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鯨魚觀點
鯨魚觀點
上海以疫謀獨 封城展示皇權
大上海避過兩年的武肺,避不過殺傷力減弱傳染力卻特強的Omicron,今年三月中旬以來感染個案持續上升。上海是中國除了香港以外最文明的城市,因此它的醫學專家力圖避免利用殘酷的封城手段,走出一條與病毒共存的新路,在防疫同時,維持社會的正常生活與經濟秩序,鼓吹人性式的管理。然而這個做法有「以疫謀獨」之嫌,對抗習近平清零的路線。因此在三月廿六日剛表示「非必要不封控」,三月廿七日夜卻突然宣佈廿八日凌晨封城,讓缺乏準備的市民瘋狂搶購民生物資。 在宣佈封城後,中央立即將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免職。應勇兩年前從上海市長調去湖北應對武漢肺炎,估計這次把他調回上海充當幕後顧問協助防疫。然而上海的封城不乾脆,前四天封浦東,後四天封浦西,仍然有「謀獨」之嫌,於是再派負責督導防疫的副總理孫春蘭來上海,帶來北京習皇聖旨,要求對動態清零「不動搖、不猶豫」,顯示對原先做法的不滿。尤其現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與市長龔正都是習近平的浙江舊部,李強更是心腹。 接下來是來自全國數萬醫療人員的支援,包括軍方,達兩年前支援武漢的規模。在五萬公安配合下,四月四日全市兩千六百萬人進行核酸檢測。這種人海戰術式的群眾運動是中共最拿手的招式。 上海人以「門檻精」著稱,不會以強硬方式對抗當權者。由於封城帶來的負面效果,檢測出的感染者被丟進管理混亂的方艙令人心慌,上海人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個人反抗,有以小區或大樓的基層組織聯署上書,要求居家隔離,由他們自己照顧好,共同承擔應負的責任。這帶有某種「區域自治」與「東南自保」的性質,當局當然不會答應,醫療專家也噤聲了。 四月四日檢測那天,一些上海市民經過精心打扮去排隊檢測,有的還扮成超人或穿古裝、婚紗前往檢測,處處要表現上海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文明,即使封城也是如此。這種吳儂軟語式的動作與北方侉子的大大咧咧,形成明顯對比。 然而在封城的大局下,其他地區因為封城帶來的副作用上海仍然重蹈覆轍。那就是專門對付武漢肺炎,卻把其他病人送進地獄。就是因為封城相當於戒嚴,在展示獨裁者的絕對權力,順者昌,逆則亡。全國從上到下都要全心全意、不打折扣執行習皇的清零,那些韭菜又算什麼? 當年毛澤東從流寇要進入城市時,曾經告誡幹部要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也就是五個手指一起動來面對進城後的複雜情況。習近平沒有看過毛澤東的這篇文章,只知道與人鬥爭其樂無窮而缺乏人性,才有這些亂象。接著大批檢測出來的患者如何處理,才是最大的問題,且看上海如何解決。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林保華
2022-04-06
柯文哲的贅字
多年前,我提出一個「贅字」心理學:凡是說謊的人,都會用贅字推卸說謊的責任及掩飾說謊的心虛。 柯文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 患有眼紅症的柯文哲又槓上了陳時中:「講到防疫,我們絕對比陳時中更懂。」 其實柯文哲只要說:「講到防疫,我比陳時中更懂!」 柯文哲的話多了三個贅字:把「我」講成「我們」,還增加「絕對」兩字。 柯文哲為何用贅字? 陳時中的防疫做很好,柯文哲心知肚明,但是為了政治操作還是要抹黑,就算說謊也在所不惜。 為了推卸說謊的責任,柯文哲刻意用「我們」取代「我」。 為了掩飾說謊的心虛,柯文哲刻意增加「絕對」兩字。 柯文哲使用的贅字,就是他說謊的鐵証。 對「贅字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連結在下面 贅字心理學: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809395265960217&id=100006693133292
翁達瑞
2022-04-06
侵略戰爭下的反思
俄烏戰爭發生後的三月下旬,日本靜岡縣的地方報《靜岡新聞》出現一幅全版廣告,在藍天的右上角畫面中,一隻白鴿叼走了「靜岡新聞」中「靜」字右邊的「爭」字。廣告標題「平常,就是奇蹟」,主畫面是缺了「爭」之邊的《青岡新聞》,讓人會心一笑又感動。 廣告以簡單的文案,訴求把握日常生活的幸福,珍惜平常,一如奇蹟。 「平常的溫暖天氣 平常的舒適環境 平常的溫柔性格 平常的餐桌有熱茶和蜜柑 其實,都是奇蹟 不要忘了紛爭藏在平常的事物中 每一個人的熱情和行動 關連著明日的和平」 這是日本地方新聞的一則廣告。這種廣告,一般以「意見廣告」名之,與商品或勞務廣告不同,當然也有「企業廣告」效益。出自報紙本身,用自己的媒體刊登,有報紙本身的意見及信念。這反映了日本媒體文化的一面,也反映日本的社會條件。二戰時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在戰後呈現了和平的追尋。相對的,中國卻從曾被侵略國家轉變成威脅世界的專制集權國家。 靜岡是一個日本的縣份,文案中的熱茶和蜜柑是地方名產,熱海在其縣內,國人去伊豆半島觀光常經過。日本的各縣份大多有地方報紙、電視,不只依賴全國性的朝日、每日、讀賣、產經⋯等報紙,地方媒體兼具地方視野。靜岡新聞的這則廣告,不只靜岡人,相信日本全國也會受到感動,台灣也有許多人轉傳這則廣告分享。 日本人之所以為日本人,戰後的日本從太平洋戰爭發動國家,在二戰後成為君主立憲民主國家,文化反思至為重要。報紙前面幾落版面只刊登出版廣告,新聞人和出版家共同許諾振興戰後日本的責任,這種文化氣魄何等動人,豈只是經濟動物! 一則動人的廣告,來自一個日本的地方報紙;一則感心的信息,出於和平的憧憬。這也是民主、文明國家人們的心。 (作者是詩人)
李敏勇
2022-04-06
林鄭月娥 台灣統派殷鑑
為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暨推動「港區國安法」不遺餘力、充當中共「馬前卒」的港府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近日表態不再競逐連任,此舉不僅讓林鄭落馬下台,也堪為台灣統派的「借鏡」。 林鄭月娥頂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頭銜,加上個人行政專業,二○○七年獲選出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成為港府第五任特首,也是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原先各界對林鄭都有不同期待,希望她可以帶領香港政治轉型。 可惜林鄭的作為與歷屆特首並無不同,依舊是選擇向中共逢迎表忠,背棄香港人民。因而在執行中共交辦的「逃犯條例」修訂,乃至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無視香港市民,乃至校園捍衛自由、民主的呼聲,反而血腥鎮壓港人的正當訴求,犧牲香港的自由民主,換取個人權位。 林鄭自失知識分子的風骨,汲汲於政治的表忠,結果讓自己成為外界懲罰中共專制極權的目標。先是被迫放棄英國母校榮譽院士頭銜,接著又遭到美、英的制裁;現在連中共也未支持她的續任,林鄭的人為算計,顯然成為夢幻泡影的虛空。 林鄭月娥的下場,應是台灣統派「前車之鑑」的現實寫照。對國內而言,人民主張獨立、統一,或維持現狀,都可以透過民主選舉自由表達。 然而部分統派入士或媒體,卻如同林鄭一樣自失身分立場,事事都與對岸唱和,從去年質疑香港市民的「反送中」,乃至近期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選擇「批烏揚俄」,與中共文宣同一口徑,這種敵我不分,一味討好彼岸的立場,不過是林鄭如出一轍的翻版身影。 如今棋子成為棄子,對懷抱祖國想要爭取權位利益的台灣「林鄭月娥們」,豈能無感。 (作者是資深媒體人)
