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陳奕齊)
陳奕齊相關文章
若以強大的羈絆連結著,就能聞到信賴的氣味
自從本土疫情爆發,全台灣籠罩在疫情蔓延的焦慮之下,不免感到心慌又疲憊。大家真的辛苦了! 當前社會氣氛十分緊繃,許多人宅在家裡也越來越悶。有人會因為擔心疫情傳播,開始獵巫般檢舉違規者;但社會中卻有另一些人,因為防疫的規定被壓得喘不過氣。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勞動者、在批發市場搬運的工人,他們勞動力十分密集,卻要戴著口罩做粗活,其實對身體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但經過的路人、消費者,百般擔心沒戴口罩的勞動者成為防疫破口,不免罵聲連連,進而強烈要求政府嚴格取締。諸如此類的衝突,近日在各地頻頻發生。 過去幾天,地方政府首長也紛紛在防疫措施上各自加重執行力道,這些舉動也許符合現階段國人對於阻斷病毒傳染鏈的期待。然而,防疫要堅定也需要溫暖,政府在執行防疫措施時,應考慮到人性與特定群眾的正當需求。一味嚴格執行,少了對人設身處地的體恤,若未思考可彈性因應的措施,很容易讓零星個別的社會衝突,一路延燒成爲對執政者集體不滿的燎原大火。 昨日,政府宣布延長兩週的三級防疫至6月14日,社會暴躁的情緒勢必升高。我們鼓勵政治人物及有影響力的社會賢達,多寫一些生活周遭溫暖防疫的小故事,以緩和空氣中瀰漫的焦灼與不安情緒。例如店家經營困難,房東主動租金減半以共渡難關;或像屏東縣府社會處同仁,遇到街上遊民沒戴口罩時,並非即刻開罰,而是主動給予口罩,幫他們量體溫,再提供一些生活物資。 另外,建議中央政府也應盡快提出紓困相關方案,否則一旦演變成地方政府各自提出紓困方案的加碼競賽,或是以華麗霸氣的口號來砲打中央,最後就會形成地方圍攻中央的扭曲氛圍,甚至造成中央的功勞被地方收割的錯誤印象。畢竟,不管紓困方案為何,最後都是要由中央政府來處理。 去年疫情爆發,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在境內無感染的情況下,透過特定對象發放每人1萬元的急難紓困金、每人3000元的振興券鼓勵消費,以及各部會對不同產業提供的紓困方案,穩住了社會的不安,國內市場也在不久後恢復運作。幸運的是,國內的製造業也因為供應鏈重組後的台商回流及外商投資,外銷訂單持續成長。 但今年是境內感染,情況完全不同。製造業目前尚未停班,還能持續生產,影響不大。受創相較嚴重的是內需產業,主要以餐飲業(含市場、夜市等小攤商)、休閒娛樂服務業、觀光旅遊業、百貨業者、部分運輸業(公車、捷運、高鐵、台鐵、計程車、遊覽車)以及農漁產業等。這些多數是庶民經濟的經營者,也是與一般民眾接觸最多的行業。中央政府真的需要多費點心思進行紓困,對許多小店家及攤商,除了低利補貼融資,也應該針對有需要者提供直接有感的紓困金。 疫情既無可避免,那麼共聚在島嶼上一起經歷病毒肆虐的每個人,就理當兼顧人性與現實,共同打造堅定溫暖的防疫力量。因為我們深知,台灣,是我們此生唯一且最終的家園。每一位在這裡生活著、熱愛著這塊土地的朋友,都是我們共同體連帶的一份子。台灣在中國長年打壓下,國際處境孤立,這也讓我們連爭取疫苗都比起其他國家來得艱辛。但請不要忘了,台灣過去縱使不像陽光下盛開的向日葵,可以堂而皇之地接受禮讚,可至少台灣就猶如在角落中堅忍而沉默綻放的月見草! 不論是在前線勇敢抗疫的朋友,或是在後方守備忍耐在家的民眾,每一位都辛苦了。知名日本動漫「鬼滅之刃」有一段戰鬥金句是:「若以強大的羈絆連結著,就能聞到信賴的氣味」。是的,在此刻,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相信,而我們的家園台灣,就是把我們緊緊連結在一起的羈絆。而就是這份羈絆,我們願意在這困難艱辛的時刻中,把最高的信賴交給陳時中指揮官。 英文的 “Solidarity” 就是「休戚與共」,也是生命彼此連帶、團結共感。期望我們彼此擔待、相互體貼,有能力的人多扶持那些陷入困境的朋友,共渡疫情難關。也正是這樣的共同生命經驗,能讓我們以「台灣」為基底建造一個牢不可破的「共同體」!請相信,疫情將盡之刻,我們將會帶著各自的傷疤,再度站在彼此面前。屆時我們會知道,你我一起經歷傷痛,也一起經歷痊癒! #你我一起經歷傷痛也一起經歷痊癒 #若有強大的羈絆連結著就能聞到信賴的氣味 #打造堅定溫暖的防疫力量 圖 CJZ.Moment
陳奕齊
2021-05-26
這些人真的該好好自我懺悔啊?!
