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相關文章

日台關係發展的五十年

日台關係發展的五十年

2011年,日本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後,台灣民眾給日本大量捐款和捐贈物質,讓日本一般民眾對台灣有了極其正面的印象(路透檔案照)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今年是日中建交五十週年,這也是日台關係發展的五十年。 目前日中關係陷入窘境,哪裡有一個國家被締結友好和平條約的國家發射飛彈到自己專屬經濟區(EEZ)的?所以,日本社會對中國持有警戒心。相比之下,沒有外交關係的日台卻進入空前友好,彼此都在提升好感度的局面。 五十年前,北京希望台灣在國際上孤立,這樣一來台灣就不得不向北京靠攏。然而這個希望完全落空。雖然台灣被逼到國際政治的牆壁,但並沒有失去方向,而是發展經濟,推動民主化,促進多元社會,成功地提高了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今天的台灣,多數民眾不希望與中國大陸統一。 回顧日台關係的發展歷史,我想指出影響較大的三個因素;(一)相互免簽證(二○○五年),(二)東日本大震災(二○一一年),(三)日台漁業協議(二○一三年)。 相互免簽證 台灣方面早在一九九四年就開始針對日本旅客適用五天免簽證,後來擴大到九十天。二○○五年日本也開始針對台灣旅客適用九十天免簽。加上,日台雙方簽署〈開放天空協定〉,日台航線涵蓋日本的地方機場,航班大幅度增加,促進雙方旅遊熱。尤其台灣掀起個人旅遊熱,很多台灣旅客到日本的鄉村旅游。 對日本旅客來說,台灣不只很近、便宜、安全,也具備「美食、好茶、算命」等等女性旅客喜歡的文化魅力,也是日本高中生的學校海外旅遊的首選。相互免簽更是促進了雙方縣市交流,各種團體社團交流。 雖然相互免簽是全球潮流,但是考慮到日台間沒有外交關係,其意義非凡。從台灣的角度來講,台日交流日益增加,逐漸彌補斷交的損失,台灣人開始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且免簽證讓台灣人感受自己也跟其他國一樣,可以自由地旅遊日本或歐美,以間接的方式增強台灣維持現狀的信心。 東日本大震災 日本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後,台灣民眾給日本大量捐款和捐贈物質,讓日本一般民眾對台灣有了極其正面的印象,其效果逐漸顯現。事情過去多年,依然可以聽到日本人的謝意。其實,台灣民眾捐款也不只是針對日本,也捐獻給中國的四川大地震。中國政府表達謝意,也在八八水災之際送大量捐款給台灣。但是,中國的統戰以及對台騷擾並未因此而減少。日台一般民眾逐漸發現和中國相比,日台雙方的價值觀更接近。日台每次發生重大災害之際,都會擔心彼此的安危,互相支援,互相鼓勵。 日台漁業協議 日本和台灣之間並不是沒有矛盾和歧見。尖閣諸島(台灣稱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域的漁業問題懸念很久,可以說是卡在喉嚨的魚刺。搞不好,會破壞日台關係。 然而,已故安倍晉三首相和馬英九總統都展現出智慧和誠意,積極推動談判,最終在二○一三年雙方簽署「日台漁業協議」。談判過程實屬不易,雙方的歧見很大,日台內部都有主張一寸也不能讓的強硬派,但是雙方都有更多的人士不願意看衝突擴大、破壞的日台關係。最後,雙方雖然保留關於領土問題的主張,各自退讓一步,務實地處理問題,成功地拔掉魚刺。 我們要展望下一階段的日台關係。就日本方面而言,主要是保持日常交流的同時,加強在外交和安保領域的作用,不讓中國隨意攻台。讓日台關係更加緊密也是遏制中國讓其「難以動手」的一個對策。 近年來日本出版有關台灣的書籍到達約四百本,表示日本關心台灣的領域很廣泛、多元。《台灣相關書籍的指南書》介紹日本學術界、文化界研究台灣的成果。今後日台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相互了解。 最後,我想提到一個好消息:日本京都橘高校吹樂團將到台灣參加國慶大會的演出。祝福日本高中生為今年國慶帶來特別的歡慶氛圍,也希望大家感受日台交流中新世代的能量。
小笠原欣幸 2022-10-02
由衷希望台灣政府 鬆綁交換留學生的入境管理