雷顯威
2022-04-06
正常的民主國家絕對辦不到
一般來講我不太轉水管的影片,不過一些整天喊封城的應該看一看這個影片。 這個影片裏面有一段錄音,是上海的一個居民打電話跟社區管委會反映整個社區的隔離搞得一團亂,居民不許進不許出沒辦法工作也沒辦法照顧小孩,連基本生活物資都沒辦法保障,結果社區負責檢疫跟送物資的人還接觸過陽性患者,現在全社區人心惶惶,沒人知道該怎麼辦,然後換管委會的書記哭著跟住戶訴苦,說他能做的全部都做了,可是是政府政策就是這樣,誰違反了就是破壞防疫規定要送辦的,對於真的很困難的住戶他已經自費送菜送物資自掏腰包花了好幾萬了,問題是現在這個政策根本是錯的,誰去反映也沒用,他除了照辦也沒有別的選擇,現在兩面不是人這份工作他不想幹了還不行,簡直在逼他去口了。 從兩年前我在講封城不可行的時候,就一直在描述『有效的封城』就一定會變成這個樣子,然後因為封城死掉的肯定的比病死的還多,而歐美那種比較高自由度的封城則是完全不可能清零的,那種封城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清零,只是用降低人員流動的方式暫時減少重症者,給醫療機構轉換作業爭取時間而已,當這種感染力特強的疾病感染數突破臨界點時,你只能在暴政逼死人跟在開放的前提盡量減低損害之間二擇一,而就算你選擇先用暴政逼死人,很有可能逼死一堆人之後仍然會面對第二個選項,因為正常的民主國家絕對辦不到如兩年前的武漢對待人民那般凶狠。 疾病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你可以用意志決定它要不要傳染的,假如這都辦得到兩年前它就消失了,你只能面對現實,然後就一些人一直跳針說這個病多可怕多可怕,大家都同意它很可怕,可是『它很可怕』跟『所以政府先逼死人它就會清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嗎?不要再迷信活人獻祭就可以停止瘟疫了。 當突破臨界點時西方模式就是我們僅存的選擇,我不知道講了一兩年到底多少人有了現實感。 YOUTUBE.COM “新官”上任三个月上海就“被”治理得怨声载道! 歪嘴小店:https://j.youzan.com/2ub0kB油管会员: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Uv-MMtdKmG_HoeW9B6eyw/joinPayPal打赏:https://paypal.me/yajunwangwaizui?locale.x=zh_XC
周布雅
2022-04-06
訴求和平遊行
我從不同的群組收到了好幾次同樣這一則新聞,呂秀蓮擬定5月14日將聯手發動「和平愛台灣」大遊行。她呼籲愛台灣丶反對戰爭的人士「一齊走出去,喊出來!」喊給蔡總統和其他國家三軍統帥聽,「三軍統帥自己不用上戰場,但別人家的子女會因他一聲令下而命喪黃泉」。 訴求和平,尤其這些和平遊行者最大的謬誤就在於,以為用嘴巴呼喊和平,放棄武裝就能得到和平,從人類歷史的軌跡上這種愚蠢的行為,血淚斑斑。 康德認為,永恆的和平是最高的政治目標,不應犧牲任何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儘管強烈譴責暴力對抗,但啟蒙的導師康德並不認為無條件的放棄武力是理性的狀態,他不排除將戰鬥作為防禦侵略的一種手段。 柏拉圖曾經寫過戰爭:和平是透過一方的破壞和另一方在爭端中的勝利來實現的。按照他的說法,和平可能意味著兩件事:一方屈服於衝突,或者雙方的和解與友誼。和平的概念一直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真正的和平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友誼,沒有武裝衝突的情況才能存在。僅僅屈服單方面強制措施,是對真正和平一種有缺陷的想法。 其實簡單的一句話:俄羅斯如果放棄戰鬥,就不會有戰爭,烏克蘭如果放棄戰鬥,就再也不會有烏克蘭了! 這樣簡單的道理,不知道訴求和平遊行那些人有沒有辦法了解?
李忠憲
2022-04-06
澤連斯基含血噴天,布查成普京催命符
俄軍自基輔外圍撤軍後,布查大屠殺慘案曝光,此事將對未來政局產生巨大影響。 澤連斯基在布查視察現場情況時,神情痛苦萬狀。作為國家元首,目睹自己的國民遭遇如此慘無人道的迫害,其屈辱與徹骨之痛,無法以言語表達。 我們老家有一句俗話,叫做「含血噴天」,當一個人內心之痛苦與仇恨無法宣洩時,仰面一口血向天上噴出去。 布查慘案的深遠影響,即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上,二是烏克蘭國內。 美歐各國迅速提升對俄國的制裁,歐盟即時停止進口俄國煤炭,稍後將檢討石油與天然氣進口,即時停止更多俄國貿易項目以及銀行結算,驅逐俄國外交官,中止海路與陸路交通。這都是當代國與國之間交惡的空前的嚴厲措施。 與此同時,美國與北約將提升對烏克蘭的軍事武器援助,先前澤連斯基一再要求而被拒絕的一些最新武器,美國都已應承第一時間運送到烏國,其中包括远程空中防禦系统(包括反导弹系统)﹑炮击系统﹑海岸防卫系统等,這些武器著眼於進攻,指向未來的烏東大決戰。 在烏克蘭國內,布查慘案將激發烏國人民更徹骨之仇恨,將會有更多烏克蘭人民從軍,參與攻擊俄軍的戰鬥。當烏國被入侵時,仇恨未深種,勝負形勢不樂觀,挺身衛國的人相對是少數,今日烏克蘭反守為攻,人民又遭受奇恥大辱,兩相激發之下,烏國兵源將迅速擴充,這對於未來的烏東大決戰,當然是極其正面的推動。 俄軍退守烏東,準備依托克里米亞堅守,即使烏東大部份地區守不住,也要守住新近獨立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否則普京損兵折將,空手而回,將失去執政的合法性。 烏東無險可守,以聶伯河為界瓜分烏克蘭是空想,退到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本來倚仗空中與地面重武器優勢,尚可支撐,但之前與烏軍交戰的經驗,已證明空中優勢與地面坦克大兵團作戰,都不是美歐肩托式導彈的對手。當軍機被迫蟄伏﹑坦克聞風喪膽之際,俄軍就只剩下陸軍打野戰的本事。 另一邊廂,烏軍得到美國最先進的進攻性武器,坦克部隊得到俄軍棄置坦克的補充,反而可以大派用場。俄軍沒有肩托式導彈的神威,難以阻止坦克打擊,又受到美國遠程空中防禦系統﹑火炮系統和海岸防衛系統的壓迫,到時只有捱打的份。 烏軍佔有武器上的優勢,再加上士氣高昂,兵力集中起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佔優。