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觀點

《救亡圖存獻議》雷震

《救亡圖存獻議》雷震

來自中國浙江省的雷震,對台灣的民主運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台灣的獨立自主,也發揮暮鼓晨鐘的作用。 今天是雷震的冥誕,他出生於1897年的今天(6月26日)。中國浙江長興人。 雷震原本出身中國國民黨權力圈,但是因為他留學過日本京都大學,受過民主憲政思潮的薰陶,以致後來在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觀念上,與蔣介石分道揚鑣,終而得罪當道而遭陷害。 1949年底﹐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雷震、胡適等人創刊《自由中國》雜誌,成為195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的主流機關刊物。這本以反共起家的知識份子刊物,到了1956年10月31日因推出「祝壽專號」,為文對總統蔣介石及國民黨提出檢討和建言,觸犯蔣介石,開始受到打壓。但是他們不改知識份子本色,對時政繼續提出系列批判。甚至公開反對蔣介石違背憲政原則要三連任總統。 1960年雷震更結合以地方選舉出身的台籍精英郭國基、郭雨新、吳三連、李萬居、許世賢...等人,準備籌組新的政黨「中國民主黨」,最後遭蔣介石逮捕下獄,判刑十年! 雷震坐滿10年的牢獄,他在獄中所寫的400萬字的雷震回憶錄遭軍人監獄沒收焚毀!專制政權之蠻橫,可見一斑。 雷震出獄時﹐正值台灣的外交挫敗之際。1971年蔣介石政權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雷震雖甫出獄﹐但仍未死心,於1972年元月上了一份萬言書《救亡圖存獻議》給蔣介石總統,提出10項政治興革方案。其中首項建議─「從速宣布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以求自保自全,並安撫台灣人,開創一個新局面。」 雷震在建議書中說: 「我們今天統治的土地,本來叫做『台灣』,今將『台灣』二字放在國號裡面,那就不是神話了。我們今天有一千四百萬人民﹝按當時人口﹞,我們以台灣地區成立一個國家,乃是天經地義、正大光明之事…」 這項建議當然不為主張「漢賊不兩立」的蔣介石所接受。 8年後,1979年3月7日,雷震病逝於台北。此時正是美國與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斷交的兩個月零一週之後。 堅守民主法治,崇尚自由人權,又務實遠矚的雷震,是知識份子的典範!  
李筱峰 2023-06-26
當習近平想到普廷

當習近平想到普廷

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日前突然砲口對內向莫斯科進軍,意圖「清君側」的行動引發世界關注,雖然後續並未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其首領也已交出兵權並前往白俄羅斯,但未來發展仍將為各國高度關注,特別是中國。 畢竟,普廷與習近平在國內的權力結構上高度相似。皆為大權在握,任期可以隨意延長的獨裁者,兩人也都沒有指定或公認的接班人。權力高度集中化的結果,就是一旦獨裁者的權威或安全被挑戰,付出的代價就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動亂。 事實上「瓦格納集團」這次行動,提醒國際社會思考一個過去被公認為發生機率極低,因此缺乏討論跟準備的情境,也就是一個沒有普廷的俄羅斯,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同理,一個沒有習近平的中國,又會變成什麼樣子?諷刺的是,正因為習近平是獨裁者,想在中國討論這個問題,肯定難上加難。 今日普廷所遭遇到的困難,不論是攻烏不順、國際制裁,還是出現窩裡反,習近平看在眼裡,想必點滴在心頭,並成為北京當局日後思考台灣事務時揮之不去的夢魘。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黃惟冰 2023-06-26
侯友宜批台獨 那孫中山…

侯友宜批台獨 那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在台灣大學「2024校園總統馬拉松」論壇回答學生提問時表明:中華民國憲法中沒有「台獨」兩個字,如果有本事,請「台獨金孫」來改!一句話道盡侯友宜缺乏理想與願景的人格特質,毫無領袖魅力,「服從」的DNA只適合「執行命令」的工作,格局完全不適任臺灣總統一職。   侯友宜19日晚間參加「2024校園總統馬拉松」論壇(圖:侯友宜臉書)   謹遵憲法行事自然不會有錯,但憲法沒有明定的事並非不能做,端看民意之所趨,更能大刀闊斧開創新局。倘按侯友宜的邏輯,當年清朝律例絕對沒有「民權」兩個字,國民黨先知孫中山先生號召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行為,鐵定會被侯友宜視為十惡不赦欲除之而後快之人。「侯捕頭」的服從性格,讓他的眼界就如同燕雀般安知孫中山的鴻鵠之志,鼠目寸光的人不會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自從一九九六年台灣民主化之後,各項統獨民調都趨於認同獨立自主選項,縱使中華民國憲法沒有明文規定「台獨」,但歷屆總統參選人無不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憲法並沒有侯友宜所稱要「讓兩岸穩定」的字樣,唯有「敦睦邦交」的規定,侯友宜豈能「違憲」擴大解釋或自行解讀。 事實上,總統參選人本著獨立自主的精神及以平等互惠的原則,讓兩岸穩定及促進區域的合作,是台灣人民之所欲;但參選人不能無視中共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威脅,更不宜淡化台灣主權或反對台灣獨立自主,企圖博取中共領導人的認同。 台灣每屆總統大選都希望選出「有本事」的人來帶領國家走向世界,每一位參選人也都無不卯足全力向選民証明自己的本事。然而侯友宜參選迄今,不僅沒有展現其經世治國的本事,更沒有承擔或面對台灣未來不確定選擇的勇氣與意願;總統參選人如果無法展現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謂第一美德的勇氣,「不害怕去做應該做的事」,就無法將「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信念,帶領民眾堅持走台灣獨立自主的路。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言:「領袖是希望的化身」,領導者就是散播希望的人。台灣總統大選不僅僅是選擇參選人福國利民的政見,更是選擇參選人的理念與願景,就是選擇台灣的未來!如果參選人缺乏遠大目標,又缺乏兩岸及外交事務的論述能力,遇事左閃右躲不敢直球對決,凡事沒有主張也沒有態度,只有口號「侯侯做代誌」,這樣的參選人民調墊底也是剛剛好而已! (作者為台灣政府前駐美加人員)
孫國祥 2023-06-26
談游錫堃直航與那國島

談游錫堃直航與那國島

立法院長游錫堃七月四日將從蘇澳出發,以推動兩地觀光為名,直航前往日本與那國島,然而為避免地緣紛爭,此次行程將未有媒體即時公開,那問題就來了,與台北直線距離約一百六十公里的與那國島,這單純踩線之旅紛爭何來?答案就在沖繩問題之於台海爭端的特殊性。 立法院長游錫堃(左)7月率團往返日本與那國島,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右)等日本國會議員將前來迎接。(資料照)     日本共同社六月九日報導,沖繩知事玉城康裕(丹尼)攜帶請願書造訪日本防衛省,表達反對部署長程導彈之意,藉此避免台海戰爭波及沖繩。眾所周知,解放軍要進入西太平洋,只有兩個捷徑,一個是台灣南端的巴士海峽,另一個就是台灣東邊的宮古海峽,而玉城康裕反對的,就是三月份陸上自衛隊剛在石垣島所成立的導彈部隊。縣知事的擔憂可以理解,游院長在此時前往西南熱區,地緣矛盾自然難以避免。 六月初習近平參觀中國國家版本館時,新聞特別點出明抄本的「使琉球錄」,當大家只關注「釣魚台」在這套文本的角色,卻忽略習提醒中華王朝與琉球的朝貢連結,其目的何在,這是威脅還是預告?「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與解放軍的軍事競爭還真的是看不到盡頭。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施雅軒 2023-06-26
談柯文哲與年輕柯粉