由衷希望台灣政府 鬆綁交換留學生的入境管理

台灣政府允許本科、研究生院的正規入學學生以及各大學語言課程的正規入學學生從海外入境。但是,關於交換留學生(短期留學)仍被禁止入境。圖為境外生入境報到。(資料照)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雖然新冠病毒疫情仍在流行,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放寬入境限制。日本政府也階段性地開始緩和管制,來自台灣的遊客可以不需要入境後隔離。另外,包括台灣留學生在內,希望到日本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可以依次入境日本。 台灣政府允許本科、研究生院的正規入學學生以及各大學語言課程的正規入學學生從海外入境。但是,關於交換留學生(短期留學)仍被禁止入境。例如,東京外國語大學决定派往台灣大學的學生,從台灣大學收到了「接收。但是,由於入境限制,不能進入台灣」的通知。一直在等待駐日代表處發放「居留簽證」,尚沒有任何消息。對此,想到台灣留學的海外學生,對台灣的失望感驟增。 為了迎接今年秋季新學期,在全世界都有等待台灣政府重新許可入境的學生。有的學生本來就對台灣有興趣,也有的學生因最近的國際形勢開始關心台灣。這些人在台灣逗留一年,在台灣交朋友,享受台灣的飲食文化,回國後向全世界傳播台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 過去兩年,台灣防疫對策在國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以此為契機,對台灣產生好感的外國人也不在少數。防疫成功成為台灣的新的軟實力之一。這是因為集結了台灣的智慧、應對能力和韌性。我也儘微薄之力在大學的課程、論文和演講中向日本學生、讀者、觀眾傳遞了台灣的軟實力。 但是,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台灣國內,隨著從「零確診」向「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轉變,新確診的人數大幅增加。與海外各國相比比例也非常高。例如,日本一天的新感染人數約為一萬五千人(截至六月廿八日的一周平均),而台灣為四萬二千人(截至六月廿八日的一周平均)。 現在主要流行的毒株是重症化機率低的Omicron,即使數千名交換留學生入境也幾乎不會給台灣醫療機構增加很大負擔。當然,對於重啟普通遊客入境的時間和方法,需要慎重研究。但是,對人數有限的短期留學生的入境真的有必要繼續限制嗎? 蔡英文政府在四月决定轉型「零確診」政策,值得歡迎。這樣,與堅持強行實施「動態清零」的中國的政策會有明確的區別。但是,如果台灣政府繼續慣性地實施相關政策的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防疫成功的台灣」這一品牌就會消失。對於面臨來自中國的壓力的台灣來說,在海外盡量增多一個知台派很重要,這一點無需贅言。希望台灣選民也能注意到它的重要性。如果台灣多數選民能夠諒解這一點,陳時中指揮官也會欣然改變政策吧。 不應該小覷交換留學生的發信力。被台灣「拒絕」的海外年輕人會很受傷。接受正規入學學生卻不接受交換留學的選擇也是令他們無助的理由。日本各大學內定赴台交換留學的學生們都很傷心。不應該剝奪想去台灣留學的海外年輕人的夢想。由衷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能認真研究鬆綁交換留學生的入境管理政策,讓短期交換留學生得以在九月開始入境就學。
小笠原欣幸 2022-07-03
關於台灣「二一年體制」的形成