對比起軍心渙散﹑紀律鬆弛的俄軍,可以肯定,烏軍最終解放烏東地區是沒有疑問的。 在備嚐屈辱的烏克蘭人民心目中,奪回烏東地區已不是戰爭的終極目標,烏克蘭人民已志不在此,烏東之後,克里米亞也會乘勝追擊奪回來。到那時,全世界才會面臨一個問題,便是西方要不要組織聯合軍團,直接打入俄國,推翻普京政權,還俄國人一個民主的國家。 世局總是連鎖反應的,前事之果為後事之因。戰事初起,誰會料到普京要自基輔退兵,誰會料到美歐對俄國下此重手,誰會料到烏克蘭竟能反敗為勝?今日布查慘案公諸於世,西方國家朝野大譁,民間反對普京的聲浪響徹雲霄。在民情一面倒的形勢下,西方政客以更強硬的軍事手段介入,這已成為一個高概率的問題了。 西方介入戰事,理由是現成的,沒有理由也可以製造出理由。普京無惡不作,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到這個節點上,義憤可以壓倒一切,國際關係的倫理可以擺埋一邊。與惡魔講理是對牛彈琴,唯有以暴制暴才能伏魔,到最後,滅掉普京將以戰爭的形式達成。 所以布查慘案將會成為普京的催命符,誰得罪全世界,誰就沒有活路,這件事對習近平又是最直接的警告。 俄羅斯民族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舊俄文化曾經是世界文化的高峰,俄羅斯文學藝術曾經是筆者年輕時的精神家園。托爾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湼夫等文學家,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等音樂家,列賓等俄國畫家,都是世界文化的高峰,他們的作品充滿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在藝術上也無以倫比。比起俄國傳統文化,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只是一個矮子。 俄國人怎麼會變成今日淺薄殘暴的人種?無他,都是共產黨作的孽。自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開始,斯大林將慘無人道的獨裁統治發揮到極致,殺人如麻,虐人如螻蟻,心理變態不只存在於獨裁者個人,而是擴及整個官僚統治系統,擴及整個民族。 普京執政後,出於秘密警察的基因,以暴政管治國家,民族的劣根性更大規模泛濫。每個人內心的獸性無限膨脹,將反常視為正常,以獸性取代人性,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沒有一次血與火的大煎熬,是走不出死胡同的。 俄國國情是中國國情的寫照,俄國離我們太遠,中國離我們太近,香港人一定要潔身自愛,堅守基本人性,不要與共產文化同流合污。
顏純鈎
2022-04-06
柯文哲,一個失格的領導者
陳時中肯定不是防疫專業最厲害的那個人。 這兩年多來,台灣參與防疫決策的各路人馬,比阿中部長更專業的人多得是。姑且不提學術實務兼具的公衛大佬陳建仁前副總統,陳其邁、莊人祥、李秉穎、羅一鈞、王必勝…這些曾經或正在指揮中心服務的人們,每一個公衛專業都遠勝於阿中部長。北市府衛生局裡面也不乏同樣優秀的公衛專家。 而阿中部長的專業是牙科,關於公衛,他只能算半個門外漢。 然而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這些人會服膺阿中部長的領導?為什麼這些人能夠合作無間,創造幾乎是世界最低確診與死亡率的防疫奇蹟?為什麼這些人能夠和阿中部長並肩作戰,每天開記者會,從前年一月底指揮中心成立到現在,八百天有餘,沒有一天鬆懈? 難道只是因為他是衛福部長,官大學問大嗎?肯定不是的。醫生這個行業,在專業上是出了名的桀驁難馴,誰也不服誰。以一個牙醫兼公衛門外漢的背景,能夠穩坐領導位置八百天,阿中部長的過人之處,是柯文哲學不來的。 有相當的社會與工作經驗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被評價是「有能的領導者」的人,很多時候都不是團隊中專業最厲害的。如果專業厲害,就一個人說了算的話,團隊是組不起來的。 一群超高專業的人湊在一起做事,我們以為應該很順利無磨擦,但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所謂「超高專業」,往往是各執己見,誰也不服誰。這中間就要有一個能夠聽取各方意見以後,能夠抽絲剝繭,找出不一定是最精確無誤,但是最能符合時空背景的總結者。而且,科學專業精深的人,往往政治感覺不夠。但是「公衛」就是公共的衛生,而公共的事就是政治。這時候,就要有一個有點專業素養,不用很精深,但是能夠從政治角度出發、換位思考的平衡者。 這,就是領導者的工作,也就是阿中部長的工作。 在這之上的,是人格特質。領導者能夠做到身先士卒嗎?至少這八百多天來,天天開記者會,整個指揮中心最不鬆懈的那個人,就是阿中部長。 在這之上的,是當責感。要知道防疫這件事,總是已知的人和未知的病毒作戰,事情不如預期的情形天天都有。所謂「負責任」,不是遇到什麼難堪的情境,就「我來負責」然後下台一鞠躬,其實是逃避責任。所謂「負責任」,是在事情發展不如預期的時候,能夠絞盡腦汁找出原因和補救的方法,在未知的疫情當中一直滾動調整。 這就是我們的阿中部長。他的專業不是最厲害,但是他願意聽大家的意見、他的政治平衡感好、他最身先士卒,也最能在變幻莫測的疫情當中扛起責任來。 而這些點,都是柯文哲所做不到的。 我們看到的,是當人們有任何善意的建議的時候,柯文哲就搬出「台大外科醫師」的頭銜壓人,讓討論進行不下去。 我們看到的,是當各方意見難以協調的時候,柯文哲削尖了腦袋,把簡單的衝突,弄成高度政治化的事件,每次都造成不必要的紛爭。 我們看到的,是「有事黃珊珊、無事柯文哲」,有功的時候急著搶,有事的時候就跑得不見人影,只看到市府幕僚出來善後。 我們看到的,是台北市疫情失控、「好心肝」醜聞爆發的時候,柯文哲把衛生局長,同時也是台大恩師的黃世傑當做替罪羊,冷凍、排擠、羞辱樣樣來。 什麼是領導者的素質?歷史學家劉仲敬先生說得非常好:「…就是在未知當中處理問題。你肯定知道,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講,所有人的決策都是充滿錯誤的。因為所有人都是在訊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作出決斷的,等到訊息完全的時候,一切都太晚了。你必須在不斷在未知中做出決策,並承擔未知的代價……菁英階級要有掌握未知以及駕馭風險,那種舵手式的能力。舵手的能力不是憑航海教科書能夠教出來的。就像是你游泳的能力,不能通過游泳教科書教出來那樣。你只能通過實際實踐鍛鍊中產生。」 而柯文哲只能以「正確」自我標榜,無法承擔錯誤。當訊息不完全遇到兩難的時候,他隨時準備好要逃避責任,當他嘴炮「科學」、嘴炮「務實」的時候,其實他的潛台詞是「我不想承擔」,模稜兩可的廢話就是他口中的科學與務實。他是不打算做出任何決斷和實踐的。 我不知道柯文哲的公衛專業是不是比陳時中好,但是柯文哲作為一個失格的領導者,其能力與人格特質,根本被陳時中甩掉幾十條街。 聽說柯文哲今天又大言不慚「講到防疫,我們絕對比陳時中更懂」 我看到的是一個坐在墳頭上向路過的孩童發糖果的精神失常者。
蕪菁雜誌
2022-04-05
為何不升級?為何不封城?
