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憲相關文章

中國改革開放毀於習近平手中

中國改革開放毀於習近平手中

中國不再有老朋友,改革開放的基業毀於習近平手中。 台灣時間今天早上,拜登和習近平舉行視訊會議,這是拜登總統上任之後首次與習近平一對一對談,但由於美中關係惡化,事前就預期雙方不會有什麼實質進展,如今連表面的和諧都無法維持了,白宮直接不留情面地說拜登不是習近平的「老朋友」。 其實「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共專門的一個政治術語,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增加跟國外的接觸,以吸引外國投資,許多投資中國的企業家或是與中國友好的政要都被授予這個稱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黃金年代的象徵。 如今,美國總統直接拒絕被稱呼為「老朋友」,似乎也代表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對中國友好的年代即將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圍堵、提防,但開放是中國能有今天成就的主因,從鄧小平以來的基業毀於習近平手中,不知他地下有知作何感想呢? 這場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的會談,不僅不像是破冰,反而更像是最後通牒,要是中國不改變現在的侵略態勢,往後可能再也沒有會談。經濟停滯、外資撤離,幫助中國成長的老朋友都離開了,往後只能靠自己了。
林俊憲 2021-11-16
充滿希望的土地

充滿希望的土地

充滿希望的土地,歡迎所有嚮往自由的朋友一起來打拚! 近幾年來,香港的移民潮越來越明顯,從2014年的佔中、2019年的反送中再到去年的港區國安法,一次次社會運動不僅沒有換來自由,反而讓中共更收緊對港政策,許多港人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被迫遠走他鄉。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今年1到9月已經有近1300位香港人來台定居,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年破千,成為英國以外第二個首選移民地點。逐漸增加的香港移民為台灣社會帶來新風貌,尤其他們多是擁有獨特中西文化背景和高教育水準的人才,相信長遠來看對台灣整體發展也有助益。 台灣自有歷史以來就是一個移民社會,不同時期有不同背景的人加入,發展到今天,台灣人的定義早已不以文化種族來區分,只要嚮往自由、熱愛這片土地的人都是台灣人。希望所有來台的香港朋友不僅能在這裡找到歸屬感,也要繼續傳承自己的母語與文化,多元共榮的社會就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
林俊憲 2021-11-15
這不就是2014的連勝文嗎?

這不就是2014的連勝文嗎?

看看當年的連勝文,顏寬恒也許會被「相對剝奪感」五個字打敗。 顏寬恒昨天宣布參選以後,馬上開始轉移焦點,對於自家爭議只會雙手合十避而不談,反而牽拖到對手身上,這指控也實在莫名奇妙,民進黨盡全力投入補選,不是應該的嗎?這是對選民最基本的重視和尊重,況且大家現在真正關心的是你們家的爭議,顏寬恒身為候選人,已經沒有逃避空間。 其實觀察一下朱立倫和顏寬恒這兩天的發言,可以發覺他們已經擬定好選戰的主軸,我稱之為「小蝦米戰術」,也就是不斷地把自己塑造成弱勢的一方,出來參選是要「對抗強權」,例如朱立倫說顏寬恒是「努力的年輕人」、顏寬恒今天講的這段話也是強調對手有多強大。這個打法實在很眼熟,仔細一想,這不就是2014的連勝文嗎? 顏寬恒現在的困境和當年連勝文非常像,同樣因為家族背景造成巨大的包袱,可是說實話,這並非他們本人的錯,也不是他們失敗的原因。大家真正憤怒的地方是他們明明擁有優渥資源,卻還要把自己包裝成弱勢的一方,那些真正為生活打拚的人看在眼裡,做何感想?這場補選關鍵其實就是五個字:「相對剝奪感」,看看當年的連勝文,也不難預測這場補選的結局了。  
林俊憲 2021-11-10
「一中」說破不值錢