談柯文哲與年輕柯粉

最近數份民調,柯文哲已經穩居第二,新竹市「林耕仁現象」正在形成中──選民因厭惡藍綠,而讓更無能、更有爭議者當選的可能性在上升中。 外界擔心「換柱」及「成為第二個林耕仁」?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6/24到新竹市議會強調,只有自己不斷強大,才會受到尊重。(記者洪美秀攝)   柯文哲民調竄升的原因,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因為厭惡某一項人事物,而誤以為最會批評這項人事物的人就是最好的選擇。加上民進黨的性騷事件跟侯市府餵藥幼兒事件,使得一些挺柯選民忽略了柯八年執政一堆離譜的作為。而他滿口唬爛理論,結合網紅的行銷方式,多少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因為年輕人剛離開象牙塔,還停留在崇拜大學教授的階段,不知道「執行力」的重要性。柯就像《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所說的「教鳥怎麼飛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這種執政滿意度經常性墊底的政客還開辦「國政訓練班」,難道是要教其他政治人物怎麼樣把民調做到最低嗎? 對於柯文哲明顯的罩門:反反覆覆的雙標,以及沒有執行力,我認為民進黨可以邀請網紅、意見領袖等,以一分鐘的短片或梗圖,說明國政決策的複雜,不是找黃國昌做法務部長,館長做國防部長,像搞走鐘獎一樣的打嘴炮就可以成事的!例如一個快蓋好的大巨蛋交給柯文哲,從弊案不能蓋,到偷偷蓋,到停工,到要卸任前趕工,反反覆覆搞了八年還搞不定。相較於蔡賴政府是用五+二、六大戰略產業增加稅收,讓低收入免稅、普發現金和還債,柯則是用毫無建設,犧牲教育、捷運安全預算來還債。 日昨一篇「白色民粹浪潮的造浪真相」投書,讓人警醒:煽動選民對藍綠仇恨的民粹,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煽動者繼任後反反覆覆沒有執政能力,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就會像柯文哲執政下的台北商圈一樣,一個個的沒落下去! (作者為作家,著有《你一直被呼攏的事》)
魯伯非 2023-06-26
普京末路的開始

普京末路的開始

06/24/2023星期六 在強人普京的治理下,俄羅斯居然會發生軍事政變是無法想像的事,不過在發生後不到一日就「結束」了,發動政變的瓦格納僱傭兵首腦Veygeny Pregozhin 埔里格津宣布,為了避免流血,終止向莫斯科進軍的行動,這時他們距離莫斯科只有120英里。埔里格津願意這樣做是因為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居中達成協議,莫斯科同意不對埔里格津實施任何懲罰。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東部時間今天上午在電視上形容瓦格納這次軍事行動是叛國行動,主事者及參與者都將受到懲罰。不過之後就傳出特赦消息,協議中並保證埔里格津的安全,讓他在白俄定居。至於他的追隨者全部都有權利選擇加入俄羅斯正規軍隊。(下:普京在電視上顯示的愁容。下右為華格納首腦埔里格津檔案照。) 瓦格納是一隻目前有兩萬五千士兵的軍隊組織,過去16 個月協助普京參與烏克蘭戰爭,是普京一個得力助手。不過埔里格津對於俄羅斯國防部長Sergei Shoigu就諸多批評,指他錯誤領導,供應彈藥裝備都欠缺計畫,甚至指責軍方誤導讓俄羅斯進入與烏克蘭的「戰爭」。昨日他更指責國防部長下令用火箭砲攻擊他的部隊,死了兩千人,於是他的軍隊先是佔領南面的城市 Rostov-on-Don,之後率領坦克車北上直驅莫斯科。 下圖是埔里格津的瓦格納部隊在占領Rostov之後向北進軍的路線圖,到達地點距離莫斯科只有125英里。地圖左下大片土地是烏克蘭 Ukraine,左上是白俄羅斯 Belarus。   目前不知道埔里格津的下落,一般人對於普京保證他的安全也有疑慮。不過他與普京有20 多年私交。過去埔里格津犯過搶劫襲擊等罪名,服刑12 年後獲釋,之後經營餐館時與出任莫斯科副市長的普京結交,利用普京的地位,包辦了克里姆林宮的食物外包生意,成為巨富。所以他也被稱為「普京的廚師」,因為這種關係他在俄羅斯的地位就水漲船高。 埔里格津本人有黑暗的背景,他的部隊中的士兵也同樣具有黑暗背景。據說因為俄羅斯青年在烏克蘭的死傷慘重,埔里格津到俄羅斯監獄中招募士兵,允許他們只要願意服役就可以特赦。據稱他前後招募了五萬士兵,其中四萬是罪犯。不過他的部隊也是死傷慘重,其中單單在Bakhmut一役中就死了一萬,所以普京也知道埔里格津的貢獻。 但是這一次的「政變」對於普京政權是極大打擊,特別是在目前與烏克蘭的戰爭節節失利之際,此外這次埔里格津的部隊一路上受到不少國民歡呼,普京是否會看舊情網開一面?雖然埔里格津此次針對的目標似乎是國防部長,但是對於普京的統御能力震撼力量不容忽視。據稱今日上午,普京一度逃離莫斯科,此外莫斯科外的道路多處被軍隊故意破壞,用挖土機挖出一個個大洞,以阻止埔里格津的部隊進入莫斯科,可見其如臨大敵的緊張氣氛。 也許普京度過了這一次的軍事政變的危機,但是很多人預言這也是普京的末路的開始。同時對於這世界上其他類似的獨裁暴君也都是一個警惕。一意孤行是有後果的。
袁曉輝 2023-06-24
現實感需要基於合理的環境條件

現實感需要基於合理的環境條件

當然這是馬後炮,可是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是看不到各種背景資料,無法推估雙方勝算的,例如正常人都會假設軍頭都起兵造反了,那麼首都應該早就安排好內應跟合作者,否則他怎麼敢?然而我們在當下不可能曉得有還是沒有、有的話是誰,而這些事情會對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當下發生了什麼只有事情結束之後資訊公開了才說得清楚。 打仗這種事情不是在打電玩,財政後勤都不用管,瓦格納集團沒有自己的地盤,這個意思就是它的彈藥補給後勤物資只能依靠俄羅斯國防部給予,只要俄羅斯國防部拒絕輸送的話他們幾天就會補給耗盡,這點俄羅斯境內所有的軍隊指揮官都能看出來,因此如果拖下去變成長期戰,普里格津不太可能得到軍方的支持,而在叛亂這種事情上面沒有畫三角形空間,軍方將領沒有支持國防軍就是等於支持叛軍,只要進入對峙狀態瓦格納集團會在很短時間就被剿滅。 這個前提大家都懂,所以昨天才有很多分析認為他已經拉攏了部份軍頭陪他造反,推理依據依然是:假如沒有的話,那他怎麼敢? 既然事後看,這點我們事後才能曉得,並沒有外部軍閥陪他造反,那他的勝算就只能是快速進軍拿下首都的領導集團,以他們作為傀儡組織新政府,普里格津自己是缺乏這個地位跟威望的,由他來當領袖全國山頭都會不服,那就進入割據分裂時代了,但是讓有足夠威望的人作為檯前人物還是有可能的,可是高層也一下子全跑光留一個莫斯科給他了。 問題是他要莫斯科幹嘛?上帝有規定誰控制莫斯科全國軍人公務員就得聽他的嗎?沒有啊,這時候他中央沒有大家一開始猜的協助建立新政權的合作者,外面也沒有大家一開始猜的共同造反的軍頭,如果還交火攻佔莫斯科,等待他的就是不可能赦免的叛國罪,而且不太可能活過三個月,那趁罪名還沒坐實臨場認輸自然也是一個選擇,雖然很跌破大家眼鏡至少可以活得比上面一種情況久。 至於說一路打下去什麼的,內部莫斯科沒有合作者,外部軍頭沒有盟友,補給也被切斷,那就只是一批流寇而已怎麼打?所以什麼給了夠多好處安撫他之類的也不用聊了,這時候他的情況沒條件討價還價,普丁給的籌碼就是他的性命,用不著給更多東西,真要說,什麼都沒準備好他居然敢兵變就超乎所有評論者的意料。 現實感需要基於合理的環境條件。
周布雅 2023-06-25
哥布林 柯布林

