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時事新聞
國際大事
國際大事
神話破滅! 中國巨型輕軌「巴鐵」月底前拆除
去年8月高調宣布試車成功的「巴鐵」,10月起便全面停擺,當局決定在本月底前將它全面拆除。(翻攝網路) 2017-06-21 21:1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去年在北京科博會上風光亮相的中國巨型輕軌電車「巴鐵」,一度被評為全球50大發明之一,不過隨後被爆出疑似投資騙局、車輛及軌道設計不合常理等問題,試驗車站及軌道已荒廢許久,當局終於決定在今(21日)清晨起動工拆除巴鐵。 官員指出,由於「巴鐵」運行計畫長期停滯,加上暑假將至,龐大的試驗站已影響到交通安全,因此決定在本月底前將巴鐵全面拆除,今天(21日)凌晨已開始動工。(翻攝網路) 綜合媒體報導,位於中國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的「巴鐵試驗線」從去年10月開始就毫無動靜,只有好奇的觀光客不時趕來拍照,官員指出,由於「巴鐵」運行計畫長期停滯,政府邀請廠商出面討論也屢遭拒絕,加上暑假將至,龐大的試驗站已影響到交通安全,因此決定在本月底前將巴鐵全面拆除,今天(21日)凌晨已開始動工。 巴鐵以輕軌電車的形式構造,設計成上層載客、下層可讓車輛通行,可搭載1200名乘客,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全球50大發明之一。2016年8月,巴鐵試驗車在秦皇島高調測試,宣稱試車成功,卻引發外界質疑其可行性。 據《科技新報》一篇分析報導指出,光是要讓巴鐵轉彎,至少需要「雙向22車道」寬的十字路口,連北京最寬敞的長安街也只有雙向12車道,根本不太可能實現。而巴鐵公司背後的「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在各地大搞吸金融資活動,整個巴鐵計畫似乎只是一場投資騙局。 巴鐵試驗線附近的居民表示,巴鐵站感覺更像一個旅遊景點,旺季時就動一動,淡季就封存,這幾天來拍照的遊客越來越多,原本以為巴鐵又快進行測試了,沒想到原來是要拆了。
自由時報
2017-06-22
緊縮中國官員來台 曾任黨政軍者也納管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台灣與巴拿馬斷交後,蔡政府重新評估兩岸情勢,陸委會擬緊縮中國官員來台,而內政部移民署已完成「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修正預告,其中為考量國家安全,對中國黨政軍人員管理,除「現任者」外,也明文納管「曾任者」。至於其他人流安全管理措施,官員說,與各部會開會討論後,逐一檢討。 圖為去年來台出席雙城論壇的上海市統戰部長沙海林(中)。(資料照) 高層官員指出,過去一年,我方追求對等、互惠的兩岸交流,釋出善意,也苦心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但從參與世衛大會受阻、李明哲事件到台巴斷交,中方不斷打壓台灣。因此,政府將評估兩岸局勢,進行政策與措施檢討。 他強調,台灣是自由、民主且開放的社會,若中方惡意擾亂,風險不是我們所能承受,政府必須重視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全管理,例如中國統戰官員或中央與地方台辦來台,背後有統戰或政治目的,這些具針對性、對台灣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者,都是政府優先加強管理的部分。 毋須理由 可直接不予許可 根據現行規定,中國黨政軍現職者,得不予許可來台;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入出境許可證,而修正草案,把曾任者納管,也可不准其來台。 官員解釋,雖然過去審查時,曾任職中國黨政軍者,若被認有危害我國家與社會安定之虞者,也不會核准;但修正條文明文規範,「曾任者」可直接不予許可,不必再以對台灣有不利影響為理由。 此外,申請人、邀請單位、旅行業或代申請人,在過去或現在申請時,為虛偽之陳述、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偽不實的相片、文書資料,審查時也可不准其來台,已許可者也可撤銷。移民署說,該草案已在十二日完成預告作業,將邀集相關機關討論,送陸委會審議,報行政院核定發布後即可施行。 官員指出,未來也將對中方人員來台申請有「刻意偽冒不實身分或隱匿官員身分」、「涉嫌嚴重違反人權」、「參加中方刻意辦理高度政治意涵的分支活動」、「邀請單位集中於同一地址」等違規違常的四類型,做出規範。
鍾麗華
2017-06-19
鼓勵所有層級官員互訪 美眾院通過《台灣旅行法》
〔記者彭琬馨/台北報導〕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15日通過「台灣旅行法」(HR535)草案,將在下個月送交參院外交委員會,若在參、眾兩院順利通過,未來台美高層互訪可望獲得解禁,草案並鼓勵美國與台灣「所有層級」官員互相訪問。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15日通過「台灣旅行法」(HR535)草案,鼓勵美國與台灣「所有層級」官員互相訪問。圖為提案的美國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並於社群網站上宣傳。(資料照,記者陳鈺馥翻攝) 此草案是今年1月由眾議員夏波、薛爾曼與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共同提出,草案中明確指出,「美國政府應鼓勵美國和台灣在各個層面上進行訪問」,類似草案去年9月也曾於參眾兩院討論。