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觀點

英國國防部4月4日烏克蘭戰況

英國國防部4月4日烏克蘭戰況

是說英國國防部所公布的4月4日烏克蘭戰況更新與戰況地圖,由於俄羅斯正在撤離北部與東北部的戰線,並嘗試重組部隊,因此並沒有什麼重大軍事行動,今日只有一次更新。 . 一、俄羅斯重新聚焦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攻勢,並持續整頓與重組部隊。 二、俄羅斯的部隊,包括與俄羅斯國家有關的華格那私人軍事公司,正在移往這個地區。 . (個人看法:普丁在發動這場戰爭前,一定有很多個方案,可能包括只恫嚇烏克蘭,但不出兵,逼使基輔簽下和約,或是只出兵頓巴斯地區,以打通到克里米亞半島的陸路通道,或是全面佔領聶伯河以東,分裂烏克蘭,最後則是全面入侵烏克蘭,摧毀基輔政權。普丁在一開始揮軍進入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時,如果大軍就停在這裡,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但普丁最後選擇了全面入侵的方案,揭起了災難性的大戰。 . 俄羅斯暫時從北部與東北部的戰線退卻,是否是真心撤軍,因為之前俄軍以撤軍來欺敵,已發生過太多次,因此不能完全相信,說不定俄軍在重整結束以後,會再度朝基輔發動更猛烈的攻勢。不過如果普丁真的決定部份撤軍,那或許是開始進行危機控管,將戰爭規模控制在烏東地區,這是俄羅斯比較可以長期負擔的。 . 從英國國防部釋出的戰況地圖,可以發現目前整個烏克蘭,只剩下馬立波處於圍城的狀態,剩下的基輔、哈爾科夫等城市,都已經解圍了。對烏克蘭來說,當然不可能會撤離保衛基輔的部隊,全面投入烏東戰線,這樣風險太高了,但將更多資源投入烏東戰線中,是可以預期的,可以想見下一階段的烏東戰事,可能會更激烈、也更為血腥。 . 不過是這樣,從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煽動烏東兩個共和國自治以來,烏東戰事其實八年來都沒有停過,雙方一直爆發大大小小的軍事衝突,只是媒體沒有報導,所以這場戰爭被世人所遣忘。普丁打的如意算盤可能也是這樣,如果下一階段的烏東戰爭變成長期化,遲早會退出媒光燈下,這樣俄軍就不會動輒得咎,可以從容處理戰事,也能再利使用天然氣來收買與裂解歐洲國家。 . 不過這風險在於,此次普丁全面入侵烏克蘭實在太超過了,特別是這兩天爆出來的布查大屠殺慘案,令人震驚,即使俄羅斯選擇轉趨低調來處理烏東戰事,恐怕歐美等國的嚴厲制裁,還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同時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等國這次都嚇壞了,未來一定會在歐盟內部不斷呼籲對俄羅斯採取強硬立場,立陶宛更開出第一槍,將不再使用俄羅斯的天然氣,這很可能會給歐洲國家時間與壓力,逐步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 在道義上,歐美國家勢必會全力支援烏克蘭,因為花費這一點點資源就已拖住俄羅斯,真是一本萬利。俄羅斯將烏東戰事長期化,是否是個聰明的選擇,目前仍無法判斷。不過德國暫時應該不會再選出像梅克爾這樣的領導人。梅克爾長期主政時期,是俄羅斯坐大的黃金歲月,梅克爾大概從來沒有想過,她在下台後,才出現逆轉性的歷史事件,讓她的執政功過,一瞬間轉向負面吧。俄羅斯少了梅克爾這個朋友,想要再故技重施,恐怕會有很大的難度。) . #烏克蘭 #俄羅斯 #德國  
王臻明 2022-04-05
「台灣五中」百年慶的歷史與教育意義

「台灣五中」百年慶的歷史與教育意義

南台灣的高雄中學,本月一日慶祝一百週年校慶,為今年台灣北、中、南五家中學慶祝成立一百年揭開序幕。其中,台南一中四月、成功高中五月、新竹高中和台中二中十二月,將分別歡度百年校慶。有如去年各方紀念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凸顯台灣在日本時代社會啟蒙與自覺的意義,今年「台灣五中同慶百年」是台灣邁向現代中等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新竹中學、台中一中、台南一中及高雄中學校友列隊慶祝百年校慶。(雄中提供) 一九二二年,台灣總督府頒布「新台灣教育令」,廢除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差別教育,中學以上實施「日台共學」,並分別在當時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州各創設一所中學。一世紀以來,這五所中學從日本時代到戰後時期,見證台灣歷史,歷經學制改變,發展為如今雄中、南一中、成功高中、竹中、中二中或通稱「台灣五中」的公立高中。 一百年來,這幾所學校作育無數英才,在國內國外、不同領域,各行各業,服務人群,貢獻社會,還有包括「灣生」在內的日本校友。以傑出校友為例,高雄中學有台灣民主先驅彭明敏、「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或「台灣國民樂派第一人」音樂家蕭泰然、《新英文法》著者「永遠的英文老師」柯旗化、羽球世界排名第一的戴資穎;台南一中有世界級大導演李安、作家楊逵、藝術家陳錦芳、生命科學國際級學者李鎮源;新竹高中有諾貝爾獎得主唯一台灣出生的李遠哲;成功高中有「台美基金會」和「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共同創辦人王桂榮,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也曾就讀該校;中二中有日本外交家大河原良雄,第一位台灣籍國防部長、參謀總長湯曜明。 培育傑出校友之外,各校師長的奉獻付出,更樹立典型,留下杏壇佳話。新竹高中戰後第一任校長辛志平,擔任校長近三十年,人稱「教育哲人」,重視人本、全能均衡、民主教育,開創自由開放校風。王家驥擔任高雄中學校長二十五年,開明樸實,嚴以律己,凡事以身作則,以校作家,提出「自強不息」雄中校訓、「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雄中精神,有「當代的教育家」美名。事實上,日本時代各校也有不少令人懷念的校長。其中,竹中創校第一任校長大木俊九郎出身東京帝大,對台灣和日本學生一視同仁,公正嚴明,行事坦蕩,期勉學生「要永遠追求知識和世間萬物的真理」,每天早上親自打掃庭園,還被誤以為是校工。 就歷史意義來說,各校見證台灣政經社會百年變遷,有變也有不變。其中,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雄中學生組成「雄中自衛隊」,保護學校及市民安全,卒遭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下令攻擊,雄中成為全台灣在事件中唯一遭受軍隊侵擊的學校,如今校園仍留有彈孔,見證了雄中人面對不公不義挺身而出的精神。同樣地,日本時代的學校多有紅磚建築,採羅馬或英國式建築,南一中、竹中、雄中至今保留「紅樓」,都是優美而深具特色的市定文化資產。 中等教育為處於青春期的莘莘學子實行正規教育,提供通識教育,試探個人未來性向,培養基本能力,或為高等教育奠定基礎,或向專業進行有目標的培育。這五所高中在其共同教育理念之外,也分別強調培養務實精神、陶冶品德、拓展全人教育、擁抱婆娑海洋、培養世界公民等重點。 台灣在日本時代進入教育普及的重要時期,從國民教育的公學校開始,逐步擴及中等及職業教育,再推及高等教育。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識字能力,並重視衛生醫療,以增進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台灣在進入二十世紀前後實施這一「日本模式」,因教育普及而逐步邁向民智開放與社會現代化。台灣有百年歷史的中學不只上述五所,但除了少數較早由西洋傳教士所創,都在日本時代設立。從而,過去二十多年各地不少國小歡慶百年校慶,加入百年校史行列的中學正逐漸增加。 從百年校慶重溫「台灣五中」的特色,強調至今不變的自由學風,鼓勵創意、夢想、關心社會,實為重點。兩週前,副總統賴清德回母校成功大學演講,談世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詢問學生「未來自己想做什麼」,有四十二%選擇「躺平族」,讓他尷尬不已。台灣如今學校教育所須追求並激發的,應如哈佛大學校訓簡單的「真理」(Veritas),或如美國教育家克拉克(William Clark)十九世紀期勉日本北海道札幌農校學子的「少年仔!要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05
文協百年後的省思

