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凱相關文章

台美中存在等邊三角形嗎?

台美中存在等邊三角形嗎?

  柯文哲昨(二○二三年十二月六日)表示,他若當選總統,會跟台灣、美國與中國保證,不會走向台獨,也不會接受「武力」統一。繼續維持他「美中台等邊三角形」的中間路線,他認為這是台灣外交的唯一出路。 這種所謂「等邊三角形」的國際理論,聲稱在美中兩強權間保持等距,不要選邊站,才能左右逢源,並拿新加坡作樣板,期望台灣有當超級旗手的機會,當美中間的橋樑甚至調人。 國際三角政治是這樣:A、B、C三國,若A最強,會對次強B、第三強C產生壓力,所以最有可能是眾弱同盟。A若聯合C對付B,通常是因B快速爬升,戰略姿態很高,進而威脅他國,AC才會聯手抗衡。一旦AC關係改善,B就會挑撥AC的關係,並討好A以壓迫C。套用在台海,A是美國,B是中國,C是台灣。以台灣立場要玩得好,當然是在美國拉攏我們時,讓美方相信台灣是可合作對象,並且多要一點利益。一旦中國試圖改善與美關係,台灣應從不可被替代因素說服美國,或讓美方相信,與台灣同一邊對美利益較大,譬如價值觀、地緣、科技供應鏈等。無論何種情況,最佳解方都是站在美國那一邊,只有怎麼站、站多近的差別而已。 所以柯文哲這套理論有兩個問題:一是不懂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主權的弱勢之處。再者,台灣是揭發中國統一謊言的軟肋,也是地緣政治的中心當事人,沒有新加坡雙面逢源的條件。坦白說,新加坡若處在台灣的地理位置,同樣會面臨台灣的困境。 無論物理或政治,三個接近的物體,要大小實力相當,才能等距,柯的說法透露他不懂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主權的弱勢;柯將「統一」納入選項,卻冠上「非武力」三字來掩飾,這是在拉攏「敵國」中國,傳達他及民眾黨都在待價而沽的訊號。 政治學有一句話:「騎牆是個好策略|在牆夠穩的時候」,這是柯文哲永遠無法參透的政治ABC。 (作者是現職公務員)
林靖凱 2023-12-07
柯文哲的獨裁真相

柯文哲的獨裁真相

  柯文哲在台北市車輛產業台灣選哲之友會成立大會喊出,「我們只要正常運作,台灣就是新加坡」,他對新加坡的喜愛如此明顯,令人想起他常掛在嘴邊的「台灣越來越獨裁」,不如就來談新加坡和台灣獨裁。 不用老王賣瓜,看看國際上是如何看待各國的,「經濟學人智庫」每年公布全球各國的民主程度排行,在二○二二年的最新評比,台灣奪下第十名,獲得「完美民主」的殊榮。新加坡呢?第七十名,被歸類在「缺陷」民主,若再往下掉三名,就會落入混合政體,介於民主與專制之間。 經濟學人智庫編制的民主化指標,內容區分五大類:選舉程序與多元性、公民自由、政府功能運作、政治參與程度、與政治文化。 台灣在「選舉程序與多元性」取得滿分十分,代表台灣的參選制度自由且投票過程具公信力,另四項指標的分數,依序是九.四一、九.六四、七.七八與八.一三。 反觀柯文哲視為標竿的新加坡,「選舉程序與多元性」的分數卻不到五分,主因是新加坡政府對人民的參政資格有眾多限制,並非有意願就可登記參選。新加坡的「政府功能運作」七.八六分,也低於台灣,可見李顯龍家族的意志為何永遠高於人民所需,在台灣屢被吹捧的新加坡行政效率,有相當程度是建立在人民權益的犧牲之上。至於「政治參與程度」,新加坡僅有四.四四分,這結果從「某個地區因為執政黨得票率較低,所以捷運就轉彎不經過該社區」的故事來看,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國家政治氣氛如此,人民久而久之自然不想積極表達意見,不想為社會帶來改變。 一個菲律賓、泰國、印尼、多明尼加、蒙古的民主程度都高過他們的國家,卻被柯文哲高度讚揚,一直將她當為台灣的未來樣板。更諷刺的是,柯還反過來批判獲得經濟學人評為「完美民主」的台灣「很獨裁」,還說要服用他開出的藥方才能改善,這豈不是「請鬼拆藥單」? (作者是公務員)
林靖凱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