關於台灣「二一年體制」的形成

二○二一年一月始政的拜登政府,與同盟國協調,在台灣議題上採取牽制中國的路線。圖為九月的AUKUS(澳英美聯盟)成立。(法新社檔案照)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二○二一年是國際政治圍繞台灣議題發生劇烈變動的一年。中國對台軍事威嚇逐步升級。為了嚇阻中國的武力攻台,美國加強了支援台灣的防衛行動。此外,亦可見日本開始對「台灣有事」進行警戒。民主諸國支持台灣的行動也擴大了。 台海情勢及台灣的民主主義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均為二○二一年的潮流之一。可認為關於台灣的一連串行動,改變了「七二年體制」框架,而且出現了能夠稱為「二一年體制」的新框架。 一九七○年代,美中、美台關係及日中、日台關係形成了一個框架,而決定此方向的則是一九七二年的美中聯合公報及日中聯合聲明。此後,關於台灣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國際佈局,這就是被稱為「七二年體制」的國際框架。 在此體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主張得到了大致上的承認,在國際政治中台灣遭遇邊緣化。然而中國未統治台灣的事實仍舊存在。台灣則在僅存的活動空間中發展經濟、實現民主化,得以延續至今。 「七二年體制」在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和日美在台灣議題上對中國有所顧慮之下,微妙的平衡就此形成。然而,這五十年間發生了以下三個變化︰台灣的民主化、中國的國力增強、美國的影響力下降。 中國雖然在江澤民、胡錦濤時代成功建立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吸引台商、各界人士,但是,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在具體制度上促進統一。對此感到不滿的,就是習近平。 習近平高舉「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等兩岸民族羈絆的大旗,並對統一表現出強烈意願,卻並未傾聽台灣人民的聲音。習近平利用強大的政治力量成功拉攏了國民黨,然而,這也導致了民進黨執政。後來蔡英文在二○二○年總統大選中,喊話拒絕「一國兩制」,並以台灣選舉史上最高得票數實現連任。 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是以硬實力施壓、威嚇,及以軟實力吸引、攏絡,兩者雙軌並行。然而,台灣早已「習慣」中國的威嚇、惠台政策的吸引力亦十分有限,因此無論是何種路線皆未成功。 「台灣認同」的鞏固造成了習近平的施壓力道越大,離台灣統一就越遙遠的狀況。台灣接受中國共產黨遊說的統一的可能性幾乎喪失殆盡。因此,習近平的對台政策亦轉向以武力逼迫統一的「強制性和平統一」。 美國從川普政府的後期開始,屢屢拋出重視台灣的政策。美國對台灣關注度上升的傾向,並非只是表現在單一政黨或政權上,而是表現在政府、議會、輿論等多個層面上。 二○二一年一月始政的拜登政府,與同盟國協調,在台灣議題上採取牽制中國的路線。在去年三月的日美外長和防長的二+二會議、四月的日美領袖會談、六月的G7峰會、九月的AUKUS(澳英美聯盟)成立、同月的四方峰會(日美澳印戰略對話)等,皆有具體的展現。 雖然這些會談不只有對中意識的強弱之分,也有些鬆散的聯手之意,因此也有意見認為這「無法與中國對抗。然而,透過將各個機件逐層堆積,就能成為監視中國動向的框架。對中國來說,也變得更難以行動。 十一月拜登總統和習主席進行了線上會談。習近平警告:台美的動作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拜登則是表明了「堅決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的立場。習近平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拜登則稱會繼續維持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只從這點來看,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框架似乎沒有改變,然而,這種看法只是停留在表面。重點是「一個中國政策」的執行方式。歐巴馬及之前的歷代美國政府,強調「一個中國政策」策的場合,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中國、冷落台灣而使用。相較之下,拜登政府則是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承認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並強化台灣的自衛、防衛能力,將此路線以概括成為「一個中國政策」。 從中可以看出有避開招致中國激烈反彈的意圖。也就是說,拜登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起到了「護身符」的效用。即便中國非常惱火,但比美國政府完全拋棄「一個中國政策」要好,所以中國也不至於掀翻美中談判桌。 綜上所述,二○二一年圍繞著台灣的國際政治形成了一個可以稱為「二一年體制」的新框架。「二一年體制」雖然繼承了「七二年體制」的框架,但重新詮釋了其內涵。此框架的特徵是:一、為了嚇阻中國的武力攻台,以美國為主的日澳歐等同盟國聯手形成鬆散的夥伴關係;二、台灣獲得民主諸國的關注,得到某種程度的國際空間;三、不同於舊的框架,日美和中國之間沒有達成一致。 因為今後中國以武力逼迫統一的行動勢必升級,並且各國力量的博弈將會帶動局面,所以危機感可能也會隨之升高。儘管如此,中國也不得不盤算使用武力的代價和風險,因此在緊要關頭嚇阻中國還是可行的,此即為「二一年體制」。而如何維持這樣的新平衡,對日本來說是生死攸關的重要問題。
小笠原欣幸 2022-01-09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成立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成立