「當時的外省菁英們(絕大多數在新黨)用了一個名詞來稱呼我的濾鏡中呈現的民進黨:「福佬沙文主義」這個充滿了種族主義禁忌的大旗,或許精準地掃中了包括我爸爸那一代、一直到我這一代的外省人心中最深的恐懼。 這種因誤解而生的恐懼,讓我直到李登輝在2000年下台為止,都是用極度仇恨的眼光在注視他的。而我猜想一定年紀以上的外省長輩,也許到了今天都還是一樣維持著那樣的眼光。」 這就是我覺得很難過又不爽的地方:扭曲的人,被黨國洗腦的人,其實正是台灣進步的扯後腿力量,然後,我們還要去理解他們,去體恤他們的心情。就像我們被情緒勒索了,還要去理解跟體恤勒索的人,找盡各種理由替他們解釋、安撫。我真的覺得,黨國綁架走不出來的,他們為何都不需要替別人負責,而我們卻需要承擔他們的不負責呢?!唉....如果台灣社會是有真的「懺悔」文化,這些人真的該好好自我懺悔啊?! 想到香港以前來台灑潑的「巴士大叔」,他有一句名言:「你有壓力,我也有壓力啊?!」 想到「被討厭的勇氣」中那種「課題分離」,走不出黨國的綁架者是,這是他們的課題,我們何來如此自以為是地以為可以幫他們承擔呢?我們要承擔的是自己的課題啊?! 多一點懺悔反省啊?!這些接受黨國綁架的人們,黨國若拆解成華、儒、奴,儒家不也說「吾日三省吾身」嗎?還是你們的反省都是拿來反省別人的呢? 總之,看見這種文章,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而覺得很嘔、很賭爛。台灣歷史被多少扯後腿扯到事情原本沒那麼複雜跟困難,都複雜起來了呢?這是為何我一直認為,讓政治新覺青慢慢培養具備批判、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的人,比起圈粉的方式拉攏他們,真的是更重要的事啊?!
陳奕齊
2020-08-05
當「美國挺台」訊息對社會失去意義的時候
今年是《台灣關係法》立法四十周年的紀念,蔡英文總統這一陣子的重要活動,幾乎都跟美國有關,宛如在向外界釋放出一種美台友好與緊密關係的政治信號。打從與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布魯金斯研究院、威爾遜國際學人中心等三個重要智庫,進行視訊會議,並由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L. Armitage)擔任引言人的活動開始,到美國國務院經濟暨商業事務局副助卿米德偉(David Meale)先生的會面、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保羅·萊恩(Paul Ryan)的首訪台灣、甚至與美國在台協會的紀念慶祝活動、101 大樓外牆的點燈活動、出席「2019 印太安全對話」等等,小英這陣子與美國可說是「形影不離」。 圖片來源:中央社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台灣社會對此「美國友台」或「緊密台美關係」等新背後的政治訊息,似乎感覺並不強烈。 此種情形,可能是來自於已然成為中國官方喉舌的島內傳媒,它們已經瘋狂到寧報導韓國瑜老婆那件消失的大衣,而不願意報導美台之間的緊密互動。當然,也可能是在網路媒體的即時性格,造成每日新聞資訊量幾乎破表狀態下,美台間友好互動所傳遞出的嚴肅訊息,早就被更多灑狗血或吸睛新聞給刷到角落中。 不論如何,這陣子美台間緊密與友好的互動,某種程度,也是反應出美國對台灣明年的選情感到相當憂慮。記得,去年台灣宛如 2020 總統大選的期中地方選舉中,「親中」政黨與政客大勝之後,美國跨黨派的參議員聯名致函美國國務卿龐皮歐,須對中國干預台灣選舉表達關切。 緊接著,《華盛頓郵報》也刊出專欄文章,直指中國意欲換上一位更好掌控的領導者,並逐步實現中國最終目標—破壞台美關係,並達到統一。 那時候美國的急切,似乎說明那場選舉對美國而言,是「民主美國路線」敗給「威權中國路線」。 如今,帶有濃濃中國味的「韓流」尚未退潮,在中國有龐大利益的資本家郭台銘又跳出來宣布即將角逐總統寶座,並招來媒體一陣瘋狂討論或批評。