如何找回民心

對立法院新會期的期許及民進黨該如何找回民心

  立法院經過協商後,第十一屆開議日期正式敲定為2月20日,面對新的民意與新的國會,對於繼續執政的民進黨而言,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但也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機遇。同時,各界也都在關注的是,面對新的立法院長,又該如何自處因應?而即將上路的新國會與520就職後的新政府,又該如何找回過去4年流失的民心。 首先,民進黨必須正視的第一個嚴肅課題,也就是台灣爭論二十多年的憲政問題,再度浮上檯面。過去近十六年,不管是馬政府、蔡政府都屬於一致性政府,僅有在馬政府末期最後三個多月,曾由張善政組成少數政府,但朝野關係尚可,因而獲得不錯評價。如今,蔡政府從開議後到賴清德政府就任,未來四年多的時間,已注定是朝略小、在野略大的局面,新內閣施政報告如何不受杯葛,議事、法案、下半年的預算審查該如何順利進行,都考驗執政的智慧。 個人淺見認為,民進黨能在執政八年後繼續執政,國會席次雖銳減但也僅少國會最大黨一席,人民對民進黨已不薄,我們從政同志要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新的民意。朝野和諧的關鍵,在於相互妥協與體諒的智慧。行政院必須放下成見,以謙卑的姿態來看待未來國會提出的法案與建議,以溝通的態度來面對施政,當然這不代表失去中心價值,但不能再有非我版本必過的心態。 面對新的立法院長,民進黨又該如何自處因應?而即將上路的新國會與520就職後的新政府,又該如何找回過去4年流失的民心。(資料照)   再者,新的立法院長韓國瑜出任,各界毀譽參半來自過去的從政經驗,韓國瑜若要有新的評價,務必重新開始。國會議長要有該有的高度,不只是個人高度,更要有國家高度,因為立法院長代表的是國家最高民意的領頭羊。尤其國會外交是這幾年立法院重要工作之一,萬不可將訪中視為立法院長的重頭戲,否則將帶來議事的高度衝突,甚至太陽花學運都可能再現。為了朝野和諧與社會秩序為念,更重要是為了台灣整體的國家利益,韓院長在出訪與接待外賓等事上,務必更加審慎。 最後,即將迎來農曆新年,在兔年的最後,想再和大家談談選後各界常議論的民心去向課題。由於眼見民眾黨的壯大崛起,許多人憂心民進黨大量流失的年輕選票,是敗選主因。我認為,持平而論賴總統當選人和四年前相比,在網路空戰與網紅等互動確實不若過往,但民進黨要往前,論述要精進,是否只能走四年前的道路,本人持極為保留的看法。不管是抖音問題、或是最近崛起的脆(Threads)都是溝通載具,而非溝通本質。溝通靠的必須是理念與論述,要讓年輕人感受到支持民進黨的希望,而不是只有在技術上爭論,找回民心靠的還是要人心。 此外,本人認為找回民心應該是多層面,而非單一特定族群。這次選舉過程,我不管是在菜市場、路口或是各種區里活動,遇到民眾向我反映的問題,包括交通記點問題、護理人員待遇、居住問題、區域發展不平等、產業發展失衡、生育補助、公幼托不足、退休給付等等,其實是跨年齡層,且每一個年齡層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會和上、下一代環環相扣。 因此,趁著年假期間,我鼓勵高層應該要列出一張問題清單,針對各項可解之道,一一對症下藥,積極跟民間溝通,找到議題的溝通話語權,才能將各種民眾在意的憂慮,逐項如同醫師問診開藥,力求藥到病除! 年後立法院馬上就要開議了,內閣很快將進行施政報告,民間對新上任的政府也會有一定的觀察期,務必及早把握時間解決問題。相信政府願認真回應民意,民眾也必定會不吝給予鼓勵,讓正面循環從新國會開始,必能讓行政、立法的憲政運作能夠和諧順暢!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2-06
向生命鬥士致敬,也談網紅的社會責任

向生命鬥士致敬,也談網紅的社會責任

近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俊翰律師,因為遭到中國媒體人在網路娛樂節目上訕笑,而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陳律師是一位對生命充滿熱情,並且是當代青年勵志向上的典範,政黨提名他擔任立委,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卻遭歪曲與誤解令人遺憾。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希望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成長的現代公民,應該具備更多謙卑與人文關懷的底蘊,萬不可沉迷於錯誤的掌聲,而忘記高聲量、高知名度背後應負的社會責任。 圖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俊翰律師。(資料照)   陳俊翰律師的生命經驗,我想不只是學業上表現優異,更重要是他的樂觀與進取,相當值得我們學習。他多次面對身體上的不便,沒有擊倒自己的求生意志,更能克服許多困難到外國求學,這放到全球視野來看,都是令人推崇的典範。放到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也是代表民進黨對其努力向上的肯定,這並非有些網紅所稱的消費,以陳俊翰的排序,算是安全名單的邊緣,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機會擔任立委。前面排序的部分委員,有些基於政治運作實務考量,也有些是站在議題取向的考量,但陳律師放入不分區,同樣都是不分區立委名單,皆代表民進黨肯認的價值。 另一方面,民進黨對於身心障礙與社福議題相關的倡議者,長年都有在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中。包含: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理事長陳節如、擔任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19年的吳玉琴、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等,從2008年以來民進黨對社福與身障議題的重視沒有間斷。所以,這次在林月琴執行長放入不分區安全名單外,同時也放入陳俊翰律師在安全名單附近,是民進黨對社福與身障議題重視的方式,有心者不必再刻意製造話題。 我也必須說明,不分區立委除了是各領域的代表外,代表黨在國會進行政治攻防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面向。所以有些名額同樣必須讓成熟、資深的政治工作者擔任,這也是考量整體民進黨的國會生態,與立委選情後必須做出的妥協,這才是讓不分區立委能夠表現多元價值。 最後,我也想談談現在時下的網紅文化。當前已經是一個高度使用社群媒體的時代,不管是自媒體的經營者或網紅,都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量與話語權,務必要反思相關的倫理與規範。像是抖音的演算法以及推播內容,在世界各國都已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們一定要建立出一個倫理的紅線,不能為了流量而走偏鋒,造成社會錯誤的示範外,更擔心建立起不良的社會文化,長久下來甚至可能形塑霸凌的溫床,最後受害的將是所有的社會大眾。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1-31
國際訪團接連抵台,象徵新政府已獲國際民意支持