文協百年後的省思

  一九二一年文協成立,倡議「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當家作主意識。戰後知識分子力求政治革新,結果菁英魂斷槍下,人民在戒嚴體制下委屈沉潛。一九八○年代,爭取民主、自由、人權承先啓後,風起雲湧,成就跨越二十一世紀首度政黨輪替,二○一六年後本土政黨二度完全執政,正常國家的曙光呈現眼前。 蔡英文總統執政六年,文教成果豐碩。文化部先後完成國家文化記憶庫,重建台灣藝術史工程,再造歷史場域廊道。從《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出發》到《光-台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在國北師美術館策展,以黃土水的雕塑《少女胸像》、《甘露水》為核心,成矚目焦點,讓參觀者驚艷叫絕,展現了台灣人百年追尋的藝術價值及美學教育的落實。 被譽為「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的郭芝苑,去年百歲冥誕的多場音樂會,特邀國際知名法國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來台演奏其作品;今年三月郭芝苑作品也在法國巴黎演出,深獲國際樂壇矚目;之後愛爾蘭都柏林還有郭芝苑紀念音樂會。文化部與民間合作,成功將台灣音樂推上世界舞台。 除了美術、音樂,文學作品也不遑多讓。李喬小說,極富反抗精神的台灣史詩;陳冠學散文,千錘百鍊,台灣史上最光彩燦爛的經典。李魁賢詩作,充滿台灣意象,文筆自然,樸實內斂,透過詩的創作與翻譯,以自己的魅力,將文學作品推向國際,是台灣文學國際化的先行者。文化部有責任與義務將台灣文學作品譯成多國語言,以國際隊的規模,文化輸出,行銷世界。 去年教育部回應文協百年,特舉辦《本土三十前瞻踏實》文化教育研討會,深受各界好評與回響。省思文協百年,國家應擬定文教十年計劃,逐步執行,以實現二○三○年台灣文教未來的想像,比如台灣本土文教的全面落實、少子和高齡化的因應對策、雙語教育與國家語言的平衡、人才培育及國際專業人才的引進、台灣遭遇戰爭危機的公民行動等,終而形塑出敵我意識清晰的正常國家。 綜觀最近烏克蘭抵抗俄國入侵的團結民族性,實乃烏國教育長期連結其本土文化、語言、歷史的結果。台灣要完成邁向正常國家最後一哩路,應從主體教育培養「國家認同一體」。文化的底蘊發揮到淋漓盡致,必能彰顯台灣民族靈魂的自信心,讓文教的軟實力,繼科技的護國神山之後,成為台灣立國基石。 (作者是台灣北社社員、台灣社社長)
李川信 2022-04-05
愚人節北京不快樂

愚人節北京不快樂

  華盛頓郵報的老編厲害,把一篇中國外交官滿紙謊言的投書,選在愚人節刊出,不置一詞,讓北京那套「自古以來」的笑話,出盡洋相。 中國大使館政治組長朱海權,以「台灣不同烏克蘭」為題投書,回應「蕭美琴」長篇專文,用詞與居心逃不過華郵老編的法眼,選在愚人節刊出,吃北京豆腐,令人叫絕。 蕭美琴專文掛「台灣政府駐美國代表」官銜,旗幟鮮明,朱海權不提蕭美琴的職銜,自己職位則捨「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中國」大使館,想偷渡「一個中國」概念,框住台灣。 蕭美琴說真話踩到中國痛腳;朱海權說謊話被看破手腳。他所謂台、烏有別,烏克蘭是主權國家,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是中國內部事務」,卻只是信口開河,更無法反駁蕭美琴陳述「台灣從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事實。 中國的老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再把「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話塞給拜登。前兩者早經美國定位為「四國戰時意向書」,並非決定戰後和平的法律文件。 終戰的正式法律文件「舊金山和約」,日本只宣佈放棄台灣主權,朱海權不敢提,卻提聯合國中國代表權決議案,那是忘祖,周恩來自己就承認,阿爾巴尼亞案留下大漏洞:只驅逐蔣幫代表,一字未提台灣。至於美國曾說不支持台灣獨立,卻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台灣獨立現狀。 中國張牙舞爪,軍機不斷擾台,侵略之心昭昭在目,朱海權竟說沒有「威脅」;所謂台海是「分離與反分離」問題,但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既不是「一國」,何來「分離」?又有誰相信台灣對中國,不是民主對威權?狼性難移,當愚人節笑話正好!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王景弘 2022-04-05
民進黨的考驗

民進黨的考驗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資料照)   當前的國際情勢,之於民進黨所採取的路線,普遍都認為相對有利,換言之,民進黨掌握了「天時」。面對二○一八年所留下來的地方版圖,藍營十四縣市,綠營七個縣市,在懸殊比數下,國民黨顯然擁有「地利」。這些因素若放在今年十一月的九合一選舉上來驗證,究竟會產生何種影響?是否能有新的改變?「人和」成為另一個變項,兩黨皆然。 國民黨執政的十四縣市,有十一位首長要尋求連任,基本面具有優勢,暫且不談。比較值得觀察的是在中央執政的民進黨,這次高達四個縣市長即將卸任,僅有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尋求連任。面對此一挑戰,他們會採取什麼態度來因應新的民意檢驗,是全黨團結、絕地反攻?抑或是派系盤算、各為己謀?將是這次基層改選的主要看點。其中是不是二○二四總統大選前哨戰尚屬其次,外界更在意的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習性」,是否因這些年的責任加重從而有所進化的問題。 照理說,陣地弱勢的一方要發動攻起線,只有大局為上、將士用命一途;但老實講,從今年農曆春節前開始到現在,民進黨內為了參選布局,或權位爭奪,可謂朝議不止。不但私下的勾心鬥角,情節四溢,讓人瞠目結舌;有的甚至公然演出,既不節制,也毫無愧色,完全不把這個黨到底還有沒有大人在,放在眼裡。 我們不認為這是黨主席蔡英文「跛腳」的徵兆,畢竟靠著台灣的命運正走在上坡路段,她的民調聲望遠遠為陳水扁、馬英九的第二任所不及;比較主張是民進黨的若干政治菁英,誤以為外在情勢一片大好,妄自就可以尊大,摸黑就可以亂搞,或是估計頭過身就過,於是黨內相殘比勇,不惜把草莽出身的劣根性給一曝無遺,沒有難看,只有更難看。 捍衛台灣價值者,是需要政治文化與從政品質的。因此,不好聽的話必須講在前頭。首先,對於所有即將卸任的民進黨縣市長來說,今年底、明年初能否換軌入閣,延續政治生命,恐怕應該把主政縣市能否順利接班,列為基本條件,這包括二者,一是八年執政成績是否美好總結,二是今後幾個月能否全力輔選達陣。 其次,目前正在任上的政務官,多人被輔選系統點名為參選的評估人選,固然,行政是一回事,選舉是另一種專業,也未必符合個人志趣,但是大軍出征在整隊前,被指揮官青睞即是榮譽,若認有更佳人選,自可為國舉才,婉言推薦團隊參考;最忌嚴拒、怯戰,予人打擊士氣、不事合作等傲慢觀感,這類人,不要說不是選舉的料,想必也未達現代社會服務公職的標準,棄之實不足惜。 第三,由於上次選舉的基期太低,民進黨這次是更低,或是扳回一城,其實並無關宏旨,大眾要看的是:民進黨是否尊重選民,慎重提名,並且藉由人選展示「新政治」,這才是一個不斷反省的成長型政黨,如果讓老派系、舊政客壓倒一切,那麼與腐敗的其他政黨,即無區隔可言,若淪落到這個地步,就不配再自稱要代表台灣的政黨。
鄒景雯 2022-04-05
讀太多書是好事嗎?

讀太多書是好事嗎?

