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觀點

有些真相還真像

有些真相還真像

  若「飯局妹=飯局內」,則「打麻將=打麻醉」? 前面,我還弄得清楚:向銀行貸到鉅款的,是父親。質押土地後擺爛的,也是父親。中間我也算跟得上:拍賣土地卻流標的,是銀行。流標流標再流標的苦主,也是銀行。接著,我都還能看得懂,不忍老爸傷心的,是兒子。把土地一一低價標回來的,也是兒子。但最後 我就傻眼了:這父子兩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標」哥? 所以,要時中部長下台的主席不是說:「不必談這些細節。」主席説的是:「不避談這些細節。」 嘴巴説得漂亮是「反三接」,心裏其實是希望「你漏接」? 重啓核四?以核養綠?好啦,要掰,大家都來掰!那我告訴你,連蘇東坡都對核四有疑慮:起舞弄清影,核四在人間? *** 今天和一德國自民黨國會議員長談「台海危機、中美台、南海、一中政策、德國的印太戰略及新政府的中國和台灣政策、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等議題」,十分盡興。我們確認了以下各點: 台灣是印太區域的指標民主國家。 「抗中保台」與美日歐盟等各國,國家利益息息相關。 光以香港為例,中國共黨政權所說的話、所作的承諾、所提的保證皆不可信,隨時都可改,都可拗。 有關第 3 點,睡前,我想到,好像不只是中共的專利。總覺得,子彈似乎不是只從前面射過來。想起來就背脊發涼,就隨手寫下日來幾個心得。   中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謝志偉粉絲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謝志偉 2021-11-13
誰才是數典忘祖?

誰才是數典忘祖?

  作者指出,所謂互不隸屬之論,嚴格說來僅只是事實陳述,而非政策宣示,所表達者是過去式和現在式,而並未斷言未來也必是這般,說來似已夠委婉客氣,卻招來中國惡言冠上「數典忘祖」罪名。示意圖/擷自總統府、FRANCE 24 English影片,民報合成     「數典忘祖」這一成語,原無重大負面涵意,不過是意謂追述典故而忘記或不知其根源而已。較嚴重定義也僅是述說家族往史卻忽視祖先有不敬之嫌,但也不意味即是不可饒恕、道德汙點、罪大惡極。 就上述兩種傳統定義而論,「數典忘祖」都非嚴重道德譴責。將這一成語挪用到政治領域,以咒罵信仰人民有權決定土地歸屬理念人士,應是始於威權時代,官方文宣之抨擊獨派陣營,其涵意即成為蔑視祖先背叛民族,是嚴重道德指控。 但套用陳前總統那句名言,「有那麼嚴重嗎」? 若依純理性思考,縱然雙方均屬同一血緣,同一文化,倘有一地區人民決定脫離母國,在世居土地另建新而獨立國家,也談不上是冒犯祖先傷害民族。所以當時舉出「數典忘祖」這一文不對題,無的放矢罪狀,一般國人縱未必普遍認同台獨理念,也並未如官方預期激起公憤一致聲討。而在獨派陣營,所感受也不是被擊中要害而驚恐莫名,反而可能油然產生某種滑稽之感。追求獨立,又和得罪祖先何干? 今天的紐、澳和加拿大,皆是由英屬殖民地而自治領而國協成員,成為獨立自主國家。昔年北美13州人民,更是不甘接受屬民待遇而奮起獨立建國。各該國家人民是否也該算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 上述各國紛紛建立新而獨立國家,似也未對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造成傷害,反之卻很可能有助於母國「減重」,成為更健康更正常國家。 不僅如此,美、加、紐、澳等「固有領土」獨立而去,也反而能和母國建立溫馨友善正常關係,看在祖先眼裡,更是否有欣慰之感? 追求獨立即是數典忘祖之論,是否可以休矣? 若再舉一國人應更熟悉譬喻,紅樓夢小說裡的男女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若是一對有出息有志氣年輕世代,能敢於攜帶應得家財出走,擺脫賈府的腐朽環境,則是否可以避免落到後來悲劇結局?兩人若真能如此,是否也是「數典忘祖」開罪祖先? 賈林兩府祖先若真是死而有靈,恐怕也是寧可看到兩人出走建立小家庭,也不願看到一人嘔血早死,一人絕望出家? 今天在台灣,已很少聽到指控別人「數典忘祖」叫囂,應也顯示出社會終究在進步,趨向更文明理性。 然而所謂火盡薪傳,這一部落色彩十足成語,在對岸中國又成為詛咒台灣得意心戰口號,所顯示也同樣是頭腦僵化,思路昏亂不清非現代心態。 10月初台灣當道發表談話,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亦即中國和台灣互不隸屬,對岸中國即又稱之為數典忘祖,並預言主張台獨定無好下場云云。 中國這一也是文不對題,直覺反射式反應,多少也似舊俄生物學家巴渥洛夫(IP PAVLOV)所做著名實驗裡那條狗,聽到鈴聲不管有無食物也口涎直流。 要知所謂互不隸屬之論,嚴格說來僅只是事實陳述,而非政策宣示,所表達者是過去式和現在式,而並未斷言未來也必是這般,說來似已夠委婉客氣,但仍不免招來惡言相加,賜以數典忘祖罪名。 但中國當局是否知道,「數典忘祖」這一罪狀在台灣已無甚銷路不說,即在貴中國,能激起廣大人民憤慨議題,也恐不是台灣是否要獨立,而是眾高官十位數乃至百位數的二奶姘婦? 更具諷刺意味,中國多年來叫囂台獨運動是數典忘祖,卻似從未想到這頂帽子,或許更適合自己頭型。 在1949年前中國本土或今天台灣,很有人景仰甚至信仰外國知名人物,諸如羅素、海耶克、杜威等等,但也並未有人主張硬性規定將之奉為先知聖明,國人即應一律遵奉,否則即是反動份子異端。 但馬克斯是普魯士籍猶太人,列寧是混有蒙古血統俄羅斯人。兩人都不是所謂炎黃子孫,然而中國統治者卻明令國人一致當作聖人信仰,敢有質疑即是大逆不道。 試看該「中國共產黨章程」亦即權威猶在憲法之上的「幫規」,即明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斯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要「堅持馬克斯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黨員更要「認真學習馬克斯列寧主義..」。 如此一面倒無條件信仰兩位外國人,又是非數典忘祖而何? 民進黨的黨章,似未有任何條文,宣示該黨要信仰任何一位外國人? 中國統治者那句「數典忘祖」,是否用以形容彼輩自身反而更貼切?動輒搬出來攻擊別人,或也很符合蘇貞昌所說「袂見笑」? 作者指出,「中國共產黨章程」明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斯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一面倒無條件信仰兩位外國人,又是非數典忘祖而何?左起:馬克思、列寧。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11-13
NBA球星聲援台灣