國際訪團接連抵台,象徵新政府已獲國際民意支持

這幾天立陶宛、美國國會等重量級議員都先後來到台灣訪問,在大選完的第二周就來到台灣,展現的是對台灣民主肯定。相較於部分人對賴清德擔任總統,仍持續散播所謂的「疑賴論」,必然將不攻自破。同時,也是向中國宣告不要誤判國際輿論走向。今年適逢「台灣關係法」立法第45年,未來賴清德就任總統後,台美關係走向,也將牽動美方在國際的布局。 這次選舉結果,各國如何看待賴清德當選將牽動兩岸關係的走向,特別是美中台三邊會如何改變。以當前趨勢來說,美國官方對賴清德多持正面理解,也相信賴清德將續走蔡英文路線,讓台美關係仍然維持穩定向前。今年適逢台灣關係法通過立法第45年,猶記得40周年活動的口號是:「真朋友,真進展。Real Friends, Real Progress.」台美關係在這45年來,秉持的也是真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多次台海危機時,美方沒有對台灣的危險處境袖手旁觀。而台美真進展也可以體現在「臺美21 世紀貿易倡議」已完成簽訂,對台美的貿易互動有極大助益。 因此,在賴清德當選總統後,美國國會的重量級訪團便立刻來到台灣,表現出對自由民主的認同與肯定。而我的好友,也是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也在最短時間來台訪問,令我感到相當窩心。甚至立陶宛讓台灣政府設立以台灣為名的辦事處,這是目前全球與我國沒有邦交的國家當中,唯一以台灣為名的辦事處。 立法院長游錫堃接見及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訪問團一行人。(資料照) 立陶宛是頂著中國斷交壓力下,試圖在兩岸之間維持平衡,東歐國家對台灣人可能並不熟悉,但給予台灣最大支持的卻是來自東歐的立陶宛,在選後立刻派團來訪的也同樣是立陶宛,這個國家絕對值得我們肯定與支持。身為台灣與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我更是感到相當光榮,也盼未來台立關係能不斷攀升。 雖然國際訪團接連來到台灣,給予台灣人民許多鼓勵與支持。但我也期盼,未來不論與東歐關係、對美關係,都能夠有更多的突破性進展。美國這次在面對諾魯與我國斷交時,提到聯大2758決議不能決定台灣地位,這是美方過去罕有的聲明,也可以說是台美關係的另一種進展。不過,要能夠有更大的突破發展,還是要建立在制度性的交流往來,也希望美國辦事處能早日正名。況且台灣如今也已經不是單方面接受美國援助,在緊急時刻,台灣也能幫忙,例如COVID-19台灣捐贈許多口罩、美國需要更多半導體晶片商設廠,台積電也已經在亞利桑那州設廠,預計為當地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 台灣從過去單方面接受外國援助,時至今日已經建立出回饋國際的能力。台灣也從威權蛻變為國際民主成員,更已經成功舉辦8次總統民選,如今若有人懷疑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那才是罔顧事實。我也盼望,新政府在國際肯定的基礎上,能讓台灣的對外關係更上層樓!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1-27
是否激怒中國,不該是台美關係的分歧關鍵