  曾經有個接近100歲的老先生一輩子興趣就是讀書,他讀了數不盡的書,有一天他跟他的醫生講:千萬不要養成這種興趣,而且他現在也不想再看書了。他說他常常搞不清楚,他的回憶到底是真的?還是來自書上?這種混淆讓他很困擾。他建議他的醫生:多花點時間去戶外,散步爬山欣賞大自然,跟朋友家人相處,這樣比讀書還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應該就在這裡。不過人通常都是這樣,如果能活到100歲,接近生命最後的時刻,許多人都會否定自己原來的生活,希望自己過另外一種人生。 讀太多書不見得是件好事,當然也不見得是件壞事,能夠讀太多書,一定對讀書有興趣,好奇有各種不同的想法跟說法,但看了很多書,也不一定能夠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知道讀太多書的定義是什麼,是要讀多少書才算?一本書用各種語言讀了很多次,跟讀了很多本書是否一模一樣? 那一天有個台大醫科畢業的學長line 我:你的臉友改了你的作文,這種行為你不會覺得很冒犯嗎?你的修養真好,更改過後的文字喪失你平鋪直敘的風格與親和力。首先要釐清一下,這段文字是費爾南多·佩索亞用葡萄牙文寫,有人把它翻譯成德文,去大內生命園區看爸爸的路上,我把它翻譯成中文,這根本不是我的作品。 即使是我自己寫的文字,我也不會擁有它們,人唯一擁有的就是現在的時間。我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書,做過非常多次的旅行,以我這樣出生背景的小孩,過著像貴族一樣體驗的生活,真的讓我非常感激。 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出生、童年到長大,在成年工作之後,許多事情變得一成不變。 有些人努力工作探索自己從未接觸到的領域,在職業生涯上努力往上爬,希望在工作內容和工作地位上有新的視野。 有的人努力賺取金錢,希望有更多的金錢,能夠享受更多不同的物質生活,想要藉由吃喝玩樂、頂級旅遊體驗新的人生。 當然也有人沉迷於煙酒、毒品或性愛,這些都是因為對原有的生活感到厭煩、倦怠。 其實我們如果想要擁有不同的感覺,能夠有新的感受,這些方法都是徒勞無功。能夠擁有新的感覺唯一的方法就是:「否定自我並且鍛造新的靈魂」。要不然只有新的環境卻沒有新的內在,只會有所差異、滿足一時好奇,絕對不能感受到不同於人生以往的經驗。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原本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慢慢地被我們瞭解,這樣的經驗不斷地重複,因此,沒有新的方式要得到新的感覺是徒勞無功的。人若不改變自己的靈魂,是無法用新的方式去感受世界。 我們的靈魂像肉體一樣在人生的過程當中慢慢改變,通常如果遭受某種疾病的侵襲,尤其大病初瘉之後,肉體會有更快速的改變。 就我個人的經驗,行動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失去感覺,意志主導行動,失去感覺的意志,瘋狂地驅動的一個人的行動。「現實生活中的行動家都是正面積極,甚至是快樂的。」 人若沒有情緒低落,他就是一個行動家。感覺其實是一種令人非常討厭的東西,覺得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好,覺得不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壞,憑感覺做出事情的決定,有很大的風險。 對事物仔細的觀察,才能夠有感覺,正常的情況之下,藉由感覺產生思考,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訓練。等到習慣了這樣的方法之後,突然會發現,用感覺去思考,遠遠比不上用「思考去感覺」,或許這就是我所謂新的方法。 不讀書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但讀太多書是不是件好事?如果這是你人生唯一有興趣做的事情,我覺得不是!
李忠憲 2022-04-05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自古至今,「喙」都是指涉鳥獸的尖長嘴巴,不是指涉人嘴;雖然古籍有「不容置喙」、「今吾無所開吾喙」的說法,但此「喙」不是在說人類的飲食器官「嘴」,而是以鳥類伸喙爭食為喻,表示沒有我「插鳥嘴」(置喙)講話的餘地,是一個負面的隱喻詞。圖/取自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辭典官網 用「捌」分割「別」 台語把認識、知曉等義說為「別」(讀bat),跟華語的「識」(shi)意思相同,但用字不同,而且「曾經」一詞在台語裡也是bat,奇怪吧?若明語源,則不奇怪。據研究漢文字的東漢學者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說:「八」字最初跟數目字無關,象形文字,兩撇分開比喻「分別」。 後來「八」被借用為數字,就喪失「分別」的原意。另創二新字:一是八字下面加刀,成為「分」,二是另字右邊加豎刀,成為「別」,這二新字都以刀切為喻,是分別、分解的意思,引伸為認識、通曉等義。「別」字取代了「八」的原意,但發音相同,讀為bat,另文讀為biat,閩南台語一直保留此二發音,前者bat就是台語的「相別」(讀sio-bat,互相認識),以及「別去」(讀bat-ki, 曾經去過);bat另又讀第八聲,是「其他」之意,例如「別人」(bat-lang)。至於後者biat, 則是文讀,如特別、告別、離別等。 越南文也有biat一詞,是跟閩南語一樣,學自古漢語的「別」,表示認識、知曉的意思;越南文另有hieu biat一詞,採自漢語的「曉別」,意思一樣。除越南文外,日文用「分る」(wakaru)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也是來自同樣的漢語語源。 台語的「認識」和「曾經」二義為何都說為「別」(bat)?其語用邏輯是這樣的:認識某人某事是因為「曾經」遇到,而曾經遇到就會「認識」。有趣的是,客家台語也採用同樣的語用邏輯,用「識」(客語讀sid)字表示認識和曾經二義,例如華語說「不曾見過」,客語說為「毋識見」(m sid gien),相當於閩南台語的「毋別見過」(m bat ngi kue)。又「曾經」一詞在廣東話口語說為「試過」(讀si-guo),其語用邏輯也跟閩南台語和客家台語相似。 以上有關「別」的語源探索部分參考自教育部所編寫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按呢寫》電子檔的用字解析,該部學者很用心在作用字考證。問題是,「別」字bat的「認識」和「曾經」二義,在教育部的辭典裡分派給「捌」字,而不採用本字「別」,「別」字的語用和語意被縮限為「其他」(如「別人」,讀bat-lang))以及讀為biet的各個用詞,如特別、離別、類別等,亦即「別」字的語用和語意被分割為二。 這種分割法有以下問題值得商榷:第一,一般人所了解的「捌」是數目字八的大寫,用它來代表台語「別」的核心意涵,會給人以權宜取巧和拿同音字充數的不良印象,恐不利於台語的推行。 第二,探究台語的語源就是為了找到本字,如果本字是平實的、方便的和得體的字詞,就應該拿來推廣使用,以增進大家對母語的認同感;教育部那部辭典的一個大問題是,抛棄很多這樣的本字而改用同音字或生僻古異的字眼,如捨「抵」而取「拄」,捨「剩」而取「賰」(剩餘),捨「博」而取「跋」(賭博),捨「陣」而取「站」(一陣子),捨「嘴」而取「喙」,捨「伉」而取「勥」,捨「爻」而取「上敖下力」……。 第三,讓大眾知道華語的認識、通曉、博通等義的台語本字就是「別」,跟越南文完全一樣,具有悠久文化的歷史傳承,可增加大眾對台語的榮耀感、尊重和信心,捨「別」而取「捌」則會給人負面的感受,如上述。 圖說:教育部那部辭典的一個大問題是,抛棄很多這樣的本字而改用同音字或生僻古異的字眼。圖/取自維基共享   第四,有學者辯稱使用本字「別」會使「別人」一詞的兩個語義(即其他人及認識人)產生混淆,所以應該用「捌人」來代表「認識人」,而「別人」則專指「其他人」。這種分割法值得商榷。一字多義是所有發達語言的共同特點,英文和日文莫非如此,都是依靠上下語脈來辨識語義,或藉由寫作技巧避免文義混淆。以台語「別人」為例,如果這是指「認識人」,則「別」是動詞(認識),前面必須有主詞,你會寫「我別真濟人」(我認識很多人),而不會只寫「別人」二字,怎會跟指涉「其他人」的「別人」混淆呢?按照那位學者的邏輯,「捌人」也會被誤解為「八個人」,所以連「捌人」一詞也不應使用了!? 第五,主張使用「捌」的學者說,宋朝字典《集韻》有提到「捌」是「別」的異體字,故可用來代替「別」。但《集韻》何所據?並未註明出處,而其他古代字典,如《說文解字》和《廣韻》,都沒有這樣說;就算「捌」是「別」的異體字吧,那麼為什麼不用本字「別」,而偏要用異體字「捌」呢? 以「喙」換「嘴」的大問題 嘴巴的台語是「嘴」(或其傳統簡體字「咀」),讀chhui,符合華語轉讀台語的準規則,跟華語的「翠」及「碎」轉讀為台語的chhui 一樣符合準規則,所以凡是懂台語的人士無不認同「嘴/咀」作為台語chhui的本字;客家話和廣東話也是用「嘴」為本字;筆者查過一些台語辭典(如《台語華語辭典》),也都使用「嘴」字。 偏偏作為台語研究及推廣的領頭羊的教育部不採用「嘴」字,其所編纂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竟然找不到這個重要的台華共用字!原來該辭典的編者認為「喙」才是台語chhui的本字,引起台語文化界的輿情譁然,有人用短片嘲諷,有人用文字針砭。 爭議點之一是,自古至今,「喙」都是指涉鳥獸的尖長嘴巴,不是指涉人嘴;雖然古籍有「不容置喙」、「今吾無所開吾喙」的說法,但此「喙」不是在說人類的飲食器官「嘴」,而是以鳥類伸喙爭食為喻,表示沒有我「插鳥嘴」(置喙)講話的餘地,是一個負面的隱喻詞,然而有人不求甚解,以為「喙」是指人嘴。 爭議點之二是,「喙」在華語讀huei,轉成台語應讀hui或hue,但有人因誤解其為人嘴,遂張冠李戴將其讀音硬拗為chhui,即台語「嘴」的讀音,本字「嘴」反而被排擠出台語的領域,這是偷天換日的作法。 依筆者淺見,不論上述爭議的真相為何,既然台灣社會一致認同「嘴/咀」為chhui的本字,並理解「喙」是鳥嘴而不是人嘴,教育部的辭典把「嘴」換成「喙」,徒然造成台語教學的混亂以及學界人士的反感,而學習台語的學生看到他們所熟悉的「嘴/咀」被換成鳥獸的「喙」,心裡不知作何感想? 筆者查過中文及日文維基百科,都說「喙」是鳥獸的嘴,沒有說可指人嘴;中文權威辭典《辭海》說:「不容置喙」是借用鳥獸的嘴作為人嘴,也沒有說「喙」是人嘴;顯然《辭海》也認為「喙」只是比喻,並非指人的飲食器官。教育部的辭典把台華同字同義的「嘴/咀」換成鳥獸的「喙」,是不妥當的作法,恐會成為台語教學上的障礙。(待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陳玉璽 2022-04-04
雙北市長說他們不懂