NBA球星聲援台灣

NBA球星親自聲援台灣,聽到他說這些話,真的超級感動,謝謝你支持台灣
打馬悍將粉絲團 2021-11-13
東歐國家不平靜

東歐國家不平靜

  2021.11近日歐洲難民湧入白俄羅斯與波蘭邊境,企圖衝破鐵絲網。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歐洲國家疫情再起,變種病毒從俄羅斯南下,迷漫整個歐洲,現在,難民也成了另一種地緣戰爭武器。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因為戰爭及天災製造的難民有七千萬,有些被安置在各地難民營,有些還在流亡路上,這些在路上的難民,最嚮往的地方是歐洲。 中東戰爭未歇,因為梅克爾慈悲,許多敘利亞,伊拉克難民可以進入歐洲,過去的途徑是冒險跨海到南歐希臘,然後進入歐盟,這條路越來越難走,但是,因為塔利班佔領阿富汗,難民向中亞逃亡,然後進入俄羅斯,為難民找到新的出路。這條路是從阿富汗進入中亞諸國,如塔吉克、吉爾吉斯,俗稱嬰粟花大道,中亞這些國家的護照,相對容易購買,因為中亞國家可以免簽進入俄羅斯,難民進入俄羅斯後,再等待機會進入歐洲,俄羅斯最近武漢病毒再度爆發,很可能與移民湧入有關。 今年,俄羅斯就為移民問題和土耳其槓上,因為土耳其放任難民進入俄羅斯,而土耳其在歐盟協議下,取得歐盟補助款,已經容納五百萬難民,無法再接受更多難民,除了俄羅斯為難民頭痛,白俄羅斯卻反其道而行,大量發給簽證,引進庫德族難民,難民只要交出三千歐元,就可以取得白俄羅斯簽證,飛機直航明斯克,無需千辛萬苦,爬山涉水,這些入境難民以為找到救世主,卻是一場騙局,難民被軍隊驅趕到波蘭邊境,如今引爆白俄羅斯和波蘭及波海三國的衝突。 外國媒體稱:白俄羅斯強人盧卡申科,正在發動針對波蘭和波海三國的難民戰爭。 盧卡申科被稱為歐洲最後的獨裁者,行事經常不按牌理出牌,在國際上爭議不斷,今年,白俄羅斯在空中攔截瑞航客機,任意逮捕異議份子,引起歐盟國家震怒,中止明斯克客機懲罰白俄,白俄羅斯因此遭到聯合國經濟制裁,盧卡申科只好向普丁靠攏,尋求保護,但是盧卡申科對權利的貪婪勝過普丁,1994年,盧卡申科當選總統,透過公投把任期改到2001年,連任後,再度把不得連任三次的法律廢除,到現在掌權超過二十七年,引起國內政治人物不滿,對異議份子聲音,盧卡申科採取鎮壓,手段兇殘。 今年奧運,白俄羅斯短跑選手奇馬努斯卡亞,拒絕白俄政府恐嚇,投奔波蘭,尋求政治庇護,白俄羅斯因此槓上波蘭,8月白俄羅斯馬術選手薩夫羅諾娃,批評白俄政府,遭到國安關切,因此投奔波蘭,接二連三事件觸怒盧卡申科,終於引起白俄羅斯的報復。 盧卡申科對庫德族難民大方簽證,然後批判歐盟只在嘴巴談人道,卻沒行動,營造自己的慈悲,事實上,白俄羅斯經濟遭到制裁重創,根本無力照顧難民,引進難民只是要給波蘭和波海三國難看。 目前有三千多難民被白俄羅斯政府送到波蘭以及立陶宛邊境,延著邊境紮營,衝撞鐵絲網,高喊要食物,形成另一種人道危機,這些難民有多少帶著病毒,才是更大麻煩,而邊防軍又不能動武,只能加強修補鐵絲網,送礦泉水和食物安撫難民,看起來這場難民武器戰爭,短時間難以落幕。 作者指出,目前有三千多難民被白俄羅斯政府送到波蘭以及立陶宛邊境,延著邊境紮營,衝撞鐵絲網,高喊要食物,形成另一種人道危機。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洪博學 2021-11-13
意識型態是有代價的

意識型態是有代價的

只要能攻擊民進黨,黃白藍紅人可以變成專家指責戴資穎本人選旅館的位置不對,好像自己比選手還專門一樣。 同樣的,他們也可以酸台積電到高雄的決定,笑死說什麼沒水沒電有的沒的,好像這些人比台積電還專門一樣。 政治立場會腐化人就是這樣,你信了亂七八糟的立場想要鬥民進黨而已的話,你就會變成自大自戀狂。我看過不只一個人本來還正常的,但漸漸走向歪路,一開始常常都是在政治上接受了極為莫名其妙的主張,然後下不了臺,就愈走愈偏,智力全都用在自我腐化與自我催眠上。 韓粉圈中很多騙子在想騙人錢,而柯粉圈中和youtube上那種「加我line賺錢」的人有高度重疊,統促黨十個有八個是黑道,而時力粉則很容易被youtube上那種你根本不知道來源的小清新產品騙錢。(對了,還有小周老師賣課程哩。) 當然這些人多少還有些積蓄和經驗,以及軍公教的終身俸,足以讓他們的腐化不會立刻害死自己。不過也因此讓這些人有時間變成真正的自戀狂垃圾,最後自己原有的各種專業能力也都廢掉。 意識型態是有代價的。 #勿忘剿匪  
T.J. Chang 2021-11-10
又是「時間錯置」?

又是「時間錯置」?

眾所周知,人、事、時、地、物,是組成一個新聞事件的五個要素。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於今拜科技之賜,又增加一項:凡說過/唱過必留下影音! 例如:近日網路瘋傳的防疫大將陳時中未戴口罩,跟一堆同樣未戴口罩者喝酒、引吭高歌的影片,人、事、地、物可說一應俱全。長期以來想儘快將陳時中拉下馬來、去之而後快的藍營政客,包括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等,似乎認定那是今年三級警戒期間的事,見機不可失,一時之間棍棒齊上;當事的陳時中則出面澄清,影片的背景時間是去年6/15解封期間(距今五百多天前)的事! 事已至此,首先要申明的一點是:防疫期間規定這、約束那要2350萬國人遵守的,都是出自防疫團隊,而陳時中正是防疫團隊的領導者;陳時中若真的知法犯法,不是該比照國人追究而已,是等於立法者犯法,該罪加一等! 其次,新聞事件,時間當然扮演關鍵角色!既然影片中赫然可見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郭台強又赫然是大名鼎鼎的郭台銘的親兄弟,朱立倫等人,負責任的話,在大放厥詞之前,本就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去電郭台強查證影片拍攝的時間地點,以免予人見獵心喜、看到黑影就開槍之譏,不是嗎?郭台強又非有把柄落在檢調手裡的污點證人,會拒絕據實以告,作起偽證嗎? 再其次,藍營政客玩時間大挪移把戲,是有不良前科的。還記得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繪聲繪影的宇昌案嗎?時任經建會主委的劉憶如,手持「宇昌機密公文」,指控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涉及宇昌案的不法利益,不是說得煞有介事、蔡英文大吃悶虧嗎?經對簿公堂後,法院認證的卻是:所謂的「宇昌案機密公文」,是將八月份的文件改為三月份的文件!被劉憶如指稱作業疏失的經建會專員黃嘉偉,台北地院認定是受劉憶如指示行事!眼見罪證確鑿,劉憶如最後只好坦承「時間錯置」了事。 最後要請教藍營政客的是:從劉憶如「時間錯置」扯出的大烏龍學到教訓,還是從劉憶如「時間錯置」最終還能全身而退得到鼓舞? (作者為新竹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
張國財 2021-11-12
無力回應台獨名單?