有人一直在嚷嚷說「台灣疫情嚴峻」,為何不升級?為何不封城? 目前,大部分的台灣人,積極抗疫之外,仍然可以過著「趨近正常的生活」,出遊、聽演唱會。 我們來看看對岸人口數和台灣差不多的上海 以非常強烈的手段抗疫: 自3/28起封城,採取「清零」政策,全城普篩 還從其他省份調派醫療人員,甚至解放軍前來支援 4/4單日確診病例13,354 原本預計4/4要解封的,現在要延期了~ 兩地除了防疫政策不同,疫苗施打種類也不一樣,還有什麼其他的差異嗎? 兩地未來疫情的發展,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陳志金
2022-04-05
怎麼有臉問目標是什麼呢?
其實今天一早,看到這一則新聞,已經不會生氣了,苦笑兩聲就滑過去了。 我只覺得相當可笑。 前兩天台北市長柯文哲高分貝的對指揮中心喊話,要陳時中說清楚:「到底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清零?」 柯文哲的意思是,指揮中心政策方向不明確,所以地方政府不知道怎麼做。 Well,假定今天要「與病毒共存」,那麼,市民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足夠的篩檢量能是必要的吧? 又,如果今天是要「清零」,那麼,識別感染者後,直接送去隔離,足夠篩檢量能更是必要的吧? 結果今天台北市民突然發現,之前柯文哲信誓旦旦的,領先全國推出台北市七間醫院做PCR的這個政策,完全承受不了現在的壓力測試,馬上就爆了。 台北市衛生局還說,可以請收到細胞簡訊的市民,先用家用快篩自己測試看看就好。 請問這跟現在指揮中心與基隆市政府合作的「類普篩」計畫有什麼不一樣? 差別只在於基隆市是免費提供家用快篩試劑,台北市民不僅約不到公立的篩檢站,還要花錢自己買家用快篩來戳鼻子。 一邊批評指揮中心,還說自己一定做的比陳時中好的同時,柯文哲主政的台北市政府做出來的,其實跟基隆的沒什麼差別,甚至還更爛。 基本功都沒做好,怎麼有臉去問別人到底目標是什麼呢? 在問指揮中心到底是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之前,柯文哲與台北市政府應該先做的是不要「擺爛」吧。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882986 NEWS.LTN.COM.TW 北市發7萬則細胞簡訊但7大篩檢站皆爆滿 議員批柯市府應變未提升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市發7萬則細胞簡訊但7大篩檢站皆爆滿 議員批柯市府應變未提升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周軒
2022-04-05
疫情重回亞洲!香港,上海成重災區
從二月下旬以來,全世界的焦點都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上,但是從2020年元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至今,到目前為止,全球確診病例仍持續上升,全球確診4億9367萬人,死亡616.99萬人,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封城從武漢,如今到上海,而在此之前,香港四面楚歌⋯⋯疫情似乎重回亞洲。台灣的確診病例又逐漸升上去年高峰平息後的新高,陳時中部長提醒高峰仍未到! 利用休假期間,我把全球每一個國家確診病例研究一下,大致理出一些頭緒,一是疫情從武漢傳開,歐美是重災區,但今年亞洲各國快速上升,如果以確診病例排名,印度4302萬排第二,南韓1426.74萬人,排名10,越南的986.7萬人,排名第12,然後是日本673萬,排名16,接著是印尼601.59萬,排18,然後是馬來西亞425.64萬人,排在23,然後是泰國375.75萬人,排在28,菲律賓368萬排在第30。從確診個案統計,亞洲各國已經從後段班跑到前段班。 二,中國在疫情爆發後,防疫規格全球最高,中國以清零為最高指導原則,沒想到今年破口在香港,然後從深圳蔓延,如今燒到上海,這次上海封城規範之嚴格,可能是世界之最。到今天為止,香港有117456萬人確診,8172人死亡,數字相當驚人。上海今天驚傳一萬三千例,封城措施再拉高,上海是中國首善之區,這回封城對中國經濟及全球供應鏈的影響非同小可,台商受到的衝擊不小。 三,越南的確診個案已直逼千萬,去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越南是防疫很成功的國家,在去年5月15日這一天,越南和台灣的確診病例在15150交叉,此後越南成決堤之勢,如今台灣25886人確診,將近一年來的疫情發展,令人難以想像。 四,去年五月疫情出現破口,全台灣吵疫苗,日本,美國緊急救援,這回台灣打滿二劑約八成,打三劑約五成,疫苗的恐慌症已解除,接下來是鼓勵尚未打滿三劑的老人趕快打好,打滿疫苗。然後回頭看看歐美在疫情肆虐下,如何和病毒共處,德國5月起取消隔離,台灣如何在步步驚心中,安度危機?值得大家省思!
謝金河
2022-04-05
大翻譯運動揭開中國的虛偽畫皮
「由於烏克蘭一直惡意挑釁,俄羅斯不得不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一切的始作俑者是美國。」這是中國官方媒體對這次核武戰爭原因的解讀,大部分中國國內的民眾也對此深信不疑。 中國的王毅外長等政府高官,面對國際社會的時候,一再強調中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是保持中立,並呼籲雙方早日停戰。但是當中國的官方媒體面對國內的時候,卻拼命抹黑烏克蘭,給俄羅斯加油打氣。 這種兩面派的手法,最近,因為一場發自民間的「大翻譯運動」而開始有些維持不下去了。 比如說,在日本的網路上,一些中國官媒對內宣傳的文章,被翻譯成日文放在了論壇的明顯位置,讓日本的讀者和官員看到了中方的真正的態度,從此就不再相信中國的大外宣了。 「大翻譯運動」最早是在推特上興起的,後來發展到臉書和論壇上。參與者們將中國官媒和社媒上與戰爭有關的報導、評論等,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收穫了很多關注,我的很多朋友也參與了這場翻譯行動。 以前我在中國當記者的時候,很多人經常把外國媒體報導的真相,翻譯成中文放在中國國內的網上,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因為中國的網路審查,這些文章往往只存活幾分鐘就被刪除。 這次的「大翻譯運動」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家把中國官媒的文章翻譯成外文,並不觸犯任何的中國國內的法律。而且把文章貼到外國的網上之後,中國網管當局鞭長莫及、沒辦法刪除,可以說是對付專制政府的一個絕招。 中國政府每年都花非常多的預算,在外國進行大外宣,通過介紹中國的京劇臉譜、書法、風箏等文化、把中國包裝成一個與人為善、愛好和平的國家。很多外國的親中派就是受到了這些大外宣的迷惑。 但是在中國國內,共產黨當局卻一直從事仇恨教育。天天宣傳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鼓吹對外擴張,這種教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小粉紅。 中國的兩面三刀的做法,過去很難被外國的一般民眾了解。但是,這次大翻譯運動揭開了中國的虛偽畫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矢板明夫 圖說:在中國的幼稚園、小朋友們玩的是大量殺傷武器的玩具。圖片來自友人臉書。
矢板明夫
2022-04-05
流鼻血 抓兇手?