哥布林 柯布林

每次看到柯粉說柯文哲最大優勢是沒有政治包袱我就想笑。哪沒有?台北墊底政績就是他最大的包袱。第一任能看的拆橋跟世大運,哪個不是民進黨班底做的?他自己光是撤掉垃圾桶就足以讓人看清這個人作秀本質:人民生活方不方便他根本不在意,帳面好看就好。這包袱還不能怪別人、怪歷史因素,只能怪他自己根本就價值偏差。這種人,你要給他當總統? (比起來蔣萬安光是設回垃圾桶,就讓我決定半年都不罵他。政府就是要解決公共利益的問題,有副作用也要擔起來!有人偷丟家庭垃圾根本不該是裁撤垃圾桶的理由,否則有人闖紅燈是不是乾脆封路要大家不准上街?這種只為了政府方便、省錢的獨裁者思維,竟然以「環保進步」包裝,對人民道德勒索,然後有一堆柯粉稱讚,根本荒謬!) 然後疫情期間整天跟中央叫板,為了證明自己比唐鳳天才,硬是在中央口罩系統之外搞個口罩販賣機,最後證明是笑話。然後一天到晚亂講疫情預測來引起恐慌,後來幾乎都證明失準,這些柯粉難道都不記得?一直到現在還繼續捧他,只因為他高學歷? 欸,他都幾歲了,不是孩子了,有學歷卻沒實力,這種學歷有什麼用?他跟陳佩琪兩個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結果疫情期間竟然用疫苗大做文章,陳還甚至故意帶風向,一度表示自己不想打已進口的疫苗、說別人跟風可笑。這種為了政治鬥爭泯滅專業的作為,算什麼超越藍綠的醫界清流? 同婚也是,柯粉整天在那邊說提修憲的是台北市政府,所以柯才是同婚最大功臣,聽到這種講法我都快要瘋掉。面對這麼有爭議性的進步性議題,一個政黨要做的,應該是有明確立場,然後盡力去跟人民溝通。同婚公投時,民進黨出力出到背上插滿箭,柯文哲呢?只說「我反對你們,還是給你們上街的權利」,然後之後看風向不對,又出來解釋說自己投的是廢票。他在過程中到底做了什麼?有試圖努力改變台灣社會嗎?連呼籲自己支持者支持同婚都不敢,結果最後民進黨推過了,柯粉還敢跑出來收割?這真是不要臉的極致! 更不提他為了政治利益,整天跟有黑金背景的人站在一起,選上難道不用還人情?這些人只要任何一個跟蔡英文有瓜葛,柯粉絕對照三餐罵,結果柯文哲本人這樣做,就當沒看見!?跟黑金糾纏不清,這不是包袱是什麼? 還有,柯文哲每次遇到重大議題就模糊以對,試圖兩面討好。2021柯文哲說「個人不支持重啟核四」,今年五月又說「核四廠蓋也對、不蓋也對」,所以到底是怎樣才對?你不能只大聲批評能源危機,面對解決方案卻立場搖擺。核四到底要不要重啟?支不支持核能?支持的話核廢料要放哪裡?這些都不回答,結果一堆人說他說話中肯務實?務實在哪裡? 這次也是一樣,支持服貿的風聲放出來又不敢承認,一下說什麼只反黑箱不反服貿,現在又扭扭捏捏在那邊講什麼唉唷「我只是在內部政策討論,怎麼被爆出來」。所以呢?內部討論後,你到底支持不支持?講。出。來。啊!!一個總統候選人,這種重大政策怎麼可以沒有立場? 柯文哲昨天面對媒體詢問服貿,又是一貫伎倆,生氣表示這是民進黨假新聞、抹黑抹紅——他是不是以為這樣就可以再一次逃避表態,成功蒙混過關?民主政治的基本核心就是「可究責 accountability」,柯文哲連要做什麼都不說清楚,柯粉還在「沒有政治包袱,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這就是不對的,等於是給柯文哲一張空白支票。 民主政治,應該是候選人在選前提出清晰而完整的願景,當選後選民才能客觀檢視這個人是不是有達成承諾——而不是像柯文哲一樣,動輒前後矛盾,含糊不清,這樣是要怎麼監督?還是柯粉覺得柯文哲根本會引起國安危機的政見——像是每年中國國慶用網軍去攻擊中國政府網站——超棒?因為沒有包袱,所以柯文哲來做就不會有挑釁中國的問題? 對稍微有點記憶力、平常有在關心政治的人來說,柯文哲這些斑斑劣跡,當然全部都是包袱!就只有這些柯粉還在那邊「柯文哲沒有包袱」、「阿伯清流」、「柯P政治素人」。 拜託,柯首都市長已經當了八年,拜託不要再叫他素人了。「八年的經歷,素人的能力,墊底的政績」,你們還支持得這麼開心,真的不要怪人家叫你們柯布林! * 圖片來自 YouTube 截圖 #哥布林 #柯布林    
侯宗佑 2023-06-25
烏俄戰爭突顯柯文哲沒有國際觀!

烏俄戰爭突顯柯文哲沒有國際觀!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一年多前沒有人想過歐洲會爆發烏俄戰爭,現在也沒人料到俄羅斯內部會發生叛亂,更沒想到叛亂不到一天就熄滅。烏克蘭戰爭是台灣的試金石,可以測試候選人對保衛國家的態度,更可以考驗候選人的國際觀。 藍綠兩大黨對於烏克蘭戰爭的態度非常鮮明,民進黨推崇烏克蘭人的英勇,歌頌「抗俄保烏」的烏軍,國民黨著眼於戰爭的殘酷,主張「避戰求和」審慎處理外交。無論哪一方,看待戰爭的態度都相當合理,然而同樣角逐執政權的民眾黨,至今卻沒有一個清楚的國際論述與國家路線可供檢視。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自2020年就有領表參選的野心,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後,媒體在防疫記者會上詢問柯文哲看法,柯文哲首先回答「長期以來台灣不關心國際新聞」,接著說他「主張和平,譴責侵略」,表示俄羅斯不該侵略烏克蘭。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 這種問答模式是柯文哲的萬用句型,看似有所表態,但又毫無意義。柯文哲喜歡先出言貶低「台灣長期以來OOXX」彰顯自己清高與眾不同,接著再以普世價值虛答,避開問題癥結。 對於牽動全球局勢的烏俄戰爭,柯文哲的另一個感想是,「俄羅斯疫情這樣,還有時間去侵略人家?」如果柯文哲是普通百姓,這種水準的見解沒有什麼問題,但作為政治領袖,柯文哲所展現的不僅是認知上的捉襟見肘,還有老愛誇誇其談的人格缺陷。 任何人都有認知的侷限,偏偏柯文哲對於不清楚的事情,仍然不改大砲性格,硬要扯幾句空話來展演自己。其實,對於國內外重大議題,政治人物的確有義務向公眾表達立場,但柯文哲的意見顯示出柯文哲本人與民眾黨智庫的幼稚無知,無力對國際局勢發表有含金量的意見。 在烏克蘭撐過砲火猛烈的第一波攻勢後,柯文哲告訴媒體:「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他說沒想到烏克蘭竟可以撐超過4天,現在蘇俄尷尬了,台灣一定要撐超過4天,有本能撐超過4天,對方就慘了。 身為政黨領袖以及總統大位角逐者,柯文哲這般表現簡直慘不忍睹。其他政治領袖對於烏俄戰爭的演進,談論的是民心士氣、地緣政治、國際角力,柯文哲卻在談尷尬不尷尬。柯文哲向來以直白親切的語言博取選民歡心,但是在國家主權存亡的重要議題上,誇談尷尬不尷尬,真的是讓選民聽了非常的尷尬。 烏俄戰爭至今快一年半,世界局勢變化劇烈,但要在搜尋引擎上找柯文哲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看法,只會找到筆者前述這幾件事。柯文哲總愛吹噓自己是高學歷、高智商、最能領導台灣的候選人,是讓美國中國都能夠放心的總統,實際上觀察柯文哲,卻更像是用聯考成績掩蓋自己中年危機的怪叔叔。 縱使柯文哲善於挑撥仇恨,將藍綠政黨政治貶為惡鬥,但在國家主權問題上,卻無法用華麗的辭藻掩蓋柯文哲對世局判斷的淺薄空洞。民主選舉的理想是選賢與能,再不濟,至少要輪替制衡保持政治防腐,但輪替制衡不該是報復心態選一個歪瓜劣棗。如果選出柯文哲這樣愛講空話的總統,那台灣的未來,恐怕很難不完蛋。 (商業分析師)
林承暉 2023-06-25
瓦格納倒戈引發局勢巨變