換言之,當前在台灣島內,「舔中或親中」的媒體熱烈度已顯然高於「親美或親民主國際」的熱度。 美國跟中國在台灣社會的意義與存在感,似乎已經是不同「檔次」的了;若此弔詭情形繼續惡化,則明年 2020 年真可能演變成台灣歷史上最為棘手的處境:即在沒有明顯舞弊的選舉投票,人民用手中選票投出一位接受「一國兩制」或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島主,屆時,美國若想繼續幫助台灣,是否仍有正當性可以介入呢?! 當美台緊密互動的政治訊息都如此強烈之刻,台灣人民還繼續無感並作出「親中」的選擇之時,那將是台灣與美國最尷尬面對與處理的難題啊,而至目前為止,此種悲劇,真的非常有可能發生啊?! 芋傳媒經陳奕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陳奕齊
2019-05-02
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意識」?!
隱含著濃濃中國味的「韓流」從去年九月下旬開始狂掃後,擔憂台灣前途的朋友在聊天之際,話題常會在一股「亡國感」的氛圍中結束。然而,令人憂傷的是,怎麼方才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島內便從正面的中國國民黨人的「亡黨感」,逆轉成台派人士的「亡國感」呢? 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頻拋「統一議題」。圖片來源:中央社 姑不論此種劇烈反差如何發生,自由時報總編鄒景雯專欄文章「台灣的危機」一文中提及,台灣最重要的危機即是:「我們的政治菁英與普羅大眾對危機的本質認識不到位」。 白話一點的說,鄒景雯認為台灣最大的危機,即是台灣社會不論政治菁英或民眾對防中危機意識的嚴重不足。 事實上,早在前幾年,美國在臺協會前處長司徒文就已對此提出沉重的警告。 檯面上的政治菁英對台灣面對中國「滲透奪台」危機意識的不足,反應在施政的優先次序、反應在縱然目前法律工具,可能無法根治早已襲來的新型態國安威脅,但依舊有著充分政治意志要把既有法律工具效能全開,以為防堵;但端就上述標準觀之,在朝政治菁英的「危機意識」是令人擔憂的。至於,台灣社會的「危機意識」所構築的心防戒備,更早已薄如棉紙,輕易穿破。例如,去年韓流開始狂掃之際,高雄許多大樓社區倒垃圾的時間段,便會冒出了一些過往不曾見到的「倒垃圾份子」。在等待垃圾車抵達的幾分鐘內,宛如閒話家常般的捧韓或貶民進黨,幾次下來,大家就被這樣的耳語穿透。選舉完後,這群「倒垃圾份子」就消失了。 此種,利用「倒垃圾情誼」所穿透拓染的耳語,幾乎是首見。過去,頂多是候選人跟垃圾車一起拜票,但動員大量「倒垃圾份子」打入難以進入的社區並發散耳語的招數,幾乎令人耳目一新。 面對諸如此類日新月異的「滲透」與「傳播」手法,真的只能靠民眾的危機意識,才能防範。 換言之,危機意識的欠缺來自於我們在日常中,有太多各種顧慮,而鮮少從周遭開始傳播「危機意識」本身,導致防中「危機意識」也就陷入日益薄弱的循環中。如同上述例子,如果社區裡面有防中危機意識強烈者,一旦發現此種有意無意的耳語散播之時,若能出言反駁,甚至不怕爭吵,或多或少都能主動收束對方的滲透效果。 是故,面對已經滲透進島內的中國白蟻、抑或受利益驅使的在地中國白蟻協力者,防中危機意識的欠缺,正是它們得以寄生並不斷增殖的培養皿。的確,作為民主社會,我們不該召喚過往威權時期那種「匪諜就在你身邊」的草木皆兵般肅殺跟人權侵犯,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從把九二共識支持者、把兩岸和平協議倡議者、把「一國兩制」呼應者定性為「台奸」做起。畢竟,先把站在台灣這邊是忠,挺中國對台灣而言是奸的「忠奸之別」給拉起的基本款;立基其上,台灣社會欠缺的「防中危機意識」,也將得到充分的修補了啊?! 芋傳媒經陳奕齊授權轉載,原文標題:陳奕齊專欄: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意識」?!