此草案在參眾兩院通過後,仍須經總統川普簽署,方能成為正式法律。 除草案原始提案人夏波,包括羅伊斯、薛爾曼、艾許、魏格納、約霍、蘿絲蕾婷娜、比格斯、柏吾、狄亞士巴拉特、拉瑪法等美國兩黨眾議員也參與草案聯署。 由於台美1979年終止外交關係後,台灣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至今仍無法訪問華府,美國過去雖曾派閣員訪台,但通常避開敏感的國防、外交官員,多以商務、教育等方面交流為主。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會長陳正義在新聞稿中強調,美國領土應該由美方決定誰可以到訪華府,而非北京政府;陳正義強調,「現在正是美國讓台灣的總統及其他高層官員來到華盛頓特區自由訪問的最佳時機」。
彭琬馨
2017-06-16
「台灣是實質獨立國家」 提勒森:同意
在國會聽證重申對台承諾 我外交部:非常正面的陳述 〔編譯陳正健、記者彭琬馨/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十四日在一場國會聽證會上指出,儘管美中兩國對「一中政策」的解釋不同,但美中在交往時,美方完全信守「台灣關係法」,並依法履行所有對台承諾。對此,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薛美瑜昨日表示,這是很明確、一貫的訊息,她認為是「非常正面的陳述」。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十四日在一場國會聽證會上指出,美方完全信守「台灣關係法」,並依法履行所有對台承諾。(路透) 美眾議員:須嚴正告知中國 美支持台灣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十四日上午召開國務院預算案聽證會,共和黨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要求出席的提勒森說明川普政府的對台立場。夏波強調,台灣是實質獨立國家,亦是美國緊密盟友,但國際社會迫於中國壓力,不敢承認台灣。中國視台灣為其核心利益,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步步逼進,本週巴拿馬與台灣斷交,就是屈服於中國的壓力。 提勒森回應說,他同意夏波對台灣現狀的描述。美中關係過去五十年來,可以說是由「一中政策」來界定,儘管雙邊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容許對方各自表述,這造就該地區五十年來的穩定,令各方在經濟成長中獲利。 提勒森表示,川普政府開始與中國領導層對話時,早期也對「一中政策」產生疑慮。不過,總統川普已重申遵守我們的「一中政策」,美方「也完全信守『台灣關係法』,並基於此法履行所有對台承諾」。 提勒森也透露,美中正討論未來五十年雙方如何維持關係穩定、避免衝突,台灣「很清楚的」是議題之一。重要的是,美中交流時,美方能履行對台承諾,美方完全有此意圖。 夏波則說,台灣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但「很慚愧地」美方也自我設限,依照中國的要求見或不見台灣官員。台巴斷交正是中國不斷封鎖台灣空間及施壓的又一例證;因為有「台灣關係法」,美國才得以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當北京持續施壓,美國必須嚴正告知中國,美國會支持台灣。 薛美瑜受訪時則指出,包括提勒森出席聽證會的說法,以及美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發言,都是非常明確、一貫的訊息,也是非常正面的陳述。 至於台巴斷交前,我方政府是否曾透過美方介入斡旋?薛美瑜強調,台美之間對很多議題都會持續交換意見,也保持密切聯繫,但基於雙方互信,依慣例不對外說明。
陳正健
2017-06-16
巴拿馬涉貪前總統 在美被捕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司法部法警局(USMS)指出,被控貪瀆與監控政敵的巴拿馬前總統馬丁內利(Ricardo Martinelli),十二日在其佛羅里達州邁阿密住處附近被捕,翌日面臨引渡審訊。 被控貪瀆與監控政敵的巴拿馬前總統馬丁內利,十二日在其佛羅里達州邁阿密住處附近被捕,翌日面臨引渡審訊。(路透檔案照) 馬丁內利於二○○九年至一四年間擔任巴國總統,他被控在任期內挪用公帑,對逾一百五十名知名反對派人士進行非法監聽,並監控其電子郵件。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資料顯示,巴國當局對馬丁內利政府展開兩百多件調查,包括從學校營養午餐計畫中侵吞四千五百萬美元,以及其他勒索、收賄、濫權及盜用公款案等。 一五年一月,在巴國最高法院對馬丁內利展開貪瀆調查前幾天,他離開巴國,定居於邁阿密。是年十二月,巴國最高法院對他發出通緝。一六年九月,巴國要求美國將他引渡回國。國際刑警組織上月也應巴國要求,對他發出「紅色通緝令」。馬丁內利否認一切指控,表示他是政治獵巫的受害者,目的是轉移對現任總統瓦雷拉治國失敗的注意力。 根據爆料網站「維基解密」公佈的美國國務院外交電文,馬丁內利○九年一上台就想拋棄台灣,改與中國建交,但中國為避免破壞兩岸關係而予以拒絕。這份由時任美國駐巴拿馬大使史蒂芬生(Barbara Stephenson)於一○年二月發出的外交電文指出,馬丁內利在當選總統的○九年五月就告訴她,將承認北京,因為「他認為巴拿馬的企業界將因此受惠」。
魏國金
2017-06-14