是否激怒中國,不該是台美關係的分歧關鍵

最近國內外有不少人在爭辯,到底應不應該將「激怒中國」,作為觀察準總統賴清德施政的關鍵。特別是美國有多位學者,多擔心賴清德更容易激怒中國,因此對兩岸前景不樂觀。不過,美國智庫學者葛來儀特別表示,不要對兩岸關係動輒就扣上激怒中國的大帽。事實上,兩岸關係製造衝突、實行威脅的國家向來都是中國而非台灣,若中國還能以威脅恐嚇,離間台美關係,那真的才是讓中國陰謀得逞。台灣與美國各界應當要從長思考,真正的威脅來源在哪。 前總統馬英九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兩岸關係仍必須相信習近平。這句話立刻就引來各界軒然大波,連侯友宜陣營都必須立刻和馬前總統切割,這關鍵就在台灣的未來、兩岸關係的前途,從來就不應該是以中國的主張為重。過去,馬政府就是深陷、深信中國對台灣都是採取讓利,而這個「讓」似乎還是長久、不可逆的。但從選前中國一系列的對台經濟制裁態度來看,中國本質就是不可信的對象,是一個言而無信、毫無法治信仰,更沒有民主制度的國家,只想避免激怒中國,必將讓中國軟土深掘,甚至讓台灣失去自尊與主權。 兩岸關係製造衝突、實行威脅的國家向來都是中國而非台灣,若中國還能以威脅恐嚇,離間台美關係,那真的才是讓中國陰謀得逞。(REUTERS)   就以諾魯斷交為例,民進黨才剛贏得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準總統賴清德更是對中國釋出中生納保的善意,照樣在選後立刻策動斷交。也就是說,何謂激怒、何謂台獨定義都在中國身上,何況連民主選舉的精神都無法尊重,這不只是羞辱台灣,更是在打擊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制度堅持。若有人把「民主制度」,視為激怒中國的關鍵,難道也要停止選舉嗎?那將是全然中了中國的陷阱,甚至民主制度都有危機。 台美關係數十年來,從1979年結束外交關係後,台灣在1996年開始實行總統直選後,照理說台美間已幾乎沒有制度矛盾,只剩下外交障礙。然而,從近二十年來,在美中深化交流後,許多學者或學界與中國交流深厚,自然也對中國的反應更為在意。但我們千萬別忘記,台灣才是真正需要被重視的自由民主同盟,我們不會在意侵略者生氣與否,不會在烏俄戰爭中譴責是烏克蘭挑釁才導致俄羅斯入侵。同理,更不應該將刺激中國,作為判別台美關係、更不應該成為分歧矛盾的導火線。 準總統賴清德,過去擔任民意代表,也曾當過台南市長,這都是非常貼近民意的民選職務,特別是南部地區對中國印象不佳,賴清德自然也必須反映民意。但從副總統職務後,賴清德的言行都非常謹守分際,也和美日高層都有交流,不會有過激行動或言論,應該是可以確定的,就不勞中國繼續軟土深掘或挑撥離間。 不過,我們也希望美方要能理解到,國內有部分人縱使不疑美、也很親美,但對於美國的信心仍然不足。相較於中國軍機繞台頻繁、甚至只因為美國國會議長來訪就大動作進行軍演、製造衝突,台灣並沒有因為中國的威脅就拉高軍事行動,而這才應該是兩岸關係當前完整的面貌。我們真該要譴責的,是中國自設標準恐嚇台灣,而台灣民意樂見更多包含美國在內的國家來訪,也屬民主國家的常態,若只成天只擔憂是否刺激中國,台灣恐會出現反民主、親中聲音的可能。那台灣的民主是否還能維繫?台美關係恐都會受到打擊,不能讓「激怒中國」這題成為挑撥台美關係的關鍵!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1-25
該是正視區域平衡發展課題的歷史時刻!

該是正視區域平衡發展課題的歷史時刻!

  總統大選已經落幕,這次民進黨賴清德當選總統,是首位一路從台南基層出身到台南市長,從未當過台北市長、也未曾在北部參選的總統。首次出現南出身的總統,或許是一個處理區域均衡發展的關鍵機會。民進黨能夠接續執政第12年,應該要把握歷史契機,為台灣百年發展立下基礎,盡早做起才能嘉惠國人! 其實,有關首都減壓、均衡城鄉發展的問題,早在2000年陳總統執政後就有被大量討論。而到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其實各方都有不同建議,蔡總統也曾設立總統南部辦公室在高雄,最後卻因為使用率低而裁撤,相當可惜。論中央部會,目前不設在北部的部會,僅有海洋委員會在高雄,這對於區域均衡發展而言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城市發展是百年大計,將政治經濟發展,過度集中台北,不只惡化台北的居住品質,也連帶造成城鄉發展失衡。 以台北市當前的定位來說,不只是台灣經濟首都,也是政治中心、教育事業的重鎮。從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以及諸多中央部會,還有國立大學在台北市的高度集中,這都將人才高度磁吸台北,由於教育人才其後將投入經濟就業市場,若未能在源頭做扭轉,也怕對於其後的經濟與人口集中度雪上加霜。 高雄有很好的水電資源,居住環境也有優勢,若能有更多公司到高雄進駐,將能讓更多大學院校來到高雄。例如台積電進駐高雄之後,清大、陽明交大均有提出到高雄設立分校的意願,打造半導體、AI相關人才。(資料照)   若放眼世界諸多國家,例如日本、南韓均大力發展副首都概念,目標就是將首都減壓,也有助於將國防安全、領土安全的壓力不要獨押一座城市。雖然這未必都能全然成功,但副首都縱使無法匹敵首都,至少在區域平衡發展的國土計劃上,依然能夠帶來一定的實體貢獻。若從國土區域劃分的角度來看,最後一次的台灣縣市升格已經是14年前的往事,但過了這麼多年,是否該要重新定位、對於縣市發展要如何建立更高層次的都會治理概念,新政府可以審慎思考。 雖然說首都減壓不可能一蹴可幾,但讓台灣劃分出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行政中心,甚至是教育中心,都能夠讓台灣各地的人才、資源流動的更為平衡。以高雄為例,有很好的港口、交通建設也有不錯條件,縱使無法全然與台北比肩,但若能將首都減壓與國土安全的平衡思維下,將更多部會南遷實有必要。或將部會的功能往南部轉移,包含經濟、交通、科技等部會是否能往高雄、台南移動,宣示政府發展南部經濟與科技的決心,本人相當樂觀其成。 我也呼籲要讓更多產業進駐高雄,政府可以扮演更多的推手。高雄有很好的水電資源,居住環境也有優勢,若能有更多公司到高雄進駐,將能讓更多大學院校來到高雄。例如台積電進駐高雄之後,清大、陽明交大均有提出到高雄設立分校的意願,打造半導體、AI相關人才。有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帶動教育環境向上提升,這對於區域平衡發展更能有所助益! 此外,外界經常批評文化產業過度往北集中,文化部若能南遷高雄,想必也能對於南部的藝文產業有重大貢獻!我過去已經曾在立法院質詢,提出南遷的可行性,如今政府應該更加審慎思考,從區域平衡發展的角度做思考,為國家平衡發展的百年大計做考量,儘早開始做起!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1-20
諾魯斷交事件,強化2758決議無法決定台灣地位