陳奕齊
2019-04-30
一個黨主席的大惑不解
在當代政治史裡,我們很難找到類似的案例,時隔兩年餘的重大選舉之間,經濟數據稍具起色,重大失言不多,投票結果卻是豬羊大變色。由民調數據反推,從年中至十月中之間,中、彰、雲、高陸續應聲倒台,潰敗效應波及新興第三勢力。這群標籤各異的議員候選人,在民進黨地方首長敗選的選區裡,只有懂得避打民進黨對手的人(有的甚至貼過去),才有機會擠上當選名單;基進黨則是以最鮮明的色彩,得到聲勢與得票之間的最大反差。 基進黨一路壯士斷腕地戰,戰到知名度上翻數倍;相對地,民進黨則維持遲疑與觀望,選戰之中,沒有一個議題是由府院、民進黨黨部、重要縣市首長候選人所發動;就算送上門的東奧正名公投,有可能支持度過半,也迴避再三。是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在支持這種坐以待斃的路線呢?答案:民進黨決策高層堅持了所謂的「政治零分」,讓全黨跟著禿子走,社會大風向也就跟著禿子與雞排走了。 就是「政治零分」,讓觀望風向取代帶動風向;就是「政治零分」,讓美中的新關係、東奧正名、中國在台的政經佈設、轉型正義、黨產等議題…無法被引入選戰;就是「政治零分」,讓該黨選後的檢討,迴避西方媒體指證歷歷的中國因素;就是「政治零分」,讓落第的選將們在選後還在靠「扮可愛」網羅人氣,無視自己的不力,所將帶來的二○二○危機;就是「政治零分」,造成從政這一行不再被視為一種塑造社會新價值的專業,而淪為一種民意調查業,最後因敗選,推著「社會尚無共識」踏上第一戰犯的位置,阻卻日後進步議題的推展。 選戰間民調數據的重大變化證明:民意是可以帶領的,基進黨一直相信這一點,也戰到最後一刻。但因為資源不足,無力抵抗「政治零分」的大風向,得到櫻花盡落的淒美結局;相對地,民進黨坐擁所有公資源,卻鼓勵一場不利於己的大風向,我們對此是大惑不解的。 二○二○危機能不能化解?當民進黨仍一直跟著禿子走時,基進黨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來挽救局面?這是本黨未來十三個月最嚴肅的使命,我們深切以此自許;儘管選後一無所有,但我們的視野與抱負將是我們再度出發的豐富資產。 (作者現任基進黨主席)
陳奕齊
2018-12-11
小心,中資木馬在高雄港?