鼻黏膜有許多血管,一旦有傷,流血量驚人,但正常生理下,身體會有凝血機能。常見小兒半夜突流鼻血,早上才被家長發現,早已自動凝固。如是白天或成人,自己有警覺,沒有人會「故意放他血流不停」,一定趕快努力止血,但除非有特別問題,如結構問題、大傷口、長腫瘤,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尿毒、吃抗凝血劑,要止血是很簡單的。個人從未聞有人因流鼻血而死。 這兩天報載某港星因做PCR流鼻血怒控要通緝找「兇手」。 香港藝人王喜(右)日前入境台灣,在採檢時發生鼻腔流血事件,事後在臉書上怒控要通緝找「兇手」及放上莊人祥黑白照,而且口罩沾滿血還堅持不換。(圖擷取自王喜FB、指揮中心提供,本報合成,血跡經變色處理) 依照教育部辭典,兇手是指「殺人者」,但究竟是誰死了?如果根本沒有人死,找兇手是啥意思?各媒體對這種亂使用中文的訊息,大家都乖乖「有聞必錄」「有臉書必登」「製造驚悚」,沒有人質問他,用「兇手」字眼是錯誤、是霸凌國家防疫人員的、也沒有媒體拒絕報導這種對防疫人員的荒唐指控。 不管什麼原因,急性流鼻血的止血方式,就是坐直、頭稍前傾(小時老師常教的要頭後仰,是錯誤的),再用大姆指、食指用力捏「軟鼻翼」至少10分鐘,而暫時以口呼吸。拿衛生紙塞進鼻孔,並不正確。如果「以口呼吸」不習慣,也可只用大姆指,用力壓出血側的鼻翼(很少會兩邊同時出血),其他四指摳住對側臉頰,兩方施力來加壓。總之以空手對出血的鼻翼施壓就夠了,90%都會止血,不必用什麼手紙、餐巾紙、廁紙,這些都跟止血無關。如果沒有效,當然要找醫師診療。 在脆弱的鼻孔做檢查或治療,就跟任何醫療處理一樣,每個人生理結構、反應、病變不同,出血在所難免。如英文所說,It happens,沒有一個醫護人員會惡意想傷害病人,或讓他流鼻血以便寫臉書出風頭。只要處理過程正確,如發生不「如意」變化,只要不是什麼嚴重不能挽救的事,醫病雙方取得共識、了解並立即做必要措施就可以了。應該要反問的是,當時某港星可以立即做止血措施,爲什麼不做?還讓血流滿面,不願更換新口罩,而且拍照上傳,製造「恐怖片」劇照。 這是個人宣傳,還是故意讓國家的官方防疫措施難看?流鼻血不會死,染上武漢肺炎卻可能會致死。而檢疫人員更是隨時暴露在染病的危險中。 毛澤東對宣傳下的定義是,「宣傳就是無恥的說別人的壞話,不要臉的說自己好話。順便睜眼說瞎話」。這實在是偉大的至理名言,也適用這位港星,更適用國內目前許多政治人物,尤其是搞不清楚防疫原則與觀念的某市長。 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兩年來經全民及防疫人員的努力,才能把死亡人數壓在800人左右,這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驚人的奇蹟,卻還是有藍白政客,指責就是因為疫苗「不夠」才會有這些死亡。他們不知道有生產4種疫苗的美國,疫苗應該很夠吧,但死亡人數超過百萬。生產AZ疫苗的英國死亡人數將近17萬。生產BNT的德國有13萬人死亡。 隨便找理由,無恥的說別人的壞話,原來這些人才是毛澤東的真正信徒。 (新北市民)
王亞力
2022-04-05
監察院調查柯市府的防疫「實力」
柯市府的防疫「實力」,監察院已經作出調查: 一、北農剛爆發疫情時,計算確診人數有漏算,沒把外包人員算入,也只有計算台北市民。 二、6/5指揮中心就建議要在果菜批發市場建立快篩,北市府不聽勸,說「不是群聚感染、用附近的剝皮寮快篩站就好。」直到6/21、6/22才分別在萬大國小、濱江市場設立篩檢站。 三、北農公司以往未能掌握人員出入清冊,疫情期間也未能管制及確認出入者的身分。 四、剝皮寮快篩站只篩了一部分北農員工,北農的外縣市員工及非北農員工(但會出入市場)沒有被要求篩檢。 五、外縣市居民,北市以「要透過疾管署才拿得到資料」為理由,在疾管署轉交資料後,沒有做出完整的疫調。
溫朗東
2022-04-05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有正當的本字不用而要用不相干的同音字,是台語研究上一個值得檢討改進的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讓人感到台語缺少語言文化的傳承和源流,是隨便拼湊的一種不入流的方言。圖/截自網路之台語注音表 「爻」是台語文化的光輝 接下來要探討一個多語義的重量級台語詞彙:gau(第五聲,讀如台語「猴」,子音k改為g),其核心意涵為賢明/聰明智慧,引伸為能幹/有辦法,再引伸為很會(如gau 講白賊=很會撒謊)/很容易或頻頻(如gau感冒=很容易感冒)。(筆者按:一個字有這麼多語意,但懂台語的人在不同語脈裡運用自如,並無混淆的問題,這一點可呼應上文所說「別」的多語義並無混淆之虞)。 這個gau的漢字怎樣寫呢?教育部的辭典寫成「上敖下力」,這個字不但漢語辭典不收錄,電腦的中文系統也打不出來,使用這種僻異的字眼作為台語的本字,恐怕會嚇跑想要學習台語的學生。筆者覺得教育部的辭典在這件事情上又是捨近求遠、捨平實而取僻異,恐無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 其實gau的漢字簡單易寫,就是易經哲學的核心概念「爻」,華語讀為yao,閩南台語文讀為鼻音ngau,白讀稍變音為gau。 為什麼說是「爻」字呢?理據有二:其一,台語除了上述多語義的gau音以外,沒有第二個gau音,而台語漢字除了「爻」外,也沒有第二個字讀為gau(筆者按:「肴」字在某些閩南語辭典有收錄,也讀ngau,但此發音只用在以閩南台語誦讀漢文古書,閩南台語本身用不到這個字),故上述多語義的gau的本字就是「爻」,這是邏輯推論之必然。 其二,研究語源必須連結到該語言的文化背景,閩南語及其前身河洛語很可能有受到宋朝理學/心學大師二程兄弟(洛學派)及朱熹(閩學派)或比宋朝更早的中原傳統哲學「天人一體」思想的影響,具體表現於閩南台語常說的「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閩南台語很注重天理,例如台灣人遇到不公不義的事件時,即便是不識字的鄉下人也會不假思索地慨嘆:「bo-nti-li(無天理!)」。 依易經哲理,天理(太極)遍在於宇宙萬物及人類生命,體現為無限的自然智慧、功用和變化,易經以八卦→六十四卦統攝之,而所有卦象都由陰陽二爻的基本符碼組成,八卦每卦有三爻,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故「爻」象徵著天地萬物及人事的功用與變化。 孔子在解釋易經的《繫辭上傳》說:「爻者,言乎變者也。」《繫辭下傳》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出身於河洛的程子(程頤)也在《伊川易傳》中說:「以六爻發揮盡其情義,乘六爻之時以當天運,則天(理)之功用著矣。」這些古代聖賢所說的「變」、「動」和「功用」都是指自然智慧(天理)的無窮妙用,而以「爻」來統攝。