瓦格納倒戈引發局勢巨變

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在多月以來一直因補給問題,與莫斯科發生磨擦,日前更指兵營受到俄軍攻擊而倒戈。瓦格納集團勢如破竹,極短時間內已佔領俄羅斯南部城市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 on Don)及沃羅涅日(Voronezh),直逼莫斯科大門。集團首領甚至指佔領期間沒有開過一槍,意味著集團與俄羅斯國防部有可能早已達成共識。 圖為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法新社) 然而,就在全世界都在急切關注瓦格納集團是否已開始長驅直入莫斯科之際,有指集團首領已與俄方達成協議停止進軍。不過,不論瓦格納是進是退,這次突如其來的兵變已經引發了俄羅斯內部的大混亂,其他城市的軍隊會否相繼加入反抗普廷政權的行列,甚至普廷會否被趁勢推翻,將成為未來幾天局勢發展的關鍵,也是普廷所面臨的最大危機。而在傭兵軍隊撤離羅斯托夫時,市內民眾甚至在路上企圖阻擋警察重回,與對瓦格納進城時的歡迎態度大相逕庭,反映俄國人民仍存在反對普廷不義之戰的聲音,民眾似乎並不認同普廷所指控瓦格納是「在背後捅刀」。 不論俄國內部是否會演變成軍閥割據的局面,俄羅斯目前的形勢將直接影響俄軍在烏克蘭境內的力量,有利烏克蘭軍隊的大反攻。對普廷而言,俄羅斯不可能繼續重用瓦格納,相等於大幅削弱俄國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作戰能力,而已加入烏軍陣營的自由俄羅斯軍團,以及各地勢力都能隨時能威脅莫斯科,令僵持已久的烏俄戰況來到了轉捩點,戰事或許有望提早結束。 瓦格納的行動示範了威權體制在應對突發狀況時的脆弱和低效率,同時也警示習近平在發動侵台戰爭後中國內爆的可能性。不過,隨著這次事件對普廷政權的衝擊,以及俄羅斯有更大的機率以戰敗收場,習近平須考慮中國能否在失去盟友的情況下獨自繼續對抗自由民主陣營。加上中國國內經濟危機、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習近平的時間壓力不言而喻,未必能等到藍白代理人透過勝出大選來進行「和統」,這將嚴重影響到台海的穩定,我們也應提前為國際局勢的不穩作出準備。 (台灣基進國際部專員,原籍香港)
康駿銘 2023-06-25
政治上的模糊

政治上的模糊

政治上的模糊 我們應該認真對待模糊性,尤其在政治上更是如此。 「政治上講話就是行動!所以柯布林王任何胡扯,我都當真!!!」 「本來就應該要這樣,支持或反對都一樣!」 現在台灣民眾黨看到「重啓服貿」被強烈批評,於是退回去講他們只是討論,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肯定「重啟服貿」會再被批評;否定「重啟服貿」中國會不開心,柯文哲希望同時騙到選票和抖內,他如果不受中國的喜愛,對他而言大概已經至少失去了半壁江山。 在政治上「講話就是行動」,而不是所謂的打打嘴炮而已。政治人物講話,可不是一般人。對一般人而言,有時模糊性是一種美德,但對政治人物,尤其在重大議題,絕對不是這樣。 柯文哲沒有什麼料,他除了說謊以外,另外只有一招:用問題回答問題,再拖人下水。如果問說有什麼核心價值或解決問題的細節,他完全講不出任何東西來。 世界上可能存在模糊的東西嗎?模糊其實就不存在,加雷思·埃文斯曾經證明不存在模糊物體: 1. 命題 A = B 是不確定的。 2.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B 不確定等於 A。 3. 命題 A = A 是確定的。 4.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A並不是不確定等於A。 5. 根據(2)和(4),我們可以確定A不等於B。 模糊就是不存在! 柯文哲種種的行為證明他不是一個科學家: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是怎麼死的,每年都有不同的說法;胡扯自己升等10次才成功,也可以拿來當勵志演講;是否中國要他出來選總統,他永遠都講不清楚;支持或反對服貿,他沒有明確表示;教育政策、同性婚姻、性別平等,一直到兩岸關係,台灣未來的發展,他完全保留一種模糊、想像的空間。 人們似乎對具有精確屬性的物體懷有深深的敬意,任何其他的東西都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 計算機科學當然有所謂的模糊理論,模糊理論確實涉及不確定性,但這不意味它本身模糊或不清晰。這種理論用於處理概念的不確定性和不精確性,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更直觀的方法來理解和處理現實世界的模糊現象,而這種現象在傳統的二元邏輯系統中往往難以處理。儘管模糊理論涉及不確定性,但其背後的數學和邏輯結構是清晰和確定的。 現實世界沒有那麼複雜,什麼事情的立場都是模糊的政黨或總統候選人是危險的,支持他們好像把選票投一張空白支票,柯文哲和他的黨想要怎麼搞都可以。這樣的支持者不是沒有出過社會太過天真,要不然就是柯布林,沒有正常的思考習慣。
李忠憲 2023-06-25
157是什麼?

157是什麼?

157是什麼? 看到這個數字,一般大家會聯想到什麼東西呢? 在日本,157這個數字真的有點聞之色變,學校,公司,商店各團體非常警覺,因為O157幾乎是食物中毒的代名詞,日本各地曾發生過多起學校和商店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2011年日本一家烤肉店提供的韓式生牛肉和生牛肝,導致100多人食物中毒5人死亡的嚴重後果,最後在媒體輿論壓力下,為了集中資金對受害人進行優先民事賠償,不得不申請破產,而且公司最高經營者被以業務上過失致死傷罪名受起訴。 不過,在台灣,聽到157這個數字,大多數人的聯想就不一樣了。157代表了一種話術和騙術,而且應該是現在的台灣社會非常得逞的一個奇葩例子。因為這個奇葩用一些諸如科學,教授,台大醫生的頭銜包裝後,受騙的與中老年韓粉不一樣,而是讓很多年輕人誤以為157是科學的化身。 所以我說台灣人除了那些身心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以外者,不是純就是蠢,而以往這種歸納台灣中老年齡“阿北”層的結論,在157面前的你可以發現侵蝕的是台灣的年輕人,這才是對台灣未來最具危險的信號。 中共對台灣不僅有明槍威脅,明槍畢竟吃相難看,而且成本很高,所以更有很多暗箭,台灣最薄弱的就是抵禦暗箭的能力,抵禦之前首先是要識破暗箭。 中共長期通過台灣的代理“人”進行洗腦軟操作,中資滲透半數以上的台媒,“馬桶”執政8年期間的經濟掏空台灣,重啟兩岸服貿論,真的是招招擊中台灣人的軟肋。 然而,中共眼看KMT在台灣大勢已去,KMT不僅僅是歷史上美國捧不起的阿斗,連中共都覺得KMT現在和未來在台灣均已回天無力,沒有什麼大的利用價值了,所以157才是中共最大力度培養和投放台灣的一個典型的病毒。 157在上海話裏念起來就是“要吾吃”,你不吃也會讓你慢慢的乖乖的吞下去的迷魂藥,等你迷迷糊糊了,你就被吃掉了。 2019年的香港人對臺灣人說:“我們只能示範一次”。台灣人常常盲目的起哄跟風“換人做做看”,但是事實上,很多錯誤是不可逆轉的,只有一次的機會。2024年,且記且珍重你的一張選票。 東京博士 2023年6月25日
東京 博士 2023-06-25
反對賴清德補助私大生的人,都是哥布林