雙北市長說他們不懂

剛剛才看了記者會,陳時中慢條斯理逐條解釋什麼是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看了實在令人心酸。 他好像是在好言相勸被留級還故意搗亂的學生,其他同學坐在一旁翻白眼等下課。2乘2等於4,5減2等於3,如果不懂就把手伸出來數手指頭,如果還不懂可以問同學,趕快把這些弄清楚,這些都不複雜,再來問老師也可以,我們要上下一課了。 他說的基本上就是疫苗打滿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沒有要特別限制你什麼事,地方政府要自主應變。。。雙北市長說他們不懂。 幸好我有看到羅女婿把椅子靠好的畫面。
2022-04-04
「去中國化」事不宜遲

「去中國化」事不宜遲

  歷史告訴我們,外面國際阻力暫且不談,一群沒有建國意志的人民,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台灣民主國」的例子,就鮮明擺在那裏。圖為台灣民主國國旗國旗「藍地黃虎旗」。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普丁把烏克蘭所進行的「去俄羅斯化」列為重要理由,原因很簡單,一個國家若要獨立,自我身分認同最為重要,普丁擔心去俄羅斯化,走向民主的烏克蘭,成為臥榻邊的大患。 烏克蘭去俄羅斯化阻力最大,釀成戰爭大禍,一邊打仗,還要一邊抓內奸叛國賊,可謂辛苦,波海三小國在去俄羅斯化過程,雖然辛苦,卻能夠成功,眼下也很擔心俄羅斯的侵略。 歷史告訴我們,外面國際阻力暫且不談,一群沒有建國意志的人民,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靠中國人搞台獨更是不可行,「台灣民主國」的例子,就鮮明擺在那裏。 1895年的台灣民主國運動,被歷史學家批評為「台灣假獨立運動」,因為一干搞獨立運動的人,全部是中國人,你想,中國人搞獨立運動,不是很荒唐嗎? 這場台灣獨立運動,一開始就注定失敗的下場,因為「頭人」都是中國人,連抵抗軍都是廣東人,唐景崧用金錢雇來的「廣勇」,共3萬5,000人,這是最荒唐的事情,廣勇拿錢還不辦事,不抵抗上岸接收的日軍也就算了,最後還變成劫掠民家的盜賊,台北城的富人士紳只好請日軍入城平亂,最終抵抗日軍最激烈的卻是台灣人組成的義勇軍。 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國兵敗,在馬關簽下割讓台灣的合約,台灣人群起反對,1895年5月23日,台灣民主國發表獨立宣言:「經議會決議,台灣全島自主,改為民主之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從公處置。」發表宣言後,公布民主國派令,唐景崧為大總統,副總統為丘逢甲兼任民兵司令,外交部長陳季同,內政部長俞明震,議長林維源,南部守備大將劉永福,兩天後,「藍地黃虎旗」高掛台北。但你想台灣根本沒有老虎,搞個老虎國旗,真的很唬爛。   日軍從海上炮擊獅子嶺,這一年6月4日,日軍已經包圍台北,唐景崧趁夜到淡水搭乘德國輪船逃離台灣到廈門,這位大總統只幹了13天,台北很快淪陷,日軍逼近中部,防守中部的副總統丘逢甲,在獨立建國時高喊誓死抵抗,結果寫下「孤臣無力回天」,也跑了。 林維源被推派為議長,卻無心當官,捐出款項後,也跑到中國了。更離譜的是劉永福,在台南組織「南台灣民主國」,發行股票,向府城士紳募款,等到銀子到手後,也跑了。一堆高喊要獨立建國的中國人,全部跑光,鬧了大笑話,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就是十足中國人,這是一場假獨立真詐財行動,被騙的還有法國人,法國人一聽到台灣要搞革命獨立建國,興趣就來了,派出兩艘巡洋艦在香港待命,準備支援台灣獨立,結果一看總統先跑了,感覺很掃興。 圖說:劉永福在台南組織「南台灣民主國」,發行股票,向府城士紳募 款。圖/取自維基共享   這場鬧劇只要看懂中國官場的人就知道,一開始就不真實,民主國的宣言暗藏玄機「台灣民主國與大清國氣脈相通,無異中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誤會,我表面上雖然獨立了,但是,還是中國土地。你這樣搞獨立,全世界當然不相信,而且國名「台灣民主國」,卻又自號「永清」,這不就擺明,台灣搞獨立運動根本是假的。 一場台灣民主國鬧劇,給台灣獨立運動留下一個陰影,因為這是一場中國人搞出的假獨立,如今,俄烏戰爭讓中國和俄羅斯的邪惡軸心曝光了,美國和歐盟國家開始聯手,進行「去中國化運動」,而且會從紅色供應鏈開始,台灣也應該加緊去中國化,這才是建立新國家的基本條件。  
洪博學 2022-04-04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探究台語的語源就是為了找到本字,如果本字是平實的、方便的和得體的字詞,就應該拿來推廣使用,以增進大家對母語的認同感。圖/取自台語教材 探究語源的重要性 台灣的閩南語(通稱台語)目前面對著兩項挑戰,一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世代,普遍講華語(國語),願意學講台語的人口似有下降的趨勢,一般家長也不教小孩講台語,致使發展多元語言文化的國家發展目標受挫;二是如何建立台語的書寫系統,把台語從日常生活的口語溝通工具提升為知識文化的載體;書寫系統的主要目的是整理出一套務實、合理和方便的台語書寫工具,作為台語教學之用,並供媒體及書籍(尤其是研究台灣文化和語言的著作)引用,有如香港的廣東話一般。為了應對這兩項挑戰,台語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探究台語的語源,本文著重談談這個課題。 讓社會大眾了解閩南台語具有正當的、有意義的來源,有助於提升台語的正當地位,增強年輕世代對台語的信心和學習的意願。然而筆者發現,台語研究受到中國古代對閩南語的研究方法的影響,偏重古籍的鑽研和考據,而未能從跨語言比較研究的較寬視野去開創新局(詳見下述)。若干閩南語辭典和台語學者的著作所使用的個別詞彙,若不是人們看不懂的生僻古字(如絚/賰/勥)及杜撰字(如上敖下力/左勿右會/左勿右愛),就是一些不恰當或不必要的同音字(如袂=尚未/遮=這裡/跋=賭博/站=陣)。 尤有進者,近年來台灣媒體界濫用華語發音模仿台語的風氣盛行(如踹共=出來講/係金へ=是真的/差架多=差這麼多/安捏甘賀=這樣好嗎/憨極=蕃薯),跟早年調侃台語的「莫宰羊」如出一轍,不啻踐踏了台語的尊嚴,讓人感到台語是不三不四的方言,無形中加強了很多人以為台語不入流的錯誤觀念。為了糾正這些錯誤的風氣和觀念,正本清源探究台語的語源,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台灣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擁有多元文化,融入於台語中,除了漢語文化傳承,還有日語、平埔族原民語、西方語言等成分,使台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部編纂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錄了很多外來語,例如「雪文」一詞,該辭典有說明是來自法文,意思是肥皂;如果該辭典能寫出原文為savon, 並扼要說明為何採用法文的歷史因緣,當能擴大學生對台語文化的知識視野,增加台語的趣味性和學習價值。 在日語方面,該辭典也有「都合」一詞條,其特殊和微妙的語意是華語和閩南語所沒有的,成為台語繼承自日語的一個特色。另外,台語中的常用日語如案內、看板、壽司、剌身(sashimi)、疊(tatami),等等,該辭典雖無詞條,但有臚列於「附錄」中,可說是中規中矩。 台語的主體語源是承襲自閩南語的古漢語,閩南語有一部分是混用南方非漢族的土話,現已無法考究;至於漢語部分的語源追索,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值得檢討改進。很多閩南台語明明有合理的、平實的語源,但台語辭典及台語研究者卻採用一些生僻或古異的字眼,以及不得體的同音字,令人覺得台語跟現代台灣人所熟稔的語言文字和文化脫節,難免影響學習台語的意願和興趣。 須知台灣民眾已普遍講華語並認同華語文化,若要推廣台語,其書寫系統必須儘量與現代華語接軌,而不要使用生僻古異的漢字及不得體的同音字充當台語的書寫工具,以免事倍功半。茲略舉數例如下: 取「拄」捨「抵」的謬誤 台語的「抵」字文讀為di,用於「抵抗」等詞彙,沒有疑義;但口語可白讀為du,用於「抵數」(du-siau)、「相抵」(sio-du)、「水抵下頦」(tsui-du-e-hai, 水升抵下巴)、「舌抵頂顎」(ji-du-ding-gok, 道家打坐時舌頭抵住上顎),等等,都是台華同字同義,簡單明瞭,台語du的本字和語源就是「抵」。 但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卻捨此不採用「抵」,而改用「拄」字,為什麼呢?據一位學者說,「抵」的華語讀di,轉為台語不能讀du,台語的du 是「拄」字,這是不正確的說法。「拄」字有它自己的語意和語用,與「抵」或許有重疊之處,但不能取代台華同字同義的「抵」。 再者,華語母音i 轉為台語母音u 的字詞比比皆是,例如華語「吸」在台語白讀su(如吸氣/吸血),「璽」字不論是漳州或泉州的閩南語都正讀為su(音同台語的「暑」),又如「幾」字在閩南台語文讀為ki(如幾何ki-ho),白讀為kui,變音為ku(例如「幾若」白讀為kui-na 或ku-na, 意思是「好多個」)。這些字詞形成一個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使「抵」字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台語du的本字和語源。由於「抵」是大眾所熟悉的字眼,又是台華同字同義,容易被接受,也方便學習。這就是上文所說台華「接軌」的意思。 上述「抵」白讀為du,就算不講華語母音i可轉讀台語母音u的轉音規則,也可視為「變音」,這是台語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閩南語的漢字讀法雖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但不是很嚴格,往往偏離規則,把漢字讀成與華語很不相稱的音韻,而且一個華語讀音往往可轉成台語的很多讀音。這種偏離規則的發音稱為「變音」,情況嚴重者稱為「濫變」(即語言學所說的corruption)。 茲以華語的hsi(中國拼音xi)為例來說明:hsi在閩南台的規則讀法是sik(息/昔/惜/夕/席/悉/錫….),但這規則只是一個準規則,因為華語的hsi在閩南台語還很多其他讀法,如hi(希/稀/戲/喜….),這是另一個準規則;上面所提到的台語su(吸/璽…),又是一個準規則。此外,華語hsi在台語還可變音或濫變為sioh(惜)/sip(習)/seh(西)/sai(西)/chhioh(蓆)/kip(吸)/sia(錫)/sit(息,如消息; 熄=火熄滅)/ke或kue(溪),等等。 由於台語不規則的變音太多,台語辭典的編者和台語學者在追索語源時宜留較大的彈性和空間,不可執著於所謂台華對應的規則,例如不可因為「抵」字的華語讀di,就武斷台語不能讀du,何況「抵」字讀du 還是符合華語母音i可轉讀台語母音u的準規則呢!(待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作者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陳玉璽 2022-04-04
蔣萬安參選台北市長 就是踐踏兩蔣遺志