「一中」說破不值錢

「一中」說破不值錢,中國就是把美國推向戰略清晰的始作俑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前幾天在回覆記者提問時,說出「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截然不同」,進一步破除戰略模糊,也宣告延續半世紀的「季辛吉路線」正式終結,美國不會再默許中國利用模糊空間吃台灣豆腐。 時間回到半世紀前,當時為了擊敗主要敵人蘇聯,美國極欲拉攏中國,最後達成中美建交,最大的功臣就是國務卿季辛吉國務卿,此後半世紀,美國一直維持與中國的良好關係,並在台灣事務上採取模糊立場,若非涉及重大利益,美國對中國在國際上宣稱的「一中原則」不表示意見,這就是所謂的季辛吉路線。 當年美中建交時,核心談判重點就是台灣,中國強烈主張所謂的「一中原則」三段論,宣稱擁有台灣主權,然而美國不願接受,最後美中建交三公報中,英文原文採用「認知」(acknowledge)一詞來表達美國的態度,也就是我理解,但並未認可這是美國的官方立場,雖然同樣有一中兩個字,但美中立場完全不同。 那麼,什麼是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同於中國對「一中原則」的清楚描述,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從美中建交公報以來,各屆政府對台表態與法律文件的集合,並沒有精確定義。換句話說,美國認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台灣跟這個中國的關聯為何?美國保留解釋空間,這正是戰略模糊的具體展現。 如今普萊斯發言人說與中國「截然不同」,我們仔細來分析,既然兩國立場同樣有一中,也有正式建交,那麼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兩點應該雙方都同意,所以究竟哪裡截然不同呢?恐怕只剩下最後一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不同意。 半世紀以來,中國在國際上四處宣稱美中都同意中國的「一中原則」,而美國則是受季辛吉路線的影響,不認可中國的說法卻也未點破,但隨著近年來美中關係惡化與中國對台恐嚇越來越密集,美國認為模糊已無助於台海穩定,是時候說清楚了。 此外,歐盟、日本的一中政策基本上也都是跟隨美國的路線,隨著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正式分家,自由世界對台將會採取完全不同的立場,這就是第一張骨牌,後續的效應將會完全改變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國際地位。兩個一中的差別,一但說破就沒有轉圜空間,可見美國在台灣議題上已經鐵了心,互不隸屬將取代戰略模糊,成為未來台灣的新定位。  
林俊憲 2021-11-08
顏家「業力引爆」

顏家「業力引爆」

顏家「業力引爆」,再拖下去也不會比較好選! 顏家現在的情況,真的只能用「業力引爆」來形容,從顏寬恒自己跳出來參與的那一刻開始,在罷免期間如何攻擊抹黑對手,現在就以十倍迴力鏢彈回顏家自己身上,而且這個效應將是持續性的,不會因補選結束就消失。 顏家身為非傳統政黨型的在地政治勢力,「在地」兩個字既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優勢在於擁有非常深厚的地方基層組織,劣勢在於一但離開這個地方,就什麼也不是。所以中二這個立委席次,顏家不是想怎麼贏,而是要想不能輸,一但失去政治權力,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就會大減,就像我先前說的,他們一但決定投入,就是只能連過三關,罷免、補選、2024大選,輸了一場都算全輸。 如今顏家的黑歷史一件一件被挖出來,其實說老實話,雖然大家都耳聞過顏家的事蹟,但要不是因為罷免時針對3Q的無限上綱式抹黑,讓很多人實在看不下去,會搞到今天這樣一件件來龍去脈都被詳細挖出來嗎?這一切都是顏家自己造的業,現在選也不是、不選也不是,有比硬把3Q拉下來好嗎?可是凡事沒有早知道,現在後悔都來不及了。 今天爆出來這些醜聞,影響的不只是補選,負面觀感是永久性、全國性的,往後再重新選上這個位子只會越來越難,但顏家又無法離開海線,就算現在風頭上不出來,那請問2024要不要出來?到時再出來這些醜聞就會自己消失嗎?不如別再畏畏縮縮的,趕快宣佈參選,再等下去,顏寬恒也等不到更好的局面了。  
林俊憲 2021-11-09
中共認證的台獨份子,簡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中共認證的台獨份子,簡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中共認證的台獨份子,簡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對於中共做的事情,我幾乎全都不認同,但唯有「台獨份子認證」這件事,我認為中共是絕對的權威,要是有幸被選中,更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畢竟由對手認證,比自己講還要來得有說服力的多。 這幾年來,中共似乎對制裁兩個字上癮了,一下制裁美國人、一下制裁歐洲人,現在又要來制裁「台獨頑固份子」,但無論是針對誰,內容都一樣是禁止出入中國、禁止和中國企業做生意,這對當事人有什麼影響?答案是沒有影響,畢竟大家都知道中國一切政治掛帥,有勇氣站出來反抗的人早就有準備,少了中國,並不會讓他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 中共以為制裁有用,實際上就是他們嚴重高估自己的影響力,但漸漸世人會發現,世界少了中國,套句鄧小平的話,一樣「馬照跑、舞照跳」,太陽依舊從東邊升起,反倒是中國自己現在的國際處境孤立無援,看來這是一個先喊先贏的戰術:我先制裁全世界,就不怕世界制裁我了,真是高招啊!
林俊憲 2021-11-05
反美豬有沒有道理?留美的國民黨人最清楚