反對賴清德補助私大生的人,都是哥布林

賴清德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政見,將補助私校大專生學雜費,每年二萬五千元。任何「補助國民」的政策,只要政府財力充裕,通常都是好事,任何人都不該反對。 不意賴桑一提出,馬上有人反對,而反對的理由不是不相干,就是充滿歧視,跟傳說中的哥布林沒有兩樣。 以我比較熟悉的「魔獸世界」來說,哥布林長相醜陋,算是聰明物種, 擅長柯學,哦不,是科技業。 缺點是自大眼紅、貪財自私,卑鄙無恥,為了錢什麼都幹得出來,所以挺討人厭的。看看我聽到的反對補助私大生的理由: 1.他們說:私校太多,要大量淘汰,怎能反而給補助呢? 搞清楚,賴桑拿這筆錢是要補助學生本身,不是補助學校。學校仍然收一樣的錢,只是政府補助一部分學費,可以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學校存廢,關鍵在招生好壞,招不到學生,就拿不到學雜費,政府的補助也進不到校庫裡頭。 這種反對理由,完全不相干,只因為滿腹牢騷,利不及於己就反對,沒有為人著想之心,與哥布林何異? 2.他們說:考不上國立,是學生太差,怎能反過來得到補助呢? 這反對理由,意謂拿國家福利,還得經由考試,考不好的只能靠自己。你們當台灣是封建時代的王國,政府做福利只有貴族得享,平民就沒份嗎?那投票權、參選資格、老人年金的取得,要不要也來考試一下呢? 求學不是求職,求職是賺錢,依能力和機運而有薪水不同。求學是花錢的,同樣是台灣國民,沒理由考上國立可以享用國家資源,考上私立就不能拿國家補助。你們是哥布林嗎?只准自己享甜頭,不准他人有好處嗎? 3.他們說考不上國立的人,都不應該讀大學,補助私大生學費是浪費錢? 這理由充滿歧視性,好像考不上國立的都是廢物,都沒有用,不值得政府投資。如果這說法成立,那輔大、東海、東吳、淡江等私大都應廢掉了。而國民黨連勝文畢業於輔大法律系,柯眾黨黃靜瀅是輔大新聞系,他們當初都不應該讀大學嗎? 這種國立大學的菁英主義,養出來的就是像柯文哲這種高傲自大,喜歡歧視人的哥布林,完全不了解人人都有「受教權」,人人要互相尊重的道理。這種人應該發配海外孤島,讓他們體會孤立無援的快感。 4.看媒體訪問路人,有一個說私校收費很高,想必資源很多,不應再補助學費。我的媽呀,哪來的哥布林,無知到這種程度,竟然不知私校都自負盈虧,捉襟見肘;哪像國立有政府全力出資,可以揮金如土呢? 想想,國立學校的電腦都定期換新,要什麼有什麼;私校則用到跑不動才淘汰,任何設備都得斟酌再三才能購置。在台灣,只聽說有私校發不出薪水要關門,可從沒聽過哪一所國立大學因為虧損而熄燈的吧! 聽到賴清德要補助私大生學費,立刻就大聲反對的,百分之百是哥布林,因為看到一筆大錢用在別人身上,自己沒得分一杯羹,無視本身早已佔盡便宜,就氣噗噗,直說別人沒資格領啦、不應該拿啦、浪費啦、買票啦,完全就是一副貪焚、自私、邪惡、無恥的嘴臉! 就像同婚法案一樣,任何措施只要對人民有益,而對其它人無害,都是值得推動的。賴清德的好政見,對私大學生有益,對國立生無害,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柯不靈和侯草包何不加碼呢?你們反對也好,罵大灑幣也好,只顯示自己無能又失德,沒資格當總統! 2023.6.24
台人 2023-06-24
柯建銘與黃國昌

柯建銘與黃國昌

柯建銘與黃國昌 陳思翰和黃國昌「狗官」的MV 最近成為話題,看到戰友留言寫的10年,真的很感慨。想到當年在立法院黃國昌大聲嗆「柯建銘是流氓」的畫面。柯建銘說他從政二、三十年唯一只怒批黃國昌。 我去過柯建銘的辦公室開會三次,看他聲帶受傷講話的樣子,我一開始對他印象很不好,再加上完全無法在乎其他人的煙癮,開會當中一直在抽煙,覺得這是一個爛人。 資通安全科技中心條例的廢除,我一開始是跟時代力量黃國昌站在同一陣線,這個條例的廢止是當年少數時代力量和民進黨合力完成的事情之一。 後來柯建銘的辦公室有針對資訊安全法找專家學者開會,我有去參加,一樣沒有出席費。我現在能夠體會為什麼沒有出席費,在台灣跟政治有關的學者態度,太多都不是以專家的身分參與政治活動,動機除了熱血之外,很多都是想要在未來佔個位子的政治運動員,而參與政黨政策討論這些是熱身,運動員熱身要拿什麼出席費? 想想當初人家看我的樣子,那種內心鄙視的狀態,自己都覺得有點尷尬丟臉,難怪那麼多人害怕政治,跟政治保持距離,希望這個情況未來能夠有所改變。 幾次跟柯建銘開會的過程,我覺得這是個務實的人,能夠解決問題的人,也有辦法接受各方的意見。他跟黃國昌是屬於完全不同的政治人物,他想要做事,而且也做了不少事情。 當年新竹市再過幾天就要試辦數位身分證,唐鳳和徐國勇佔據大幅版面,利用官方和主流媒體宣傳數位身分證的種種好處,這件事情看起來是勢不可擋,女王當時已經準備了反數位身分證標語,問有沒有人要到總統府前面去跑一場全馬抗議,修民有報名,總共三個人。 不能隨便就放棄,自己「隱性反骨」的書裡面是這樣告訴讀者,但要如何奮鬥到最後?當時林智堅為什麼要見我們兩個不認識的教授,林宗男再厲害也不可能有這種影響力。 背後就是柯建銘,我們跟他講,想要去見林市長,希望他可以聽一下我們的意見,柯建銘一開始很反彈,他說你們教授只會教訓人,後來好像林宗男講說:為什麼要用和中國相同的晶片系統?他突然恍然大悟,才幫我們安排了見林市長的行程。 柯建銘真的是做了很多事情,我們要還他一個公道,一個人是不是柯布林,要從他的行為和內心來決定,而不是外表。 黃國昌和柯建銘誰才是流氓? 我毫不懷疑,時間能甄別出優劣的。 ~湖濱散記
李忠憲 2023-06-25
《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

「The opinion that art sh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olitics is itself a political attitude.」這句話是寫過《動物農莊》、《一九八四》的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名言,意思是說,那些認為藝術應該與政治無關的觀念,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這句話可以拿來回應那些動不動就叫人不要談政治的人。 今天是喬治.歐威爾的冥誕,他在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Eric Arthur Blair(今屬印度)的一個底層公務員的家庭,歐威爾自稱出身「下層中產階級」。 他的家境無力讓他就讀貴族學校,1911年歐威爾只能進入一個二流的私立寄宿學校,那所學校威權色彩很濃,鞭子、等級制、規範化、恃強凌弱的學校環境,讓歐威爾自小就對極權主義感到不滿。 歐威爾11歲時(1914),首次在地方報紙上發表一篇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伙子們〉,就展現文學的天份。但是文學不是賣弄辭藻的功夫,而是顯現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對弱勢者的關懷。 歐威爾的殖民地經驗(在印度,後來又在緬甸當殖民地警察五年),親眼目睹審判、笞刑、監禁和絞死囚犯,這些經歷讓他體認到人性殘暴的一面,讓他認識到殖民主義的罪惡,讓他寫出了《絞首刑》(1931)與《射象》(1936)等作品。 1917年歐威爾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但他窮學生的背景使他備受歧視。這樣的感受也令他同情受歧視、受壓迫者。 歐威爾曾過流浪生活,深入社會底層,做過酒店洗碗工、碼頭工人、採摘忽布(一種香料)工人、書店店員、家庭教師。雖然他的貴族口音使他很難被底層社會完全接納,但是他仍深切感受到社會整體對於個人的壓力,普遍的社會不公。他說,「貧困的生活和挫敗的感覺,增強了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識到工人階級的存在」。一方面他又痛恨集權主義,因此孕育了他自認為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後,歐威爾跑去西班牙支援反抗獨裁者佛朗哥的西班牙內戰。這有點像拜倫跑去希臘支援希臘獨立戰爭一樣。不過他不像拜倫最後死在希臘,歐威爾只被敵方狙擊手打穿喉嚨,不得不回國休養。他在撤退到巴塞隆納遭受共和軍追殺的過程,發現權力與支配無所不在,不容許任何個人意志存在的「史達林式極權主義」,使歐威爾更加堅定他的「民主社會主義」。歐威爾說,此後「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歐威爾的《向加泰隆尼亞致敬》(1937),揭露了共產國際一些關於西班牙內戰的謊言。 歐威爾一生創作許多文學作品,其中包含各類文學批評、詩歌、小說及諷刺新聞,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傳世之作《動物農莊》(1944)和《一九八四》(1948)。 「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原文: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這是歐威爾在《動物農莊》裡面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挖苦的話。 歐威爾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的獨裁者。歐威爾描繪了極權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社會,思想自由是一種死罪,獨立自主的個人被消滅盡淨,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受到嚴密的控制,掌握權力的人以追逐權力為終極目標。他的作品被視為反蘇俄和反共產的無形武器,因此曾在蘇聯、東歐、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遭到封殺! 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是在1948年寫的。他說「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現在1984已經過了近40年了,歐威爾如果再世,看到自由度只有9分的中國,政府監控無處不在,他應該會驚嘆,「我寫的一九八四怎麼還在?!」
李筱峰 2023-06-25
黃國昌的墮落:飢不擇食