蔣萬安參選台北市長 就是踐踏兩蔣遺志

  蔣萬安昨天說兩蔣是台灣民主推手,他以身為蔣家人為榮。我就突然想到,當年就是因為高玉樹再次當選台北市長,讓蔣介石很不爽,乾脆把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直接官派市長,連選都沒得選。 是在蔣經國死後6年,台北市民才能選市長。 如果蔣萬安認同兩蔣對民主的貢獻,並以身為蔣家人為榮,就該順從兩蔣遺志,抵制參選台北市長。不然兩蔣的臉往哪擺?  
曾韋禎 2022-04-04
身為國民,我不歡迎他來台灣

身為國民,我不歡迎他來台灣

香港某位藝人來台,在採檢時發生鼻腔流血的情況,在臉書上不斷用不堪的字眼攻擊護理人員與莊人祥,而且口罩流血的照片堅持不換。他認為「傷害」他的護理人員逃跑,呼籲希望他能自首,否則要通緝這位護理人員。並且放上莊人祥的黑白照片,聲稱「不知道你是誰」。 其實現場的護理人員並不是逃跑,是採檢完以後就要立刻送檢體。當場也有護理人員持續協助,要給他衛生紙止血,但是被他拒絕。但是他還是用「自首」「通緝」「莊人祥黑白照」這種方式來「捍衛」他自己的權利,其實這件事反映出某些人的惡劣心態,不論台人或是中人。 「你們台灣人就是好欺負,就是欠罵。」 難以理解嗎? 流鼻血,是PCR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傷害,當然可要求護理人員在處理的時候可以更小心。但是,用逃跑、通緝、自首這些字眼來形容護理人員,又以黑白照片的方式侮辱莊人祥,瞧不起我們的防疫指揮官,這又是什麼意思?要對護理人員提告,這是他的權利,但是能不能尊重在機場冒風險防疫的第一線人員?在中國,即便被全面封城,也甘之如飴;即便被各種方式篩檢,也無話可說。如果在中國發生這種事,他敢批評中國領導人?他敢侮辱現場護理人員? 因為是在台灣,所以他敢。在中國,就是「此生不悔入華夏」。不分國籍,這是許多人令人看不起的地方,因為中國獨裁、中國沒有人權,所以你不敢吭聲;因為台灣民主,台灣重視人權,所以你肆意侮辱台灣的護理人員與防疫主管,這種雙標,令人不敢恭維。 王喜是這樣的人嗎?2016年時,他曾經影射周恩來是同志,也疑似主張港獨,但在被小粉紅圍剿後,節目也被馬賽克,他見狀立刻在微博道歉,誠懇說明他不支持港獨,也對中國領導人的卓越貢獻深表敬意。還不夠嗎?曾經有個藝人,搭乘國泰航空時借不到筆,所以公布航機服務人員的名單,他立刻寫信給國泰航空,表明這個人是「類恐怖分子」,永遠不願意跟他同機。那麼,他現在的行為到底算什麼? 檢疫結果,他確診了。 是不算什麼,但是對於第一線執勤的護理人員來說,如果依法執行公務,只要有人受傷,就會被要求「自首」,不然要「通緝」,並且大言夸夸的侮辱莊人祥,一副「他哪位」的樣子。 身為國民,我不歡迎他來台灣。
呂秋遠 2022-04-04
為反對運動譜曲的音樂才子 邱晨