無力回應台獨名單?

中國國台辦在上週五宣布了三名所謂的「台獨頑固份子」清單,面對此一對台心理戰,一週下來,國內的回應嬉笑怒罵有之,有效反制至今未見,實在有失職責。(中央社資料照) 中國國台辦在上週五宣布了三名所謂的「台獨頑固份子」清單,並且公開放言:「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將對其追究刑事責任,終身有效。」面對此一對台心理戰,一週下來,國內的回應嬉笑怒罵有之,有效反制至今未見,實在有失職責、無力透頂。 這些停留在「嘴砲」層次的發言,不外上榜者指責荒唐,未上榜者要求對岸將自己補上,這些內容,既無歷史感,也無策略觀,使得其射程,全都過不了台灣海峽,難怪引起一些閒雜人等在旁「喊燒」,宣稱這是修理台商與金主,譏諷相關人等到選舉時就慘了,大加調侃。如果這次事件到此即告一段落,沒有具體下文,台灣等於平白被打,稱政府毫無招架餘地,絕對不為過。 點明戰犯,是中國共產黨的慣用手法。過去有兩次紀錄,一次是一九四八年底,中共當時公布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十三名戰爭罪犯,指稱該等罪大惡極,國人皆曰可殺,此時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已經打過,正值國民黨敗象已露之際,此舉顯然在對國民黨進行分化,擴大其軍心渙散;第二次則是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中共則以慶祝淮海戰役勝利為名,繼而對蔣介石等戰犯發動追捕,揚言即使逃到天涯地角,也要抓回來法辦,且絕不寬貸。對照這些用詞,與二○二一年的終身追究,其實完全是同一套思維模式。 共產黨複製過去他們自認成功的經驗,企圖把兩岸關係拉回到國共內戰的遺緒之內,問題是今天的時空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台灣這邊這次被點名的三個人,全都是由人民選出來的政府之成員,他們都擁有民意的基礎,這是一九四九的一干人等徹底欠缺的;其次便是台灣今天在國際局勢下,有能力結合各方的共同利益對抗入侵,這樣的底氣也與當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得以給予共產黨離間核心、統戰外圍,最終裂解國民黨,不可同日而語。基此,公布台獨清單的心理戰效果已無法等量齊觀。 儘管如此,並不表示台灣就可以自任沙包,供對方一再出擊。我們的反制行動是什麼,不可以無限期的評估,每回風頭過了,即不了了之。此種始終停留在口腔階段的作為,只會招致敵人下一次得寸進尺的最大興趣。做為民主國家,我們不便把中國官員也列為戰犯,但是公布主張武統的名單,將之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必要時拒絕其入境,應該是最基本的對等措施,但是民進黨政府自二○一六年上台,到現在五年多,歷經了多少次中國的壓迫,有提出過任何一項有意義的制裁方案嗎? 這時提醒政府,旨在短期內看到有效行動,只能掉落在腳邊的口水,看了讓人窩囊,就不必再噴了。
鄒景雯 2021-11-13
全世界最飆的航空股在台灣

