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痞日記】柔性獨裁蔡英文

三立新聞公布了最新民調,年金改革法案是民眾最有感的改革,有62.1%民眾支持國會通過該法案;也有49.1%民眾贊成二年後18%優惠存款利率歸零。其他各項改革方案,在民眾心目中有感的程度,是年金改革37.5%、司法改革7.8%、國艦國造5.3%、轉型正義4.9%、前瞻建設4.7%、新南向政策4.5%… 蔡英文的柔性獨裁 三立新聞可能是想幫新政府,刻意做球,問了一個題目「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本來想說川普都和小英通了電話,可能會是有感的一項政績:「兩國之間,你認為和過去比起來如何?」答「更緊密的」26%,但「更不緊密的」竟是39.1%!這是頗令人意外的數字。 競選期間,蔡總統去美國獲得智庫及國務院的禮遇,各方也都稱讚她提出的憲法論(兩岸關係),是穩健又有智慧的主張;回台不久,美國重要媒體《時代》雜誌,甚至破天荒在她尚未當選時,就拿她當封面人物(當年馬英九當選時,也未曾有當封面人物的光采);而川普在全世界同聲意外中當選總統,他的親信也陸續走訪台灣;甚至來了一場全世界都矚目的「川英通話記」…。凡此種種,不就意謂台美兩國關係比從前棒透了?怎麼現在民眾卻認為兩國關係,比以前更不緊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想新政府以及新政府所任命的駐美代表,顯然有些要領做得不是很理想;相同的問卷,拿去問「台日關係」,答案應會大不相同。我最近有機會見到一位在扁政府時代,曾參與重要外交事務運作的人士,他就提到當年曾特別用心栽培了,民進黨籍駐美的儲備人才(例如李應元),不知這一次為何沒用到?而且台灣人在美國的民間組織,是各國間最活絡的(指台僑組織);民主運動史上,也有最深刻的軌跡,這些在台美無正式邦交的特殊狀況下,是可以派上用場的。舉例來說,謝長廷大使在日本,就很靈巧運用了各種多元人脈,在經營兩國關係;然而台美之間卻顯得較冷清,實在很可惜。 蔡總統執政滿一年了,多數民眾感到不滿意。但她推行的各項政策,也都具有一種改革方向的好意,為何未能獲得大眾青睞?這些日子來,大家都在探究這個問題,套一句古代的詩詞,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而答案也早就在詩人(辛棄疾)的靈感中,告訴了我們「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蔡總統是民進黨籍國家元首,而民進黨則是最具民主精神的政黨。因此我們總是認為蔡總統是一個有民主精神、服膺民主的國家元首;但事實相反,她的起手式──組閣,就違反了民主原理、不具政黨政治的色彩。阿扁時代不是這樣,他找民進黨重量級菁英組閣,而閣員也經過若干黨內會商程序──只有開頭仼命唐飛背離民主原理,但只四個多月就發現自己違背民主精神,修正過來。蔡總統的組閣或府內人事,全是她一人興之所至任用的,是一種屬於她的親近範圍內的任命(例如林全及新潮流),是典型的「用人唯親」,並非以民進黨為主的賢能人才大舉用;反而是讓號稱「執政黨」的民進黨,當了配角,且是她所親近的新潮流,才有機會進入體系去為國奉獻。 簡單的說,她奉行的是一種讓人不太察覺的「柔性獨裁」,是一種外表看不出覇道,但實際上相當獨斷、只有她自己才能掌握,別人看不出邏輯的用人方式。對她來說,民進黨只是她的擺飾品,她自己很狹窄的小圈圈人脈,加上若干對新潮流的妥協──這就是她的用人風格,是非常反民主、反政黨政治原理的。 許信良的明快決定 許信良以前有一句名言,「用更民主來解決民主所造成的難題」──這也是目前蔡總統要去突破執政低迷困境,必須好好學習的。但首先,蔡總統必須體認她自己的「柔性獨裁」,是對不起有民主血統的民進黨的。 1992年台灣第一次國會全面改選,也首次有不分區立委的制度(不必經過直選,但代表政黨)。那一年許信良任民進黨主席,且是最大派系(美麗島系)領導人,他試圖在「黨代表投票推舉不分區立委」程序,動手腳讓他親近的系統和人脈,去享受「不經過直選就可當立委」的好處,因而傳出黨代表每票五十萬的賄選醜聞(黨代表共一百多人,容易買通)──那一年,民進黨的名聲因此瀕臨崩盤。 黃信介告訴我之後,我在《自立晚報》的專欄揭發此事(當時總編輯是李永得),而引發支持者抗議許。隔一天後,許信良站出來,他說為了化解民進黨的危機,他將召開臨時全代會,將不分區立委的推舉方式,由黨代表票選,改為全黨黨員票選(黨員人數多,當然不容易賄選),他說:「用更民主,來解決民主所產生的弊病。」 許信良誠梟雄也,他的明快、果斷決定,不但挽回民進黨名聲,那一年更讓民進黨大團結,支持者也更感光榮,終於在首次國會全面改選,開出大大的紅盤──但願這個故事,能讓蔡總統有所體會,收回她的「柔性獨裁」治國風格。 本文轉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fb79e1ca-0af1-4d88-8946-4ef6acff2df7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