為反對運動譜曲的音樂才子 邱晨

  邱晨,本名邱憲榮,1949年生於台中縣東勢鎮,是大埔腔的客家人,於2022年3月24日因肝硬化病逝,享壽72歲。邱晨家中原本經營「長春號豆腐店」, 1950年代開闢東西向橫貫公路,東勢湧進大批工人湧入採買,使得東勢變得富裕,父母也在1964年將豆腐店改為「富山旅社」。 1977年,邱晨就讀政大新聞系後,適逢「唱自己的歌年代」,他創作了不少歌曲,如《小茉莉》、《風告訴我》、《看我聽我》等校園歌曲,曾獲金鼎獎作曲獎。1981年他創立台灣第一個流行樂團《丘丘合唱團》,他讓主唱金智娟,以沙啞聲音與輕快舞步,搭配明確強烈的節奏,《就在今夜》一曲,紅遍台灣大街小巷。他率團做秀遭人砍傷及左大腿,對演藝事業感到灰心,受傷後毅然退出歌壇。 1986年,18歲曹族青年湯英伸犯下轟動全國的重大殺人案件,1987年5月12日,殺死洗衣店雇主一家三口的曹族青年湯英伸被執行死刑,一百多位學術界、宗教界、新聞文化界人士聯名上電總統府,反對判決十九歲的湯英伸死刑,懇求蔣經國總統對本案「格外復議」,「槍下留人」暫緩執行,但最終仍執行槍決。邱晨全力參與聲援活動,看到原住民的困境,他決定讓音樂風格回歸土地、反映環境,1987年,他在飛碟唱片發行堪稱台灣首張「報導音樂」【特富野】專輯,為了解原住民心聲,他為嘉義縣吳鳳鄉的曹族青年湯英伸寫下《彩虹少年》:為弱勢的原住民吶喊,紀念曹族青年湯英伸。1989年3月1日湯英伸原居住地「吳鳳鄉」正名為「阿里山鄉」,所屬的「曹族」在同年被正名為「鄒族」。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在台北圓山大飯店創黨成立,戒嚴解除以後,邱晨作曲、李敏勇作詞、邱垂貞主唱的《綠色旗升上天》與官不為創作的《勇敢的台灣人》,在風起雲湧的街頭運動中,綠色旗升上天,這是台灣新時代,這首歌響遍了全台各地大街小巷,尤其是每逢各種選舉時期,這首歌曲更成為民進黨中央民代候選人的競選主題曲。這些街頭戰歌,為反對運動帶來滿滿的鼓舞能量,也是我們當年在街頭無法抹滅的記憶。 邱晨不只關心弱勢的原住民,身為客家人的他,也關心客家話的流失。1988年12月,《客家風雲雜誌》推動1228還我母語大遊行,邱晨投入這場還我母語運動,擔任執行長,也為了這場運動譜曲寫了「亻厓是客家人」客家運動歌曲。還我母語運動運動當天就唱著:「亻厓是客家人,台灣的客家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蝦蟆跌落井,哪日出頭天,硬頸子弟上街頭,爭取人權一條心。」 民進黨成立後的首要目標就是推動國會全面改選,民進黨第二任主席姚嘉文與第三任黨主席黃信介全力推動國會全面改選,1989年1月初,民進黨推動「國會全面改選、百萬人簽名運動」,這些40年不用改選與候補的「立委、國代」,根據資料顯示,萬年老賊有一千一百多人,邱垂貞與邱晨合作演唱《新牽亡歌》,邱垂貞扮演「師公」(道士),帶著一把吉他,大唱「牽亡調」,在立法院前招魂、灑冥紙、唱衰萬年國會,諷刺老立委盤據萬年國會的荒謬。國民黨過橋喔!老怪老子過橋喔!老賊過橋喔!台下民眾配合撒冥紙,高喊:「送老賊上西天!」、「怪老子!過橋!國民黨!過橋!」獲得很多遊行民眾的歡笑與掌聲。 鄭南榕為了爭取100%的言論自由,鄭南榕發誓:「國民黨只能抓到我的屍體,抓不到我的人」。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後,而這把火也照亮了台灣自由與人權。邱晨創作《南國的大榕樹》,4月12日由邱垂貞在說明會上發表,紀念鄭南榕烈士的殉道情操!鄭南榕出殯時,數萬台灣人在總統府前廣場送行鄭南榕烈士。 風,猶原是昨日的風, 血,竟然是燒焦的血! 南國飄泊的大榕樹, 永遠活在阮心肝! 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學生邀請邱晨到抗議現場演唱《新牽亡歌》,抗議萬年老賊下台的呼聲喊得震天價響,邱晨和陳明章的黑名單工作室,當年都是支持野百合學運的音樂人。1990年12月10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被捕的黃華舉辦一場「為人權而唱」募款活動,特別邀請邱晨、邱垂貞、豬頭皮等歌手來演唱。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1992年邱晨全家回到故鄉東勢定居。1999年,他為陳水扁與呂秀蓮選總統、副總統,創作《台灣向前行》。2002年,他參選台中縣東勢鎮長,但他並未當選。從《小茉莉》、《就在今夜》、《綠色旗升上天》到《南國的大榕樹》,謝謝邱晨為台灣音樂以及台灣民主路上的付出。 1990年12月10日邱晨在台灣大學門口為人權而唱。 1990年12月10日邱晨與葉菊蘭在台灣大學門口為人權而唱。  
邱萬興 2022-04-04
不管姓什麼,都是不肖子孫!

不管姓什麼,都是不肖子孫!

兩蔣打下的基礎是「反共」:所謂共產黨絕對不可信,匪諜就在你身邊。 說這兩人打下的基礎是「民主」,完全違背歷史事實,只是為了選舉,喊出不合邏輯的口號。 有些人為了利益,連姓都可以改,關鍵時刻就會出賣靈魂。 就像曹興誠說的那樣,國民黨內充滿這種人,邏輯思考混亂,自私自利只為個人利益,還是早點再轉進中國。 洗成這樣,把「章」改成「蔣」,把「反共」改成「民主」,兩蔣的反共可以說是對台灣唯一的重要貢獻,連這個都要破壞,不管姓什麼,都是不肖子孫!
李忠憲 2022-04-04
在為時已晚前,讓台灣獲「國際承認」!

在為時已晚前,讓台灣獲「國際承認」!