反美豬有沒有道理?留美的國民黨人最清楚

反美豬有沒有道理?留美的國民黨人最清楚。 國民黨傾全黨之力推動反美豬公投,我也多次說過,這非關食安,而是政治鬥爭,國民黨內終究還是有少數明事理的人,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怎麼說。 曾經留美的國民黨國際部副主任黃裕鈞說,他在留學的時候吃了非常多萊豬,對身體也沒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要是公投通過,會影響台美經貿談判,他的這番真心話也點出了公投的真正命題:這一票無關食安,而是攸關台美愈加緊密的關係是否能繼續走下去? 以全球貿易的角度而言,台灣的豬肉市場並不大,而國產豬又佔了九成以上的比例,對美國來說,台灣開放並不會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既然如此,美國在意的是什麼?其實就兩個字而已:公平。況且開放至今近一年,國內進口豬肉萊劑檢出量仍然為零,就是因為使用萊劑的豬肉不會比較便宜,市場機制就會自行決定。 如果我們列出一張損益表來分析,既然沒有市場就不會進口,可以說台灣沒有因開放受到任何影響,但開放的動作卻能獲得美國的支持,為台美經貿談判和CPTPP談判取得有利條件,站在台灣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個非常簡單的選擇。 公投的初衷,應該是讓所有人民充分了解議題對國家發展的利弊後做出理性選擇,無關政治立場,也不應以政治目的來推動公投,既然主導的國民黨自己都說實話,知道毫無道理了,那就投下不同意票,終止這種無意義的鬥爭。
林俊憲 2021-11-05
兩岸互不隸屬的最佳證明

兩岸互不隸屬的最佳證明

被中國制裁的歐洲議員正式訪台,這就是兩岸互不隸屬的最佳證明! 歐洲議會官方代表團今天正式訪問台灣,這是歐洲議會成立60多年以來的第一次,也顯見台歐關係正如同台灣與美、日這些民主夥伴的關係一樣迅速升溫。這次的出訪行程事前保密到家,直到出發前一天才宣布,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中國的干擾減到最低。 有趣的是,這次率團來台的法國籍葛魯克斯曼議員,今年三月才被中國制裁,原因就是他長期關注維吾爾人權議題,制裁的內容包括禁止本人及家人入境中國、禁止與中國機構進行往來,但是禁止入境中國卻可以用官方身分訪問台灣,這不就是兩岸互不隸屬的最佳證明嗎?無論中國怎麼宣稱,管不到就是管不到,接下來就看他們要怎麼自圓其說了。 這次訪問的另一個看點,就是以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 (含假訊息)特別委員會」的名義來台,這段文字在我們看來再熟悉不過,因為台灣是國際公認受到中國假訊息威脅最嚴重的國家,相信交流內容也跟此有關,民主陣營團結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確。 代表團預計會在台灣停留三天,期間也會與蔡總統、游院長、蘇院長和行政團隊重要閣員會面,談論台歐之間如何在各領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彼此關係,期望這次交流成為台歐關係的新起點,成為共享相同價值的緊密夥伴!
林俊憲 2021-11-03
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主張

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主張

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主張,註定每次辦抗議就鬧笑話。 為了宣傳公投,羅智強推出了夜宿凱道活動,原本預計要在凱道睡個7749天,沒想到第二天就只剩下小貓兩三隻,剩下的40幾天要如何維持下去?我都替羅智強擔心了,這也不是國民黨第一次抗議鬧笑話,最大的原因,就是永遠不知為何而戰。 抗議是用行動帶起社會大眾的共鳴,進而支持自己的主張,主辦者必須有非常強烈的訴求和信念,為何國民黨的發起的抗議總是虎頭蛇尾?因為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主張,只是配合黨的指令隨便喊喊口號了事,就像這次的夜宿凱道,沒動員就沒人來,這種自己都不想參加的活動,想說服誰? 這四大公投,有朱立倫跨越時空打臉自己的核四、有受害者丁守中最反對的公投綁大選,還有口口聲聲說親美卻反對的美豬,以及搶別人的題目來鬥爭政府的三接,國民黨不僅無法說服大家為何支持,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反民進黨就好,管它會對國家未來造成什麼影響。 雖然場面很難看,羅智強還是要堅持下去,這點還是值得欽佩的,他說沒有借到路權,可以睡凱道、睡中正紀念堂、睡立法院,我覺得都很好,反正現在入秋了,總不會再像上次「夜襲立法院」一樣,要求開冷氣吧?不過睡哪都好的話,建議還是回家睡最舒服!  
林俊憲 2021-11-01
只准自己造謠,不准政府辯護?