諾魯斷交事件,強化2758決議無法決定台灣地位

  中國刻意選在賴清德當選總統後,馬上策動諾魯與我國斷交。其中諾魯政府特別提到,將依據聯合國《2758號決議》與我國政府結束邦交關係、並承認一個中國。而美方隨後強調,《2758號決議》並未提及台灣地位,不應當以此理由處理對台關係。雖然失去一個邦交國對台灣仍是打擊,但美方罕見以正式說明方式,強調《2758號決議》並未處理台灣地位,將有助於台灣未來向世界主張獨立自主的國際地位,對中國來說才是真正的噩夢。不只凸顯中國對台灣民主無知,更讓世人知道中國錯解聯合國的決議。 中國這次對台介選手段,顯然分為選前與選後各二套劇本。選前先以經濟恫嚇,對台灣部分產業進行打擊,又以資金資助等方式,試圖影響選舉資源,甚至以邀訪里長方式,希望能影響地方動員情形。而選後第一招,就是對邦交國下手,中國深知過去八年來蔡政府並不挖中國牆角,因此始終是中國片面干擾我國外交關係。故意在民進黨順利執政後,發動外交戰,試圖營造國際社會對台灣選舉結果不滿的氣氛,甚至妄圖干擾台灣經濟走向。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7月21日陳水扁總統兼任黨主席就職當日,中國也曾發動諾魯對我國斷交,刻意羞辱陳總統。如今不過是老招重提,毫無新意。 然而事實是,這僅僅凸顯中國對台灣民主運作的無知。台灣人民正常行使投票權,選出親美遠中的候選人執政,中國就該尊重台灣的多數民意,應該要正視民進黨繼續執政的事實,而不是小動作來威脅恫嚇。當然,對未來賴清德新政府而言,這也是相當棘手的課題,不管賴清德做了什麼,中國都將以放大鏡檢視,兩岸關係將更為走鋼索,當然這片面改變兩岸現狀的源頭是中國絕非台灣。 且除了諾魯事件外,台灣的選舉結果出爐時,曾獲得日本首相、美國國務卿、英國外交大臣、菲律賓總統等國政要的恭賀,唯一不接受台灣選舉結果的就只有中國。而中國通常會對與我國斷交國的聲明字斟句酌,其中《2758號決議》尤其重要。因為中國也清楚,台灣地位並未在國際法有明確的處理,不管是《舊金山和約》、《2758號決議》都沒有在國際法上處理台灣地位。因此,中國越來越在意法律上要給台灣地位一個定調,自然會開始要求對方配合中國扭曲此決議。 圖為日前賴清德與蕭美琴於(13)日晚間接受巴拉圭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第一時間透過視訊表達恭賀。(民進黨提供)   不過,這其實是製造中國的大麻煩,因為縱使各國不贊成中國說法,也未必要高分貝反對,例如2007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錯引《2758號決議》,在各國私下抗議下而道歉。直到這次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直接講明該決議無法決定台灣地位,美國國務院新聞稿也聲明美國支持各國與台灣擴大深化關係,均讓台灣主權地位變更加顯著。特別是讓美方再次說出「《2758號決議》並未提及台灣地位」的聲明,對我國未來的國際地位都有重大意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到他相當讚賞台灣民主,也提到台灣經濟與半導體產業對世界的重要。中國把台灣視為禁臠,誤認全球只有中國能指點台灣。但實際上是,台灣對世界經濟有太重要的地位,民主制度與價值觀更符合全球主流國家的民意,正如布林肯所說,中國只會刺激到他們不想刺激到的人。未來,將會有更多國家支持台灣民主,也反對中國以《2758號決議》主張台灣國際地位。盼望中國及時修正路線,莫成世界孤兒。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4-01-17
賴蕭配的國際高度,再次證明台灣的民主值得信賴

