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洪財隆)
洪財隆相關文章
重啟服貿談判 機關算盡或政治斷片?
台灣政壇近來驚傳有某位總統參選人主張應重啟兩岸服貿談判,乍聽之下還真的以為我們的時間停格在二○一四年「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前夕。圖為當年318反服貿學生衝進立法院議場,占領主席台。(資料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一九九○年代美國有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講一位電視天氣預報員在報導小鎮一年一度的土撥鼠日活動時,陷入時間無盡循環裡,以致不停地重複當天情境。台灣政壇近來驚傳有某位總統參選人主張應重啟兩岸貨貿(貨物貿易)和服貿(服務貿易)協議談判,乍聽之下還真的以為我們的時間停格在二○一四年「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前夕。 顯然,即使過去這些年來,無論世界已經產生了多大變化,但仍有人彷彿記憶斷片,遲遲走不出來。退一步言,即便此君只是「請裁講講」(cheap talk),也透露出某種訊息。 兩岸經貿關係的確相當特殊,充滿暗礁、詭壘,而且高度政治化。弔詭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得以回歸經貿的本質和功能(依循比較利益分工、互惠、資訊透明與公平等法則),就經貿論經貿,台灣反而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空間。亦即心存敬畏、耐心等候,必要時順水推舟才是上策。 至於把兩岸經貿關係過度工具化,賦予超過負荷或操之過急的非經貿任務,往往會遇到反挫。前有馬政府欲透過服貿等協議來加速兩岸政治統合進程,如今則有藉以凸顯台灣外交應和「美中等距」之議,目的雖然不同,但置入手法則如出一轍。 事實上,兩岸之間除了主權爭議、政治與軍事嚴重對峙之外,尚且存在經濟規模、經濟發展階段、政經體制等三大懸殊差異,任何兩岸經貿倡議都不應該對這些差異略而不談。 主要受到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對經濟不安的關切程度,早已高過傳統的經濟成長和所得(財富)分配議題。就兩岸經貿來說,由於彼此之間各種條件都極為不同,一旦透過正式經貿協議強化經濟整合,屆時形同得到加碼、加速的物流、金流與人流,勢必為台灣帶來大規模的經濟衝擊和不安,同時以發更多的失業,乃至擴大在工作、收入方面都更不穩定的「殆危階級」(precariat)。僅此一端即可推論,如欲讓台灣和中國經貿進一步掛鉤,免不了我們的市場也必須對中國開放,對多數人(尤指中低階層、農業、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來說,根本就不是一項好主意。 另外,兩岸政經體制的差異愈來愈大,恐怕才是問題關鍵所在。台灣是個法治國家,但如果用此思維去度量兩岸關係或協議,必定遠遠失真。例如,在原先的服貿協議版本中,彼此都承諾開放印刷業,然而從事印刷在台灣幾乎沒有進入門檻,原則上只要做好公司登記即可營運,但在中國卻攸關「國安」,需要層層審批。試問,即使經由談判放在開放名單上,又有何意義?印刷產業如此,遑論其他更敏感的產業。 《昨日世界》的作者,奧地利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曾說道,就在納粹德國威脅即將兼併奧國前夕,友人對他示警趕緊逃亡,因為納粹看上他代管的龐大資產並可能對他不利。當時茨威格竟然天真地回答說:「可是納粹畢竟也要守法呀」。事與願違,後來茨威格不僅人被羈押,財產更全部充公。 如果仔細觀察中國近年來的人事佈局和經濟管制等趨緊作為,除了看得出習近平對經濟活動的掌控日深、各行各業稍具規模的企業愈來愈「姓黨」之外(例如黨組進駐企業等),不難獲致這個國家正逐步邁向「戰時經濟」體制此一初判。可惜這些不祥徵兆似乎仍不足以喚醒有些人的中國迷夢。 回到貿易和投資集中度來檢視兩岸經貿關係。目前貿易方面,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不對稱依賴」依舊,市場出口依存度大致維持在四成左右,中國同時也已是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將近兩成。再者,主要由於中國的經商環境變化,以及自二○一七年起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等原因,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銳減,近年來每年大概仍有四十~六十億美元,雖然只剩全盛時期(二○一○年ECFA簽署時)的三到四成左右,但仍占台灣對外投資的三分之一,大致又恢復到二○○○年時的水準。 問題是,如何看待這些數據?根據「四家法則」(rule of four),如果市場上有四家規模相當的企業從事競爭,則可算是有效競爭,亦即最高廿五%的市占率堪稱健康,比較不容易發生壟斷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違法情事。國家之間的經貿集中度也可作如是觀。 一來,台灣無論是對外貿易或投資,顯然都已過度集中在中國;另外,近來美歐日各國對中貿易的政策架構已經有所調整,即使避談脫鉤(de-coupling),起碼也會強調降低風險(de-risking)和韌性供應鏈,以防萬一、以備不時之需。從責任倫理的角度來看,那些主張兩岸應重啟貨貿、服貿協議談判的人,此時更應該要明白告訴國人,支持其主張的經濟論述究竟為何。 對了,憑藉著自我覺察和反思,更加深刻認識自己之後,那位電視天氣預報員最後終於擺脫了日子一再重複的宿命。
洪財隆
2023-06-25
壓力下的優雅 國家韌性從何而來?