只准自己造謠,不准政府辯護?

只准自己造謠,不准政府辯護?這究竟是公投還是鬥爭? 再不到兩個月就是年底,四大公投即將登場,雖然近年台灣經歷了這麼多次投票,但這跟罷免只是決定一個人的去留非常不同,每一張票、每一個結果都攸關台灣的長遠發展,因此政府總動員積極巡迴宣講,連蔡總統、賴副總統、蘇院長也親自投入,但這個舉動卻被國民黨說是「黨國不分」,行政團隊三首長為政策辯護,究竟有何不對? 這四大公投的題目,幾乎都是衝著政府的重大政策而來,三接與核四阻礙能源轉型、美豬阻礙台美深化貿易、公投綁大選引起投票混亂造成民怨,即使不論政府希望的政策方向,民眾有權得知所有資訊再做判斷,說明會、座談會應該越多越好,這才是一個執政黨和政府最基本的「負責任」。 公投的目的是要讓所有民眾能夠直接參與國家重大決策,但早在國民黨大肆動員連署和宣傳時,公投的意義就已經變了調,不再是政策的理性討論,而是不問是非的政治鬥爭,從罷免到公投都是一樣的手法。 這場公投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一場抉擇,也許投票的當下並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但十年、二十年後,國家的未來將深深被這張票所影響,在此要懇請大家投下四張不同意票,讓政策能夠順利推展,讓國家的未來不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林俊憲 2021-10-29
讓中國坐實「麻煩製造者」形象

讓中國坐實「麻煩製造者」形象

讓中國坐實「麻煩製造者」形象,以退為進是台灣的必勝策略。 蔡總統最近接受CNN專訪,主持人問到「有多少美軍部署在台灣」時,總統以「沒有大家想像得多」來回答,等於間接證實有美軍在台灣。 其實這已是個公開的秘密,我認為倒還不算這場訪談最大的亮點,最值得一看的是蔡總統針對與中國關係的回應方式,能夠完美解釋為何台灣近年來受到的國際支持越來越強烈。 若看完整場訪談,乍看之下會認為台灣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我們好像只能對中國的威脅做出回應,卻不能主動改變什麼,其實這是一種刻意營造的「創造性被動」,這麼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將改變台海現狀的責任全部歸咎於中國身上;二是讓台灣跳脫兩岸賽局,以多邊、區域性的方式來看待台海局勢,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再只是所謂的「兩岸關係」,而是包含台灣在內所有區域盟友與中國的「印太關係」。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從訪談的兩個部分來解釋,首先,總統被問到願不願意與習近平對談時,她說交流會有所幫助,這把台灣塑造成願意溝通的一方,台灣人比任何國家的人都了解中國,知道這種會談既不可能成真、也不會有任何效果,但不理解台海局勢的多數外國人會認為衝突是缺乏溝通造成,雙方都有責任,總統的回答巧妙的把責任撇清回中國身上,台灣始終願意談,是你中國不願意談。 再來總統被問到兩岸關係從2016年以後變差的原因,她也回答得非常有技巧,以「中國對整個區域有不同的計畫」來回應,換句話說,兩岸關係並不是獨立運行,而是中國對整個印太地區侵略野心的一部分,將台灣與週邊盟友的利益連結在一起,既能吸引盟友關注,又能避免中國將兩岸關係「內部化」,這不再只是兩邊的問題,而是牽動整個區域穩定的多邊關係。 這場訪談可以說是總統與行政團隊近年來外交策略的濃縮版精華,以退為進,不是主動的說台灣能帶來什麼,而是刻意從反面來敘述台灣現狀若被改變,全世界會失去什麼?外交始終還是出於人性,人最害怕失去,世界各國近來加強與台灣的關係,也並非為了從台灣身上再獲得更多利益,而是因為他們越來越明白失去台灣的後果,洞悉這個心理,台灣不需冒進也能爭取廣大支持。
林俊憲 2021-10-28
馬英九還敢提服貿啊?

