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與「內定結論」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情結」;「思想方法論」有一個名詞叫「內定結論」。這兩個名詞很值得今天紛爭不斷的台灣人瞭解。

情結(complex),是一種心理上的固定想法或情感反應,通常由於個人的經歷、價值觀或性格而形成。易言之,情結是內心深處一種情感或思想的糾結,是某種深層次的情感或觀念的結構,影響著個人的心態和行為。

例如佛洛伊德提出的,因童年經歷而形成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及「自卑情結」。

情結通常由潛意識中的未解決問題或未經處理的情感所組成,所以基本上是不理性的,也因此,在某種情結發作之下,就會產生其「內定結論」。顧名思義,「內定結論」是不經思辨、論證的過程,而早已有的定論,即使事實擺在眼前,還是堅定不改其成見。

台灣的政治環境特殊,多族群、多語言,產生不同的情結。台灣民主化之後,雖然多元價值逐漸開放,但也顯現各種不同的情結。有「省籍情結」、「族群情結」、「政黨情結」…。

以下這則網路貼文就是情結發酵的取樣代表:「現在豬肉禁止出口了,豬農苦不堪言,難過年了!賴清德你良心不痛嗎?」這次非洲豬瘟的破口,在台中市,但這名網友不追究盧秀燕市長,卻直接責備賴總統。所有的錯都在賴清德身上,顯然這種內定結論,無須思辯的實證,這就是情結的發酵使然。

再看一則網友的留言:「是誰把國民黨趕來台灣?答:共產黨!誰在中國屠殺國民黨?答:共產黨!誰讓國民黨活得像走狗?答:共產黨!國民黨最恨的是誰?答:民進黨。」這則留言凸顯藍民「仇恨民進黨」的情結。

問他們,國民黨在台灣長期一黨專政,有軍事戒嚴,有白色恐怖,數千人被殺,數萬人下獄,幸有「黨外」民主運動,最後促成台灣民主化,民進黨是從民主運動產生,為何仇恨民黨?答:民進黨貪污。然而,比較法院審理的貪污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為何內定結論永遠是「民進黨貪污」?顯然是不理性的情結發作。

這次新聞報導吳音寧可能接台肥董座,藍營立刻攻擊是「政治酬庸」。國營事業董座由中央政府決定乃理所當然,每個任命都可以被藍白說成酬庸,只有任用藍白屬意人選才不是酬庸?(其實,台肥董座最後是由董事會投票產生,董座並非由吳音寧擔任)

「政黨情結」可見於各黨,但若論面對過錯,出現兩千份死人連署書的那個政黨的「政黨情結」顯然較強,他們不但不認錯道歉,還反過來指責民進黨政府「政治迫害」。有個老笑話,可形容其政黨情結,他們的邏輯有二:一、本黨永無錯誤;二、萬一本黨有錯,請參考第一條。

一旦情結發作,即使擁有博士、教授的學經歷,都驟然失能。這時,就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了,而可能是「兵(例如于北辰、黃澎孝)遇到博士教授,有理講不清」!

從科學角度而言,情結是一種凝固的心理狀態,其核心由強烈的情感與長期積累的情緒構成。而情結具有吸引與同化的作用,因此這些難以更改的原始偏見,發揮群聚感染的作用,政黨的仇恨值莫名地擴散。除非人民有足夠的理性足以思辨事實與事物的本質,否則,社會安寧,政治安定,不知伊於胡底?

(作者是台北教育大學榮譽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廣場》〈李筱峰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