這篇登在The National Interest國家利益雜誌的文章【在為時已晚前,讓台灣獲「國際承認」!】,副標題是:【配合中共的語言遊戲,只會讓中共更有膽子去執行最終的解決方案:藉由暴力實現其經常宣揚的「統一民族」的堅定意圖。】 作者Eugene John Gregory是美國西點軍校中校教授,Lillian Li-Hsing Ho(何立行)是助理教授。 作者以美國軍方的視角(雖然最後強調代表個人看法),分析台灣問題在中國牽制下,可能的台灣地位矛盾。 以下節錄的部分,有頗為務實的建議,但因為還是很長,所以幫大家整理四個重點: 1. 正式承認台灣為「中國ROC」,其價值遠低於「非正式(但強烈)的承認台灣為台灣」! 2. 只要一些國家仍然承認中華民國ROC(台灣)是「中國」,這種台灣代表中國的論述持續存在的話,實際上反而支持中共所謂「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虛假架構。 3. 藉由承認模式的轉換,台灣將立即從少數幾個小國在法律上"承認"為中國,跳到在地球上所有最重要的國家都以「非正式台北模式」事實上承認為台灣(或至少是「台北」)。 4. 立陶宛的「台灣代表處」模式,雖然會招致更多中共的謾駡,但卻可能指引出一種當前國際承認台灣最穩定且最適當的模式,用一種更貼近真實的方式,來談論一個自由的民族。 ~~~ 如果將是否承認台灣的存在性轉由國際法的角度來切入,那麼「怎樣算被承認」,以及「如何被承認」則是關鍵。換句話說,就事實的充分度與國家實踐的角度來看,正式承認台灣為「中國」--根據國際法長遠來看--其價值遠低於「非正式(但強烈)的承認台灣為台灣」! To the extent Taiwan’s existence turns 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spect of recognition, it is key what is being recognized and how it is being recognized. In other words, formal recognition of Taiwan as “China,” from a factual sufficiency and state practice standpoint, may be far less valuabl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long term than “informally [but robustly] recognizing Taiwan as Taiwan.” 每當像尼加拉瓜這樣的國家從正式承認台灣「轉換」到正式承認中國時,我們就更加確定「國際上穩定且持續的承認台灣就是台灣」是絕對必要的一步。自由民主台灣的朋友擔心這種「轉換」會進一步讓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但只要世界上主要的自由民主列強繼續實務上視台灣為一個獨立國家,而且的確大多是這樣做的,這種對孤立的恐懼大概都是被誇大了。 Whenever a state, such as Nicaragua, “switches” (language that invokes the Taiwan-as-the-only-China discourse model) “formal recognition” from Taiwan to China, we believe it is another necessary step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sustainable discourse of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aiwan as Taiwan. Friends of liberal-democratic Taiwan fear such “switching” further isolates Taiwan internationally, but as long as the major liberal-democratic powers of the world continue to de facto treat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which they mostly do, that fear of isolation is probably overblown. 相反的,只要一些國家仍然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中國」,這種台灣代表中國的論述持續存在的話,實際上反而支持中共所謂「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虛假架構。 To the contrary, as long as some states still recognize the ROC (Taiwan) as “China,”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this Taiwan-as-China discourse actually works to affirm the CCP’s fiction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當一個人走進台灣外交部(MOFA)的大廳時,迎接他的是所有「正式承認台灣」的國家的國旗,即承認中華民國(台灣)為「唯一的中國」的國旗。但如果MOFA自豪地展示美國、日本、歐盟、以及所有其他在「非正式台北模式」下承認台灣的重要國家的旗幟不是更好嗎! When one walks into the Taiwa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OFA) lobby in Taipei, one is greeted with the flags of all the countries that “formally recognize Taiwan,” i.e., that recognize the ROC (Taiwan) as the “only China.” It would be better if MOFA proudly displayed the flag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ll of the other consequential nations that recognize Taiwan under the “informal Taipei model.” 藉由承認模式的轉換,台灣將立即從少數幾個小國在法律上"承認"為中國,跳到在地球上所有最重要的國家都以「非正式台北模式」事實上承認為台灣(或至少是「台北」),這種模式將更加穩定,因為它才更接近現實。此外,它也支持但不強求台灣改變對自已憲法上的法律理解。 By switching recognition models, Taiwan would immediately go from being de jure “recognized” as China by a few smaller states to being de facto recognized as Taiwan (or at least “Taipei”) under the “informal Taipei model” by all of the most consequential states on Earth, and this model would be more discursively stable because it is closer to reality. Moreover, it would support but not require domestic changes in Taiwan’s de jure constitutional understanding of itself. 儘管在中共的壓力下出現一些倒退,但在2021年12月,立陶宛--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和北約成員國--非常了解在共產主義專制下生存,它向世界提出了一個更加真實的承認台灣的模式:允許台灣將其在立陶宛的代表處命名為「台灣代表處」,而非「台北代表處」。不出所料,中國在經濟和外交上試圖全面傷害立陶宛:限制進口、並脅迫歐盟在經濟上孤立立陶宛(尚未成功),中國甚至驅逐了立陶宛的代表,甚至加大了一系列不加掩飾的罐頭威脅。承認它是「台灣」代表處而不是「台北」的現實,使論述模式更接近客觀上的現實。每個自由民主國家都可以效仿,而台灣(從自己的外交部開始)應該認識到,這種模式真的更能反映現實。 Despite some backtracking under CCP pressure, in December 2021, Lithuania, a small Baltic nation and NATO member that knows well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under Communist autocracy,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an even more substantively truthful model for recognizing Taiwan: allowing Taiwan to name its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 the “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stead of the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Predictably, the PRC engaged in a full-out attempt to hurt Lithuania economically and diplomatically, curtailing imports and (so far unsuccessfully) bullying the European Union to isolate Lithuania economically. The PRC went so far as expelling Lithuania’s representatives and even upped its usual slew of thinly veiled threats. Acknowledging the reality that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Taiwan (which it clearly is) instead of “Taipei” brings the discursive model much closer to objective reality. Every liberal democracy could follow suit, and Taiwan (starting with its ow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is model is a better reflection of reality. 人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調整我們對於台灣的承認--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台灣,即使我們沒有明確地表示它是否為獨立的國家--更接近現實的論述是「對抗」或「挑釁」中共。就像普丁一樣,中共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國內和世界舞臺上以驚人的規模做虛偽的事。此外,由於中國強力壓制境內聰明的思想家,並且長期禁止自由言論,今天的中國社會幾乎沒有任何機制來自我矯正內部的論述。跟著中共起舞去競爭論述的話語權只會鼓勵它執行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它經常聲明的藉由暴力「統一民族」的堅定意志。 One should not mistake thinking that aligning our language of recognition—recognizing Taiwan as independent Taiwan even if we don’t explicitly take a position on whether it is an independent state—closer to reality will “antagonize” or “provoke” the CCP. Just like Putin, the CCP has been engaging in mendacious behavior on a breathtaking scale for a long time, both domestically in China and on the world stage. Moreover, because China actively suppresses its brightest thinkers and long ago outlawed free speech, Chinese society today has very few mechanisms to self-correct the narrative internally. Playing along with the CCP’s linguistic games will only embolden it to carry out its final solution to carry out its oft-stated fixed intention to unite the “race” through violence. 有鑑於此,立陶宛的「台灣代表處」模式--雖然會招致更多中共的謾駡--或許架構出當前國際承認台灣最穩定且最適當的論述模式。再一次,就像烏克蘭出乎意料之外的已經成為西方道德勇氣的教訓一樣,立陶宛--另一個前蘇聯國家--正指引出一道更真實的方式來談論一個自由的民族。所有尊重真理、關心台灣作為自由民主國家的國家,都應該立即效仿!我們需要停止玩中國的語言遊戲,因為這些遊戲的背後是兇惡的意圖,而假裝這件事不存在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台灣和自由世界需要開始真誠地討論國際如何承認台灣,以免為時已晚! Given all this, the Lithuanian “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model—which stops just short of recognizing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sovereign nation, although it would invite more CCP invective—likely constitutes the most stable and appropriate discursive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aiwan at the given moment. Once again, just like Ukraine has become an unexpected lesson in moral courage for the West, Lithuania—another post-Soviet state—is pointing towards a more truthful way to talk about a free people. All states that have due regard for the truth and care about Taiwan as a fellow liberal democracy should immediately follow suit. We need to stop playing China’s linguistic games because behind those games is murderous intent, and it does no good to pretend it is otherwise. Taiwan and the rest of the free world need to start talking truthfully about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aiwan before it is too late.  
一心 2022-04-03
俄羅斯進行認知作戰的走狗

俄羅斯進行認知作戰的走狗

回看去年12月初的中央社新聞,斯時美國情報方和拜登就已認定俄羅斯今年初會入侵烏克蘭。 軍隊人數和佈署也一如預期,而拜登誓言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會非常非常困難,以現況來看也實現了。 俄羅斯唯一成功的就是認知作戰,也就是我用綠框的部分:[ 透過代理人和媒體加強詆毀烏克蘭和北約 ]。除了俄羅斯本國,還有一整個中國,加上台灣的赤藍和零星幾個壞綠,都是俄羅斯成功進行認知作戰的走狗。
蕭瑩燈 2022-04-04
祖先與國家

祖先與國家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有情有義。但是,「非其祖而祭之,諂也」;或拿祖先炒作政治,甚至編造假祖先,那就荒唐了! 新黨郁慕明將在清明節帶領原住民青年到中國去祭拜黃帝,荒唐至極!此舉正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政治迷思的發酵。 黃帝是遠古中國的神話人物,從人類學演進觀點看,神話中的炎帝和黃帝若真有其人,也只是遠古部落社會的共主,將其奉為單元傳承下來的中國人的共同祖先,只有蠢蛋才信。中國的文化、人民,是多元發展而非單元傳承,何來共祖?所謂「中華民族」也是後設建構(虛構)的產物,人類學、種族學無此玩意。黃帝做為中國人的共祖,已夠荒唐,還要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n) 的台灣原住民去向黃帝認祖,才真讓我們原住民數典忘祖! 這套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神話,目的是要透過共同的祖先、血緣來達到對中國的國家認同。然而,醫學與史學研究指出,約八十%台灣人具有南島民族的血統,「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若用血統決定國家,則具有雙元 (甚至多元) 血源的台灣人,國家認同豈不錯亂? 當然,台灣人不必否認有部分祖先來自中國,但是血源不是決定國家的要素。試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生前所言:「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新加坡姓李、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我們台灣人不也是一樣嗎? 記得吳伯雄到中國諂媚北京時說過「祖先不能選擇」,祖先當然不能選擇,但國家可以選擇!選擇建立新國家與祖先何干?一百多年前全球只有三十幾國,今天已增到一百九十二國,難道這些新獨立國都數典忘祖?英、美、加拿大等國多數人有盎格魯撒克遜的共同祖先;德國、奧地利、瑞士也有許多國民同屬日耳曼族;同文同種的阿拉伯世界,也有許多各自獨立的國家,沒有誰數典忘祖。再說,吳伯雄既知「祖先不能選擇」,為何只選擇唐山祖,而不在乎平埔祖? 話說回來,有些台派朋友矯枉過正,無限上綱說台灣人並無唐山祖,全是漢化的南島民族,這樣反失去說服力。台灣自十七世紀起即有閩、粵移民進入。以台北盆地為例,在十七世紀末原本有三千多人(平埔族),此後漸多閩南人移入,到十八世紀中已增至十來萬人,怎麼不是移墾社會?若無閩、粵人移入,或者移入者極少,則原來的平埔語怎可能因漢化而消失?若無自然接觸,純粹靠清政府賜姓、移風、易裝政策,絕無此影響力。我們無須否定部分祖先來自中國,就如同不該否認大部分台灣人有南島民族血緣一樣。現代國家不是靠血緣建立的!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李筱峰 2015-04-04
三個總統

