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痞日記】 民之所欲,你家的事

中國時報頭版,出現斗大的標題:「林全:漲價是必然結果」! 政府不食人間煙火,老百姓自求多福 乍看之下,以為是外國經濟學者在評論台灣的危機處境,但竟然是台灣最高行政首長在講事不關己的風涼話。 事情發生在該報的專訪,記者提到一例一休上路後,百業喊漲因應。 林全回答說修勞基法目的是減少勞工工時,不可能不付出社會代價,「漲價也是必然結果」。 這樣的思維不知道是什麼道理?──意思說「你們想減勞工工時,就要付出代價啊」?或是說「漲價是我預料中的,我就是要給你們好看」? 請問小英總統,您所任命的這個閣揆,他是民進黨政府嗎?還是根本就是國民黨來滲透的?同一時間,前副總統呂秀蓮接受電台專訪,她說得很好,都能直指問題核心。 吕副說新政府的優先順序沒有掌握好,「民之所欲在哪裡,急迫的事就在那裡」,以一例一休為例,她認為是在找大家麻煩,勞工也沒感覺有受益;她說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 吕副同時也說到閣揆「用人唯親」,似乎都是「政大幫」。 其實這就是把國家大事當兒戲在處理,自古以來,為政者都在四處尋找高明,所以才會有「三顧茅廬」歷史佳話,以及艾科卡傳奇(克萊斯勒老闆過年夜大冷天,跑去糾纏艾科卡,請他出馬幫該公司,後來果然轉虧為盈)。 但類似我們這種把內閣重要部會,搞成像在開同學會(政大財政幫),試想,選舉期間,反對黨不會拿出來譏笑一番嗎?這些不可思議的行事風格,我在看完報紙對他的專訪後,也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漲價是民眾的事,不干他的事;「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是書本上寫的,現實上他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事不關己,漲價就漲價,每個家庭自己去量入為出就好了嘛。 這種執政風格在過去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是看不到的,倒是比較像馬英九;工商界乾脆明講:「比油電雙漲衝擊大」,「亂象橫生,只有輸家沒有贏家」!我記得一開始本土大報就先跳出來反對,但因為她是剛上手的新政府,反對也沒用,她就仗著國會多數優勢,硬是通過了。 因此,在這件事上面,我不能去責怪輿論沒有提出預警,只能感嘆她是「剛愎自用」。 台派領袖風範,人民需求擺第一 我最近還聽到一個故事:總統約集自家立委餐敘,聽取意見。 有立委對某項政策有疑慮,覺得不會有當政者想要的成效,就提出不同意見及做法;未料總統當場斥責:「好了好了,我知道都是你在擋啦!」我看到這一則新聞報導,內心相當感傷,因為這不像是台派領袖的風格,打官腔、一言堂,這應該比較像國共中國醬缸文化的氣味吧。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這是前總統李登輝一九九五年赴美訪問,六月九日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的演講題目。 初聆此題目,內心震動不已,根本不會覺得是一般政客的文青演説稿,反而感動異常──因為在那幾年,我所看到的李氏執政哲學,就是那八字箴言啊。 李先生退休後,我和他交談,每次談到現在年輕人出路不好,待遇不高,普遍對前途不抱太多指望,也喪失對生命的熱誠──這時,我都會發現他的雙眼閃出淚光,哽咽說不出話來。 總之,他是把人民的痛苦,加倍放進自己內心的;絕對不像現在的當政者,竟然可以把國家職位當成家產及恩惠在施捨,更把人民生活的痛苦,視做「想當然耳」,那般的事不關己。 陳水扁執政時代,我去向他抗議,表示他仼命的閣揆有某項加某項缺點,他一定正襟危坐,神情嚴肅沉思再沉思,然後輕聲問我:那我來把他「補強」一下,這樣這樣,你覺得如何?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去找他發牢騷,我說貴黨執政的某個最大縣,從來不做衛生下水道工程,只重視表面功夫,為何你執政時,那麼重視北市的衛生下水道工程,同志卻對此無感,這樣如何對選民交代?河流怎麼可能清澈?如何當文明國家? 阿扁聽完也是面色凝重,再低頭記錄一下。 過不久,我看到中央通過BOT做該縣市衛生下水道條例…。 我現在看到那個地方的接管率已有很大進展──這就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風範。 坦白說,阿扁若非被家庭金錢醜聞拖累,今天大家對他的評價就會比較接近真實與公平吧? 因此,今天看到某報頭版那個冷冰冰的大標題:「漲價是必然結果」,不免心生感傷。 有幾秒鐘,我想到昔日司馬在當某報總編輯時,為了替農民處境抱不平,把報紙頭版只用一個大大的「幹」字印刷出來──心中的不爽,有時就只能如此表達吧? 本文轉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bdb686d5-fd03-4814-9ab2-fa76ce6aa709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