台灣民主史上第一次直轄市長罷免案日前在高雄登場,圖為罷免案公告。(資料照)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罷韓最後一哩路反恐大遊行,從美麗島站出發,熱情民眾擠爆美麗島站地面空間。(資料照)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投票通過。同意九十三萬九○九○票,不同意二萬五○五一票,投票率四十二.一四%。 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12日下午張貼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結果公告,同時一併公告補選投票將於8月15日上午8點至下午4點舉行。(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根據事先民意調查顯示,罷免通過的可能性很高。例如,根據TVBS的調查,有三十四%(約七十八萬人)表示會去投同意票。但是,有定論認為,罷免投票和選擇某個人的投票不同,投票的熱情會下降。據當地預測,投票率勉強超過成立條件的二十五%,最多就在三十%左右,或者說可能差一點點無法成立。 但是打開蓋子,卻看到壓倒性的結果。在韓國瑜颳起韓流的二○一八年市長選舉中,得票數為八十九萬票。在制度上若超過五十七萬票的贊成票將通過罷免。假設勉強通過的話,會有很多評論指出罷免投票的正當性問題。但是,同意罷免票超過了韓國瑜市長當選時的得票數,這種擔心就煙消雲散了。可以說這個結果無法挑剔。雖然罷免投票本身存在制度上的危險性,比起這一點,去肯定台灣活躍的民主主義更為妥當。 提出罷免韓國瑜案的最大理由是他就任市長半年後就參選了總統選舉,被認為是忽視了市政。高雄市民無法容忍其不負責任的態度,用民主主義的選票方式結束了爭論。 本來,韓國瑜的當選,對長期持續的民進黨市政的有些呆板做法敲了「警鐘」。也有支持地方行政權交替的中間派選民。但是,韓國瑜自己和國民黨背叛了高雄當地選民的期待,導致遭受罷免。從票數來看,對韓國瑜抱有期待的人也表示贊同罷免。韓國瑜和國民黨的所作所為實在太可惜。 做為罷免成功的背景,去年總統選舉以來蔡總統的人氣復活和蔡政府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處理結果受到很高支持。至此,國民黨在一月的總統、立法委員雙重選舉中敗北。去年,當韓國瑜被選為國民黨候選人時,一部分評論家指出這將可能導致「三輸」,如今預測成真了。 在控制疫情期間,國民黨對中國的一些言行已經拉下了國民黨的支持率,這次打擊可算是雪上加霜。目前不清楚韓國瑜將何去何從,但今後,新北市長侯友宜在黨內可能會逐漸增強向心力吧。靜觀「三輸」的國民黨如何重整旗鼓。 我不贊同「因為罷免成功,所以就是很好的民主主義」的看法。還有,因此而就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罷免,就成了政治鬥爭,和肯定台灣民主主義背道而馳。但是,依我多年的觀察來看,雖然今後可能會有很多人和團體打算發動罷免,但恐怕沒有確切的理由無法實現。 因為台灣的選民很成熟。值得評價的點在於四年一次的定期改選起到作用,讓人們具有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可以在那裡實現更替的想法,而且選民能在選舉和罷免中找好平衡。雖然我已經多次指出台灣選民在選舉中有要懲罰政治家和政黨的強烈意識,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壓力,但這次又增了新篇章。 這種台灣式民主主義的優點是,政治家和執政黨帶著急迫感和責任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也得到證明,目前台灣的民眾正處在享受控制疫情的成果之中。日本的作為是相反的。今後也將拭目以待台灣民主主義進一步得到生機蓬勃的發展。
小笠原欣幸 2020-06-15
台灣大選結果堪稱是地殼變動 國民黨難再起