中國國營企業「中國遠洋集團」買下台灣高雄港碼頭經營權。圖片來源:jan_t/shipspotting.com 日本首屈一指的全國經濟新聞報紙—《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簡稱日經)9月17日報導一篇名為〈Taiwan quietly lets Chinese state company take over port area〉(台灣默默地讓中國國營公司接管港口區)的報導,指出中國國營航運龍頭「中遠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收購「香港東方海外國際」(OOCL),順勢掌控原本在台灣跟美國兩地碼頭的經營權。 報導中,對於中資可能掌握高港碼頭經營權,台灣政府卻無動於衷,日經記者感到匪夷所思。畢竟,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的倡議,企圖掌握各國港口,並引起西方國家懷疑中國是否正以此倡議,染指具備安全戰略意義的各國港口。中資早在2012年底已躍升為台灣前五大外資來源國,當時中國中遠集團、招商局與中國海運共同出資新台幣40.5億元,參股陽明海運旗下的高明貨櫃,持股比例達3成。 高明貨櫃即是挾扼高港第二港口出口處洲際貨櫃中心的BOT特許公司,此貨櫃中心竣工後,將成全台吃水最深的碼頭,可容納一萬TEU的巨型貨櫃輪。2018年春天,傳出中遠海運因併購香港東方海外公司,隨之掌握東方海外長期承租的高雄港65-67號碼頭至2024年的經營權,遂有撤資高雄洲際貨櫃中心的聲音。 事實上,當年馬英九允許中國國營中遠公司參與高港洲際貨櫃中心BOT,已是相當離譜,畢竟此一可停泊美國航母的深水碼頭的戰略意義,對台灣安全不容兒戲。姑不論,中遠是否撤資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但中遠是否藉由收購香港東方海外,而擁有高雄港碼頭的長期經營權,則有待政府嚴肅面對。 儘管,目前擁有高雄港碼頭經營權的台灣籍董事長徐定心,否認擁有高雄港碼頭經營權的「台灣東方海外」是中資,但令人懷疑的是,台灣東方海外新任董事會,全部被列為「百慕達商東方海外(代理)有限公司」的代表法人;巧合的是,已經成為中國掌控的香港東方海外註冊地,剛好也在百慕達。百慕達是否是「中資」入高港的漂白第三地呢? 再者,台灣東方海外的董事長徐定心同時也身兼中國遠洋企業(台灣)的董事長,外界都認為此公司是中遠集團在台的子公司,也未見其否認。甚至,統媒旺旺中時集團旗下的工商時報,在上月13日刊登一則「中遠海運完成收購東方海外、中遠在台子公司併台灣東方海外公司」的新聞。 最後,縱使高雄港碼頭經營權,隸屬於香港東方海外集團董建華家族所有,但上個月24日,美政府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一份《中國海外統戰工作:背景與對美國的反省》報告書,直指香港東方海外公司、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所創立的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負責中國政府在海外的統戰工作。換言之,董建華肩負中共海外統戰間諜,縱使董建華家族的香港東方海外擁有高雄碼頭,難道就不會有國家安全上的疑慮嗎? 唉!當世界都在警惕中國染指各國港口此一戰略要地之時,對於中資木馬是否已經進駐高港,真的要嚴肅地掌握與查核啊! (陳奕齊,基進黨主席)
陳奕齊
2018-09-22
從侯友宜到黃國昌 談轉型正義
時間,是轉型正義的敵人。 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更嚴重的是,轉型正義相關制度的遲到甚至未到,導致諸如侯友宜這種「除垢法案」所指涉的「垢」,才得以藉由選舉制度,攫取一種以民主為正當性的存在基礎;這是以民主的手段傷害民主價值。 不論是奉命拘提鄭南榕、盧修一或其他異議份子,在「惡法」與「良知」之間,執法方式並非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侯友宜不僅未向良知傾斜,反而向黨國威權積極表忠以換取個人前途,例如強行攻堅,導致鄭南榕自焚。 候選人有義務接受各種價值檢驗。在選舉期間,促轉會若公開侯友宜迫害人權的歷史,是一種選舉考量的操作嗎?