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百萬人大遊行 40多國政要參加

巴黎遊行
巴黎市民在共和國廣場聚集,凖備參加周日下午開始的遊行

1月11日,巴黎將再次舉行大規模遊行,以悼念過去一周在極端主義襲擊中的遇害者。包括英國首相與德國總理在內的40多國領導人將會加入遊行隊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支持,但將不會出席。

約有70萬人參加了周六(1月10日)法國各地的大規模遊行,而11日的巴黎遊行則預計將有超過100萬人參加。

法國內政部長貝爾納·卡澤納夫(Bernard Cazeneuve)表示當局正採取一切手段保護法國安全,並承諾以「特殊措施」保護周日(1月11日)的遊行,包括調派超過5500名軍警戒備,以及在樓頂安排狙擊手等。

遊行將於當地時間下午15時在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épublique)開始。BBC記者克里斯·莫里斯(Chris Morris)報道,預計屆時遇害者家屬將會走在最前方,政府官員及各國領導人則緊隨其後,帶領遊行隊伍。

包括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以及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內亞胡在內的多國最高領導人都將參加遊行。還有報道指,巴勒斯坦領導人馬哈茂德·阿巴斯也將加入。

法國總統奧朗德周日在總統府會見了猶太社團領袖,向他們保證從周日開始將採取新措施保護猶太教堂和機構的安全。

在互聯網上公布出槍手阿梅迪·庫利巴利的視頻。在視頻中,庫利巴利承認周日(1月8日)槍殺了一名女警。另外,他還聲稱自己是伊斯蘭國(IS)組織成員。

 
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
法國內政部長貝爾納·卡澤納夫表示當局正採取一切手段保護法國安全,並承諾以「特殊措施」保護周日(1月11日)的遊行。
南特遊行
周六(1月10日),共計約有70萬人參加了法國各地的大規模遊行;圖為法國西部南特的遊行隊伍。
「特殊措施」
1月11日的巴黎遊行則預計將有超過100萬人參加,法國當局將調派超過5500名軍警戒備,以及在樓頂安排狙擊手。
 

 

 

兩名槍手謝里夫·庫阿希和賽義德·庫阿希兄弟在1月7日襲擊了刺殺雜誌《查理周刊》刊社,殺死12人,包括8名記者和兩名警察。周五(1月9日),在逃的兩人在巴黎東北部一個印刷廠倉庫內挾持人質。同一天,另外一名槍手阿梅迪·庫利巴利則在巴黎東部一家猶太人超市內挾持人質,企圖脅迫警方釋放庫阿希兄弟。三人後來均在警方的圍捕行動中被擊斃。警方事後發現,再有4名人質在事件中被殺。

警方相信,庫利巴利和周四(1月8日)巴黎南部一名女警被槍殺的事件有關,也時也在追輯三名槍手的共犯、庫利巴利的女友阿雅·博姆迪安。最新消息指,博姆迪安目前可能身處敘利亞。

美聯社報道稱,基地組織也門分支聲稱策動了《查理周刊》襲擊。

也門安全部門官員指,槍手之一賽義德·庫阿希可能曾經參與也門基地組織活動。另有一名高層官員則指,賽義德在2011年之前已經身在也門。
他和弟弟謝里夫在周五(1月9日)在逃期間挾持了印刷廠的員工作為人質。事件中,先是一名人質被釋放,然後一名躲藏在大樓餐廳中的員工被警方救出。庫利巴利挾持的超市當中,一名馬里籍員工幫助7人藏身在超市冷藏室內,成功逃過槍擊。

 
奧巴馬支持法國
1月8日,奧巴馬拜訪了法國駐華盛頓大使館,並在吊唁冊上寫下了高盧民族的傳統口號「Vive la France!(法蘭西萬歲!)」。
巴黎民眾獻花
大批巴黎民眾在發生挾持和槍殺人質事件的猶太超市外獻花悼念。
遇害警員梅拉貝的兄弟
遇害警員阿邁德·梅拉貝的兄弟在記者會上情緒激動。他說,梅拉貝是一名穆斯林,而且「為能夠作為警察保衛共和國的價值而感到非常自豪」。
 

 

「我們每個人都是查理」

未來數周,法國仍將處於高級別戒備狀態。

周六(1月10日),巴黎、奧爾良,尼斯,波城,圖盧茲和南特等城市,都舉行了大規模遊行,紀念在流血襲擊中遇害的人。

遊行隊伍在靜默當中高舉寫著「我反對種族歧視」、「團結」或是「我是查理」的標語條幅。在發生槍擊的猶太人超市外,法國總理曼紐爾·瓦爾斯向聚集的人群說:「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是查理,我們都是警察,都是猶太人。」

在雜誌社襲擊中遇害的其中一名警員阿邁德·梅拉貝(Ahmed Merabet)的家人則表示,為悼念遊行感到「驕傲」,稱這些行動表明了法國能夠被團結在一起。

在1月10日的一個記者會上,梅拉貝的兄弟說,梅拉貝是一名穆斯林,而且「為能夠作為警察保衛共和國的價值而感到非常自豪」。

「我們一家為這種殘暴行徑感到震驚,並和所有遇害者的家庭一樣,承受著同樣的悲痛。」他同時呼籲人們,不要將穆斯林和極端主義者等同一體。

另一方面,其中一名槍手庫利巴利的親屬則聲明遣責襲擊行為。庫利巴利的母親和姐妹均在一份聲明中向遇害者的家人表示「誠懇的慰問」,並且說,他們「絕對不同意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的觀念」,希望人們不要將穆斯林的宗教與此類「惡劣行徑」混為一談。

(編寫:列爾/羅玲 責編:葉靖斯/羅玲)

<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