近年來則由於國際間出現許多突如其來的公衛和地緣政經衝擊,例如肆虐三年、甫告一段落的新冠肺炎(Covid-19)、烏俄戰爭,乃至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以致全球化浪潮下「唯效率」的生產、投資和貿易模式,紛紛面臨重大考驗。(資料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國家經營如果不想落入「唯GDP」主義的框架,通常會把「永續發展」列為重要目標,特別是加入環境品質(氣候變遷)和社會人文視角作為衡量指標。 近年來則由於國際間出現許多突如其來的公衛和地緣政經衝擊,例如肆虐三年、甫告一段落的新冠肺炎(Covid-19)、烏俄戰爭,乃至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以致全球化浪潮下「唯效率」的生產、投資和貿易模式,紛紛面臨重大考驗。如何確保重要物資供應無虞(生產供應鏈),甚至維持關鍵產業或敏感技術高度自主等安全考量,更因此浮出檯面。 一般而言,國家社會如何吸納、緩和這些外在環境衝擊,或強化回應與復原能力,就是目前正熱的「韌性」(resilience)議題。事實上,國際間最早闡釋韌性此一政策概念的政治領袖應是日本前首相安倍,他在二○一四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會議上,即以如何建立「韌性經濟體與包容性社會」(Resilient Economies and Inclusive Societies)發表演說,內容主要觸及經貿協定、自動化生產與地方創生等政策主軸。 主要因為上述外在負面衝擊已逐漸成為「新常態」,或所謂系統性危機,應可預料韌性將日益成為國際合作與各國政府的施政目標。畢竟安全、生存與繁榮仍是人類的終極關懷。 能從原先心理學上強調受苦的人如何走出困境與低潮的能力(尋找支持、冷靜、自信等特質),以及機械工程領域如何避免、挽救全面性「當機」,在政策場域出現已近三十年的韌性,如今不僅普獲重視,而且應用極廣(例如金融、資安、國家基礎設施),正好也說明了當前世界局勢變化之劇烈,以及諸多跨域及複合問題之嚴峻。 話說回來,且莫忘動物行為學家們的警告:不會感到恐懼的動物很快就會滅亡,但成天活在恐懼下、惶惶不可終日的生物,很快也會流失能量,並容易因為減少社群連結而失去活力和發展機會。作家海明威有一名句:「壓力下的優雅」(grace under pressure),用以形容鬥牛士面對生命危險時的英姿,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換句話說,不要讓韌性或堅韌只成為形容詞,應進一步發展成適合台灣情況並可操作、執行的內容與目標。國防或國家安全當然仍是第一要務,但也必須高度留意是否因為重視這些基本生存問題,以致忽略其他國家目標與價值。此即國家韌性,並和公部門是否具有效率,特別是有無完成原先組織設置的目的密切相關,尤其是攸關經濟治理與管制機關(暱稱人民權益的看門狗/Watchdogs)的效能是否強大最為關鍵,例如競爭法機關。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政府組織和經貿、財稅、國發等部門不一樣,通常不是站在第一線,向來並不會受到太多關注,其績效與表現更容易因為整個社會的注意力放在國安上面而被忽略。偏偏在數位時代,管制機關的重要性無以倫比。主要理由在於,數位平台經濟及其所衍生的公平競爭、隱私與詐騙(大數據)、消費者權益等三大問題,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權益保障的核心。可惜台灣的管制機關或因為陷入「管制會影響發展的迷思」(兩者實為互補),或面對新興議題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源於價值目標模糊),普遍缺乏能動性(agency) 。 最近參加了一場人類學視角的「蘑菇為何而活?」線上讀書分享會,從此知道了連蘑菇、松茸這類真菌植物都有一定的能動性。主要透過分泌特定化學物質(因此美味可口),最後得以改變周遭環境和地貌。 就在我來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服務邁入第七年,眼見這個在國際上被尊稱為大企業剋星的競爭法機關,逐漸淪為主要業務在於處理不動產不實廣告,卻對臉書、谷歌等跨國科技巨擘「異常友善」(對其所作所為接近自由放任)而不免氣餒的時候,安安靜靜的蘑菇,突然有了勵志意義。 (本文作者新近出版《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衛城出版社)
洪財隆
2023-05-28
如何善用川普所創造出的「二次機會」?