當然是,但這必須被視為一種在缺乏除垢法案狀況下的民主防衛機制——「侯友宜這種威權鷹犬必須落選」的價值抉擇。 那些嚷嚷著行政中立與程序正義的民主巨嬰,將民主價值想像為純粹的程序,而程序必然中立;例如黃國昌反對促轉會基於選舉目的而揭露真相。殊不知,人文世界從來不存在無立場的選擇,所有的選擇,都來自選擇者內在的價值,包括以真相打擊侯友宜的選情,亦包括所謂「立法完備」後的執行。很多時候,託詞於程序正義,是掩飾實質價值的空虛。 須知轉型正義同時是形式與目的。形式包含程序,構成了轉型正義「是什麼」?但目的才是課題的終點——轉型正義「為什麼」?為了重塑價值,為民主體制制定一條有淘汰功能的及格線。「是什麼」必須基於「為什麼」,否則轉型正義就是欠缺價值的空殼。 我們所主張的轉型正義,最具體的目標是:中國國民黨必須被宣告為無權參政的違憲政黨,曾附隨這個威權政黨而犯下反人權罪行者,亦無權參政。這是除垢法案的精神。 (作者現任基進黨主席)
陳奕齊
2018-09-16
太陽花vs.惜柯論
中國對台灣的統戰說帖,往往圍繞著「兩岸一家親」的中國國族主義。而我們對「兩岸一家親」說No,則是一種包含生活方式、語言文化、政治價值的國家認同。 在中國的壓迫下,近年來聲勢最浩大、影響最深遠的國家認同運動,莫過於太陽花。太陽花的本質,既不是民進黨梁文傑所稱的party,也不是時代力量參選人所詮釋的程序正義,而是一場「我是台灣人,不當中國人」的反併吞運動。 雖然,在二○一四年三月,這場運動被議場內的權力中樞騎劫為無關統獨與認同的程序問題,反服貿退化成反黑箱,但是,「反統戰vs.只反程序黑箱」的路線分歧,從未消逝,並且反映在眾多第三勢力的體質,這也是基進黨與時代力量的差異。 柯文哲不僅被統媒認證為「兩岸最大公約數」,還獲得中國央視獨厚的助選。柯式「兩岸一家親」的親中傾向,難有模糊空間。但荒謬的是,竟有藉由太陽花力量而起的政治人物,基於選舉計算為之緩頰。林昶佐剛從美國向獨派募款歸來,就振筆「惜柯論」,表示柯文哲非統、非紅,又說「不要質疑柯文哲的本土立場,讓我們走向市政論辯的新階段」,就政治誠信,林昶佐必須交代「台獨也可以兩岸一家親」這個新命題如何成立? 太陽花不是議場內拿著麥克風的太陽花,而是所有參與者的太陽花:捐錢的、捐物資的、睡馬路的、被水柱噴的、被暴警打的、被議場內權力中樞所切割的…。若將這場以反統戰為主要民意基礎的社會運動,蔑稱為party,固然該被譴責;但是刻意迴避中國因素而將之定性為反程序黑箱,同樣也該被批評。因為如同馬英九的「依法行政」、柯文哲的「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唯程序」經常是政治人物迴避說明立場的障眼法。 政黨或政治人物,若對價值抉擇欠缺表態與辯護的誠意,往往是依附風向的唯市場派,甚至是將價值工具化的收割者。太陽花運動當下,一群以為台獨沒市場的人,將眾人的統獨意志硬拗成程序正義;如今,同一群人,為了一時選情,以「惜柯論」反對將統獨立場納入選票考量,並且與親民黨和新黨肩並肩、共挺一人,比較四年前後,似乎不難理解。 在本土政黨中,台灣需要的是比民進黨更堅持原則,坦然進行公共說服,最後接受民意裁決的第三勢力。或許,面對選票市場,我們不如時力這般「務實」,但對於如何詮釋與延續太陽花運動所匯集的眾人意志,自始至終,我們都比時力更認真看待。 (作者現任基進黨主席)
陳奕齊
2018-08-21
被出賣的新聞自由
馬哀帝這八年,台灣社會就像陷入一場鬼壓床一般的夢魘中,逐步甦醒之後,才發現這八年,台灣宛如「阻止地球轉」般原地踏步,徒讓各項改革契機延宕,而招致未來的各項改革,更加舉步維艱。 馬哀帝此種貨色,可以亂台8年,台灣的惡質媒體可說是「居功闕偉」,尤其是拜傳播幅圓最為立即且廣泛的電子電視媒體之賜。此些媒體藉由妖魔化陳水扁總統一家,間接產生對本土聲音的根本性壓抑,並間接把馬草包墊高成英明神武萬民期盼的清廉馬騜,讓台灣社會陷入集體性的瘋狂反智中。同時,隨著當年媒體寵兒馬騜,果然如預期般的風光上台之後,台灣政治人物便如獲得天啟一般,萬事唯「恐龍低劣媒體」所報導呈現的形象是問,進一步招致台灣政治人物的日趨保守化,以及看媒體風向,以便進行政治秀的露出跟版面搏取。至此,電視新聞所再現的「民意」喜好,是否為真實的「民意」呈現,早已無關宏旨,反正假「民眾」之名,進行新聞選材與選擇性報導,早已讓台灣媒體成了必贏的政治莊家。 