三個總統

七個月前,從阿富汗撤軍時,美國政府的情報估計是阿富汗政府軍可以撐六個月。 一個月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美國情報的估算是烏克蘭總統在兩天之後會逃離首都基輔,美國政府也主動表示願意幫助烏克蘭總統逃亡。 這兩個預估都失誤,而且都是嚴重的失誤。 阿富汗總統,第一時間落跑。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I don’t need a ride, I need more ammunition."「我不需要搭便車,我需要更多軍火」這句話,更是昭告天下,烏克蘭將反抗到底的強烈意志。 美國的情報,有軍隊、武器的數量和品質,應該是八九不離十。因此很清楚的,這兩個嚴重的情報失算之關鍵因素,就是人民抵抗的意志。 用這個角度來檢討中國對台灣動武的可行性,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在馬英九當總統時動用武力,是錯過了併吞台灣的最佳時機;而對台灣人來說,則是天佑台灣、逃過死劫。 接下來,中國假如聰明的話,就只能等待、期望台灣會再出現一個面對中國武力威脅會立刻舉白旗投降的總統,像是以前的馬英九、像是現在的柯文哲、或像是現在國民黨很多很多的高層人士。 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台灣,其實滿辛苦的,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國防,一方面要一直確保親中的國家領導人不會再出現。否則就會逃不掉被踐踏的亡國命運,像香港、像西藏、像新疆。 不過,烏克蘭戰爭也給了一個清楚而樂觀的教訓:只要台灣人警覺性夠高,抵抗中國的意志夠強,中國將不會再有併吞台灣的機會。 (作者為科技顧問,台北市民)
林晉崑 2022-04-04
美國三大戰略奏效,俄烏決戰必在烏東

美國三大戰略奏效,俄烏決戰必在烏東

  俄軍撤離基輔外圍,烏克蘭宣佈已肅清基輔周圍俄軍。俄軍跑得很狼狽,戰地上遺留大量裝備,俄軍冷血屠殺,基輔城內隨處有被反綁槍殺的烏克蘭平民。 戰爭打了一個多月,俄軍沒有達到佔領烏克蘭全境的戰略目標,聲稱進入第二階段戰役,準備集中兵力固守烏東,以保護兩個頓巴斯地區的新「獨立」國家。烏克蘭已嚴正聲明不會以國土作談判籌碼,美國也聲言俄烏談判不能以烏東主權為條件,看起來,基輔解圍之後,烏東將成為俄烏戰爭決勝之地。 這一戰將成為關鍵的生死之爭,俄軍守住,烏軍被迫簽城下之盟;俄軍守不住,潰退回國,烏軍與美國北約趁勝追擊,甚或直搗黃龍,到那個地步,普京已基本沒有活路。 俄烏談判本來就是煙霧彈,普京想找下台階,澤連斯基只作緩兵計。俄軍佔領烏東,談判本就沒有基礎,如俄國放棄烏東,普京連底褲也輸掉,將無顏以見江東父老。 基輔解圍後,烏克蘭境內大部基本安全,戰後重建還不排不上日程表,烏軍在短時間內休整集結,趁俄軍未喘定向烏東逼近,到時俄軍成守勢,烏軍佔攻勢,兩軍對壘決一死戰。 這便是澤連斯基至今仍不放棄和談的原因,只有把和談往後拖,才能向美國北約施壓,得到更多金錢與軍備援助。若俄烏談判有成各自休兵,最難受的反而是美國與北約。 從戰爭開打那一天起,美國就建基於三大戰略,一是全力援助烏克蘭,二是全面制裁俄羅斯,三是制止中共作俄國的後援。三大戰略缺一不可,即使前二項做到十足,如無法有效制止中共援俄,前二大戰略也會落空。美國「沒安好心」,所為何事?表面是主持正義,支持被侵略的烏克蘭,實質是借烏克蘭人打一場代理戰爭,徹底「修理」普京。 早前一架中共運輸機在重慶起飛後,在空中盤旋八小時,最終被迫落地,這件事大體說明美國制止中共援俄的政策有效。重慶號稱「大三線」,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共備戰備荒時期,將全國軍事工業全部內遷至四川,四川是中共國防工業重地。 運輸機從重慶起飛,「係人都知」機上裝載的必是武器裝備,如果是民用物資,飛機直接從華東地區起飛即可,何必繞一個大圈?事情既騙不了美國,騙了又不敢堅持,飛上天又死死氣落地,從頭到尾決策一塌糊塗,習近平又一次打臉自己。 八個小時美中隔空攻防,美國必定提供足夠的情報為證,逼中共承認機上裝載武器裝備,再逼中共死死氣降落,這一來,中共應不會再鬥膽冒險了,暗中援俄的路被截斷。日前,歐盟與中共領袖直接通話,曉以利害,直接嗆聲。中共與歐盟各國貿易佔半壁江山,不敢輕舉妄動,至此,美國第三戰略已見成效。 在這個關鍵時刻,連波蘭都蠢蠢欲動,波蘭對北方的加里寧格勒提出領土要求。加里寧格勒是一個奇怪的地方,現時屬於俄羅斯,卻不與俄羅斯接壤,反倒「孤懸海外」,只與波蘭和立陶宛接壤,俗稱「飛地」。 波蘭向俄國提出領土要求,當然是受美國與北約「唆擺」,多製造一個麻煩。俄軍東撤,離波蘭更遠了,波蘭有北約撐腰,有恃無恐,為表示決心,波蘭甚至向美國提出駐扎核武器的要求,一不作二不休,把事情搞大。若波蘭在加里寧格勒邊境攪事,另闢一個戰場給普京「歎」,試問普京如何消受? 烏軍收復基輔士氣大振,烏軍所經之處,民眾簞食壼漿以迎王師。國土巨創平民苦大仇深,未來會有更多青壯踴躍入伍。戰爭打了一個多月,積累了臨戰經驗,先進武器自波蘭邊境源源供應,足以支撐烏東地區的戰略決戰。 俄軍在戰爭初期暴露出來的致命傷,將繼續困擾普京,這些毛病都是根本性的,如軍官貪腐武器陳舊,指揮系統失靈,將士不用命,這些弱點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俄國經濟面臨全面制裁,國內民生凋蔽不可避免,長期纏鬥下去,俄軍必無力為繼。 烏東兩個「獨立國家」立足未穩,很難有效運作,西邊波蘭又有領土要求,連阿塞拜疆都在醞釀新的武裝衝突。普京已用去七成兵力,搞到要去中東募軍,單兵武器老舊,軍機與坦克受制於肩托導彈,在烏東決戰中,很難以大集團作戰佔上風。再加上中共奧援徒托空言,經濟制裁惡果顯現,普京已窮途末路,只剩何時潰敗﹑如何潰敗的問題了。 對於烏東大決戰,美國與北約「樂觀其成」,必定全力以赴提供援助;另一邊廂,中共眼看普京被人圍歐,只能捶胸頓足,真正有苦說不出的,恰恰是習近平自己。
顏純鈎 2022-04-04
撐越久對台灣越有利

撐越久對台灣越有利

這兩年來我一直是抱著萬一疫情在台灣大爆發而且自己感染了,也不會驚慌冷靜面對的心態在生活的,直到去年我看以新病毒的低死亡率,就算感染了應該也來得及寫遺書,才把雲端遺書刪了,不然萬一給親人看到好像我需要心理輔導似的,所以我對於這幾天的疫情上升是沒有什麼情緒起伏面對。 去年我就一直反覆講,今年上半年國外發達國家必定會解除管制,到時候因為那些國家已經不在乎出入境的人有沒有染疫,因此入境感染者將會暴增,想要維持清零這時候已經有一半是控制在隨機因素上面了,當然能夠撐越久對台灣越有利,等到口服藥能夠國產,或是國外產能高到不會缺貨,那時候再解對台灣衝擊最小,因此去年我預估台灣的防疫指揮中心應該會規劃盡力撐到下半年再解封,不過因為美國加息跟通膨衝擊加上戰爭影響,經濟層面壓力很大,這個規劃有可能提前。 再考慮到這次疫情百分之九十九點七是無症狀跟輕症,也就是重症率差不多才千分之一,遠遠低於兩年前武漢原始株的十分之一重症率,重症率只剩原始株的百分之一這個現象應該會給指揮中心一劑很大的信心,也就是防疫中心很有可能預估一個臨界點數字,總感染者人數低於這個數字就繼續維持清零,萬一突破了臨界點就修改防疫策略,把用在清零的資源跟預算轉移到增加醫療量能迎接無法避免的大爆發。 講這麼多就是還沒打疫苗的快去補針了,台灣是不可能走上海模式把全台灣人關在家裡的,就算完全沒有疫情爆發我認為政策的規劃也是下半年逐步解封,所以萬一沒擋住也是提前三五個月而已,總是要面對的,當事情發生以後無論你有打還是沒打疫苗你兩年內大概就是會得過一輪,大爆發發生時才去跟人家擠平白又群聚多冒一次危險。
周布雅 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