台巴外交生變 瓦雷拉宣布與中國建交
巴拿馬總統瓦雷拉宣布與中國建交。(圖翻攝自瓦雷拉推特) 2017-06-13 09:4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外媒報導,中華民國邦交國巴拿馬,將與中國建交。巴拿馬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也於台北時間今上午9時,召開記者會,證實這項消息。 瓦雷拉表示,巴中兩國的歷史情誼,始於1854年,首批中國移民前往巴國開鑿運河,至今已逾160年。他也提到,中國不只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對該國經濟貢獻良多。 瓦雷拉指出,他2007年就曾公開表示,建議巴拿馬與中國建交。約1個月前,即與中國大致協商底定建交事務,「作為總統,我將持續這個立場,因為我被說服,這個決定,對巴拿馬而言,是條正確的道路」。 不過,瓦雷拉也說,「台灣是巴國很棒的朋友,對於維持邦交期間的友誼與合作,我們非常感謝」。
自由時報
2017-06-13
巴拿馬總統宣布與中國建交
巴拿馬全國性日報「巴拿馬星報」(La Estrella de Panamá)報導,巴拿馬將與中國建交。圖為總統蔡英文(中左)出訪巴拿馬並與巴拿馬總統瓦雷拉(中右)會面 。(中央社檔案照片) 巴拿馬總統瓦雷拉在當地時間晚間8時(台北時間上午9時)舉行記者會作出宣布與中國建交。 瓦雷拉表示,2007年他就公開表達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看法。瓦雷拉說,作為巴拿馬總統,他相信這對國家是一個正確的道路。瓦雷拉說,巴拿馬與中國簽署建交公報。 (中央社巴拿馬12日綜合外電報導)巴拿馬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今天在他的推特上宣布,巴拿馬即日起與中國建交。 瓦雷拉在推特寫道:「我向我們的國人及全世界通知,巴拿馬今天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彭博另引述報導指出,中國是3個巴拿馬運河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巴拿馬與台灣邦交一直備受關注,總統蔡英文去年剛就任,6月就出訪巴拿馬,參加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啟用典禮。 巴拿馬媒體報導,巴拿馬將與中國建交。(圖取自laestrella.com.pa) 當時瓦雷拉總統熱情接待蔡總統,巴拿馬總統夫人還贈送漂亮又合身的巴拿馬衫給蔡總統。 今年4月離任的巴拿馬共和國大使馬締斯(Alfredo Martiz Fuentes),曾代表巴拿馬政府重申,巴拿馬與中華民國邦誼穩固,不會改變。 巴拿馬位處南美洲西北地峽部分,西接哥斯大黎加,東與哥倫比亞為界,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境內多森林茂密之小山,沿海多島嶼(包括運河)。 中華民國與巴拿馬雙方關係可追溯於清朝,雙方於1910年1月16日(清宣統元年十二月六日)建交,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承續關係。中華民國與巴拿馬的建交歷史長達107年。 我國註冊巴拿馬船隻總數428艘(包括長榮海運49艘及陽明海運10艘),2016年所繳規費總額約為254萬美元,我國為第5大註冊國,僅次於日本、中國、希臘及南韓。
中央社
2017-06-13
馬克宏旋風 橫掃國會大選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法國國會下議院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十一日舉行首輪投票,官方最終記票結果顯示,創黨僅一年、由新總統馬克宏領導的「共和前進黨(LREM)」和友黨「民主運動黨(MoDem)」聯手拿下卅二.三二%選票,大幅領先其他黨派。據估計,十八日第二輪決選過後,LREM及其友黨可望取得四百至四百四十五席,讓馬克宏達成掌握行政、立法兩權的「完全執政」目標。美聯社報導標題稱馬克宏為法國的「獨孤求敗(French see no one to counter Macron)」,很可能橫掃國會。 馬克宏競選時曾提出雄心勃勃的勞工、就業、經濟和社會改革計畫,從十一日的開票結果看來,未來他將可無礙地兌現這些承諾。在情勢一片看好下,馬克宏任命的共和黨籍總理菲力普(Edouard Philippe)也志得意滿地宣告:「法國回來了!」與法國同為歐盟兩大核心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向馬克宏道賀,恭喜他的政黨獲得「大成功」,選舉結果乃法國選民「強烈地以選票支持改革」。 首輪與友黨拿32%選票 決選上看4分之3席次 國民議會共五百七十七席,掌握二百八十九席即過半,LREM得票率為廿八.二一%,盟友民主運動黨為四.一一%。其他主要政黨部分,傳統右派大黨共和黨斬獲廿一.五六%,極右派「民族陣線(FN)」為十三.二%,前總統歐蘭德所屬的傳統左派大黨社會黨遭遇重挫,加計其友黨的得票率仍未達兩位數(九.五一%)。極左派政黨「不屈法國(France Insoumise)」與法國共產黨則合計獲得十三.七四%選票。 多家民調預測,十八日決選過後,馬克宏陣營可望掌控下院四分之三席次,躋身法國近代史上最大國會多數之列。得票率居次的共和黨估計將有七十至一百三十席,恐未能一雪此前在總統大選首輪就出局的恥辱。瑪琳.勒班所屬的民族陣線估計可拿到一至十席。 選情最慘的社會黨可能一口氣丟掉兩百席,黨魁康巴戴利斯(Jean-Christophe Cambadelis)和此前代表該黨參選總統的哈蒙(Benoit Hamon)落選,前文化部長菲莉佩蒂(Aurelie Filippetti)與曾任外貿部長、內政部長的菲克爾(Matthias Fekl)也落馬。 不過,第一輪投票的棄權率逾五成(五十一.二九%),即四千七百萬選民中,前往投票者不到半數,仍是馬克宏未來執政的隱憂。法國政府發言人卡斯塔納(Christophe Castaner)表示,國民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僅四十九%,創下六十年來新低,可謂「這次選舉的一個敗筆」。