事實上,台灣主流傳播媒體,在威權年代是國民黨政府威權喉舌傳聲筒,經過黨外到當年在野民進黨人以各種「地下」媒體進行挑戰之後,台灣威權媒體結構的轉型,主要是依循著「市場開放」的鬆綁跟自由化邏輯為表現的轉型路徑。於是,許多前威權喉舌的媒體人,便趁機轉進百家爭鳴年代中的新興媒體之中,繼續扮演著新聞媒體人的角色。儘管,台灣新聞傳播學界跟文化人,長年倡議媒體改革之必要,但台灣媒體改革的成效與推展,依舊相當有限。就這樣,當年阿扁上台之後,雖曾想進行媒體改革,但最後成效僅止於形式上的「黨政軍退出媒體」,但卻無法重構一套電子媒體的新規範。 此外,中國國民黨也唯恐阿扁任內的行政院新聞局此一媒體主管機關,可能扮演起國民黨掌權時期的媒體干預的黑手工具,後來便透由「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之獨立機關的設置,將媒體治理權限委交「專家」,美其名建構專家治理,實則剝奪阿扁政府旗下新聞局可能的媒體干預。於是,第一線深受恐龍電子電視媒體荼毒的受眾公民,也就在台灣少數幾次媒體改革過程中,持續被當成無涉的化外之民。 再者,當台灣威權轉型過程中,許多轉型的路徑剛好與新自由主義的市場開放的思潮契合,採取最簡單的市場開放,似乎有其理論正當性;因此,台灣的「轉型正義」遂淪為形式上的「轉型公平」(transitional fairness),以此嘗試一筆勾消過往的威權制度下的不義,忘卻威權殘餘可能在市場開放過程中,重新粉刷跟包裝後上市,並繼續發揮著扯民主轉型後腿的現象。由於欠缺如前東歐國家捷克的轉型正義—包括對媒體的「除垢」(lustration)過程,讓中國國民黨威權意識型態不僅繼續頑存,更幻化成各種看似無毒中立或歡樂的意識型態—如「藍綠一樣爛」、「中立理性的中間選民」、「政治髒髒」…等等。 有趣的是,當年陳水扁政府嘗試對台灣恐龍媒體生態提出改革之議時,中國國民黨的智庫—「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也嘗試重新將國人慣稱的「第四權」的說法進行批判性的梳理,並告誡國人習稱之「第四權」說法乃由「第四階級」(the fourth estate theory)的源起誤譯所得,因而「新聞自由」(freedom ofpress)乃一項「權利」(right),而非政府授予的「權力」(power) 。經由此種歷史性的耙梳,「新聞自由」成了被賦予且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非屬於政府體制內派生的「權力」。 畢竟,若媒體真是如同政府體制「權力」所派生而成的「第四權」,則政府干預將成了相當合理且正當之事,但若將新聞自由作為一種「權利」,則政府干預則將會令人起疑。於是,台灣電子新聞媒體秩序的改革,便宛如陷入一個難題:道德性的「媒體自律」與「政府他律」的二元對立之中。然而,前者通常淪為媒體新聞人的良心,但由於台灣媒體人的良心又常會躲在「觀眾愛看」(以收視率為評判)的背後,導致良心常常難尋。至於後者,則容易讓人心生政府可能不當介入以干預媒體報導,重蹈威權時期的經驗印象。 事實上,以新自由主義旋律高唱去管制化與市場化的經濟全球化,這幾年已經受到嚴重的批判,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更嚐言,鬆綁與「去管制化」(deregulation),並非意味著沒有管制,而是要重構一套更加有彈性和效率的「再管制(re-regulation)」措施規範。再者,隨著以「治理」(governance)的角度重新切入,慣性的以市場為依歸,亦或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管治思維,早已非「再管制」規範與措施的唯一想像。「治理」的規範想像,是可以同時納進民間與官方的角色,形成一套有效率的「再管制」遊戲規則。 基於此,新的媒體改造的再管制想像藍圖中,若能將政府的角色限縮於媒體市場秩序的程序性管控審核,然後,讓媒體記者與媒體業者等媒體產業主要的構成行動主體,在媒體市場秩序治理規範中擁有一定的角色扮演,或許便能讓我們跳脫出對於媒體改造中的兩難:「媒體自律」與「政府他律」。對此項媒體改造社會化的藍圖,請詳見筆者多年前的舊文(文後延伸閱讀) 。 過去,馬哀帝威權復辟得以成功,實乃拜台灣的惡質電子新聞媒體之賜。好不容易,隨著馬哀帝的治理無能,再加上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程度已無法再用電視媒體包裝進行塗脂擦粉為矇騙,但低劣的電視媒體,從最近的各種灑狗血報導中,似乎毫無任何改善跡象。