這種天理思想融入了閩南語/河洛語,故以「爻」總括天理的聰明智慧,猶如現代電腦學以0+1的基本符碼總括所有的人工智慧一般。 順便一提,台語有一句常用成語「雙頭無一ngau」,這個ngau就是「爻」的文讀音,意思是陰爻與陽爻如果消失不見的話,一切事物的功用和變化就無從談起了,以此比喻事情兩頭落空。這個「爻」字不但簡單易寫,也彰顯閩南台語含藏著古代聖賢的智慧和人類精神文明的光輝傳承,彌足珍貴,值得台語學界重視,並以「爻」取代「上敖下力」。 對台語研究的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前後一貫的旨趣是,指出台語的很多語源和本字都是人們所熟悉的現代華語或可理解的、有意義的古漢語(如「別」、「爻」),建議台語學界及辭典編者循此進路去探索語源和本字。 由於台灣民眾已普遍講華語,並認同華語文化,故台語的語源和本字應儘可能與現代華語以及有意義的漢語文化傳承接軌,期能提高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對台語的重視以及學講台語的意願和興趣,而不宜使用一些生僻、古異甚至是杜撰的奇怪字眼作為台語的書寫文字。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標榜「常用詞」,卻處處可見到這一類不常用詞,固然顯示該部學者用心在作古籍研究,但辭典是要給社會大眾使用的,是否會成為推廣台語的障礙,值得省思。 很多詞彙已被社會接納為台華同字同義,因此只要使用這些字詞來書寫台語即可,不必節外生枝到古籍裡去找其他字眼;僻異的古字只能作為研究用途,而不宜推薦給民眾使用。例如華語的「人」在人們心目中已等同於台語的jin(如人民)和lang(如台灣人),何必再使用古代的「儂」來取代「人」?當人們已接受「腳」作為台語的kha,為什麼還要把古字「跤」作為辭典的詞條讓大家來學習?難道編寫字典的目的是要人們去學古文嗎?當台語辭典抛棄台灣人已習慣使用的「嘴/咀」而教人改用鳥嘴的「喙」,只會讓學生感到啼笑皆非,徒增學習台語的困擾。當人們已習慣使用「打」字作為台語的pha,台語學者們就不要再搬出扑、拍等字詞來代替「打」。當貨幣的「十元」已被認同為台語的tsap-koh,就不要再教人寫為「十箍」。 最後再討論一個字:「未」,此字在台語文讀為bi(如未來/未知),白讀為bue或be,有二義:一是「尚未」(如「猶未」,讀iau-bue),二是「不會」(如「台語講未輪轉」,讀dai-gi kong bue lin-deng),這些不同語意只要用一個簡單的「未」(bue或be)就能表達得很清楚,何必再編造「袂」、「上勿下會」這些不相干的字眼來加重學生的負擔和學習台語的困難呢? 關於同音字,本文指出若有正當的本字可用,就不要使用同音字,例如「這tsam仔」,其中tsam的本字就是「陣」,台華同字同義,不但彰顯台語的文化傳承和源流,而且有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那就不要使用不相干且不得體的同音字「站」來取代「陣」,以免產生負面效果。 最後,筆者建議台語研究應該注重跨語言及跨領域比較研究法。例如本文運用華台轉音規則的比較研究,得知tsam的本字就是「陣」,以及du的本字就是「抵」等等。不但華台轉音可作比較研究,而且台語本身的發音規則或準規則,台語與客家台語、平埔族語和廣東話,以及台語與日語、越南語、韓語等漢字系統的外國語,亦可作比較研究,從這些比較研究中,我們可以追縱到一些正確的台語語源和本字(例如從台語與越南文的比較研究可佐證「別」字確是台語bat的本字)。 尤有進者,一種語言的形成,跟社會、經濟及文化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閩南語的語源研究不能只侷限於古代辭典的引用及古書的考證,而且應從閩南地區(或河洛地區)與中原主流文化的互動中去探索某些閩南語詞的可能來源。 例如本文所發掘的閩南台語「爻」和「雙頭無一爻」,必須從宋朝或更早期對易經哲學的研究及其對閩南語/河洛語的可能影響去推斷其起源。又如本文提到的閩南台語的諸多仿音詞(如亂彈、阿娘、博、嚴),從古代辭典及古書是不可能得知的,必須考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交流互動才行,例如北方戲曲流傳到河洛或閩南地區,可能使當地人仿效戲曲裡的某些語音。這種情境也發生於早期台灣與法國、西班牙、荷蘭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帶來了雪文、三貂角(讀sam-diau-gok,即聖地亞哥)等台語對西語的仿音。總之,跨語言及跨領域比較研究對台語語源的研究有其重要性,可彌補古代辭典及古書考據的不足。(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陳玉璽
2022-04-05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台灣的閩南語(通稱台語)目前面對著兩項挑戰,一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世代,願意學講台語的人口似有下降的趨勢;二是如何建立台語的書寫系統,把台語從日常生活的口語溝通工具提升為知識文化的載體。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從「陣」到「湊陣」VS.「鬥陣」 有正當的本字不用而要用不相干的同音字,是台語研究上一個值得檢討改進的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讓人感到台語缺少語言文化的傳承和源流,是隨便拼湊的一種不入流的方言。這裡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華語「陣」字在台語文讀為din(如「湊陣」,見下述),白讀有二音:一是tsun,指涉風雨或聲音短暫持續(如「一陣風」),二是tsam,指涉某一小段時間(如「這陣仔」,讀tsit-tsam-a), 此二者都是台華同字同義而不同音,本來無事,但教育部卻特別以該部名義「推薦」,說華語的「這陣子」在台語應寫為「這站仔」,為什麼呢?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的用字解析說:「用「站」表示(華語的)「陣子」不但容易見字讀音,而且,又是小學生都認識的常用字,是tsam理想的用字選擇。」教育部用這種取巧的方法教育我們的小學生,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尤有進者,該部「推薦」把華語的「陣」字寫為台語的「站」,學界有人遵從,有人反對,因為「站」沒有時間意涵,主張改為「暫」才合理,可見教育部主張把「陣」改為「站」,恐會引起台語教學的混亂,有必要檢討改進。