茅毅
2017-06-13
成為美國第51州? 波多黎各5度公投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十一日五度舉行公投,表決未來的政治地位,選民共有三個選項︰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自由/獨立聯繫(free association/independence),或維持現狀。不過,這次公投不具約束力,合併與否仍需美國國會同意。 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九日舉行公投的提前投票,監獄犯人在選務人員指示下投票。(法新社) 波多黎各共有三個主要政黨,包括執政黨人民民主黨、在野的新進步黨和波多黎各獨立黨。人民民主黨主張成為美國的一州,其控制的島內參議院於一月批准這項公投。 隸屬新進步黨的波多黎各總督羅塞洛一月上台時曾承諾,將致力終結與美國的長期「殖民」關係,並讓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州。他告訴法新社,雙邊處於不平等關係,破產的波多黎各受到美國指派的管理委員會控制。 波多黎各於上個月宣告破產,深陷七百億美元(約合兩千一百一十九億台幣)債務危機,許多民眾將島上困境歸咎於華府。數十年來,波多黎各一直享有美國聯邦免稅優惠,吸引美國公司前來,但這項優惠於二○○六年取消,導致公司行號紛紛出走。 據估計,波多黎各過去十年約有五十萬人搬到美國本土,因為島上失業率高達十二%,物價之高令人難以負荷。另外,波多黎各人雖以身為美國公民為榮,能夠自由進出美國本土,但無權選舉美國總統或國會議員,美國國會擁有這塊領土的最後定奪權。 不過,反對建州的人士認為,如果成為美國的一州,波多黎各的財務將更陷窘境,因為當地必須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聯邦稅,並且失去島上的文化認同。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杯葛這項公投。
陳正健
2017-06-12
第9國!茅利塔尼亞宣布與卡達斷交
卡達斷交危機持續延燒,位於西非的阿拉伯國家茅利塔尼亞宣布與其斷絕外交關系,是近日來第9個與卡達斷交的國家。(路透) 2017-06-07 10:0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卡達外交危機持續延燒,現在又有國家宣布與卡達斷交,位於西非的阿拉伯國家茅利塔尼亞(Mauritanie)表示,已與其斷絕外交關系,是近日來第9個與卡達斷交的國家,另外約旦也降低與卡達的外交關係。 茅利塔尼亞原為法屬西非殖民地,在1960年宣布獨立,是西非阿拉伯國家之一。(圖擷自維基百科) 綜合外媒報導,西非的阿拉伯國家茅利塔尼亞外交部宣布與卡達斷交,茅國外交部指責卡達的「支持恐怖組織,並促進極端主義思想」,卡達向許多阿拉伯國家輸出無政府主義和混亂,引發了包含歐洲和世界各國在內的巨大人道主義災難;茅利塔尼亞原為法屬西非殖民地,在1960年宣布獨立,成為西非阿拉伯國家之一。 茅利塔尼亞成為近日來第9個與卡達斷交的國家,此前已有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葉門、利比亞、馬爾地夫和模里西斯等8國與卡達斷交;另外,約旦也宣布降低與卡達的外交級別,並收回卡達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在約旦的營運執照。 約旦政府發言人莫馬尼(Mohammad al Momani)在聲明中指出,這決定是出於保證地區穩定的需要,在深入了解當前海灣國家局勢後作出的,發言人強調,約旦希望能夠克服當前的困難,儘快化解危機,以確保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團結。 卡達政府則否認所有指控,並痛批遭到阿拉伯國家以「非正當理由」斷交,認為這些聯合抵制不合理,侵犯了卡達主權,卡達政府表示不會採取激烈的反制讓局勢更加惡化,並呼籲這些問題應透過談判解決。
自由時報
2017-06-07
指控卡達支持恐怖主義 中東4國宣布斷交
中東國家巴林今天宣布與鄰國卡達斷交,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接連宣布與卡達斷交。(路透) 2017-06-05 12:4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東國家巴林今天宣布與鄰國卡達斷交,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跟進宣布與卡達斷交,他們指控卡達政府支持極端恐怖主義且干涉巴林內政,斷交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的作為,除了斷交以外,各國還切斷與卡達的陸海空交通往來。 綜合外媒報導,巴林外交部今天對外發布聲明指出,卡達一再干預巴林內政安定,並資助伊朗從事製造動亂的情事,因此決定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並從卡達首都撤走所有外交代表團,同時也要求卡達外交官離開巴林。另外,巴林也將禁止巴林人民往返居住卡達,卡達國民也要在兩星期內離開巴林,兩國的航空與海上交通聯繫也會中斷。 在巴林宣布斷交聲明不久,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接連宣布與卡達斷交,沙烏地阿拉伯官方媒體指出,沙國結束在卡達所有使領館的業務,也切斷與卡達的海陸空交通,並聲稱這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免受恐怖主義危害的自保行動。