台灣大選結果堪稱是地殼變動 國民黨難再起

國民黨在2016年的總統及立委選舉中大潰敗,黨主席及總統候選人朱立倫16日立即辭去黨主席。   圖:新頭殼資料照片,邱珮文/攝。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選舉。民進黨勢力的擴大與國民黨地盤的下沉,對於台灣政治而言是一種堪稱「地殼變動」的重大變化,並非只是一時性的鐘擺效應。相較於民進黨在地方上已經踏實地擴展勢力,國民黨無論在地盤、路線、人才還是資金等方面都難以再起。 中國國民黨是在和中國共產黨的對抗中,守護著台灣的中華民國而發展至今。這次選舉的失敗讓國民黨的危機感增強,國民黨是否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和中國共產黨合作,並仰仗中國巨大的影響力和資金來打台灣選戰的政黨呢?如果是這樣,國民黨雖然不會就此消滅,但是其勢力大概會進一步縮小,從大黨走向中黨,或許將慢慢成為類似中國共產黨代言人般的政黨而繼續存在吧。國民黨的角色也將發生變化,台灣政黨政治的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馬政府從2008年以來,一邊強調重視台灣,另一面推動對中國的政策,進行改善兩岸關係,並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在台灣社會中升高的「台灣認同」與大國崛起的中國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的路線。但是,馬總統在進入第二任期,為了建立自身的歷史定位,強行推動「馬習會」,自己破壞了這種微妙的平衡。殘留給台灣的,只剩下雖和中國保持密切經濟關係卻沒有好轉的台灣經濟,以及變得更狹窄的「中華民國」的空間。 去年11月,國際媒體播放的馬習會開場白中,馬英九先生對習近平先生沒有講「各表」,就證明這一點。以後,包括日本媒體在內的國際媒體認為「一中各表」是台灣島內的一個言論而已。於是即使國民黨想強調和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不同也沒有說服力。這是馬總統大陸政策的最大的失敗。蔣介石、蔣經國時代以來的中國國民黨的歷史作用,是否會由馬英九畫上終止符呢?有可能以後保護中華民國的重責,將由蔡英文政府來擔負。 蔡英文未來的執政之路,無論在經濟上,或是在兩岸關係上,都是佈滿荊棘的道路。但是,民進黨擁有國民黨沒有的力量,就是「台灣認同」作為其支撐的力量。習近平會怎麼反應目前無法預測。不過,如果習近平緊縮對台政策或壓迫台灣的話,台灣民眾大概會越來越討厭中國。正是現在這個時點,中國應該開始和代表台灣民意的民進黨進行對話。   作者:小笠原欣幸 (OGASAWARA, Yoshiyuki),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小組成員。 譯者:鄭凱榕 (編按:小笠原教授長期觀察台灣選舉,這次大選多次訪問台灣,1月14日到18日也在台灣親眼觀察這次大選。 選前,小笠原教授12日在網頁上公布台灣總統選舉預測:蔡56%、朱32%、宋12%。最終開票結果為:蔡56%、朱31%、宋13%。 小笠原教授13日公布台灣國會席次預測:民進黨68席、國民黨35席、親民黨4席、其他6席。最終結果為:民進黨68、國民黨35、親民黨3、其他7。兩者預測結果幾乎是完全正確的。) 
小笠原欣幸 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