馬英九還敢提服貿啊?

還敢提服貿啊?先過政治精算師朱立倫這關再說吧! 像馬英九這樣卸任之後還頻頻出來批評時政的前元首,不要說在台灣,連國外都很罕見,不過馬英九發言的動機恐怕不是真的要為台灣提供建言,反而更像是在挽回自己的「歷史定位」,尤其現在還敢提服貿,只能說勇氣可嘉。 當年阻擋服貿的太陽花運動,我們以7年後現在的觀點來看,真的只能用「好險有擋住」來形容。馬英九的第二任期可以說是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台灣最危險的時期,中國不再以武力當作對台主要策略,改以收買、經濟滲透的方式對付台灣,再加上當時全世界都還沒意識到中國的威脅,美國一直到歐巴馬卸任前才開始意識到問題,擬定印太戰略,2014年的台灣,距離中國實現野心只有一步之遙。 2014年那種時空背景,都無法通過服貿協議,2021年的今天,外部面臨美中全面對抗、全球紛紛站隊,全球化的時代已經要結束;內部民意對於抵抗中國侵略有8成以上的共識,還有可能通過嗎?不要說民進黨不支持,我看連國民黨自己都不敢提,朱立倫號稱「政治精算師」,他這麼會算,一定知道現在還提服貿等於自我毀滅,一來直接跟民意對撞,二來讓民眾想起馬英九的失落8年,怎麼算都沒有好下場。 馬英九近年的發言都是為了挽回他自認的政治遺產,8年來確實什麼都沒留下,唯一讓他自豪的就是跟中國的關係,但台灣遠離中國已是不可逆轉的大勢。這幾年國際情勢轉變之快,恐怕已經不是他能夠理解,全世界都在和中國脫鉤,只有他一個人想加速把台灣往中國送,談民意會不會接受都還太遠,先過精算師這關再來說!
林俊憲 2021-10-26
朱立倫真的有看懂投票結果嗎?

朱立倫真的有看懂投票結果嗎?

「敢問我抗中保台就罷免你」,朱立倫真的有看懂投票結果嗎? 朱立倫身為黨主席的首戰告捷,開心一下沒關係,但是因此沖昏頭可就不太好了。他說要是再提「抗中保台」一定會被罷免,光是這句話,就代表國民黨還沒搞懂3Q罷免案的結果要如何解讀,贏得不明不白,最後恐怕也會輸得不明所以。 他的這句話,至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解讀:第一,他認為3Q罷免通過的成因是他的國家定位立場,第二,他認為「抗中保台」就是站在國民黨的對立面,或是照他的原話來解讀,不要問國民黨這個問題,不管是說不清還是不敢說都不重要,反正別問就對了。 首先,3Q罷免案通過的原因有很多,但「抗中保台」的立場絕對不是其中之一,我們看看最近的民調就知道了,根據蔡總統在國慶演說發表「四個堅持」之後所做的各項民調,認同的民眾都在6成至8成以上,堅持台灣自主、反對中國併吞已是不容質疑的主流民意,又怎麼會成為投下罷免同意票的動機?甚至進一步說,這也許正是在眾多不利因素下還能保持膠著的原因。 朱立倫錯把投票結果當作對國民黨逃避回答國家定位立場的肯定,還以「敢問我就罷免你」的口吻來威脅對手,口氣實在不小,只是罷免不會讓國民黨贏得政權,大選才會,如果連這一點都看不清的話,即使惡意罷免拉下再多對手,也輪不到國民黨坐上去。
林俊憲 2021-10-25
惡意罷免歪風的終點