全世界最飆的航空股在台灣

  過去在承平時期,股價都貼近面額,或是最慘只剩5.5元的華航,最近都出現飆漲,華航漲到26元,長榮航空漲到27.7元,都創下十幾年來最高價,成了世界級的奇蹟。因為,全球航空業受到COVID-19重擊,破產的退出,大多數都是奄奄一息,股價都停留在低檔,只有台灣的航空股格外強勁,這個現象很值得探討。 疫情重擊全球經濟,破壞產業鏈,但長榮航空這兩年從7.56大漲到27.7元,華航從5.5漲到26元,令人刮目相看。原來是航空業結構出現大變化,過去兩家航空公司以客運為主,疫情重擊下,客運萎縮,兩家航空公司加強貨運比重,華航第三季營收344.74億元,淨利29.17億元,Eps0.51元,完全扭轉昔日靠客運而出現虧損累累的狀況,10月營收更創下249.45億元紀錄。長榮航空10月營收103.71億元,第三季純利14.83億元,也是罕見的好成績。 兩家航空公司業績大好都與貨運有關,而貨運的好又源自台灣出口的強勁,10月出口401.4億美元,這是空前紀錄。台灣的出口從去年元月250.7億美元爬升至現在超過400億美元,今年前10個月,出口36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這個出口暢旺又來自台商回台投資。 經濟部台商回台投資三大方案,回台投資企業1045家,金額1.4029兆元,這是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製造業深耕台灣,帶動出口,台灣的出口又以電子業為大宗,很多產品採空運,航空貨運需求大增,可以看出台灣經濟的底氣!  
謝金河 2021-11-13
日本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日本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作者指出,真正從起跑線就開始「贏」的是日本孩子。他們首先贏在做人的品德和教養上。示意圖/擷自SBS影片   前三篇專欄,我寫的都是日本與美國比較,強調日本的獨特性,那種由日本傳統文化所塑造的國民性。在這個塑造過程中,教育至關重要。而這一點,尤其和當今的美國有很大不同。 美國左派風潮非一日之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左派勢力基本控制了美國的教育,從孩子階段就灌輸左傾意識形態,培養(毒化)出一批批的「美式紅衛兵」、左瘋繼承人。最近美國左派民主黨在國會提出「選舉改革法」,其中就有把投票年齡降至16歲,因年齡越小,越容易被洗腦、被欺騙,從而成為左派票源和力量。美國甚至在幼兒園階段就對孩子傳播「變性」是「自由選擇」這種荒謬教育,甚至要改變男、女的代名詞「他、她」等。 美國的保守派當然知道爭奪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們很難戰勝左派,因有三大劣勢:第一,即使父母在家裡用傳統價值教育孩子,而外部左派掌控的教育界、新聞界、影視界等,人數成千上萬。兩個父母對付百萬左派,數量上不成比例。第二,孩子在家除睡覺外,僅早晚與父母在一起,白天基本都在學校和課外活動,被左派老師引導(老師多數左傾,美國教師工會是最左的團體之一);所以在影響孩子的時間上,父母又是弱勢。第三,左媒無所不在:除學校外,機場、旅館、商場等幾乎所有面向公眾的電視,都是播放嚴重左傾的CNN等,話語權被左派以絕對壓倒多數佔據。所以,僅在人數、時間、媒體這三點上,家長處於很大的劣勢中。保守派父母在家裡對孩子的傳統價值教育,很容易被外部左翼的汪洋大海淹沒。更別提那些本身就是左派的父母,還有眾多連左右派都分不清、也不懂的家長們,尤其是移民。這種現狀下,左派俘虜孩子輕而易舉。 日本父母最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而日本在教育方面則走了一條確保傳承傳統的獨特之路。中國當今有句很火的流行語,叫做「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意思不錯,要孩子小時候打好基礎,讓人生的「賽跑」從起點就有贏的條件。但中國人追求的贏,基本限於「技能」的贏,而不是品德、教養和正向的人生觀。而且中國人溺愛孩子(一胎化惡果),相互攀比(誰更有錢有勢),加上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其實是愛共產黨、愛獨裁領袖)的政治毒化,事實上,中國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已「輸」了。 真正從起跑線就開始「贏」的是日本孩子。他們首先贏在做人的品德和教養上;那是一種沒有意識形態的、人類古往今來認可的傳統價值下的品德和教養。這種贏,源於日本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人們常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強調三歲之前得到的教育和熏陶之重要。而這個階段的教育只能來自父母。在日本,很多女性生育時都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以求最大限度對孩子「三歲」期間的哺育和教育。在越來越競爭激烈的社會,辭去工作要很大的決心。少了一份薪金收入的同時又增加一個嬰兒,經濟負擔頓然加重。但日本父母認為,錢「丟」了,將來可以掙回來,而孩子這三歲期間的教育沒能跟上來、「三歲看大」這決定性的年齡段沒打好地基,將來孩子長大出了問題,那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父母是世界上最有「數學」頭腦、最有「高瞻遠矚」眼光、最懂價值投資的。 日本教育學家認為,孩子三歲之內更多時間和母親在一起,會更有安全感;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哺育和教育,以後會更少反叛心理和人格。心理調查顯示,那些小時候沒得到充分母愛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反社會人格,更易暴烈暴戾,甚至成為犯罪分子。有位中國母親曾就中日孩子教育問題在網上評論說,「我認識的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從小都不是父母帶大的。」 日本孩子在三歲內就被父母教育禮貌、感恩等等,甚至從小就被熏陶日語獨有的「敬語、自謙語」等也加強了那種禮儀文化。孩子在用餐前後,都被教育要感恩,而且從小就被要求中國俗語說的「站有站樣,坐有坐樣」,自律、規矩。而不是像美國人那樣讓孩子所謂自由發展,結果很多情況下縱容了各種惡習。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不懂事,如果隨孩子自己決定,就等於在一張白紙上隨便塗鴉,那麼塗得一塌糊塗、一片狼藉就不奇怪了。日本人把好了三歲內孩子的第一關,就為其奠定了一生至關重要的人品地基。 孩子三歲後,可送保育院,那裡的教育和日本父母的家教基本一致,仍然繼續禮儀、禮貌、誠信、感恩等,但多了合作、團隊精神、關心和照顧他人感受等教育。然後是幼兒園,進一步強化上述的品德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孩子則被教育的,更多是獨立、自立、自強等今後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素質。建立在幼年培養的禮貌、感恩、關愛他人這塊地基上的自立自強,和自私自利則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日本小學的午餐也是訓練孩子自立、自強的重要環節。示意圖/擷自Cafcu影片   「日本學校的午餐」味香全球 日本小學生上學,學校禁止父母開車接送,除非有特殊狀況,還要事先向校方申請。六、七歲孩子背著大書包獨自去學校,全日本如此。媒體曾拍到日本皇室的小公主也是自己背著書包獨自去學校。而中國孩子們卻在攀比誰的父母接送他們上學的車更高級。 孩子獨自去上學,路上出事怎麼辦?日本在這方面有精心設計:1,開學前,家長被學校安排熟悉孩子的上學路線,走哪條路都有嚴格規定,以減少出事或交通意外可能。2,孩子要按路線上學,放學回家路上不許去商店或其它任何地方,必須直接到家,脫掉校服後才可自由活動。3,如有情況,孩子書包上有報警按鈕。4,有市民和商家組成的「110自願援助孩子隊」,孩子上學路上,沿途都有110可支援。僅大阪,就有14萬商家和住戶參加這種110計劃。整個日本社會形成一個巨大綿密的保護孩子網。所以小學生獨自去學校在安全的前提下,培養了自立、自強、自律的心理素質。 日本小學的午餐也是訓練孩子自立、自強的重要環節。按規定,校長和老師要和孩子一起用餐,吃同樣飯菜,而且校長要「先吃」,以防食物有毒。飯盒是孩子們自己搬來,餐前孩子們要感謝廚師,感謝老師和校長。飯菜不管是否喜歡,都要吃掉,絕不可浪費。餐後孩子們把食品盒拆開、按垃圾分類,然後清洗碗筷、刷牙(日本孩子書包裡都有牙具),然後集體清理餐桌和地板等。再相互致謝、致敬,整個午餐才結束。這樣日復一日地重複,就使日本孩子養成了一種習慣:尊敬、禮貌、尊師、勤勞、團隊精神等。澳洲記者曾採訪並錄製了8分鐘的「日本學校的午餐」(https://youtu.be/hL5mKE4e4uU ),觀看人次超過3300萬。中國人看過直呼:「他們在培養公民,我們在培養公主!」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更高級 日本孩子不僅從小被教育禮儀、規矩、自律、誠信、感恩等,還被教導「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不僅是一種行為規範,更是全民性的道德修養,是日本不同於全世界任何其它國家、最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在公眾場所,日本孩子都是靜靜的,不大聲喧嘩,更不哭鬧,也不亂跑,因為早被父母教育「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孩子如果忘了,父母會立刻提醒,告訴這會給他人「添麻煩」,同時向周圍的人說「對不起」。日本有一億多人口,「對不起」這句話恐怕每天得被說幾十億遍,成為日本被公認是全球最禮貌國家的一個符號! 英國《金融時報》駐東京記者皮林(David  Pilling)寫了本《日本:生存的藝術》,其中說,「日本人在做每一件事時都執迷於準時性、禮貌性、整潔性,以及絕對的嚴肅性,讓我感到驚詫。」日本人經過嬰兒、童年、少年等奠定人生基礎的禮貌、禮儀、感恩、守時、敬業、誠信、榮譽、恥辱感等等教育後,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就和美國人、英國人,尤其是西方左派不同了。例如東京御茶水大學數學教授、散文家藤原正彥2005年出版的《國家的品格》(暢銷200萬冊)就非常強調日本的傳統文化價值。他說在英國做研究時,看到一位知名的劍橋教授竟然用裂口的杯子稀哩呼嚕喝茶,感到驚愕。而在日本,教授身份的人不可能用裂口杯,更不會發出「呼嚕呼嚕」的喝茶聲。這種不顧身份的行為,連日本小孩都做不出來。他說「日本有茶席,我們把每件事都變成藝術。」固然有些苛刻,但反映一種對規矩的要求。 日本犯罪率是美國二百分之一 藤原教授可能少見多怪,如果他看到堂堂美國總統歐巴馬竟在白宮把兩條腿翹在辦公桌上,仰倒在沙發椅裡聽下屬匯報工作,可能會驚愕掉下巴。但這種毫無規矩和自律的舉止,現已成為美國左派的時髦。在名牌大學,就有穿短褲、露腿毛的教授給學生授課。 有人觀察到,在國際談判中,西裝革履的代表團一定來自日本。他們認為,穿得正規整潔是對他人的尊重。像日本女性,出門都要打扮、穿著整潔漂亮,主要不是秀自己,而是尊重他人。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就對這點感受強烈,對朋友說,怎麼街上的日本女性好像都是要去參加婚禮?她們不僅穿得賞心悅目,而且舉止典雅。這和當今那些不知羞恥、到處跳醜陋廣場舞的中國大媽們形成兩極! 日本孩子獲得的獨特品德教育,傳承了日本獨有的傳統和文化,成就了當今這個不僅繁榮,更是全球最文明國家的日本!中國的經濟總額近年超過了日本,但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英國和法國經濟的總和。別說跟腐敗專制的中國比,即使和歐美比,日本在治安、服務等方面都超過他們。日本人口是澳洲的五倍,但犯罪率是澳洲五分之一,是美國的二百分之一!這與日本人從幼年起的哺育和教育方式一定有直接關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日本學校的午餐」影片 ——原載台灣《看》雜誌2021年11月號
曹長青 2021-11-12
韓國瑜式的破壞發展