知名的國際經貿學者,也是印度政府前任(2014~2018)經濟總顧問蘇布拉馬尼亞姆(A. Subramanian),日前在一篇文章裡所提出的建議,教人眼睛為之一亮。針對中國問題,或許這也是美國與其盟友因為川普所獲得的「二次機會」。 (彭博檔案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教授國際經濟關係多年,隨著近來時事發展,有個假設性問題突然浮現腦海:如果我班上有個叫做川普的同學,因為種種原因想要解決美中鉅額的貿易失衡,主張由美國對中國的實質進口關稅稅率提高兩成(實際上則是十九%),到底我該如何看待或好好回答他的問題? 如果是在傳統的經濟學教室,問題和答案顯然就很單純。 首先我會告訴他,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個別國家的整體對外貿易失衡(包括商品貿易和海外投資所得的經常帳),反映的其實是該國內部資源的使用情況,亦即儲蓄率(收入沒消費完的存起來)和投資率之間的差距,經濟術語叫做「超額儲蓄」。目前中國因生產收入遠比總支出高,有超額儲蓄,所以長期出現對外貿易盈餘,而美國則儲蓄不足並處於相反的局面。 不難明白,根據經濟學理的預測,國際收支失衡是結構性問題,單單藉由提高關稅等保護主義措施不僅無效,且會導致整體貿易量的萎縮。主要理由在於,透過貿易政策降低進口,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出口必然也會因為實質匯率的提升(名目匯率增加或國內物價上漲),即東西變貴而跟著減少,而且將大大違反「比較利益法則」所預測和教誨的國際分工互惠原理,勢必嚴重傷害彼此的經濟效率。這裡都還沒有討論到其他國家很有可能會進行貿易報復呢。 然而,如果單單只做上述一切都應該反求諸己的回答,一來未見歷史縱深,顯得不夠深邃;二來缺乏國際現實脈絡,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忘了今天的討論對象是中國,並不是一般尋常國家,例如早年的日本、德國或亞洲四小龍;更嚴重的是,應該是當不成總統的經濟顧問,更遑論國家安全顧問。 重新整理思緒之後,也許以下的回答會比較公允和完整,而且說不定川普同學看似錯誤的問題,也能衍生出正確的答案。譬如說:即使貿易戰未必合理,但所衍生的科技或5G之戰則無比真實。 雖然國際貨幣體系和匯率議題不是今天的重點,但也必須有所交代,才能看清國際經濟關係的全貌。美國連年對外的大量貿易赤字現象,除了上述總體經濟的視角之外,更和「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1944~1973)」的遺緒有關,亦即美元此一個別國家的貨幣,仍被當成國際貿易與金融交易的主要計價、清算與儲備貨幣。 此一事實固然讓美元享有特殊地位,等同在國際收支帳上擁有無限的償債能力和流動性,配合發達的資本市場得以吸納國外資金,造就出美國可以長期貿易赤字的條件。然而,既然美元成為基準貨幣,使得美國在面臨貿易赤字時,無法樣其他國家一樣逕行貶值,而只能間接為之。例如透過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對匯率加以影響,或敦促、協調、必要時甚至逼迫貿易夥伴的貨幣兌美元升值,例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 此即著名的N-1問題,N種貨幣只有N-1個匯率和政策自由度,而所少的一個自由度就是美元。以此角度觀之,美國每年都會調查並公布所謂匯率操縱國家清單,很難說沒有正當性。特別是理論上浮動匯率所承諾的國際收支平衡,實際上並沒有出現,因為各國央行往往為了促進出口目的而進行干預,可說屢見不鮮,以致對美元匯率「易貶難升」,特別是資訊甚不透明的中國更是案關要犯。 