賴蕭配的國際高度,再次證明台灣的民主值得信賴

  相較於藍白陣營,竟到了中選會登記截止日的最後一刻,還在為了如何整合的權力分配,爭論不休之際,賴蕭配再次向國際說明民進黨對大選的主張。蕭美琴副總統候選人,在23日召開了國際記者會,在來自國際社會的眾多媒體面前,以優異的外語闡述各種政治看法,以及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立場。賴蕭配的組合中,賴清德總統候選人長期深耕美日關係,蕭美琴副總統更是前駐美代表,對美關係的第一把交椅。這樣的組合不談權力分贓,只談台灣的主張,反映了民主的真正價值,也向國際顯現台灣仍有民主成熟的一面。 賴清德與蕭美琴的組合,不只是穩健、有經驗、能做事,更是放眼國內政治最優異的人選。(資料照)   賴清德從擔任台南市長開始,就相當深耕對日關係。包含推動台南直飛日本航線,也常邀請日本政要來訪台灣,擔任行政院長後更是持續經營對日關係,卸任後就赴日與安倍胞弟、時任防衛大臣岸信夫交流,不只跟許多國會議員交流,更和三位前日本首相會面。所以,當安倍前首相不幸離世,賴清德成為1972年後首位訪日的現任副總統,親自到日本進行弔唁,顯示賴清德在日本強大的人脈系統。特別是近年台日關係甚佳,根據外交部統計,112年日本國會議員訪台就高達111人次,賴清德多次和日本國會議員密切交流,相信若由他擔任總統,台日關係必然持續上升,對於我國加入CPTPP必能有所助益。 至於蕭美琴副總統候選人,對美關係是第一把交椅,這樣的人脈積累過程,不只是基於副手或駐美代表而來,且是從年輕就深耕對美關係。蕭美琴不論擔任政治職務與否,都維持與美方相當良好的人際互動,從年輕擔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執行長,再到立委期間持續與美方訪台人士交流,未任立委期間關係也仍能持續。相關人脈更從美國正副國務卿,到國務院各階層官員、國會重量級議員,可說台美關係的活字典。甚至2015年民進黨要重建對美互信關係,蔡總統當時相當成功的訪美行程,蕭美琴扮演重要角色,且是全程參與。擔任駐美代表期間,更促成了臺美21 世紀貿易倡議的簽訂,讓台美關係從安全,跨足到過往美方較不易促成的貿易關係,都顯示蕭美琴對美關係的優異表現。 23日,民進黨正式召開總統選舉國際媒體茶敘,由蕭美琴對國際媒體侃侃而談台美關係,以及民進黨對美、對兩岸關係的立場,表現大方穩健自信的一面。這讓國際社會看到民進黨,已經是一個穩定成熟的執政黨,在台美關係上、兩岸關係上都能不卑不亢,贏得美日重要盟友的充分信賴,也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的穩定與自信。 雖然民主政治難免爭吵,不可能只有穩定而無衝突。但只有權力分贓的角力過程,只有排除某一政黨執政,卻不談自己執政願景的互動過程,不只將讓國人對政治選舉感到失望,更會讓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形象有傷。 然而賴清德與蕭美琴的組合,不只是穩健、有經驗、能做事,更是放眼國內政治最優異的人選。台灣能在國際社會安身立命的關鍵,就是要美日的支持,而賴蕭配正是這樣的絕佳人選。此外,賴蕭配所展現的從容自信,更是民主政治中最可貴的表徵,是台灣民主值得信賴、是亞洲自由民主燈塔的重要象徵!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25
賴蕭配成形:台灣走向國際的關鍵選擇!

賴蕭配成形:台灣走向國際的關鍵選擇!

  當總統選舉走到此刻,藍白陣營依然渾沌不明,背後甚至紅影幢幢之際,民主進步黨已經確定了副總統候選人就是前駐美代表蕭美琴。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今(21)日偕同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前往中選會登記參選,並與支持者一同高舉雙手呼口號預祝當選。 (資料照) 蕭美琴長期深耕國際政治領域,對民進黨、對台灣的外交工作都付出相當多心力,長期以來都是民進黨對外事務的重要支柱,駐美期間更是深獲美方高層、美國各大媒體的讚譽。如今,出任副手,由政治經歷豐富的賴清德與對外工作紮實的蕭美琴,共同組成賴蕭配,已經讓這次大選儼然成為親美、親中的對決,台灣人民要審慎做選擇,我們相信國人的智慧,定能讓台灣再次向國際社會宣告親中不是我們的路線! 蕭美琴的資歷與背景,容我在這和大家再做敘述。她是民進黨駐美代表處最早的執行長,在美國念書期間仍心繫台灣,多次義無反顧回台灣擔任幕僚工作。最後更直接返台,接掌民進黨國際事務部,這也同時象徵民進黨肯給年輕人機會,同時也讓民進黨的國際門面,耳目一新。她不只國際事務工作認真,同時她又是國會非常資深的議員,不管是都會台北市、東部花蓮,她也都積極奉獻,而且都是勤苦打拼的選舉出身,民進黨的艱困戰場在哪,她都勇敢面對。過去,我擔任立委期間,也曾經和她當過相同委員會的同事,知道她為花蓮爭取建設非常用心,跟我這幾年為北高雄建設服務的初心相同。 而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台美關係相當穩健,不管是政策或法案都屢屢有突破進展。蕭美琴出任駐美代表時,則是一段相對辛苦的時期,因為正好碰上疫情,台灣卻又不是WHO會員,亟需美方在衛生醫療上的協助。雖然台灣防疫做得不錯,但疫苗仍需國際支援,我看到她為台灣防疫奔走而積極,許多表現都看在國人眼裡。而我認為最不容易的是,台灣過去常在國際社會遭到忽視,即便是重要盟友美國,也常有類似困境。但蕭美琴能讓許多國會議員,以見過蕭美琴代表為榮,可想見她深獲美方信任的程度。APEC峰會上,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就對她高度讚譽,更稱讚她是「優秀外交家」,足以想見賴蕭配必然是深獲美方信任的組合。 對比現在藍白陣營,權力分贓不說,甚至誰正誰副也喬不定,每日劇情多變,就更不要說談治國或是對外關係。許多親中陣營,都大聲出來疾呼藍白合作的重要,反而是賴蕭配被國台辦說是「獨上加獨」,台灣要走往哪一個方向,可要睜大眼。我們的美日關係這幾年屢創佳績,絕不是憑空而降,都是靠政府積極努力,一點一滴的信任積累,創造出的成果。 在APEC峰會上,我們看到拜登對台灣安全與民主自主性都感憂心,已可見中國利用各種管道蠢蠢欲動。拜登對習近平的警告,再對應上國台辦對賴蕭配的批評,親中與親美怎麼決定,會造成何種後果,台灣未來是否很可能遭到併吞威脅,這都是這次選戰的重點。 最後仍要強調,若連最重要的總統選舉,都可以變成難看的權力分贓大戲,這樣的陣營、這樣的政黨只要執政,究竟會把國家福祉放在首位?還是個人、個別政黨的權力利益放在優先?應該輕易可見。反觀民進黨已經團結完整正副總統提名,蕭美琴更是拚戰到APEC最後一刻,才返台投入選戰。相較之下,一個拋下市政以及滿腦政治分贓的陣營,誰才可以帶領台灣走向正確道路,如何讓自由民主、國家安全永久存續,國人定能做出正確選擇!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21
武力犯台的關鍵在中國不是台灣!