韓國瑜式的破壞發展

其實我得老實說,在五輕原址弄賽馬場的困難度並不下於讓臺積電進駐,光是你要在臺灣弄出「賭馬」這回事(可不是在手機上玩馬娘),背後就需要一整套幾乎不可能得到支持的立法。 相對之下,讓臺積電進駐要的是非常非常繁瑣的溝通與整合,降低人家進駐的阻力,才能爭取到人進來。其實高雄不是臺積電的首選這個是我們早都知道的事,因此需要的工作就更麻煩了。 臺積電進來當然也不是馬上飛天,不過產業進駐的影響不是幾百個員工的消費力而已(是說也不能完全小看),其他工作都會增加,做鐵工的、廠房的,乃至於下游的下游的機件的(甚至還可能是下游的下游的下游的)。我的家族中有主要靠台塑的標案生存的中小型鐵工廠,就只是處理人家廠房而已喔。 總之臺積電進駐就是件非常好的事情,當然,現在各種房地產炒作的「風聲」起來了,不過事實上炒不炒得起來還是個問題哩。高雄一直有人想要炒熱行情,這事十幾、二十年啦。最後還是反應需求。我是無意對未來的房市做什麼預測,不過現在就在酸房價的,基本上只是隨更找莫須有的理由罵人而已。 當然,對於那種酸民來說,他們要的大概就是賽馬場吧,雖然說其實就算是韓國瑜,你給他二十年賽馬場應該也是蓋不起來。 話說回來,2018年選韓國瑜快要讓臺積電整整慢兩年進來,而如果沒有罷免成功,則是必定永遠失去臺積電進駐的機會。投錯票是有嚴重後果的。不過有人就很喜歡什麼賭爛票啊,什麼教訓人啊,然後所有的票都想要砍死我們經濟成長的前景一樣。當然啦,是不會馬上死啦,但背後大概就是臺積電和看不見的賽馬場之間的差別。什麼藻礁啊,什麼日本吃三成的美豬的「食安」啊,都是像韓國瑜的賽馬場一樣虛幻的東西。永遠失去的機會則是拿不回來的。 投陳其邁時當然也不保證臺積電一定會進來,但你不投他,不給幹正事的人做,就保證是一路停滯到完蛋為止。而現在臺灣就一堆人在說「電力夠啦,又不會怎麼樣」、「進美豬就一定能進CPTPP喔」、「美國不會怎麼樣的啦」等等鬼扯。其實這背後都是在為了韓國瑜式的破壞發展話事而已。 #勿忘剿匪
T.J. Chang 2021-11-10
認知戰的可怕

認知戰的可怕

  差不多從今年的三月開始,每天都至少會有一則高端的負面新聞,問題是每天有這種負面的新聞出來,他就已經達到目的了,他們不在乎是否真相,只在乎製造假象,問題是你再怎麼去澄清,民眾的疑慮就已經建立了,這個就是媒體的力量。 但是我都跟我的朋友講,高端才不會寂寞,好疫苗終究會出頭天,如果我們有一個3C產品,銷售到某一個國家,被他退貨,不是因為品質的問題,而是因為不合理的規定,我們一定會為我們的產品,叫屈叫冤,那我們的高端疫苗出來,被這樣子說你這邊不好那邊不好,奇怪了?為什麼我們對於高端跟其他的國產品,態度是不一樣的? 所有的產品進到國際,我們都認為是台灣的成功,是台灣的驕傲,而我們的高端疫苗不能進入國際,反而是有些人喜歡這樣子,而且歡欣鼓舞,你是站在什麼立場來看這件事? 陳時中部長的影片這件事也是一樣,你把一年前的影片拿出來,別有居心,這就是要亂台灣,要製造假象,他知道真相,但是他就是要用假象來迷惑你,目的就是打擊政府的威信。
Mr.柯學先生 2021-11-12
追憶李應元: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追憶李應元: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日前不幸因病走了,享年68歲,他已經為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打完了美好的一戰,死而無憾。 42年前,他受到美麗島事件影響,投入反對運動。1980年拿到台大碩士學位後赴美求學,於1981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醫療管理碩士;在美期間與洪哲勝、郭倍宏等台灣革命志士相識,於1982年成立北美洲台灣學生社,並於1983年加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擔任《台灣學生》雜誌發行人,之後因出任全美台灣同鄉會總幹事,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過世,高雄市長陳其邁昨深夜也發文表示悼念。(翻攝陳其邁臉書) 1988年李應元取得北卡羅萊納大學醫療經濟學博士,並任教於美國南達科塔大學,次年雖然得到台大的聘書,但因為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而無法返國任教。1990年初,李應元接下臺獨建國聯盟副主席一職,同年7月偷渡回台灣,在各地照相,並投稿黨外雜誌,1991年9月被逮捕,後因刑法一百條的修正,主張台獨者不再成為叛亂罪起訴,因而獲釋,可見1987年小蔣的解嚴是假的。 2004年,阿扁欲拚連任總統,一開始有媒體民調落後國民黨超過30%,連民進黨內鮮有人看好能打敗藍營的連宋合,但李應元在「相信台灣」戰術下,力排總部雜音眾議,憑超強柔軟身段穿梭各系統,在2004年2月28日,辦成超過200萬人參與的「手牽手護台灣」超級造勢,該活動凝聚泛綠陣營大團結,讓扁營氣勢衝到最高,最後成為輔佐阿扁連任的重要關鍵。 如果當年阿扁落敗,連宋當家,國民黨班師回朝,台灣前途恐怕將會去了了,因為他們都親共,台灣可能成為香港第二,國民黨與顏家將氣焰萬丈,不可一世,台灣貧富差距將日益嚴重,年輕人沒有未來可言,因此,李應元可說是台灣的救星。 公民教師黃益中說,二十年前他在政大唸研究所時,就曾參加過某政治研習營,李應元是當時的講師,會後他問李應元是否可以合照時,李大哥一口答應,且非常貼心的問候他。近二十年前的這段往事,直至今日,都令他感念。 與李應元最親近的立委莊瑞雄說 : 「他對抗國民黨威權、信仰民主與自由,他的人生是台灣民主化的縮影」,確實是實至名歸,畢竟李應元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勇氣,鼓舞了每一個有良心與正義感的台灣人。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如同陳文成一樣,李應元也是台灣之子,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母親名字叫做台灣,寧願拋棄在美國當學者的舒適日子,千辛萬苦,冒險回到台灣,選擇一條可能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的道路,只為了台灣的自由與民主。 李應元雖死猶生,反觀一些國民黨要員與退將,則是雖生猶死,因為這些人始終不認同台灣,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千方百計要將台灣送給中國,所以他們一直親共,媚共,甚至投共,腦子裡還是大一統的觀念,然而誰知他們是真心或假意?否則為何有些人家裡成員猶如「聯合國」? 筆者認為,台大應以陳文成和李應元等傑出校友為典範,在校園中立銅像讓師生緬懷,效法他們的正義感與道德勇氣,這才是台大人最高貴的品德。至於老蔣的銅像,應該移出校園,因為是反智教育。 (台大校友)
鄧鴻源 2021-11-12
中共的祖庭統戰術