惡意罷免歪風的終點

3Q這一役,或許就是惡意罷免歪風的終點。 罷免案的最終結果出爐,同意票以不到5000票的差距多於不同意票,這個結果可能不如許多朋友的願,但這就是民主的實踐,在位者都要虛心接受選民共同意志的抉擇。 罷免案雖然落幕了,但後續的影響才正要開始,接著我們就來分析這個結果對中二選區、對全國政壇是什麼樣的意義?去年大選時,3Q以不到3%的差距驚險勝出,同樣的比例放到今天,可以說板塊幾乎沒有變動,這對傾全黨之力、以全國大選等級投入的國民黨來說,恐怕是個警訊。 去年罷韓時我就曾說過,罷免是厭惡的動員,不像一般大選,整場投票的主動性始終掌握在發起方,被罷免方先天就處於不利的地位,回頭看今天的投票,顏家經營多年的基層組織、國民黨的空軍攻勢,傾盡全力的結果卻是如此微小的差距,國民黨若要繼續發動其他惡意罷免,還會有這樣的能量嗎?不太可能,3Q這一役最大的意義或許也正在於此。 以國民黨投入的程度來看,如此膠著的票數代表罷免不再是特定一方可以操弄政治鬥爭的手段,罷免原因是否有理?選民都看在眼裡,這其實也是我們期盼的「罷免正常化」,有正有反,你可以動員組織來攻擊政敵,我們也可以自發捍衛自己選出的代表,制度應協助實踐民主,而不是被利用來為個人謀利,7萬多的反對票正式宣告惡意罷免歪風將終結於此。 最後,無論3Q今晚過後決定未來的路將要怎麼走,我都會獻上最深的祝福和敬意,祝福是給他個人的,未來一定還有許多機會為台灣奉獻;敬意則是感謝他為台灣民主發展的路程打完這一仗,讓民主的實踐更為健全,無論結果勝敗,這是台灣人民共同的勝利。
林俊憲 2021-10-23
美國對台承諾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美國對台承諾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戰略不再模糊,美國對台承諾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美國總統拜登昨晚在CNN接受專訪,現場有觀眾問到台灣若被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保衛台灣?拜登總統以簡單的「Yes」回答,並補充美國對台灣有承諾。拜登總統這短短的一個詞,或許是半世紀以來美國對台灣最強烈的表態。 理解美國的對台政策,不能只以戰略模糊或清晰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來分析,用「光譜」來形容或許更為恰當,美國對台承諾的依據來自《台灣關係法》,「任何非和平方式企圖改變台灣的命運,都會受到美國嚴重關切(seriously concerned)」,嚴重關切這幾個字有非常大的解釋範圍,從承諾出兵到口頭警告都是,歷屆政府的對台政策都是在這個範圍內游移。 近幾年來,美國國內的許多政治人物或學者不斷呼籲拜登政府對台灣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換言之,他們認為過去美國政府在對台光譜上游移的方式已經不足以遏止中國的野心,嚴重關切必須等於協防承諾,沒有其他解釋,這一步一但跨出就沒有回頭路,因此美國政府一直慎重為之。 拜登總統的這句「Yes」,雖然並沒有明確說明是以什麼方式保衛台灣,但已經是關鍵的第一步,還不能稱為戰略清晰,但至少已是「戰略不再模糊」,再加上美國駐中國大使提名人伯恩斯日前在提名聽證會說在台灣議題上不能相信中國,協助台灣抵擋入侵是美國的責任,足以證明這樣的轉向不是一時脫口而出,而是整個國家的政策都在轉向中。 美國對台承諾清晰化,對台灣的意義是什麼?盟友協助當然值得感激,但我們也要時刻謹記,保衛自己家園的責任始終在我們自己身上,承諾本身並不會讓台灣更安全,但承諾能夠堅定台灣人抵抗的決心,而決心才是台灣安全的關鍵,唯有自助,才得人助,台灣人民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林俊憲 2021-10-22
每次攻擊都在幫3Q催出反對票

每次攻擊都在幫3Q催出反對票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每次攻擊根本都是在幫3Q催出反對票。 再過兩天就是3Q罷免案投票日,各種奇奇怪怪的攻擊也越來越多,質疑財產、烏龍爆料,再到現在還要拿良民證出來曬,這些攻擊不但沒有達到效果,還成了一記記迴力鏢打回自己身上。 原本這場罷免是由所謂的公民團體提出,國民黨或顏家即使有幫忙,也可以推說不是他們主導,躲在第二線免受砲火攻擊,但顏寬恒卻做了最失敗的決定,自己跳出來主導,再加上朱立倫宣示要把刪Q當成自己的第一戰,使得這場罷免變成另一場對於國民黨的考試,而一但扯上國民黨,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當初陳柏惟能夠勝出,正是因為人民對顏家長期把持地方政治不滿,顏寬恒又跑出來主導,等於在讓選民想起他們去年沒有選擇顏寬恒的原因,而且這些原因現在還被拿來攻擊陳柏惟,反而成了他最好的宣傳,畢竟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一比之下,發現陳柏惟才是更適任的人,那為何要罷免他呢? 從罷免方這陣子一連串的攻擊看來,一點都沒有勝券在握的感覺,反而更像是病急亂投醫,激起人們的厭惡,停止這種抹黑才是對國民黨和顏家有利的做法,稍有常識都看得出來,但他們卻越打越兇,怎麼感覺他們也不希望陳柏惟被罷免呢? 無論如何,每一張反對票都很重要,就請國民黨和顏家繼續催出反對票,一起留下3Q吧!
林俊憲 2021-10-21
「沒住過我們的故鄉卻要決定我們的命運」