武力犯台的關鍵在中國不是台灣!

美國APEC拜習會是世界矚目的焦點,其中關鍵就在美中關係已經停滯多時,習近平到底願不願意訪美、美中雙邊會談,是此會重點。從最後落幕結果來看,拜習會上更直白提到台灣議題,甚至在會談上習近平首度提出時間表,2035年前沒有犯台計畫。這是美中會談這麼多年以來,中方首度有了直截明白的表態,更是戳破國內部分人士,經常將民進黨誣指是讓台海烽火的關鍵。美國更明白要求中國,不可介入台灣選舉,台灣反動勢力的恐嚇牌,在美國舊金山已通通失效,拜習會談可說是對台灣影響深遠。 拜登的明確表態,甚至罕見讓習近平說出2027年、2035年都沒有犯台計畫的相關發言。美方恐怕已經掌握部分證據顯示,中國對於犯台是有可能性,且這兩個時間點都需要中國驗證,而習近平也直白表示無此計畫。(REUTERS)   美中關係的凍結,可以從今年初的熱氣球事件談起。本來習近平極可能與拜登有進一步會談,但一顆中國間諜熱氣球打翻了這個局面,讓美中關係持續降至冰點,互信極弱。但隨著以哈戰爭開始,到此刻美中關係已經有逐步復甦跡象,台灣內部向來都相當擔心,隨著美中關係回穩,台灣就必然是犧牲的棋子。 但我們此次可以清楚看到,拜登的明確表態,甚至罕見讓習近平說出2027年、2035年都沒有犯台計畫的相關發言。我們充分相信,美方恐怕已經掌握部分證據顯示,中國對於犯台是有可能性,且這兩個時間點都需要中國驗證,而習近平也直白表示無此計畫。 過去多次選舉,部分人士總愛以票投誰、要上戰場等等口號,甚至在選舉期間掛滿恐嚇布條。但習近平已經明確的講了,沒有犯台的計畫,至少2035年前,這是他對美方承諾。雖然拜登也表示,中國的說法仍要經常觀察與查證。不過,這可以確定縱使賴清德當選總統,也不等於是中國必然動武的條件,有關陣營的恐嚇之詞大可不必。戰爭絕對是國家大事,不是恐嚇造謠兒戲,不論誰當選總統,都要照顧國防、維護國安這才是關鍵。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的是,美方可能掌握的年份資訊,其實跟誰當總統沒有具體關係,恐怕是跟中共解放軍的建軍實力較有連結。因此,戰爭的風險可能,從來都是在中國而不是台灣,真正的麻煩製造者在對岸,國內有心勢力不要搞錯重點。面對內政,國人可以激辯,但面對兩岸關係、國家安全,我認為國人都必須團結一致對外,敵我關係明辨、一致的抗敵。再強調一次,犯台的關鍵在中國實力,台灣唯有強健國防,才可確保國家安全。 最後,拜習會上拜登也對中國強調,台灣選舉必須維持超然、中國不應該介入干涉。這也已經顯示有具體跡象,讓美國相當懷疑中國有出手干預2024年的總統立委選舉。最近在野陣營的大動作整合,過程就頗耐人尋味,因此美方有此呼籲更已象徵紅影幢幢並非虛言。我們也要向中國及在野陣營呼籲,尊重台灣民主的自主性,千萬不要聯共制台,還給台灣選舉一個乾淨、正常的環境。 台灣這次選舉非常關鍵,甚至台灣國防、國安議題都是拜習會談的重點。而習近平的具體回應,也戳破某些陣營喜歡營造的錯誤印象。不管如何,國人都必須團結國防、力抗中國滲透,維護台灣的自由民主與安全!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18
呼籲回到正面選舉的重要!

呼籲回到正面選舉的重要!