自由時報
2017-06-05
在日台灣人大團結 全台連成立
蔡總統發賀電 會長趙中正盼拓展台日關係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四日報導〕約廿個具有台灣意識的主要在日台灣人僑社所連合組成的「全日本台灣連合會」(All Japan Taiwanese Unio;「全台連」;「AJTU」),今晚在東京帝國飯店舉行盛大的成立大會。這是戰後七十餘年在日台灣人僑社的最大改革,蔡英文總統特別拍發賀電,期待「全台連」發揮組織功能,匯集僑界資源能力,深化民間交流,為敦睦台日兩國邦誼貢獻心力;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在成立大會中表示,「全台連」的成立代表在日台灣人的大團結,盼能成為日台的重要民間連絡管道。 在日台灣人僑社所連合組成的「全日本台灣連合會」四日在東京成立。(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攝) 今天的成立大會,包括謝長廷、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日本國會議員山口泰明、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總務部長柿澤未知及各界代表約四百人出席。此外,日本外務省副大臣岸信夫及台灣立法院長蘇嘉全、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等人也拍發賀電祝福。 吳新興表示,團結就是力量,「全台連」成立的意義非常重大,希望所有僑界人士不分藍綠,團結一致支持祖國台灣,也協助政府加強推進台日關係。 「全台連」會長趙中正致詞時強調,今天是象徵在日台灣人大團結的重要日子,「對台灣祖國能貢獻什麼?」「對台日民間交流可以使出多少力量?」是今後「全台連」所要思考的課題。在中國全面打壓台灣時,必須讓中國霸權看到台灣人的團結意志,希望所有在日台灣人為台灣祖國的生存一起打拚,也為拓展台日兩國關係共同努力。 「全台連」是由「在日台灣同鄉會」、「在日台灣醫師連合會」、「在日台灣婦女會」與「台獨聯盟日本本部」等主要僑社長時間的協商和討論,並邀集在日本各地的台灣人僑社一起共同組成。目前的會員組織包括有前述四個僑社及日本台醫人協會、日本台灣語言文化協會、怡友會、台灣之聲、美麗島交流會、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台灣教會、櫔木台灣總會、九州台日文化交流會、日台商務促進會、山梨台灣人分會、池袋台灣教會、新世代日台交流會等團體。 「全台連」成立的主要宗旨是「台灣優先、團結第一」,今後在日本的台灣人社會中將扮演溝通、互助的角色,同時也將成為台日民間的重要聯繫渠道,未來也將陸續號召「以台灣利益為優先考慮」的台僑團體加入。
張茂森
2017-06-05
打壓宗教自由 中國強迫維族改名
〔編譯劉宜庭/綜合報導〕伊斯蘭教齋戒月上月廿六日展開,全球穆斯林自日出起至日落間,必須力行禁食與祈禱。就在大部分人口奉行年度齋戒之時,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公布新規,強制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改掉「具宗教性」的名字。同時,當局要求餐廳正常營業,清真寺宣傳反對封齋。 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公布新規,強制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改掉「具宗教性」的名字。圖為中國新疆武警部隊。(美聯社檔案照) 當局繼四月明文禁止新生兒使用「具宗教性」的特定名字之後,再擴大強制力至十六歲以下的孩子,只要名字被認定「深具宗教性」就得改名;十六歲是他們可取得身分證的年齡。「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包括伊斯蘭(Islam)、可蘭(Quran)、麥加(Mecca)、吉哈德(Jihad)、伊瑪目(Imam)、沙達姆(Saddam)、哈吉(Hajj)、麥地那(Medina)、阿拉法特(Arafat)等十五個名字被禁止使用。 中國國務院一日發表《新疆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聲稱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保護,正常宗教需求得到滿足。但根據「世界維吾爾大會」五月發表有關新疆地區二○一六人權情況的年度報告顯示,中國政府仍持續在此地區維持高壓政策,進一步壓制宗教和文化自由,維吾爾族的日常宗教和文化習慣被看成是非法活動,面臨懲罰。世界維吾爾大會前秘書長努爾穆薩巴依指出,新疆的宗教自由受到嚴重壓迫,現在的情況是近年來最壞的。 新疆是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核心地區,中國政府積極鼓勵漢族移民到此區域發展,漢族現已佔當地約四十五%的人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一二年上台後,進一步加強對維吾爾族管制,近來更沒收一二年八月前印刷的可蘭經,聲稱其中有「極端內容」。