再者,該部學者認為「陣」字在台語不能讀為tsam,恐怕是因為他們不去作比較研究。請問「針」字在台語不是讀為tsam嗎?「參差」一詞在台語不是讀為tsham tshi嗎?華語母音n在台語轉讀am的字詞更是多到數不清,如此簡單明瞭的華台轉音規則或準規則,為何視而不見而偏要採用「容易見字讀音」的同音字? 說到「陣」,就想到台語的「湊陣」(讀dau-din),「湊」的台語白讀為dau乃符合華台轉音規則或準規則,是台華同字同義的又一例(詳見下述)。但教育部的辭典認為「鬥」才是dau的本字,故應寫為「鬥陣」而不是「湊陣」,因為古文的「鬥」有接合的意思,而「湊」在台語白讀chhau,不讀dau。 筆者對此作了考查,發現「鬥」在古文的接合義僅限於木頭器具及建築結構的榫孔接合,即「鬥榫」,並不適用於人事上的接合或湊合;而現代的建築業連榫孔接合也不再使用「鬥」字,而改用「接榫」;古文的「勾心鬥角」本是指宮殿建築的榫孔接合,但是,如所週知,現代已經失去這個意思,現代的「鬥」純粹是指涉鬥爭/戰鬥。在此情況下,如果再用「鬥」表達人事上的湊合,如「鬥陣」,會有兩個不良後果,一是令讀者覺得隨便使用同音字,以及台語是隨便拼湊的方言;二是dau-din本來帶有友好相聚的正面意涵,使用「鬥」字便破壞了這個意涵,反而產生勾心鬥角的負面感受。 接下來,筆者要從跨語言比較研究來辯明「湊」就是dau的本字和語源:第一,華語說「湊熱鬧」、「湊一千元」以及上文提到的「隨便拼湊」,在台語分別是「dau鬧熱」、「dau一千元」、「靘彩dau-dau-e」,你能說「湊」字不是台華同字同義嗎?台語的dau明明就是「湊」的轉音呀。 第二,比較探究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華語的朝/綢/稠/籌/躊/罩/晝…….,在台語讀為diau、diu或dau 。尤其最後二字「罩」及「晝」都是讀dau(中午在台語是「中晝」diong-dau),這些都符合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湊」字也是一樣。「湊」在中國大陸的《彙音寳鑑》等閩南語辭典裡,讀為chho 和chhau, 沒有dau音,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武斷「湊」不可讀為dau。 依照上述的轉音規則或準規則,「湊」在台語白讀為dau, 乃是符合規則或準規則的,何況上述「湊熱鬧」等三例句的華台比較顯示「湊」是台華同字同義,而dau就是「湊」的轉音。再說,中國的《彙音寳鑑》等閩語辭典雖然有它們的價值和貢獻,但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古籍的鑽研和考據,沒有跨語言比較研究的見地,例如它們連本文前述「賭博」的「博」都寫成「賭」而規定訓讀為bua,不知bua是華語「博」的仿音;它們連「別字」(識字)的「別」(bat)也寫成「識」而規定訓讀為bua, 不知閩南語的bat就是「別」的白讀音。 或許是受到這些中國辭典的影響,台灣的台語學界至今仍有人用影片教大家把台語的bat寫為「識」。如果台語的本字可照搬華語,那又何必辛苦研究台語的語源呢?台灣的台語研究必須開創新格局,不宜拘泥於中國古老的研究法,否則無法窮究台語的真正語源和本字去建立一套正確、務實和合理的台語書寫系統。(待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陳玉璽
2022-04-05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三)
台語的語源研究有一種捨易求難、捨平實求僻異的傾向,筆者建議揚棄這種不務實的作風,並注重跨語言比較研究,期能建立一套平實得體和新頴活潑的台語書寫工具。圖/為市面上學習台語的書籍截圖 仿音「博」vs. 同音字「跋」 教育部的辭典說,賭博的「博」字在台語是「跋」,讀bua. 台語學者劉建仁先生指出,「跋」是仆倒在地的意思,跟賭博無關,賭博的博在台語的本字就是「博」,白讀bua。 筆者完全贊同劉氏的見解,並想要在此分享一個在台語研究上尚未被觸及的課題——仿音。閩南語(或更早的河洛語)有些詞彙是脫離本語的讀音系統,直接仿效當時的北方話(猶如現代台語的「落跑」,讀lau-pau, 是仿效華語的讀音)。例如老一輩人稱呼母親為「阿娘」(ah-nia),這個nia並不是閩南語「娘」本有的發音,而是仿效北方人對母親的稱呼——「娘兒」(nia, 捲舌)。再者,「博」字在閩南語正讀為phok, 如博愛、博士…..,只有賭博的「博」字改讀bua, 是仿效華語的「博」(buo),稍微變音。 這裡有兩個問題要問:第一,仿音乃是台語研究上名正言順的課題,為何台語文化學界不去探討研究?是因為眼光只侷限於傳統的古籍考證而不重視跨語言的比較研究嗎? 第二,台語「博」字白讀bua是仿華語的buo音,台華同字同義又同音,把「博」當作本字乃是名正言順,且可增加學習台語的方便性和趣味性,但教育部的辭典捨此而不由,偏要採用「跋」這個跟賭博風馬牛不相及的同音字,這樣不是會增加台語教學的困難和障礙嗎? 「絚」vs.「嚴」的省思 另一個重要的仿音字是「把門關緊」的「緊」,台語說為an,漢字怎樣寫?教育部的辭典寫作「絚」,這個古字讀geng,有大繩索及「急張絃」二義,後一義也只有一本古書的註釋這樣說(急張絃),沒有一本古書說此字含有「門關緊」的意思,而geng的發音也與an相去甚遠;筆者查閱過一些台語詞典,也都沒有接納「絚」作為台語an的本字。教育部的辭典採用「絚」字,即便有古籍的依據,但使用這類一般人不認識的古字作為台語的本字,恐怕無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 台語的語源研究有一種捨易求難、捨平實求僻異的傾向,筆者建議揚棄這種不務實的作風,並注重跨語言比較研究,期能建立一套平實得體和新頴活潑的台語書寫工具。 茲以台語的an(華語的「緊」)為示範,根據以下比較研究,筆者判斷an是北方話「嚴」的仿音,因此建議台語學界採用「嚴」作為台語an的本字,會比「絚」更有助於台語的學習和推廣。第一,多年前筆者在日本東京的書店翻閱幾本中日辭典和日中辭典,發現都把「門關緊」的「緊」寫為「嚴」,後來在香港三聯書店買到中國大陸編纂的兩本辭典,也都使用「嚴」字取代「緊」,可見在中國(至少是北方),「把門關嚴」是很流行的華語,而日本的漢學家們也要求學習中文的日本人學講「把門關嚴」。在此情況下,古代的閩南語(或河洛語)仿效「嚴」的發音,稍微變音為an,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比較華台讀音轉換的規則或準規則,華語的母音ian轉成台語時,除少數例外(如鹽字母音轉讀iam),大多數若不是照讀母音ian(如煙/延/天/年/言/宴),就是轉讀為an(如顏/雁/言/間/簡/揀/閒/牽/限/延),顯示華語「嚴」轉讀為閩南語的an乃是符合規則或準規則的。 