中共的祖庭統戰術

  北京利用兩岸兩個清華大學交流途徑搞滲透,挖台灣高級科技人才。示意圖/擷自台灣清華大學(上)及北京清華大學(下)網站,民報合成   1949年以後,兩個中國雖然互不隸屬,但是,為了向國際宣傳誰才是「正港」中國,中台之間機構名稱撞衫頻傳,卻也造成國際至今搞不懂的迷糊仗,如今陷入中國泥沼的台灣,想要恢復本來真面目,才知道阻礙不少,或許這篇文章可以給撞衫機構啟示:改名為上策。 老蔣跑路到台灣,最厲害的就是人跑,機構也帶著跑,從南京政府到大學校,中研院到故宮,對跑路政府來說,就算是河山壯麗,卻也搬不走,只能寄名於台灣馬路,1971年前,美國背後撐腰,台灣假扮中國四處招搖,1971年後,正港中國來了,也出現雪崩斷交後遺症,很多打著中國名稱的海外財產,被老共輕鬆接收,尤其是斷交的流亡政府外館財產,淪為中共財產,韓國、日本把舊中國財產交給老共,至今還是政府心頭痛,這下子老蔣才知道問題嚴重,從此外匯只能放在私人帳號,以免被老共沒收。 因此,中台兩國機構撞衫之事頻傳,其中涉及國格問題,也涉及財產,有個笑話說,在台灣路牌上可以找到全中國,而中國各地卻充斥解放路。 只有撞衫還是小問題,中台開放交流,問題就來了,在老共眼下,交流就是滲透,尤其是台灣到處有中國,很多大學還和中國同名,剛好可以稱兄道弟,於是祖庭統戰層出不窮,故宮祖庭在北京,就算改名也改不了歷史事實,台灣故宮文物來自北京故宮,還有更多大學,名稱也經常強碰,例如清華、中山、交通、暨南、師範、輔仁,兩邊都有同名大學,老共利用大學同名,剛好有利滲透,剛爆發的清大事件就是這回事,所謂兩個清華大學文化交流是假,老共搞滲透,挖高級科技人才是真,根據統計:中國急缺六十萬名半導體人才。 中共藉民間團體名義滲透台灣 清大事件爆發,教育部才發公文要徹查各院校,既然如此,又何必當初開門迎敵呢?老共打著民間團體機構來台,後面黑手就是共產黨,這已經不是秘密。 中台交流一開始,學校和宮廟首當其衝,統促黨更坦承各地宮廟都有紅色人馬,彰化還曾發生崇拜毛澤東,升五星旗的宮廟奇聞,台灣的政客配合老共統戰,也開始在宮廟上動腦筋,尤其是信徒最多的媽祖崇拜、佛陀崇拜、關公崇拜,武漢病毒肆虐前,這些懷抱造神木偶,成羣結隊,出入中國機場,可以說隨時可見。 老共透過宣傳,把神祇宮廟祖籍說成中國神,掩蓋中共本身就是無神論,老共沒有把這些鬼神廟宇拆掉,說白了,目的就是假藉宗教交流在台灣搞統戰,這些統戰通常會藉由神祇生日,每年盛大開鑼,老共也藉著修廟為理由,向台灣信徒吸金,今天,被視為媽祖祖庭的湄州媽祖廟,金碧輝煌,這些錢幾乎來自台灣,最近因為台中二區立委補選,被揭露的鎮瀾宮香火錢去向,只要檢調願意徹查,就可以知道:台灣媽祖信徒在中國宮廟統戰花了多少錢。 台灣信徒花大錢在中國蓋廟,中共卻對台灣人每天戰機騷擾,喊殺喊打,中國對台灣的惡意建立在台灣人的慈悲上,請問傻瓜是誰? 教育部要各大學徹查,是否被老共滲透,還不如重新檢視中台交流現狀,別再開門迎敵了,換句話說:「台灣關門打掃的時間到了」! 作者指出,台灣信徒花大錢在中國蓋廟,中共卻對台灣人每天戰機騷擾,喊殺喊打,中國對台灣的惡意建立在台灣人的慈悲上。示意圖為得到台灣信眾大力捐獻的湄州媽祖廟。擷自湄州媽祖廟官網
洪博學 2021-11-12
為你織件綠毛衣