黃國昌的墮落:飢不擇食

  高中時,我曾是小混混。長大後,我卻變成學者,被同學謔稱為「流氓教授」。對黑道人士,我原本就沒有刻板印象。接受學者的訓練後,我對黑道的了解更加深入。 黑道是多個學術領域的研究題目。法學研究把黑道定義為「私秩序」(private order),有別於「公秩序」(public order)。所謂的私秩序指的是「非屬國家權力」的糾紛仲裁機制。 在社會學的研究,黑道的歷史源遠流長,長期存在所有社會。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在多數社會長期存在的組織,必然扮演重要的社會功能。 黑道的主要功能,就是透過私秩序彌補公秩序的不足。換言之,公權力執行越虛弱的領域,黑道勢力就越猖獗。 公權力虛弱有兩個原因:立法有缺陷或執法成本過高。 還是博士生時,我曾經讀過一篇論文,內容有關銀行的跨國運作。在某些國家,銀行只豢養兄弟,但不雇用律師。若有客戶借錢不還,銀行會請兄弟把客戶毒打一頓。對呆帳的催收,黑道暴力比法院訴訟更經濟,也更有效。 台灣已是一個民主法治國家,黑道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問題是,台灣曾經有過威權統治,尚有許多落後的法律,給予黑道生存的空間。 例如台灣還有所謂的「聖人」法規,禁止人民賭、娼、嫖。問題是,人民有賭、娼、嫖的需求。由於法律的禁止,相關行業只能走入地下。 合法生意會有糾紛;地下經濟的賭、娼、嫖行業也會有糾紛。合法生意的糾紛可透過訴訟解決。地下行業的糾紛不能上法院,只能央請黑道大哥解決。 除了賭、娼、嫖等生意,地產開發是另一個法治落伍的領域。台灣的建築相關行業,如砂石、預拌水泥、都市更新、法拍屋等,也都黑影重重。 公秩序不彰,私秩序就滋長。因為法治的落後,黑道才有生存空間。換言之,台灣的黑道就是包賭、包娼,或寄生地產開發的相關行業。 現在讓我請黃國昌出場: 黃國昌身為法律學者,理應從學術的角度剖析台灣的黑道生態,提出健全法規的政策建言,協助政府打擊黑道的生存空間。 上述的專業舞台應該在中研院或立法院。黃國昌曾經有過這兩個舞台,但因個性缺陷未能演好正當的專業角色。 失去專業舞台的黃國昌不甘寂寞,竟然接受館長提供的「暗黑」舞台。在貼文下方的照片裡,白淨斯文的黃國昌與館長同座,背後是一群全身刺青的兄弟們。 這就是黃國昌的墮落:飢不擇食!
翁達瑞 2023-06-25
重啟服貿談判 機關算盡或政治斷片?

重啟服貿談判 機關算盡或政治斷片?

