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萍、蘇永耀相關文章

葉俊榮掌內政部 新內閣底定

葉俊榮掌內政部 新內閣底定

李翔宙接退輔會 李仲威掌海巡署 〔記者陳慧萍、蘇永耀/台北報導〕五二○將上任的林全內閣人事全部底定! 準行政院長林全昨宣布最後一波內閣人事,內政部長竄出黑馬,由前政務委員、台大法律學院教授葉俊榮出任;前陸軍司令、前國安局長李翔宙接掌退輔會主委;海巡署長則首度由軍方背景的前海軍中將副司令李仲威出任;交通部長為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賀陳旦;原能會主委由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謝曉星出任。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葉俊榮將接掌內政部。(資料照) 準行政院長林全(中)昨宣布最後一波內閣人事案,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賀陳旦(左二)將接交通部長,前國安局長李翔宙(右二)出任退輔會主委,中山大學機械機電工程系教授謝曉星(右一)出任原能會主委,前海軍中將副司令李仲威(左一)出任行政院海岸巡防署長。(記者羅沛德攝) 林全盼新內閣 發揮整體戰力 對於新政府內閣成軍,林全表示,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形容,但期許新內閣合作無間,要發揮整體戰力,不要單打獨鬥。 林全說,內閣人事拖到昨天才公布完畢,主要是賀陳旦希望等台北市議會結束相關業務質詢後再宣布,他認為這是賀陳做事嚴謹負責的表現,因此他樂意配合。林全並坦承,賀陳旦是經過說服很久才點頭。 「萬事起頭難」,林全表示,他希望內閣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團隊,很多長年問題,或許不能四年內就一次解決,「這是不可能的神話」,但只要能夠起步,一開始做對了,後面步伐就可以越來越快,期許新內閣「解決問題的速度能高於問題產生的速度」。 林全並說,新政府的存在,一定要比過去有更多不同改變,政策必須要「滾動式決策」,隨時檢討,與時俱進調整;如果光靠個人意志或少數人想法,就算是對的,沒充分溝通,這樣政策失敗可能性還是很大,一定要透過民主機制溝通,才能發現思慮不周之處,及早修補。 林全昨並宣布中央健康保險署長由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李伯璋接任,同時還公布七名政務次長人選,其中,勞動部政次最為亮眼,由台灣勞工陣線理事長廖蕙芳出任,內政部政次由長期推動社會住宅的民進黨智庫土地及住宅政策小組召集人花敬群擔任。 其他有中央存款保險公司董事長桂先農接任金管會副主委,行政院常務副主計長陳瑞敏升任政務副主計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系統醫學研究所長裘正健擔任科技部政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綜合醫院副院長何啟功任衛福部次長,交通部政次則為現任一卡通董事長王國材。 內閣年齡偏高 女閣員僅4位 林全內閣包含行政院三長、政務委員與部會首長,合計卅七人,平均年齡約六十一歲,年紀最長的是準國防部長馮世寬七十一歲,最年輕的是準文化部長鄭麗君與準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兩人都是四十七歲。除平均年齡偏高,女性閣員僅有四位,也被認為比例偏低。 林全昨也提到,這次尋找閣員過程讓他感受到不只是政界、學術界很多地方都有人才斷層問題,這也許與戰後嬰兒潮世代佔據很多機會有關;這問題需要克服,新內閣週末將舉辦共識營,近期也將舉辦政策溝通會議,就是希望用不同的做法,讓大家有不一樣的思維;閣員雖然年齡較高,但心態、做法上年輕更重要。
陳慧萍、蘇永耀 2016-04-29
蔡政改三箭 全民都在看

蔡政改三箭 全民都在看

記者陳慧萍、蘇永耀/特稿 準總統蔡英文五二○將就職,在政治改革部分,蔡政府將推動轉型正義、國會改革、改革政府效能三大工程。其中轉型正義,工程最為艱鉅,保守反撲力量也大,但這正好檢視蔡英文的改革決心與堅持,政改的三枝箭,射出的力道、方向將如何,全民都在看。 蔡英文三大政改工程 蔡英文選前提出政治改革願景,包括實踐世代正義、改革政府效能、啟動國會改革、落實轉型正義及終結政治惡鬥;她還向選民承諾,要用改革來贏得人心,「就算會得罪既有的勢力,我也會堅持到底,不會放棄。」 綜觀這三大政改工程,國會改革及政府效能兩項,朝野雖較有共識,但新政府必須以推動改革的「高標」作為追求方向,讓台灣的民主進程邁出更大、更快步伐。 例如國會改革,除了修法強化國會監督並朝向更透明開放外,推動「涉及修憲」層次的改革,更包括確立中央政府體制、釐清行政與立法關係、廢除考監兩院等,才有可能真正翻轉憲政體制長期存在的弊病。 此外,政府效能要提升,「人」的部分最關鍵,公務人員有無績效考核的「退場機制」,不再是鐵飯碗,將攸關行政組織的競爭力。 至於「轉型正義」,工程最為浩大,之前民進黨八年執政期間,雖然也曾努力過,但可惜未能克竟全功。五二○重返執政後,蔡英文親自主導,於總統府設諮詢性質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並在行政院下設「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負責執行。 然而,喊了許久的轉型正義,隨著時間的拉長,這「正義」的面貌卻也愈來愈模糊。 例如早年威權時代檔案的流失或遭不當銷毀,使得重建過去歷史,追求真相的可能性更加困難。追討不當黨產,也因國民黨的加速脫產,牽涉更多第三者的利益,而趨於複雜。完全執政的小英政府,必須與時間賽跑,政改才不會淪為雷聲大雨點小。
陳慧萍、蘇永耀 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