不過,除非有朝一日重新洗牌並另做安排,不然這個古老難題應該是無解,所以還是回到比較具有操作性的貿易政策討論,比較實在。 經濟學上有個理論在談什麼是「次佳(second-best)」,意指最佳狀態因有扭曲未能實現時,僅維持其他條件不變並不能確保「次佳」境界,必須額外再做點什麼改變或調整。這裡的扭曲來源,尤指像中國這樣一個在各方面的威脅皆與日俱增的巨龍國家。 面對中國,川普選擇的途徑是不假辭色與連環重錘。儘管高舉「美國優先」大旗,透過基本上不管他人反應的「單邊主義」我行我素(隱含不穩定、難以預測),引發對手不快、盟友疏離,然而川普的確也已為國際經貿秩序帶來「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拜登團隊顯然另有打算,無論是在國際經貿、區域安全或氣候變遷等領域都將走回多邊主義路線,但能否善用「川普衝擊」所創造出的有利局面,對中國日益擴張的行為有所節制與抗衡,更是至關重大。 就經貿而言,美國如何運用「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未來檢驗其言必稱多邊主義的成敗試金石。從績效來看,擁有一百六十四個成員的WTO,截至目前仍未談妥啟自2001年的「杜哈發展回合」,最大的成果也僅是不涉及實質自由化的「貿易便捷化」。而WTO談判的裹足不前,相當程度也解釋了何以「自由貿易協定(FTA)」會全球蔓延。如此多邊架構,究竟能成就什麼事? 換句話說,期待於拜登美國的,不會只是補任命WTO「爭端解決機構」上訴法官這類枝節而已,更在於規範中國的行為應該要有大動作。問題的癥結不外乎,WTO的多邊貿易規則乃建立在商業運作自主與法治等信任基礎上,亦即國家與市場的界線必須大致清楚才行得通,但這遇到中國則沒轍,尤其是各方對習近平統治下,「國進民退」更甚以往、國家角色更直接的中國經濟,信任基礎可說已經徹底瓦解。例如華為竟聲稱其股權為員工百分之百所擁有,但誰會相信? 知名的國際經貿學者,也是印度政府前任(2014~2018)經濟總顧問蘇布拉馬尼亞姆(A. Subramanian),日前在一篇文章裡所提出的建議,教人眼睛為之一亮。針對中國問題,或許這也是美國與其盟友因為川普所獲得的「二次機會」。 主要由於中國並沒有信守其在2001年的「入世」承諾,特別是國家介入侵犯智財權和操控匯率這兩大問題最嚴重,美國和其盟友應聯手和中國就其在WTO的參與問題重新談判並議約。包括中國不應再以開發中國家的身分享受優惠;針對人民幣匯率的低估指控應有機制加以明文監督;就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併購與技術取得,無論是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有關中國政府角色的質疑,中方皆應負舉證責任。 諷刺的是,近年來由於美國棄守,中國竟搖身一變成為WTO多邊貿易體制的捍衛者。
洪財隆
2020-12-07
紓困之外─全球疫情蔓延考驗經濟政策
隨著疫病來襲和全球蔓延,各國除了自身的醫護體系面臨嚴酷考驗之外,經濟活動更是大受衝擊。(資料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奧地利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 隨著疫病來襲和全球蔓延,各國除了自身的醫護體系面臨嚴酷考驗之外,經濟活動更是大受衝擊,而且衝擊來源同時匯聚了供給面(生產供應斷鏈和人員移動受限等)和需求面(隔離、收入銳減或漸趨悲觀降低消費與投資)兩大實體因素,以及蠢蠢欲動的金融危機。金融的部分主因交易急速緊縮而衍生支付問題,或稱「流動性不足」。 而這三者,即使是個別來看都足以造成經濟危機,導致企業倒閉風潮和大規模失業,如今竟因病毒合而為一,堪稱「超完美風暴」。 由於人類現在對新冠(武漢)病毒的瞭解仍屬有限,防疫何時收效和後續經濟影響程度皆在未定之天。