台灣政壇近來驚傳有某位總統參選人主張應重啟兩岸服貿談判,乍聽之下還真的以為我們的時間停格在二○一四年「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前夕。圖為當年318反服貿學生衝進立法院議場,占領主席台。(資料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一九九○年代美國有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講一位電視天氣預報員在報導小鎮一年一度的土撥鼠日活動時,陷入時間無盡循環裡,以致不停地重複當天情境。台灣政壇近來驚傳有某位總統參選人主張應重啟兩岸貨貿(貨物貿易)和服貿(服務貿易)協議談判,乍聽之下還真的以為我們的時間停格在二○一四年「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前夕。 顯然,即使過去這些年來,無論世界已經產生了多大變化,但仍有人彷彿記憶斷片,遲遲走不出來。退一步言,即便此君只是「請裁講講」(cheap talk),也透露出某種訊息。 兩岸經貿關係的確相當特殊,充滿暗礁、詭壘,而且高度政治化。弔詭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得以回歸經貿的本質和功能(依循比較利益分工、互惠、資訊透明與公平等法則),就經貿論經貿,台灣反而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空間。亦即心存敬畏、耐心等候,必要時順水推舟才是上策。 至於把兩岸經貿關係過度工具化,賦予超過負荷或操之過急的非經貿任務,往往會遇到反挫。前有馬政府欲透過服貿等協議來加速兩岸政治統合進程,如今則有藉以凸顯台灣外交應和「美中等距」之議,目的雖然不同,但置入手法則如出一轍。 事實上,兩岸之間除了主權爭議、政治與軍事嚴重對峙之外,尚且存在經濟規模、經濟發展階段、政經體制等三大懸殊差異,任何兩岸經貿倡議都不應該對這些差異略而不談。 主要受到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對經濟不安的關切程度,早已高過傳統的經濟成長和所得(財富)分配議題。就兩岸經貿來說,由於彼此之間各種條件都極為不同,一旦透過正式經貿協議強化經濟整合,屆時形同得到加碼、加速的物流、金流與人流,勢必為台灣帶來大規模的經濟衝擊和不安,同時以發更多的失業,乃至擴大在工作、收入方面都更不穩定的「殆危階級」(precariat)。僅此一端即可推論,如欲讓台灣和中國經貿進一步掛鉤,免不了我們的市場也必須對中國開放,對多數人(尤指中低階層、農業、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來說,根本就不是一項好主意。 另外,兩岸政經體制的差異愈來愈大,恐怕才是問題關鍵所在。台灣是個法治國家,但如果用此思維去度量兩岸關係或協議,必定遠遠失真。例如,在原先的服貿協議版本中,彼此都承諾開放印刷業,然而從事印刷在台灣幾乎沒有進入門檻,原則上只要做好公司登記即可營運,但在中國卻攸關「國安」,需要層層審批。試問,即使經由談判放在開放名單上,又有何意義?印刷產業如此,遑論其他更敏感的產業。 《昨日世界》的作者,奧地利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曾說道,就在納粹德國威脅即將兼併奧國前夕,友人對他示警趕緊逃亡,因為納粹看上他代管的龐大資產並可能對他不利。當時茨威格竟然天真地回答說:「可是納粹畢竟也要守法呀」。事與願違,後來茨威格不僅人被羈押,財產更全部充公。 如果仔細觀察中國近年來的人事佈局和經濟管制等趨緊作為,除了看得出習近平對經濟活動的掌控日深、各行各業稍具規模的企業愈來愈「姓黨」之外(例如黨組進駐企業等),不難獲致這個國家正逐步邁向「戰時經濟」體制此一初判。可惜這些不祥徵兆似乎仍不足以喚醒有些人的中國迷夢。 回到貿易和投資集中度來檢視兩岸經貿關係。目前貿易方面,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不對稱依賴」依舊,市場出口依存度大致維持在四成左右,中國同時也已是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將近兩成。再者,主要由於中國的經商環境變化,以及自二○一七年起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等原因,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銳減,近年來每年大概仍有四十~六十億美元,雖然只剩全盛時期(二○一○年ECFA簽署時)的三到四成左右,但仍占台灣對外投資的三分之一,大致又恢復到二○○○年時的水準。 問題是,如何看待這些數據?根據「四家法則」(rule of four),如果市場上有四家規模相當的企業從事競爭,則可算是有效競爭,亦即最高廿五%的市占率堪稱健康,比較不容易發生壟斷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違法情事。國家之間的經貿集中度也可作如是觀。 一來,台灣無論是對外貿易或投資,顯然都已過度集中在中國;另外,近來美歐日各國對中貿易的政策架構已經有所調整,即使避談脫鉤(de-coupling),起碼也會強調降低風險(de-risking)和韌性供應鏈,以防萬一、以備不時之需。從責任倫理的角度來看,那些主張兩岸應重啟貨貿、服貿協議談判的人,此時更應該要明白告訴國人,支持其主張的經濟論述究竟為何。 對了,憑藉著自我覺察和反思,更加深刻認識自己之後,那位電視天氣預報員最後終於擺脫了日子一再重複的宿命。
洪財隆 2023-06-25
尼克森:「台灣獨立運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尼克森:「台灣獨立運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右二)、季辛吉(右一)訪中簽署上海公報。圖為兩人與毛澤東(左三)、周恩來(左一)會談。(法新社檔案照) ◎譚慎格(John J. Tkacik)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十八日抵達北京訪問,他的任務是「緩和緊張情勢加劇」(美聯社是這麼說的)。和過去五十年一樣,國務卿在中國的對等官員認為,美中關係緊張加劇完全是美國人的問題。而且,當前的緊張加劇也一如既往,關鍵就只是一個議題─台灣。 我不知道國務卿的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敢打賭,當他回到華盛頓時,應該相信他在北京並沒有違背「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同時也緩和了中國的怒氣。如果是這樣,他的任務算是失敗了,但是不用擔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美國與中國最高層級人物的互動,幾乎都是以失敗收場。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故事可以與讀者分享。 尼克森簽上海公報 被質疑棄台 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是尼克森和季辛吉結束歷史性的北京之行,返回華盛頓兩週後的某個週一。他們似乎對國會山莊普遍無動於衷感到不安。民主黨溫和派領袖韓福瑞(Hubert H. Humphrey,明尼蘇達州聯邦參議員)和傑克遜(Henry M. Jackson,華盛頓州聯邦參議員),則對他們的成就頗有疑慮。 傑克遜警告說,在《上海公報》中,「看起來我們好像正在撤退」,「而他們卻賴著不走」。韓福瑞說:「總統和季辛吉博士做出讓步,但據我所知,中國人並沒有做出任何妥協。」參議員高華德(Barry M. Goldwater)、巴克利(James L. Buckley)和雷根(Ronald W. Reagan)州長直言不諱地批評道:「季辛吉聲稱,他比較關心尼克森的保守派支持者有何反應,對黨派之間的尖銳攻訐不是這麼在乎。」然而,即使是保守派也不滿意。 甚至尼克森還沒從北京返回美國,參議員巴克利(紐約州共和黨人)就召開一場記者會,表達對這份公報「在國內外被廣泛解讀為美國最終將放棄台灣的訊號」的擔憂。參議員陶爾(John Tower,德州共和黨人)認為,這份公報「需要說清楚、講明白」。共和黨參議員多米尼克(Peter H. Dominick,科羅拉多州共和黨人)希望瞭解更多資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保守派共和黨參議員告訴《紐約時報》:「總統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商人,他不會在沒有任何交換條件的情況下放棄台灣。因此,我認為一定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安排。」喔!可惜就是沒有。 在總統從中國回來後的十天裡,各界的反應仍然是褒貶不一。週一上午,保守派報紙《華盛頓明星晚報》(Washington’s Evening Star)刊出一篇專欄文章《有人問過台灣人嗎?》(Has Anyone Asked the Taiwanese?),批評《上海公報》。直接命中要害。 台獨議題 季辛吉似乎所知不多 歷史學家對此知之甚詳,因為尼克森圖書館收藏了尼克森和季辛吉對台灣尚未底定的地位開玩笑,以及他們在北京向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做出絕密「保證」的錄音帶。尼克森很清楚,周總理在季辛吉七月和十月訪問北京期間,曾經至少九次就「台灣獨立運動」(TIM)議題向他施壓。周恩來指控美國支持台獨運動;他聲稱中央情報局(CIA)將台獨運動的「領導者」彭明敏博士,偷偷帶出台灣,輾轉前往美國;周總理甚至暗示,季辛吉博士本人(他曾經是彭明敏在哈佛大學的教授)同情台獨運動─這種聯想讓季辛吉啞然失笑。 然而,對於台灣獨立議題,季辛吉博士似乎所知不多。一九七○年十月,他看到幾份關於彭明敏取得美國簽證的情報報告,其中包括一份聯邦調查局(FBI)的評估,認為「彭明敏」是「獨立運動」的領袖,而該運動的成員曾經於一九七○年四月廿四日,在紐約企圖行刺台灣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就在發生這起「刺殺」事件的幾天前,尼克森才在白宮為這位蔣委員長的公子(後來接任行政院長,之後更擔任總統)舉行盛大的晚宴。如果尼克森總統或季辛吉博士對台灣獨立運動有任何印象的話,也不會是正面的。 而在太平洋彼岸,「台灣獨立」是共產主義中國最害怕的噩夢。因此,在尼克森訪問中國期間,季辛吉博士就針對「台灣獨立」議題向中方官員做出多次保證。二月廿四日,尼克森總統親自向周恩來保證,「美國不會有任何人,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也沒有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不管直接或間接,會以任何方式鼓勵或支持台灣獨立運動」。那次特別的談話令人惱火,但到了最後,季辛吉閃爍其詞:「如果台灣獨立運動在沒有我們支持的情況下發展,我們不能動用我們的武力來鎮壓它。」這對周總理來說已經足夠。「沒錯」,他笑著說:「蔣介石會這麼做的。」 尼克森在橢圓形辦公室與季辛吉的談話很重要。尼克森總統對台獨運動只有模糊的概念,他不明白為什麼保守派居然會支持台灣的暴力反政府運動。在錄音帶裡,尼克森和季辛吉抱怨媒體對他們忽視台灣的批評是不公平的─而且這搞不好是國務院的陰謀。他們告訴彼此,他們在「台灣獨立」議題上並未向中方讓步。 毛曾對史諾說:熱情援助台獨鬥爭 尼克森懊惱地質問季辛吉:「台灣獨立運動到底是什麼玩意?」季辛吉對這個問題做出常識性的泛泛之談。他解釋說:「目前這還不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這個運動遭到兩個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他還說:「蔣介石監禁了台灣獨立運動的領導者,他現在流亡美國,而且當我們讓他入境的時候,我們和蔣介石爆發嚴重衝突。」當然,這一切尼克森都知道。 向來不相信記者的季辛吉猜測,「這一定是有人在向他們灌輸這種論調,因為《紐約時報》過去從來沒關心過台灣,但上週也發表了一篇關於台灣的社論」。 《紐約時報》這篇社論是知情人士的傑作。它向讀者宣稱,「儘管北京領導人現在堅持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他們並非一貫秉持這種觀點」。《紐約時報》解釋道,在一九三○年代,毛澤東曾告訴暢銷書《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史諾(Edgar Snow),共產黨將對福爾摩沙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給予熱情的援助」。《泰晤士報》則說,「北京現在的主張,有一部分是根據二次世界大戰盟國在開羅承諾,將台灣這個島嶼歸還中華民國」;但同樣正當的是,《紐約時報》繼續說道,「杜魯門總統在一九五一年宣布,台灣的未來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時,放棄了這項承諾。隨後的日本和平條約也沒有解決台灣的地位問題」。這一切都是依法行事。 尼克森聽了之後勃然大怒。他問季辛吉:「你認為這是國務院在搞鬼嗎?還是有人在推動台灣獨立運動?這真是太可惡了…你聽說過台灣獨立運動嗎?」 尼克森又想了想:「…另外一件事…我在國務院的文件裡沒有看到任何表明我們應該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內容。」經過一番你來我往,季辛吉推測,也許國務卿羅傑斯(William Rogers)和他的幕僚在《上海公報》發表的前一天晚上,提出這個問題,但「在他們為我們準備的文件裡,從來沒有」提過這個問題。 財長康諾里 批季辛吉措辭不當 對季辛吉來說,他一定還記得尼克森最信任的知交─甚至比季辛吉更受信任─財政部長康諾里(John Connally),抨擊他在《上海公報》草案中如何描述台灣的那一刻。康諾里直言:「你把自己給賣了。」他說,對美國人來說,「台灣是中國的一省」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當下就把台灣交給中國」。當季辛吉試圖向康諾里解釋這些措辭時,康諾里警告說:「等到一切都搞得一團糟之後,你永遠沒有機會解釋這些事情。」季辛吉於是改口。 尼克森並不知道康諾里的反對意見。但季辛吉再次向總統保證,「我們的說法是…就說這件事情必須由中國人自己解決。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如果他們想要脫離中國,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 在錄音帶裡,尼克森和季辛吉彼此再次確認,「我們私底下的諒解是,我們不會鼓勵台灣獨立,但我們也沒有說我們會反對台灣獨立。我們沒有說我們會阻止台灣獨立。我們也沒說我們反對台灣獨立。我們說我們不會支持台灣獨立。這就是我們的立場」。 拜登、布林肯 要清楚自己在幹啥 然而,他們的承諾只到此為止。與周總理的諒解並未要求他們「反對」,或甚至「阻止」台灣獨立;季辛吉和尼克森一致認為,「如果他們想要脫離中國,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 五十一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走到這一步。相對於尼克森或是上個月剛度過百歲生日的季辛吉,希望布林肯國務卿和拜登總統,更清楚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 (作者譚慎格為美國退休外交官,曾分別在台北和北京任職,現任美國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未來亞洲計畫」主任。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譚慎格 2023-06-25
成為時代的造浪者