2024年總統暨立委選舉,即將剩下不到60日,台灣近來充斥的政治選舉資訊,卻令人相當心煩。選舉的意義,可以交鋒激辯,也當然可以批評論政,但不可失去的重點應該是國家願景方向、候選人的經歷與特質以及國政團隊的完整性。很可惜,在這場選舉中,我們正逐漸失焦,這對於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非常可惜,更希望選舉的本質意義不是權力分贓,而是國家未來走向的選擇。 從1996年至今,我們已經完成了7次總統選舉,這將是第8次。每次的總統選舉,我們都應該試著問,這次國家是否比上次更前進了一些?選舉的風氣與弊病有沒有比上次更好一些?雖然民主不可能是治理的萬靈丹,但民主推動政治的進步仍舊是比威權獨裁的腐化相比,要有更多的防腐劑。而要更加進步的選風,就是要在選舉過程中,提出更多有層次的論辯。例如上次總統選舉,遇到香港反送中,2016年總統選舉遇到後太陽花時代等,每次的選舉都有其特殊時代背景,那我常問,2024年總統選舉我們是否有意識到其重要性、價值性? 賴清德總統候選人,在宣布參選總統以來,他堅持腳踏實地先是完整的進行黨內改革,遇到黨內有爭議事件,他向來不假辭色,讓民進黨沒有出現爭權奪利的亂象。當然這不可能十全十美,但至少看出賴清德的決心。而從近幾個月開始,賴清德非常負責的向國人展示國政團隊,誠實地讓國人知道,不管是文化、體育,還是醫療、教育政策,不只有提出政策主張,團隊以及記者會都由其親自召開,完全不假他人之手,更讓媒體記者問到飽。同時,他也很負責的走遍專訪節目、校園演講,很誠懇的面對社會不同群眾,闡述自己的家庭、自己思辯過程、從政經歷,實問實答、態度從容誠懇。 從近幾個月開始,賴清德(中)非常負責的向國人展示國政團隊,誠實地讓國人知道,不管是文化、體育,還是醫療、教育政策,不只有提出政策主張,團隊以及記者會都由其親自召開,完全不假他人之手,更讓媒體記者問到飽。(資料照) 至少總統選舉開始到現在,我相信國人可以清楚的是,選擇賴清德團隊,將會是成熟的政策團隊,不須摸索、主張也清晰。他更不會帶領國家走向戰爭,以親美日陣營為主的路線,來抗拒中國的併吞、利誘、威脅。不管之後選舉,到底是二組人、三組或四組候選人,選舉到此刻為止已剩不到2個月,願景與主張最清楚的唯有賴清德莫屬。我更甚少看到賴清德惡意批評對手,或是指責來賓觀眾,他也不會有需要他人代勞的政策發言,到此刻為止,讓台灣民主表現最成熟的,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總統候選人應當是唯一人選。 我們也誠懇期盼各政黨,回到政策攻防吧!不要再只有權力分贓,到底怎麼分贓等等論述內容,這不只乏味,也只會讓民眾對民主失去信心。按照過往時程,早在半年前就該要有明確的人選,最遲也該在今年中就敲定,接下來就是真正的選戰攻防、政策論辯、個人特質的檢視等等。而不是持續在外圍打轉,卻始終不願進入真正的選舉競技場。 2024年的總統立委選舉很重要,重要性不只是選舉出新任總統而已,更是一種民主典範的象徵,是亞洲民主的模範。若我們的選風、我們的候選人還無法早日回歸正常的論辯攻防,國際民主模範生的身分恐蒙上陰影。我們更需要經常捫心自問,總統由公民直選,是我們爭取多少年才獲得的成果,走過戒嚴、走過國大間接選舉,再到今日直選,台灣辛苦來到現在,不能走回頭路的同時,民主品質更需要深化,不能讓政治失去令人感動的魅力。許多成熟民主國家,投票率都相當低,但台灣定能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民主化還能年輕,就必須要更進步、更精彩、更充滿希望。 呼籲各政黨早日回到正面選舉吧!讓台灣的民主一年比一年精進,讓國人越來越知道選舉的意義,讓大家深信手中這張選票,確實能改變國家未來。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14
探討新南向政策2.0:台印政策的升級版

探討新南向政策2.0:台印政策的升級版

新南向政策是這幾年來,蔡總統施政的重點。而且不光是口號而已,我們確實看到台灣企業對中依賴與投資下降,相反的對南向地區的投資逐年攀升,特別是對印度、泰國、越南等國的投資逐步升高,這不光是台灣而已,更是美國、日本等國的趨勢。呼應這些年美國日本提出了印太政策,除了太平洋地區外,印度也成為美日不可少的重要亞洲盟友,我認為台灣也必須更加重視對印關係。這不光只是經濟上的合作,在區域競爭、區域安全上都有重要意義,也希望有志2024年總統大位者,不可忽視對印關係的重要性。 我注意到台灣重要的英文報紙Taipei Times刊出數篇重要文章,提到了台印關係的重要,我相當的認同。這幾年國際社會從過往的亞太地區(Asia-Pacific)觀念,已經逐步晉級到了印太地區(Indo-Pacific),這不只是從地理區位上的觀念性革命,更放大了印度與太平洋地區的連結。這項提議其實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曾多次呼籲,到了川普總統確切落實並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S)後,已逐漸延續至今。日本、印度和澳洲及美國這幾年也開始重視四方會談(Quad),對印度關係是美日均認同的區域安全伙伴,更值得台灣重視。 印度不只是台灣在經濟上值得期待的重要夥伴,更是在區域安全上有重要意義。(Bloomberg)     從區域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印度自獨立以來,和中國在邊境衝突不斷,中印關係也經常出現許多波折,甚至有規模不小的軍事衝突。對中國來說,印度始終是一個令其頭痛卻又難以忽視的重要鄰國,甚至1971年季辛吉密訪中國的那趟行程,便是先訪巴基斯坦後,再忽然繞道飛往北京。對印度來說,這也是一個重要難忘時刻,也就是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和巴基斯坦關係發生槓桿關聯,也讓印度夾在中間非常尷尬。這也使印度政府固然對台灣沒有直接邦交關係,但在情感面上其實很能同理台灣的處境。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報導指出,若中國有意武力犯台,其所需的物資人力將遠超過諾曼第登陸。但另一方面,還有一個令中國不安的因素就是邊境衝突危機,萬一台海爆發衝突,最可能讓中國無暇他顧、兩面作戰的可能就是中印邊境衝突,且最近一次衝突是2020年,距今不遠。所以對台灣而言,加強對印關係,不只有降低依賴中國投資,更有強化區域安全的重要意義。 最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美國演講時提到,未來可能潛在的半導體強國之一是印度。這幾年,台灣也確實已有許多科技大廠赴印度投資,由經濟部次長率領的企業考察團也都有數十家廠商參與,獲得高規格接待,這是很好的趨勢。包含台積電等AI相關大廠,已有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辦事處或廠房,我相當樂見未來有更多台商離開中國之後,除了回台投資外,到印度投資,善用印度的人口優勢、勞動力年輕優勢,以及印度政府這幾年積極對外招商提供的賦稅優惠,把握時機前往印度,對台印關係必有正面助益。 台灣已在孟買開設辦事處,將是我國在印度的第三個辦事處,但我認為除了開設新的辦事處外,台灣也必須在新南向政策後,提出新版的2.0方案,針對台印關係提出升級版的合作計畫。印度不只是台灣在經濟上值得期待的重要夥伴,更是在區域安全上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美日都已提出印太戰略,台灣也該跟進,未來在強化美日關係時,將能有更多合作基礎,值得政府重視!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11
中配參選我國公職人員問題,必須回到入籍與國家認同談起