為你織件綠毛衣

  姚文智投入電影產業,即將開拍第一部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1943年5月,天還寒,穿著綠色毛衣的7歲克里斯蒂娜 ‧席格(Krystyna Chiger ,1935~)和爸爸、媽媽、弟弟與其他十幾個人一起逃到下水道,躲避納粹的屠殺。驚慌中,他們遇到了下水道工人,但意外地,獲得了他們的幫助。 首先,熟悉汙水系統的利奧波德‧蘇哈(Leopold Socha,1909~1946)和史特凡‧弗羅布萊夫斯基(Stefan Wroblewski)帶他們到較安全的地方躲藏,然後開始為他們21人購買食物。每個禮拜蘇哈還會把他們的衣物帶回家讓太太清洗熨燙。最後,他們把錢用光了,兩位貧窮的波蘭下水道工人和他們的太太仍繼續幫助他們。 在這無光的歲月裡,有人離開、生病、懷孕生子,或者死亡。小克里斯蒂娜則非常非常想念陽光、新鮮空氣和鮮花,也很想看看狗和馬。一度,她陷入憂鬱而無法說話,蘇哈帶著她,打開人孔蓋,呼吸新鮮的空氣,看看外面的世界,為她小小的心填入希望,找回了聲音。或者,在猶太人不能吃發酵麵包的「逾越節」(Passover),蘇哈帶給他們很多的馬鈴薯和一本他在猶太人區的空屋裡找到的祈禱書。 14個月後,1944年7月,蘇哈為他們帶來戰爭結束的消息,存活的10個人爬出了下水道,蘇哈拿出伏特加,蘇哈的太太端出她烤的蛋糕,高興慶祝。蘇哈開心地說:「這是我的任務成果,我的猶太人。」(This is my work. These are my Jews.) 而後,10人各自落腳於歐洲、以色列和美國。1945年5月12日,蘇哈為了救女兒,被迎面而來的蘇聯軍隊卡車撞死。在他的喪禮中,有人說,這是他幫助藏匿猶太人的懲罰。 1975年,凱倫牙醫師(kristina keren,長大後的小克里斯蒂娜)的父親花了30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他的回憶錄。 1990年,英國紀錄片製片人羅伯特‧馬歇爾(Robert Marshall)以凱倫的父親的回憶錄為基礎,再採訪收集了其他倖存者的故事,寫成書:《在利維夫的下水道》(In the Sewers of Lvov)。(紐約時報) 2003年,「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推出新展:《在陰影下的生活:被藏起來的孩子和大屠殺》(Life in Shadows: Hidden Children and the Holocaust),凱倫將她的那件綠色小毛衣借給紀念館展出,而後捐給紀念館。 2008年,凱倫和美國記者丹尼爾‧佩斯納(Daniel Paisner)合著的《穿綠毛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Green Sweater)出版。 2011年,知名的波蘭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改編馬歇爾的《在利維夫的下水道》所拍攝的《無光歲月》(In Darkness)上映,深受好評,並入圍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14年,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麻醉科醫師、也是編織專家的莉雅‧史特恩(Lea Stern),終於說服「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的館長,獲准小心檢查和研究那件綠色小毛衣,研究出編織針法,織出小毛衣。然後,史特恩帶著幾件不同綠色調的小毛衣去到紐約長島拜訪凱倫,說明她怎麼織出小毛衣和她的小毛衣計畫。 史特恩將研究出來的「小毛衣的編織法」版權捐給「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紀念館的禮品店將「小毛衣的編織法」、一件小毛衣樣品和凱倫的書《穿綠毛衣的女孩》並排展示與販售。除此之外,史特恩也在編織社交商務網站Ravelry販售「綠色毛衣的編織法」,所有的錢都捐給「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 麻醉科醫師、也是編織專家的莉雅‧史特恩(Lea Stern)因為《穿綠毛衣的女孩》一書,而發起推動小毛衣計畫,讓活生生的歷史,去提醒人們它是「仇恨與包容」的結果。左起:2008年出版的《穿綠毛衣的女孩》、拿著新編織出的綠色小毛衣的凱倫牙醫師(kristina keren)。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會整理出以上的故事,是因為日前知道了一個令人雀躍的消息──兌現選前承諾「選輸就退出政壇」的前立法委員姚文智先生,投入電影產業,即將開拍第一部電影《流麻溝十五號》。 我對猶太人的文化歷史和被屠殺的歷史之認識,都從看電影開始。每個故事都因為一部電影而讓我深深記得,甚至想要進一步去查資料,了解更多的相關人事。這樣的經驗,讓我體認到,除了文字檔案、出版書籍,將一個個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故事拍成電影有多麼地重要。尤其,我們現處網路的時代,許多人喜歡觀賞影音遠遠勝過靜靜讀書,若將這些故事拍成電影,必定能增加台灣人認識這些故事的機會,而且,一定要配上英文字幕,才能登上國際舞台,讓世人認識與了解台灣的文化歷史和之所以能成為亞洲民主典範的原因。 當年,凱倫躲在下水道時所穿的綠色小毛衣,是祖母織給她的。在最初躲藏的地方,她目睹祖母被納粹帶走,祖母往她的方向揮手說再見的時候,被納粹打倒在地,最後死在「亞諾夫斯卡集中營」(Janowska concentration),因此,要把和祖母唯一的連結物捐給「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是困難的決定,但是凱倫認為:「如果我把毛衣留在家裡,沒有人會知道那些事。這件毛衣說了一個戰爭的故事。」(以色列時報) 第一次在「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看到綠色小毛衣的史特恩,也有類似的想法。編織專家的她覺得,小毛衣的編織針法是從沒看過的,應該會有許多人會想要嘗試編織這樣的一件小毛衣,如果可以研究出小毛衣的編織針法,關於小克里斯蒂娜和她的家人,以及幫助他們生存下來的勇者的故事,就會因為小毛衣一次又一次地被編織出來而繼續被講述下去,她想讓小毛衣成為活生生的歷史,去提醒人們它是「仇恨與包容」的結果。(針線活說歷史雜誌) 期盼,台灣有更多人如姚文智,願意投入拍攝有關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電影,就像史特恩織出綠色小毛衣一樣,去述說一個個受難者和其家人的故事,讓更多台灣人知道,這些悲傷、痛苦、殘忍的故事,其實同時也說著溫暖、善良、勇敢的美麗人性故事。這是這十幾年來,我每次觀看這類歷史電影的感受,也是我喜愛這些電影的原因,而且,每次看完這樣的電影,就開始期待與尋找下一部。 希望,有一天,在「亞馬遜的隨選影音」(Amazon Prime Video)會有《流麻溝十五號》這部電影。然後,我那愛爾蘭裔的美國先生的願望就終於可以實現──不必再透過太太,可以自己去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 姚文智,加油!(20211111)
蔡嘉凌 2021-11-12
幸運的餘裕

幸運的餘裕

    分享一則資訊:據德國聯邦政府網站資料顯示,昨(11)日德國新增感染案例為50,196人。附帶一提,德國總人口數約為八千餘萬,少於四個臺灣。   這不是要渲染別人的不幸,也不是說外國政府防疫不力,而是說,防疫這件事確實很難,非常難。即使以極高的技術水準,也難免出現不如人意的狀況。說到底,疫情從來沒有真的過去。一旦局勢不利,隨時可能會再野火燎原。   反之,就在同一天,有些地方的有些人,卻還有好整以暇的餘裕,指控本國防疫指揮官唱歌、喝酒、跟長頭髮的人吃飯,甚至據此主張指揮官應該下臺以謝國人。   相較之下,這些人毋寧是相對幸運的。這種幸運,讓我想起香港評論家鄭立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這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當地滿是小人物,不知道自己身陷危險的地方,他們會在存亡問題到來時,吵一堆無聊的小事物,永遠無法把注意力放在當前的威脅上。」 註:下圖紅色標示為筆者所加;引文連結請參留言處。   引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cheng.lap.9/posts/10159105372172357
陳怡凱 2021-11-12
歧視就是歧視,不要一錯再錯了!

歧視就是歧視,不要一錯再錯了!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天稍早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在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宴席上唱歌影片中出現的女性「看起來是飯局妹,頭髮這麼長應該就是飯局妹。」引發各界眾多譁然,然賴士葆不但不道歉,反而還在網路上PO文硬拗反擊。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天稍早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在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宴席上唱歌影片中出現的女性「看起來是飯局妹,頭髮這麼長應該就是飯局妹。」引發各界眾多譁然。(報社合成/https://www.freepik.com/)     賴委員發言不當也不道歉、轉移焦點還指責別人政治操作的態度,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但若像他自己說的,他的發言可受公評,那怎麼不能接受質疑,還繼續出來硬拗、扯東扯西呢? 重回原點,解析賴委員此番言論中的問題,至少可歸納出幾個疑點: 第一、性別歧視。何謂「飯局妹」?即便稱為「女陪侍」好了,這樣的工作一定只能是女性從事嗎?而用「某某妹」來形容特定職業,就有貶抑女性的嫌疑。 第二、職業歧視。「女陪侍」(或賴委員所稱的「飯局妹」)是什麼見不得人的工作嗎?只要沒有違法;就是正當職業,不該受到任何看輕。再說,怎麼不問,為什麼有人吃飯喝酒(特別是男性),需要有陪侍呢? 第三、外型歧視。「頭髮這麼長應該就是飯局妹」這句話實在太沒邏輯了,頭髮的長短與是否是什麼身分根本毫無關係,用外型去判斷、評論一個人,這種檔次未免太低了吧! 第四、信口開河。賴委員身為公眾人物,未經查證即逕自對外作不負責任的發言,特別不應該,該影片當中的該名女性已被證實是某大型人力銀行的陳姓前執行長,立法委員應比一般民眾擁有更多資源去進行事實查核,連這麼基本的程序都不做,即興對外發言,實在太過輕率了。 最後,講錯話就講錯話,該道歉就道歉,如果還要硬拗亂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而還幫著講錯話的人護航的同溫層眾,小心不要忙幫不成,反而成為扣分隊友了! (語文工作者)
洪昱睿 2021-11-12
果然就是中國下令抹黑陳時中