成為時代的造浪者

安倍晉三(右)是創造時代的造浪著。他的歷史視野和勇於開疆闢土的遊說決心,加上他和團隊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將日本再一次推上全球舞台。(美聯社檔案照) 王美琇/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創辦人克拉克博士在離開札幌返美之際,對著送別的師生們大聲說了一句:「Boys, be ambitious!」(年輕人們,要胸懷大志!)這句話成為歷史絕響流傳至今。放在當下台灣,依然有醍醐灌頂之效;而且,老中青世代都適用。 台灣長期在中國的文攻武嚇和美國的壓抑之下,從國家領導人、政治人物乃至一般庶民,都有一種「不由自主自我限縮」的思考模式,包括「不能踩中國的紅線」或「美國可能會反對」等等,彷彿腦袋裡的紅色警鈴隨時會作響,讓我們動彈不得,也讓我們在思考國家正常化和長期發展問題,受到極大的壓抑。 然而,時代大浪潮來臨時,如果我們不能掌握契機,恐怕一錯過即百年身。 安倍晉三的兩大戰略 過去兩年多以來,台灣受到全世界歐美民主國家的重視,以及政界重量級人士絡繹不絕前來訪問,幾乎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當然,除了台灣是印太戰略的重中之重、半導體晶片的核心龍頭外,烏俄戰後世界民主陣營也在防堵中國意圖在印太和全球稱霸,而台灣就位在印太民主鏈的最前線。 促成這波全球民主陣營大團結的火車頭,當然是美國。但是美國並非首先看到時代的危機和契機的國家。具有這種歷史視野和國際戰略觀的開創性人物,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安倍在第二次出任首相時,就雄心壯志帶著兩個大戰略:自由開放的印太和四方安全會談(QUAD美日印澳)展開國際遊說之旅。他一開始說服美國總統歐巴馬並不順遂,因歐巴馬心不在亞洲;後來,安倍轉而從澳洲和印度著手,不僅成功說服印度總理莫迪,也讓澳洲心動入盟。川普上台後,安倍隨即接觸川普和其國安團隊。川普的國安團隊當時正在構思亞洲政策,安倍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也因此一拍即合,後來就形成美國的「印太戰略」。美國確立國家大戰略後,就帶著這套「印太戰略」向歐洲展開積極遊說,並成功整合歐洲和亞太民主國家,形成防堵中國霸權擴張的民主大聯盟。 安倍也成功說服美國支持其推動修憲,拔除憲法第九條對日本發展自主國防的限制,讓自衛隊成為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國家軍隊,也讓美日同盟躍升為真正的軍事同盟。 台灣要創造戰略主動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安倍晉三抱著「日本再起」的決心,積極主動向美國和世界推進他的兩大戰略,就沒有美國的睡獅夢醒;沒有美國的領頭和串聯,就沒有當今我們看到的世界棋局:民主陣營和威權陣營的全面對峙。 再往前看明治維新初期的坂本龍馬。一八五三年美國培里將軍敲開日本的門戶後,日本內部開始產生巨大的改變,也觸發了明治維新大時代的來臨。坂本龍馬嗅到時代改變的脈動,後來他提出「船中八策」,核心思想就是「日本必須發展成為海洋強國」,與海權派的勝海舟不謀而合。當時的坂本龍馬才三十歲左右。安倍第一次下台後,重新回到歷史的思考和探索,深受坂本龍馬的啟發,加上對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的深刻反省,終而醞釀發展出「日本必須用民主價值引領世界」和「再度成為海洋強國」的雄心壯志。 安倍晉三是創造時代的造浪著。他的歷史視野和勇於開疆闢土的遊說決心,加上他和團隊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將日本再一次推上全球舞台,成為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關鍵領航力量。 台灣已經來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如果我們的政治領導者能夠抓住歷史脈動,將戰略被動化為戰略主動,積極創造台灣的優勢條件,在全世界展開各種有效遊說和宣傳,讓「台灣國家正常化」成為聚焦議題;讓「和台灣建交」成為歐美國家的外交盛事;讓一切的不可能成為必須實現的可能。 這是非常艱困的時代任務,也是一種雄心壯志,是每個世代的台灣人和領導者為台灣的困境思索出路、持續奮鬥前進的雄心壯志。我們需要領頭羊的雄心,更需要全民的壯志,才能夠眾志成城! 扛起責任成為造浪者 中國企圖併吞台灣是現在進行式,全世界都在注視台灣,注視著台灣人在即將到來的大選,將如何選擇自己國家的命運。中國的認知作戰尚未大舉入侵,九月以後將會是腥風血雨的洗腦大混戰。 除非,我們每個人扛起責任成為時代的造浪者;除非,我們以集體意志形成時代的巨浪,形成「台灣必須挺住民主最前線」的時代巨浪,我們才能避免重蹈去年地方選舉大敗的覆轍,進而將國共裡應外合的醜惡亂流大力沖刷掉。 我們缺乏像安倍晉三的時代造浪者,也因此必須由我們自己——成為時代的造浪者,為台灣保住承先啟後和永續發展的民主命脈!
王美琇 2023-06-25
問我懂不懂服貿?你不配!

問我懂不懂服貿?你不配!

今天家人傳來一份媒體截圖,有位叫「杜震華」的作者,在「風傳媒」質疑翁達瑞真的懂服貿嗎?(附圖一) 不好意思,我從未聽過這個人。不知他是何方神聖,竟敢對我公開叫陣。 更讓我驚訝的是,引起他不滿的是我臉書的置頂貼文:令人驚悚的服貿協議分析。 我讀了杜震華的文章,大部分內容只是重複馬政府的說帖,加上對我個人的嘲諷(我的文章錯誤連篇、我是無知裝內行的學者、懷疑我是否看過貿易協定)。 好奇之下,我肉搜的這個人。以下是我的發現: 一、杜震華現無正當職業,似乎已從大學教職退休。 二、杜震華在社群網頁自介「經驗豐富」的副教授(Experienced Associate Professor)。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人這麼自我介紹。(附圖二) 大學教職分三級:助理教授、副教授、與正教授。著名學者的「副教授經歷」都非常短暫,因為很快就升了正教授。副教授的經驗豐富不值得吹噓。 三、我進一步搜尋,發現杜震華曾任教台大與文化,但查不到科系。有趣的是,他的職級都是副教授,有專任,也有兼任。(附圖三) 四、杜震華有美國博士學位。當年返台從副教授起聘,一直到退休仍是副教授。果然杜震華的副教授經歷非常豐富。 五、在美國,我們稱杜震華之流為「萬年副教授」,升任副教授後就開始打混摸魚直到退休。杜震華混更兇,從副教授起聘混到副教授退休。 六、為確認杜震華混多兇,我谷歌了他的學術著作。在過去四十二年間,杜震華只有十篇著作被谷歌學術收錄(附圖四)。數量少得可憐。 七、在杜震華的這十篇著作,有六篇共用同一個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真好,杜震華一輩子的吃穿只靠這個關鍵詞。 八、杜震華的十份著作,有一份明顯是他的博士論文。其餘的七篇,有兩篇列出版的期刊,另五篇來路不明。 九、終其一生,杜震華總共獲得125次谷歌引述;過去六年只有6次(附圖五)。我的研究冷門,引述數字不高,但過去六年也有627次引述。杜震華連我的零頭都沒達到。 #結論 台灣學界有太多的杜震華:仗著族群的社經優勢,杜震華們在台灣的教育體制勝出,還可以出國深造。取得學位後無法在美國存活,只好回台繼續享受族群優勢。 由於資質普通,杜震華們在台灣學界一事無成。好在台灣學界缺乏淘汰,杜震華們可安然退休,繼續接受人民供養,但對台灣毫無疼惜。 在杜震華的一篇期刊論文,標題與摘要都把台灣當成「中國的一省」(附圖六。)。這種吃台灣、用台灣、瞧不起台灣的人,竟然還敢公開支持賣台的服貿協議。 想要質疑我懂不懂服貿?杜震華你才不配!    
翁達瑞 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