劉宜庭
2017-06-04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川普來真的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一日將宣布是否退出國際為對抗氣候變遷而制定的巴黎氣候協定,熟悉川普打算的高層官員透露,川普將決定退出此協定。若真如此,將是美國與國際夥伴之間重要的分道揚鑣,使其在全球遏止全球暖化的努力上陷入孤立處境。 在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宣布是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前,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BUND)成員,一日在柏林布蘭登堡門前抗議,反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路透)。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左)推文警告,若川普(右)退出巴黎協定,他將請辭政府顧問。(法新社檔案照) 川普五月三十一日晚間在推特發文,預告將在週四下午三時(台灣時間二日凌晨三時)宣布針對巴黎協定的決定,推文最後重申競選口號「讓美國再度偉大」。川普未透露其意向,僅在白宮會晤越南總理阮春福時說,仍在傾聽正反兩方許多人的意見。不過,多家新聞媒體都報導,川普將決定退出。不過,川普過去也曾在最後一刻改變對重大決策的思維。 推文︰讓美國再度偉大 在川普宣示前夕,白宮內部仍為此意見分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內部會議上,支持和反對退出的雙方激烈爭論。 川普的女兒伊凡卡、國務卿提勒森與能源部長裴利均力促不要退出。川普的女婿庫希納認為減碳目標難以達成但態度中立,首席策士巴農以及對氣候變遷持質疑態度的環保署長普魯特主張退出,巴農要川普堅持選舉承諾,退出巴黎協定。 二○一五年制定的巴黎協定讓各國自行訂出減碳目標,是第一份以單一架構約束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氣候協定,有一百九十五國簽署,僅敘利亞和尼加拉瓜未簽署,前者因忙於內戰,後者因不滿協定強度不夠。 若川普決定退出,不僅反映從歐巴馬政府努力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大反轉,也將使美國孤立於幾乎其他所有國家之外,並且可能引發後續其他侵蝕這份具指標意義氣候協定的行動,影響深遠。布希政府的國務次卿伯恩斯也指出,「這(退出)會是巨大錯誤。也會摧毀我們的國際公信力。」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次於中國,不過平均每人排放量是世界第一。美國簽署此協定時承諾以二○○五年碳排為基準,至二○二五年時減碳二十六%到二十八%。 專家警告,少了美國,巴黎協定或許難以達成在本世紀末以前,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的目標。
管淑平
2017-06-02
川普宣布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締約國達一九五國的「巴黎氣候協定」。(路透) 2017-06-02 03:47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1日下午3點(台灣時間2日凌晨3點)過後,在白宮「玫瑰花園」宣布美國將退出締約國達195國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 此決定代表川普朝履行其競選承諾邁出一大步,但將激起國際社會反彈。由於退出該協定的過程可能需時4年,故意味著美國退出與否的最終決定將留待該國選民於下屆總統選舉決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天稍早即報導,一位共和黨消息人士說,所有跡象持續顯示,川普將退出該協定。聯邦眾議院議長萊恩一位幕僚也向CNN表示,過去24小時,萊恩與川普持續談論有關該協定的下一步,而萊恩去年10月曾在聲明中提到,該協定「對美國經濟將是災難。」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16年係以「行政協定」的方式參與該協定,無需聯邦參議院批准,故川普如今決定退出,也不用諮詢參院意見。
茅毅
2017-06-02