「沒住過我們的故鄉卻要決定我們的命運」

沒住過我們的故鄉卻要決定我們的命運,這句話由國民黨說出何其諷刺。 3Q罷免案進入最後倒數,雙方都全力衝刺,而動員全部資源、背水一戰的顏家也沒有輸的本錢,顏寬恒特地發文催票,但仔細一看,這篇文怎麼感覺用在國民黨自己身上更為合適呢? 顏寬恒的文章通篇強調「在地」這個主題,強調他出身當地,因此比3Q更有「正當性」,認為不是當地人就沒資格參與地方政治。這句話換個時空背景,或許會成為幾十年前用來對抗國民黨的標語,2021年的今天卻變成國民黨人士的口號,這種諷刺性,正是台灣民主化成就的最好註解。 國民黨1949年撤退後帶來了大量軍民,由於和本地人生活習慣不同產生許多衝突,但是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久了,台灣人一詞也有了新解:不管你來自哪裡,認同這個地方、認同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台灣人,不因先天出身而區分你我,這是台灣走過許多傷痛後,好不容易才癒合起的傷口。 族群一直是台灣最敏感的議題,尤其顏寬恒身為國民黨本土派,應該最能體會這種處境,如今卻用這種「出身定生死」的手法來打擊政敵,要是照他的邏輯,國民黨也不來自台灣,是不是也不應該決定台灣的命運,該被趕下海呢?光是國民黨現在還能活躍於政壇,就是對顏寬恒說法的最好打臉。 台灣人作為一種認同,無關血統出身,因為對民主自由方式的共同信仰而團結在一起,這或許是民主化後我們最大的成就。罷免案做為民主的實踐也是同樣道理,跟你是哪裡人無關,而是關於一位立委有沒有達成選民的期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一定要站出來投下不贊成票,反擊這種惡質的分化手段。
林俊憲 2021-10-20
親中親美只能擇其一

親中親美只能擇其一

親中親美只能擇其一,沒有「我全都要」這麼好康的事情。 朱立倫當選主席後,一直非常致力於恢復跟美國的關係,原因也很簡單,台灣的主流民意就是親美,沒辦法建立起跟美國有效溝通的管道,那也爭取不到民眾的支持,但朱立倫的努力恐怕是白費力氣,因為他們現在還搞不清楚美國要的是什麼,或者說知道、但是辦不到,在這種情況下,開再多會也是表面功夫、緣木求魚罷了。 其實從去年開始,全球有關台灣政治的報導都不約而同提到一件事:中國利用國內親中力量策動滲透與干擾,而且又很巧的,發動這些攻擊的主謀又是國民黨,基本上就是在暗指國民黨是受到中國指揮擾亂台灣的力量。無論國民黨願不願意承認,國際上就是這樣看待他們的,親中已經是國民黨撕不掉的對外形象,也是國民黨想要接觸美國的最大阻礙。 朱立倫的親美路線問題出在哪?他想要把對中關係和對美關係切成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我可以親中,但我也想要親美,這套做法或許過去行得通,但現在呢?美國從川普時代以後,已經很明確把中國當成對手,既然是對手,有可能忍受盟友左右逢源、兩面討好嗎?如果是中國的朋友,那就不會是美國的朋友,兩者只能擇其一,若要建立對美關係,前提就是要跟中國劃清界線,沒有達成這個前提,做再多也是無效的。 萊斯前國務卿的言論或許就是對國民黨的一個提示,站在美國立場,美國當然不會特別偏袒民進黨或任何一個台灣政黨,只要理念一致都可以合作,國民黨想要增強跟美國的關係,美國也沒理由拒絕,只不過交朋友講求志同道合,如果國民黨不先講清楚他們對中國的立場是什麼,美方永遠不可能把他們當作可以合作的對象,更別說建立友好關係。 來自中國是國民黨的根,美國的支持是國民黨得以存活至今的原因,少了任何一方都無法繼續生存下去。但是很可惜,未來的國際局勢已經沒有「我全都要」這種選項,要不就是親中被選民淘汰,要不就是親美失去黨內論述的正當性,無論選擇哪一種,結局似乎都不太樂觀啊。
林俊憲 2021-10-19
國民黨以總統大選的規格投入罷免案