於是,電視新聞媒體這個台灣政治必贏的莊家,是否又會在台灣亟需各項大刀闊斧的改革當口,究竟會扮演公民監督政府的媒介工具,還是反發揮扯改革後腿的效果,實是令人擔憂。 既然,蔡英文政府面對馬政府各項沈重的爛攤子得收拾善後,且新政府又必須在短期內振衰起弊,再造台灣的經濟與民主,讓酸性體質的公民有感,那「電視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公民與政府溝通重要的工具與媒介,是否我們能重新認真地想想「媒體改造」作為未來新政府優先議程之必要性與迫切性呢? 原文刊登於:對「媒體改革」的微小期盼? (新一) 延伸閱讀: 《讓我們重新補課(上)》 《讓我們重新補課(中)》 《讓我們重新補課(下)》
陳奕齊
2016-05-06
在國際讓利 在台灣收割
在中國於國際間反常的密集讓步動作之後,充滿黑箱疑雲的「馬習會」即將在新加坡登場。一連串的「捨」之後,中國欲「得」者何?習近平在國際簽下大筆帳單,是否是為了交換一個損及台灣利益的「台中新關係」? 九月,習近平訪美,大筆採購之餘,甚至在政治上放軟(如在網路安全、北韓核武、中東問題的願意合作)。 十月,習近平訪英,簽署總額高達四百億英鎊(約二兆台幣)的多項合作案,英國首相卡麥隆與習近平共同聲明英中關係進入「黃金時代」。 十一月一日,中國一改過去拒絕與日本對話的強硬姿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在首爾舉行的日韓中峰會,三方共同發表《東北亞和平與合作聯合宣言》,同意建設性地處理敏感的歷史問題。 近期中國對上述重要國家頻繁示好,不只在經濟上多所讓利,更在政治議題上收回強硬國族主義立場,這些動作與即將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有無關聯?中國反常的「讓」與「捨」,是否可能為了換取這些重要國家對於「新台中關係」的沉默? 根據國民黨與中國「密會」的歷史紀錄,馬習會的內容不只是事前黑箱,在事後亦難透明。但是我們可以研判其所產生的效果,不外是:以經促統,國民黨作為中國「善意」的最大代理人,再次引入中國勢力以干預二○一六年台灣大選。即使民進黨勝選,馬習會所創造的「一五共識」也已經使台灣更進一步地陷入中國框架,這是國共聯手為蔡英文套上的緊箍。 中國始終未放棄對台灣的帝國野心,台灣社會對中國的併吞意圖也心知肚明;以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暗地裡磋商數個月的馬習會,竟然在事前完全排除台灣社會知曉與監督的權利,這已令國人不安。而基進側翼對馬習會的疑慮,不僅來自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更因為馬習會的時機恰好選在中國於國際間大舉讓步之後,「新台中關係」很可能是中國在上述付出之後的回收之一,比「九二共識」更危險的「一五共識」即將到來。我們要阻止國際認知因此而產生的傾斜,就必須將二○一六年的大選營造為「對傾中路線」的反對公投,透過選票表態,向國際全力傳遞「台灣對中國say no」的明確訊息。 (作者為荷蘭Leiden University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基進側翼召集人)
陳奕齊
2015-11-05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遍地開花 醫界也推動罷免傅崐萁們
林惠琴
藍白大砍預算風暴襲來 卓揆轟:毀滅中華民國第一步
陳鈺馥
33民團籲藍白:停止刪凍台灣文化自主發展、強化民主韌性重要預算
李宣萱
卓揆批親痛仇快 置國安、民生不顧
陳鈺馥
川普就職 重返白宮開啟第二任期 誓言帶領美國走向團結 改變國家
陳成良
喊話在野審慎思考!賴清德:總預算遭刪往年6倍 政策窒礙難行
陳昀
止戰之道必須不畏戰
王美琇
中國搞頑固台獨名單 美國何妨宣布「台灣的中國代理人」名單
林保華
上任13天 韓悳洙被彈劾 換副總理代總統
孫宇青
燦爛的星辰—淺井惠倫
李筱峰
戒嚴禍害 黨國遺毒
李敏勇
「統一就是奴役」中國民運人士劉曉波
李筱峰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