果然就是中國下令抹黑陳時中

  今日兩家受到汪洋管轄的小紅報,全用A3整版,中時外加頭版頭瘋狂炒作去年6月的影片。充分顯示,這就是中國在操盤。
曾韋禎 2021-11-12
與會者劉姓教授反擊朱立倫

與會者劉姓教授反擊朱立倫

歡唱聚會有飯局妹? 與會者劉姓教授反擊朱立倫:若有我辭教職並捐1億! 邀請陳時中出席聚會的高雄某大學劉姓教授氣說,在場女生絕對不是女陪侍,若有此事,願意捐1億並辭教職,反之,最後證明是對陳時中人格汙衊,也請朱立倫辭去黨主席。 劉教授表示,當天飯局地點在台北一家義式餐廳,在場人士幾乎都是上市櫃老闆,當時陳時中聲望如日中天,大家肯定陳時中團隊防疫表現,並知道劉教授和陳時中有交情,因此眾人希望他邀請陳時中出席居會;劉教授表示,陳時中工作繁忙,當天仍抽空出席聚會,讓大家非常驚喜,停留約30分鐘後離開。 劉教授推測,影片可能是其中一位女賓客拍的,出發點應該是留念,沒有惡意,至於影片為何流到有心人士手上,並在1年多後外流,劉教授認為很明顯是政治鬥爭、醜化陳時中,影響他的仕途。 劉教授也強調,現場絕對沒有不可告人之事,在場女賓客不是女陪侍「若有此事,我願意捐1億並辭教職」他也請朱立倫拿出同樣擔當,若最後證明是對陳時中人格汙衊,也請朱立倫辭去黨主席;劉教授也呼籲藍營人士不要胡亂指控,陳時中絕對禁得起檢驗「扭曲過頭以為能打擊政敵,其實是自傷」。 https://bit.ly/3n7mdhv  
王定宇 2021-11-12
歧視女性的慣犯

歧視女性的慣犯

衛福部長陳時中脫下口罩唱歌的影片,明明是在去年六月十五日解封期間,卻被有心人士指鹿為馬地造謠其是在今年三級警戒時做的事,更有國民黨立委藉此操作並發表嚴重性別歧視的言論,令人搖頭。 藍委賴士葆稱影片中的女性「長頭髮應就是飯局妹」,根本是嚴重的性騷擾,更是製造「女性在飯局裡就是附屬陪襯角色」的性別刻板印象。別人想留什麼樣的髮型,是個人身體自主權的自由,何況誰說男性不能留長髮呢? 當然,父權色彩濃厚的國民黨本來就是性別歧視的「慣犯」,藍營政要吳敦義惡毒影射陳菊是「肥滋滋的母豬」、韓國瑜稱「女人生命的活力來自上半身」、謝龍介說「女人拉票可以拉到客廳和房間」等等罄竹難書,聽者無不對這種「沙豬」論調作噁。 賴委員至今卻未有任何歉意回應,國民黨也對於該失言未有任何批判,從一個委員到全黨的性平學分顯然都死當了!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生)
賴彥丞 2021-11-12
盧秀燕站台時可曾想過…

盧秀燕站台時可曾想過…

台中市一名大學生因兩車擦撞遭人毆打至昏迷,行兇者還「撂人」助陣,警方卻未將現行犯移送,輿論譁然。令人不捨的是被害人母親在鏡頭前控訴「台中治安怎麼了」! 真要論「台中治安怎麼了」恐怕一言難盡。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台中市長盧秀燕一席要查出「背後是誰給他們撐腰」狠話。殊不知,前一晚她才替具黑道背景的顏清標之子顏寬恆「撐腰」站台。 坦白說,顏寬恆沒有選擇父親的權利,卻有選擇是否要繼承家業的自由,還有是否被利用的權利,特別是司法文書中一併出現父子兩人名字時。 至於台中治安,不就是黑道氣燄囂張?然而若民意真想要黑底的民代作為地方代表,才能做所謂水溝通、路燈亮的「地方服務」,也只能尊重台中人。不過,經過特定路段,尤其靠近酒店、酒吧的河南路附近,就要自求多福。更重要的不能發生擦撞,否則下場就是加害人第一時間未被現行犯移送,要被害人母親拿驗傷單加上媒體第四權介入,才能稍稍平反。 法律而言,現行犯是否移送,因案件眾多有調整空間,通常經請示檢察官後,可以函送辦理。何況,警方最初認定非現行犯,是否可能是「沒看到」現場的特殊情境,包含持有的棍棒、衣服血跡以及其他露出犯罪痕跡等等。 「台中治安怎麼了」,一再發生不公的事件,百姓無法安居樂業不說,怕長此以往,會動搖了國家法秩序和社會穩定的根基。 (作者為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學生) 談海神案警察公信力遭質疑 ◎ 何詩憶 日前在台中市發生的海神鬥毆案,各界譁然,特別是「未以現行犯移送犯罪嫌疑人」最啟人疑竇。 筆者案發當時雖未在現場,然據報載警方到場時,被害者及三名犯嫌仍在現場,員警縱使未發現任何衝突,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第二項「犯罪於實施後即時發覺」之現行犯要件,惟仍得先聽取被害者之陳述,並觀察犯嫌身體或衣服是否存有犯罪痕跡,依刑法第一百五十條聚眾鬥毆罪及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第三項「準現行犯」當場逮捕之;而非僅以傷害罪函送,造成社會大眾對於警察公信力之質疑。 另為遏止街頭鬥毆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秩序,刑法甫於去年初修正「聚眾鬥毆罪」並提高其刑度,並清楚將「聚眾」定義為「於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的場所聚集三人以上,而施強暴脅迫者」,目的即是提升對於犯罪之嚇阻力。此外,司法實務對於因行車糾紛而演變之暴力事件,亦有肯認為聚眾鬥毆罪之前例(新北地院一○九年審訴字第2386號判決)。此次事件中執法機關未能善用,實有精進之空間。 未免類此案件再次發生,主管機關實應從勤指、業務、主管及督察等系統著手,並加強案件掌握,在110報案之初即密集列管,以維持案件品質及依法行政,使警察成為被害者「真正的褓母」。 (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學生)
陳冠甫 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