國民黨以總統大選的規格投入罷免案

國民黨以總統大選的規格投入罷免案,受到的挫敗也會是總統大選等級。 3Q罷免案即將在週六投票,正反雙方都趁最後的時間加緊宣傳,但相較於陳柏惟支持者自己手寫的簡陋看板小貨車,刪Q團隊卻能夠變出一台要價不菲的大型電子看板宣傳車,兩個畫面對比在一起,完全展現了這場罷免案的本質。 從朱立倫上台,宣示將罷免案當作他身為主席的第一戰之後,整場罷免案就往極為扭曲的方向發展,人格追殺的輿論攻擊以外,還有大量的宣傳看板和這種超大型的宣傳車,投入資源之多難以想像。這些資源可能來自顏家,也有可能來自國民黨的各種「友情贊助」,但金額倒也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國民黨對這場罷免的整體投入程度,已經到了總統大選的等級,因為他們太渴望一場勝利了。 但是種做法是雙面刃,也許大量的資源投入確實有助拉攏反對票,但也讓罷免的成敗直接與國民黨的成敗劃上等號,新上任的朱立倫其實才是這場罷免案的真正候選人,若罷免成功,那就能坐穩主席大位;若罷免失敗,就代表他所領導的國民黨不過就這點能耐,整個黨對付一個人還打不贏,那往後的大選還怎麼選呢? 無論怎麼說,罷免案的本質還是候選人適任與否,但國民黨卻把它變成一場對於自己的信任投票,各種不正當手段讓罷免案失去焦點。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就順著他們的意思,投下反對票就是投下反對國民黨惡質行為的一票,讓他們看看民意究竟是怎麼想的!
林俊憲 2021-10-18
不要再來立法院,才是國家之福

不要再來立法院,才是國家之福

乾脆從此不要再來立法院,這才是真正國家之福啊! 前幾天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詢時,以非常不客氣的語言針對蘇院長,被反擊了以後,國民黨又想要借題發揮,放話明天會有「動作」,想要藉此再搞一次癱瘓議事的戲碼,好不容易安分一陣子又想要出來鬧事了。 蘇院長的憤怒完全可以理解,近年來中國對台灣的各種文攻武嚇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行政團隊仍然拚盡全力,對內帶領全國渡過一次次危機,對外爭取國際支持並力抗中國施壓,說他是個投降者,這不僅是對他身為閣揆的抹黑,更是對一個長年為台灣奮鬥的人最大的污辱。 姑且先不論後續的衝突,只就質詢內容來看,光是提問台灣是否要購買核子潛艇,這本身就是個政治上充滿惡意的陷阱題,且對台灣的國防策略毫無基本常識。核動力潛艇最大的優點並不是武力有多強,而是它近乎無限的續航力可以讓作戰半徑大幅提升,且不論現實上能否取得,專注於本土防禦的國軍要這種極度昂貴且具侵略性的武器要做什麼?佔領太平洋嗎? 如果蘇院長肯定回答,國民黨可以藉題發揮,操作政府「窮兵黷武」的輿論,甚至上綱到核能議題,如果院長答否,就可以抹黑政府不重視國防,無論怎麼回答都有得攻擊,光是特別強調「核動力潛艇」而非針對台灣已在建造的傳統動力潛艇提問,就知道來者不善,根本不是認真想討論,只不過想藉此開啟輿論戰而已。 眼見無法讓經驗豐富的蘇院長步入陷阱,既然文的不行,現在乾脆要來武的,重新再演一次剛開議時的鬧劇,既然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好好開會的話,那就拜託國民黨做得徹底一點,說「以後不會再來了」,那乾脆連立法院都別進來了吧!
林俊憲 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