在任1980天 安倍將超越小泉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迄今兩度組閣的日相安倍晉三,包括二○○六至○七年首度拜相的三六六天在內,廿七日在任天數已經達一九八○天,與二○○六年卸任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並列歷任日本首相第五長,被外界視為政壇「師徒」關係的小泉和安倍,在任天數也居二戰後歷任日相第三,僅次於排名第一的佐藤榮作(二七九八天)與第二的吉田茂(二六一六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夫人安倍昭惠出席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行的G7峰會活動。(美聯社) 安倍「回鍋」首相以來形成的「安倍獨強」局面,主要還有在野最大黨「民進黨」民意支持度持續低迷的因素。由於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已於三月把黨魁任期從原先的最多兩任六年延長到最多三任九年,一旦明年九月安倍第三次當選黨魁,若能順利擔任首相到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將與二戰前的首相桂太郎並轡,以二八八六天成為在任天數最久的日相,若其黨魁任期能「做好做滿」,他二○二一年九月卸任時,其擔任首相的天數將躍為歷任最長。 小泉及安倍均為二戰後的日本「政二代」,小泉領導自民黨時拔擢安倍為該黨幹事長與內閣官房長官,外界並將安倍視為小泉欽點的接班人。惟在憲法觀上,安倍一直奉日本應「制定自主憲法」為其政治信條,反觀小泉雖曾對修改宣示非戰的憲法第九條表達過贊成之意,但並未積極推動。在財經方面,小泉以緊縮的財政政策為主,安倍則喊出「安倍經濟學」,以寬鬆貨幣政策、財政刺激措施及經濟成長戰略做為讓日本擺脫「失落的廿年」之「三支箭」。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廿六日在記者會中,也評論小泉和安倍的政治手腕的差異,指小泉把黨內與他敵對的前「橋本派」等敵對派閥打成「反改革勢力」,塑造改革與反動對決的形象,藉此博得民眾支持;安倍則是向黨內說明,打造合作勢力,讓法案通過。 安倍也善用首相人事任命權控制黨內對手,例如二○一二年與安倍競逐黨魁失利的石破茂,安倍先後延攬他擔任黨幹事長與內閣大臣,掌握其動向。另一位被視為「後安倍」時代接班大熱門的外相岸田文雄,自安倍二○一二年再次組閣至今,都是安倍內閣的「固定班底」,既不給這兩人有特別表現機會,也不會造成與安倍間的對立。
茅毅
2017-05-28
台灣是國家還是地方 BBC小編一改再改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倫敦24日專電)國際媒體關心台灣同婚釋憲結果,英美主流媒體報導,但英國廣播公司(BBC)臉書小編對台灣是「國家」還是「地方」一改再改,引來網友批評。 台灣的大法官會議今天做出釋憲。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說明,大法官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要求主管機關在公告後2年內,修改相關法律。台灣同婚釋憲結果出爐後,英國媒體紛紛以「快訊」報導。 BBC在臉書發文,台灣很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place)。 但查看編輯紀錄,BBC小編在4小時後,把貼文更正為,台灣的憲法法庭做出有利同性婚姻的裁決,是亞洲第一個如此做的「國家」(country)。小編隨後把「裁決」從現在式改為過去式,但仍稱台灣為「國家」。 然而,1小時後,BBC小編又把「國家」改為了「地方」。 這起貼文有3.1萬人按讚,超過3000次分享,許多網友讚美台灣跨出一大步,但也有眼尖網友發現小編的編輯紀錄。 有不少網友留言抗議表示,台灣如果是「地方」,怎能自己立法;有網友說,台灣是個獨立國家,才不是什麼地方,質疑BBC的用字。
戴雅真
2017-05-25
比同婚棘手… 外媒報台灣 是國家還是地方好猶豫
大法官會議昨做出解釋,認定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要求相關機關兩年內修法保障。(記者王藝菘攝) 2017-05-25 07: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昨天同婚釋憲結果出爐,大法官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引起全球關注。BBC在臉書發文傳遞此一消息,但在文中台灣是國家還是地方,卻讓BBC一改再改,台灣的國際身分恐怕比同婚議題更棘手。 台灣的國際身分讓BBC好猶豫。(圖取自臉書) 昨天BBC在臉書發文關注台灣同婚釋憲,一開始寫著「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接著改成「台灣的憲法法庭做出有利同性婚姻的裁決,是亞洲第一個如此做的『國家』」,然而1小時後,BBC臉書貼文又將「國家」改為「地方」。
自由時報
2017-05-25
陳時中賀WHO新幹事長 署名「中華民國台灣」
〔記者呂伊萱/瑞士日內瓦23日報導〕世界衛生大會(WHA)今舉行幹事長選舉,由衣索比亞現任外交部長、前衛生部長特沃德羅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當選新任幹事長。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表示,已在第一時間簽發賀函,以「中華民國台灣」署名向特沃德羅斯道賀。陳時中並強調,特沃德羅斯從弱勢環境出身,雖然衣索比亞與中國關係深,但「再怎麼說也不會比以往更糟」,因應這樣的新情勢,陳時中仍對於未來的新模式抱持期待。 衛福部長陳時中親簽賀函,向世衛組織新任幹事長特沃德羅斯道賀。(衛福部提供) 第70屆WHA今進行本屆大會的重頭戲「幹事長選舉」,經過漫長的三輪投票後,由衣索比亞現任外交部長、前衛生部長特沃德羅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勝出,擔任WHO新任幹事長,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出身非洲的世界級國際組織領導人。 