中配參選我國公職人員問題,必須回到入籍與國家認同談起

近日有關中國配偶成為我國公民後,到底是否能參政選舉問題,各界議論不斷。但各方在此問題上,是否有意做一個長久通盤的處理,是值得討論的課題。我絕對樂見,把兩岸的國籍認定問題,做一個更完整的梳理,必要時若能夠修改相關法規,增加關於放棄原國籍的認定方式,以及如何強化入籍相關的國家認同,才是此刻最要緊的關鍵。 首先,陸委會提出的新聞稿提出:「國人是否兼具外國國籍係屬客觀事實,與政治立場無涉。無論中華民國國民兼具之外國國籍是否與我國具有外交關係、我國對該國是否給予國家承認、或僅認定其為政治實體,只要該我國國民事實上曾具備該國國籍,當事人即有依法放棄之義務,至於該國是否准其放棄及應如何申請,應視各該國法令之規定」。這項說明,本人願意高度肯定,避開憲法認定中國定位問題,進而說明只要曾經擁有其他國家國籍者,便須要放棄該國國籍,這是相當正確。但問題仍存在的是,若中國國籍無法因入籍台灣而放棄,中國配偶自始無法成為公職人員。 陸委會昨日(6)強調,無論中華民國國民兼具之外國國籍是否與我國具有外交關係、我國對該國是否給予國家承認、或僅認定其為政治實體,只要該我國國民曾具備該國國籍,當事人即有依法放棄的義務。 (資料照)   因此,我認為陸委會的新聞稿縱使說明的相當清楚,立場亦不模糊,但卻僅止於偏向為政治性的宣示,因為只要我們承認對岸中國屬於一個能夠取得合法國籍的國家。這極可能導致連陸委會、海基會的定位都變得尷尬,因為若對岸是一個我們承認的政治實體且具有合法國籍那麼陸委會將形同外交部,而海基會的白手套功能將喪失意義。雖然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確實有提到大陸地區護照一事,但針對取得大陸地區護照者,若成為我國國籍後,大陸地區護照該如何放棄?是否要求中國人士必須放棄大陸地區護照才可擔任公職,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1條中應該要有更明確說明。 另一方面,我們當前的外國籍人士歸化是走《國籍法》第3條、第4條之相關規定,但是中國配偶在我國法規適用的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之相關規定,僅要求大陸地區配偶提出喪失原戶籍之要求後,基本上居留滿時間便可定居,進而取得我國國籍。但外國籍人士和中國籍規範相去甚遠,顯然當初制定該法時,就未將中國籍視為外國人,比較偏向是家人返家的類統戰概念。如今時空已經有巨大改變,我強烈建議,政府應該修法,縱使不修改國籍法,也應該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放入比照國籍法之規定,要求參加歸化測驗,通過相關的國家認同、國家意識考試後,同時經過面試確認其入籍有對我國忠誠,不至於出現中國籍歸化後,卻又高喊支持中國武力併吞台灣之相關情形,若違反承諾,必要時可以重新審核其歸化存續與否。 不過,我也就實地了解過,中國的《退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申请表》上,題目包含欲取得何國國籍,這題不論填寫台灣或中華民國都不可能通過審核。換言之,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中國配偶來台歸化後,能夠成功放棄該國國籍。令人更為擔憂的是,這也代表持有中國國籍而註銷戶籍,再取得我國國籍的原中國人士,其實只要想要,隨時都可以持有中國護照,這對於台灣的國安是否屬於漏洞,主管機關應該要通盤思考。 最後,本文建議,在考慮到憲法定位的實務困難,以及應該讓所有歸化為我國國籍者都一視同仁前提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應該要通盤檢討修改。特別是中國配偶若有服公職之願望,如何認定放棄該法所說的放棄大陸護照,或是如何宣示國家忠誠,都必須要有清楚說明。其實這議題已經爭論八年以上,政府該趁此時後痛定思痛,及時透過制度補洞,才能讓國人安心、兩岸互動法規更為健全。 (立法委員)
邱志偉 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