第三,請注意上述轉音舉例最後一字「延」,在華語是與「嚴」同音,轉成台語也跟「嚴」一樣可白讀為an(台語「延」an讀第六聲,同於台語「雁」的母音),由此佐證「嚴」應該就是閩南台語an的語源和本字;換言之,這個an是北方華語「嚴」的仿音(稍變音),情況跟「延」很類似。(筆者按:台語「延」白讀為an,是傳統閩南語的一個變音,意思是請求對方(如債權人) 寬延期限,教育部的辭典寫為「限」,恐怕是誤解,因為「限」與「延」意思相反。筆者曾諮詢過幾位諳熟台語的前輩,都說「an三工」意思是請求寬延三天,應寫「延」字才對,若寫成「限三工」,意思就tsau-jing-a (走精矣!)。 學界若願意研究仿音的課題,會發現台語有很多仿音詞,其中一部份是仿效日文和西文的語音,例如「雪文」(讀suat-bun, 變音為sap-bun)是在日治時代或更早期仿效法文的savon(肥皂),「案內」(台語讀an-nai)是仿效日文的詞語及讀音,tomado(蕃茄)是仿效日文的外來語……,這些是福建閩南語所沒有的詞彙。 然而本文所探討的仿音聚焦於閩南語對華語的仿音,除上文的案例外,還可再舉幾個例子如下:(1) 閩南台語的「彈」字文讀為dan(如炸彈),白讀為ndua(如彈琴),但北管音樂的亂彈戲則必須讀為lan-than(音同華語說「覽壇」),這裡「彈」讀為than乃是模仿華語的發音。(2) 閩南台語的「答」字讀為dap(如回答/答案/答應),但「答應」的「答」另可讀為da,說成da-ing, 在口語中比dap-ing更上口,這是對華語「答」(da)的仿音。 (3) 閩南台語的「打」字文讀為nda(一打鷄蛋),白讀為pha(如打人),但另有一個仿音da,用於「不打緊」(m-da-kin, 低短音,意思與華語相同,即「這且不說」)、「打油」(早期台灣買食油必須自帶空瓶,店家把油打進瓶子裡,台語說為da-yu,這個「打」字是台華同字同義又同音,讀為da是仿效華語的發音)。由此看來,上文所探討的「博」(bua)和「嚴」(an)等仿音乃是名正言順的台語研究課題,不應被輕視和忽略。(待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四)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二) 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一)
陳玉璽
2022-04-05
蔣萬安不要數典忘祖
蔣萬安原本姓章,是他祖母的姓,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目的,後來改姓蔣。 傳統的姓,其實是男性中心父權社會的產物,在性別平權的時代,父系、母系都是祖先,從遺傳學看,更是如此。 原來從母系的姓,卻刻意要改成父系的姓(但是蔣經國日記中否認其血緣關係),分明是不把母系祖先看在眼裡,簡直數典忘祖! 我在這裡做過示範給原來的章孝嚴、章萬安看: 以下的圖表,是我的「祖譜」(pedigree chart)(請注意,是「祖先譜系」,不是男性中心的「族譜」)。我追蹤我的五代祖先,男祖先、女祖先並列。任何一個格子,不論查不查得出姓名,都是祖先,缺少任何一個,就沒有我。我的眾祖先們有很多姓,豈只李姓才是我的祖先? 我們應該建立兩性平權的祖先觀。 而且我的眾祖先中,也有在地平埔族,也是我的祖先。所以也要建立原漢並重的祖先觀。(詳參李筱峰69回憶錄《小瘋人生》) 順便回應那些侮辱我們台獨人士是「數典忘祖」的人,我來和你們比賽看看誰能列出五代祖先的名字比較多,看看誰比較數典忘祖?
李筱峰
2022-04-05
稱讚比普廷殘暴的蔣介石 該被徹底唾棄
國際因俄軍虐殺平民而義憤填膺。在75年前的台灣街頭,蔣介石授意國軍對台灣人民的虐殺是上百倍於烏克蘭。 沒想到蔣萬安竟對此洋洋得意,說蔣介石為台灣民主打下基礎。這種說法,與支持普廷有啥兩樣?
曾韋禎
2022-04-05
前女副總統心情差 - 為什麼不是「喊給習近平聽」?
台灣所有外交官,不論什麼顏色,基本上都有一個共識:中國武力併吞台灣的野心是台海和平受到威脅,甚至破壞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認知,凡屬自由民主世界的國家都有同感、甚至擔心。 例如,2019年1月16日,德國外交部部長馬斯(Heiko Maas)在國會就公開宣示「無法接受中國武嚇台灣」的話,而這點也是美英法日等自由世界主流國家的態度無誤。 今天任何一位台灣的總統,面對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若只會自動繳械,跪求和平,則不但求不到和平,更只會強化中國發動侵略台灣的戰爭。古羅馬人早就說過: 「若要和平,就要有應戰的準備。」(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這句話,人類歷史一再應證屬實,我甚至可以用個歇後語來形容: 「前女副總統心情差 - 呂氏(屢試)不爽」。 戰爭威脅和平,始作俑者是中國、是中共、是習近平。因此,好歹,公平點,要和平、反戰爭,那不是應該對著「習近平」喊話才對嗎? 我今天才分別和德國兩個執政黨的國會議員,一社民黨,一綠黨,就俄國侵略烏克蘭談中國武力威脅台灣一事。他們都擔心中國的霸橫,為自由民主的台灣擔心及打氣。 然後,卻看到這則「倒果為因」的求和反戰之論述,實在令人搖頭不已。 此外,現代戰爭之進行,也不僅侷限於槍炮。不管是有意,還是無知,她的論點已經是中國對台認知戰的一部分了。 照她的説法,我們這些駐外的台灣外交官都在作破壞和平的工作,而駐在國的官員、議員、媒體、民間人士不就全都在幫台灣破壞台海和平了?! 最後,當然,還是不能忘了謝謝她。 謝謝她,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對中國提高警覺以及為台灣作外交的鬥志! *** 報導後面輕描淡寫,順便提了「習近平」,更見其心虛。 https://www.storm.mg/article/4272287 STORM.MG | 作者:風傳媒 「喊給蔡英文聽!」呂秀蓮發動和平大遊行:別人子女會因三軍統帥喪命-風傳媒 俄烏戰火持續延燒,連帶讓台海局勢備受關注。對此,前副總統呂秀蓮於臉書表示,最近她到宮廟參拜,晤談後發現宗教界都擔憂戰爭發生,因此討論後決定在5月14日下午舉辦「和平愛台灣」大遊行,展開1場由各宗教主持的和.....
謝志偉
2022-04-05
«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楊黃美幸家族傳奇和彭明敏
曹長青
美兩州長先後訪台 AIT粉專:展現日益熱絡的美台關係
自由時報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中國對台滲透統戰無孔不入 賴清德:盼朝野支持國安十法修法
陳政宇
九二共識、一中原則 賴總統:無法得到和平
黃靖媗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