即便如此,我自己的初步觀察重點主要落在三方面。 首先是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時機究竟何時才算成熟?可採用的方式和規模如何? 在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偏低的全球的名目(掛牌)利率水準,預示著貨幣政策的空間和效果都相當有限,無論是傳統的降息或量化寬鬆政策(QE)皆然。而偏低的利率水準也隱含著,針對政府債務餘額的償債負擔或排擠民間投資的副作用並不會太大。 依目前疫情發展態勢,國內外需求將嚴重不足,是應該開始慎重考慮並著手規劃,實施積極性財政政策的關鍵時刻,而且應是政府支出而非減稅優先,透過公部門力量「動員可用資源」,以避免大規模經濟衰退和勞工失業。 應產生而沒有產生的事情、商品和勞務,才是真正的遺憾和浪費,此即「機會成本」概念。 此外,財政政策在各國同步採行的情況下最有效,否則所增加的需求將部分轉成進口,財政政策就會大打折扣。考量近來主要貿易夥伴都已陸續宣布規模不一的財政支出,所以目前的確是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好時機。 財政健全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則,核心精神在於不浪費資源,以避免國家迫切需要某些計畫時無錢可用的窘境,甚至破壞施政優先順序。至於這些年來被過度吹捧的「撙節支出」、「財政平衡」等原則,甚至「債留子孫」等迷思,乃至在新經濟的時代下,恪守「資本門」和「經常門」之分的「財政紀律」,或許也到了該重新評估、理解和詮釋的時候了。 雖然政府竭盡所能持續擴大紓困規模,「加碼至兆元」,但絕大部分仍屬金融機構的融資額度,和真正的政府支出並不相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紓困方案所涵蓋的對象似乎少了一大塊。就我所知,那些「自營作業者」(self-employed)、特約經濟工作人員(gig worker)、自由供稿者(freelancer)等非典型勞動者的收入,受到疫情的影響更大,但向來不容易受到既有體制的重視,無論紓困計畫是救急或救窮。然而,這些人卻往往是新經濟或數位經濟重要骨幹和活力來源。只要押下時間或附上落日條款,此時此刻,政府對他們的援助和支出,應該可以更積極些,以示危機處理中仍不忘未來佈局。 最後則是,政策紓困的優先目標是什麼?增加勞工所得,還是避免企業大幅裁員,造成大量失業? 一旦疫情愈演愈烈,雖然放無薪假的企業愈來愈多(所得減少),但失業終究比所得降低來得更嚴重,也許很快兩者就必須有所取捨。此話怎講? 遇到經濟情勢如此嚴峻的局面,保障就業當然是首要目標,但勞工收入暫時性減少也已不可避免。重點在於,所減少的部分應由政府、企業、勞工三者共同且合理分攤,而這正是德國「短工津貼制度」(Kurzarbeit)的作法。 「短工津貼」的核心理念則在於是避免員工離職造成專業技能流失,這對企業和勞工都是傷害,也不利於因應短期經濟循環和產業長遠發展需要。 以台灣來說,在發生「減班減時減薪」的情況下,企業仍必須支付在職員工「最低薪資」。雖然勞動部透過「安心就業計畫」,也將補助勞工投保薪資與領取薪資差額的半數,形同政府、企業、勞工三者共同分攤,但企業此一負擔不輕,以致未來很可能會增加企業直接解雇員工的誘因,或乾脆歇業。 因應疫情變局,如果我們政策的著眼點果真放在保護就業,目前分擔比例也許應該有所調整。
洪財隆
2020-04-06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川普「台灣就是台灣」——一句務實又漂亮的話
尤榛嚴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