陳時中在選舉結果出爐後,第一時間簽發賀函,轉請外交部遞交給衣索比亞代表團,「表示我們對他的期待」。陳時中從特沃德羅斯所發表的政見分析指出,特沃德羅斯第一點政見便開宗明義表示要將WHO改造成更有效率、透明化並權責相符的機構,顯示其對機構改造相當有想法。且特沃德羅斯強調發展WHO要以「獨立科學研發」為基礎,陳時中從而認為,特沃德羅斯處理專業事務時,專業性會比較高。 另外陳時中也指出,特沃德羅斯提及的第二項政見是關於醫藥事務的「高覆蓋性」,對台灣而言,例如全民健保做得很好,相信有許多經驗可以和世界分享。第三點則是關於緊急事件應變,陳時中也希望台灣能提供防疫經驗,建立區域聯絡網,呼應新幹事長的期待。其餘關於特沃德羅斯關切婦女與青少年健康、氣候變遷影響人類健康等,陳時中認為這些普世關懷都在在顯示新任幹事長的高度,台灣也會因應情勢,做出相關配合。 另陳時中回答媒體詢問時表示,此次簽發賀函,所使用的署名為「中華民國台灣」。而衣索比亞籍幹事長是否會使台灣參與情勢更加嚴峻?陳時中說,雖然衣索比亞與中國關係深,但他仍認為「再怎麼說也不會比以往更糟」。陳時中引用總統蔡英文的兩岸互動新主張「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說明,幹事長改選是新情勢,台灣則期待幹事長以高專業度及其弱勢背景帶領WHO,因應這樣的新情勢,陳時中對於未來的「新模式」抱持期待。
呂伊萱
2017-05-24
孤狼恐攻 英演唱會爆炸22死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記者楊淳卉、吳柏軒/綜合報導〕備受青少年喜愛的美國小天后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廿二日晚間在英國曼徹斯特體育館(Manchester Arena)舉行演唱會,散場時卻發生自殺炸彈式恐怖攻擊事件,大曼城警察局長霍普金斯(Ian Hopkins)證實,已有包括一名八歲女童在內的至少廿二人喪生,約一一九人受傷。伊斯蘭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聲稱犯案,但尚待證實。警方逮捕一名涉案廿三歲男子。 體育館內死傷枕藉,救援人員在現場搶救傷者。(美聯社) 一名女性傷者在警方攙扶下就醫。(取自網路) 美國小天后亞莉安娜廿二日晚間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演唱會,散場時遭遇自殺炸彈恐怖攻擊。(歐新社檔案照) 炸彈犯當場死亡 IS宣稱犯案 英國警方稍後證實,犯案者是廿二歲的英國人阿貝迪(Salman Abedi)。阿貝迪一九九四年生於曼徹斯特,父母是利比亞難民,為逃離強人格達費政權統治而來到英國。阿貝迪之父是安全人員,一家人移居倫敦後又搬到曼徹斯特南區,在當地已住了至少十年。 心碎!美歌手平安 無法言語 這是英國自二○○五年七月七日的倫敦地鐵爆炸案後,死傷最慘重的恐怖攻擊事件。英國首相梅伊廿三日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包括執政的保守黨、在野的工黨、自民黨與蘇格蘭民族黨(SNP)等均宣布暫停大選造勢活動,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等世界各國領袖均嚴詞譴責,並宣示團結反恐。廿三歲的亞莉安娜幸未受傷,她透過「推特」表示,「深感心碎、非常抱歉、無法言語」。 曼徹斯特體育館可容納約兩萬一千人。演唱會結束後,自殺炸彈客在連接體育館和維多利亞車站的門廳區引爆土製炸彈,炸彈填裝的螺絲和釘子射向人群,導致多人死傷,目擊者將此駭人場面形容為有如「大屠殺」的「戰區」。梅伊在內閣會議後表示,該名男性炸彈客的身分已被確認,但暫時不便公布。警方研判兇嫌單獨犯案,但持續追查是否有組織支持的。 伊斯蘭國透過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聲稱犯案,「『哈里發國』一名戰士在曼徹斯特一場十字軍的聚會中放置一個炸彈。」與伊斯蘭國掛鉤的阿瑪克通訊社(Amaq)則說,是伊斯蘭國派出的「安全小組」發動攻擊。不過,美國國家情報首長柯茨表示尚未證實。 安檢鬆散 連背包都沒檢查 大曼城警方在事發後封鎖體育館與周邊道路,維多利亞車站廿三日全天停駛。管轄全國鐵路、地鐵等運輸系統的英國運輸警察廳(BTP)廿三日也增派警力,在各車站與列車上執勤。英國政府已將安全警戒提升到五級中的第二高「嚴重級」,意味英國很可能再遭到類似攻擊。 攻擊事件發生後,有人質疑演唱會安檢過於鬆散,但也有人說不意外。參加演唱會的民眾指控,現場安檢簡直是一盤散沙,他們的背包都沒有被檢查,「每個人都可以在外套下藏東西帶進去」。有人說,安檢根本沒有金屬探測器,或拍打身體檢查,甚至有人說根本沒有安檢人員。 尚無僑胞或台生受傷訊息 我外交部表示,尚未接獲國人或僑胞受到影響訊息。教育部國際司科長楊淑雅也說,目前在英國留學的台灣學生約三九二○人,約有一百卅名台生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學位,初步聯繫當地駐點人員,並未接獲台生受影響,將持續關注後續消息。
胡蕙寧
2017-05-24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九二共識、一中原則 賴總統:無法得到和平
黃靖媗
獨立國家 向右向左的自由
李敏勇
台灣國家正常化 脫離中國牢結
李敏勇
習近平點火 普廷玩火 接下來呢?
林保華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張俊雄為美麗島辯護意外從政 卸下閣揆成平民志工晚年回歸樸實
溫貴香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