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綺雯相關文章

中國高鐵也爛尾 幽靈車站蔓草生

中國高鐵也爛尾 幽靈車站蔓草生

號稱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不只站內人流稀少,站外也已長滿雜草。 (圖/取自Twitter,合成) 習近平千年大計雄安站 廣場雜草叢生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中國高鐵的發展可追朔回2008年,當時正值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為提振經濟,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基礎建設,這當中就包含鐵路運輸系統-高鐵,從最初的「四縱四橫」一直到「八縱八橫」計劃,中國高鐵的線路與規模至今仍持續擴大。 根據統計,2022年中國高鐵站總數已達600個,但大約只有6條線路賺錢,分別是連接大城市的京滬、滬寧、寧杭、廣深港、滬杭、京津等,廣建線路導致部分車站形同虛設,有的建成後未曾使用直接成爛尾站,有的則因使用率與運量不高反倒虧損,最廣為人知的雄安新區傳出站前廣場已雜草叢生,與先前公布的「千年大計」形象似乎相距甚遠。 雲南陽宗高鐵站2016年完工後從未通車。(圖/取自搜狐網) 雲南陽宗、江蘇紫金山及江浦 至今未啟用 除了雄安高鐵站,位於中國雲南省的陽宗鎮因交通建設不發達、發展受限,為活絡當地經濟活動與旅遊業決定興建高鐵站,不料這站與昆明南站、石林西站太近,加上客流量稀少,陽宗高鐵站2016年完工至今都沒有啟用,若開通營運的話,反而會因系統管理、運營人力等費用而倒賠。 而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的紫金山東站從2010年建成至今,也因成本、運量低等考量始終沒有正式營運;另外,還有同樣位於南京市但地處荒涼的江浦站,2011年完工後,即使每5分鐘就有一輛列車經過,但附近的居民卻從沒看過有列車在此停靠,甚至在《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草案中,紫金山東站與江浦站文件已被刪除,再加上建成多年都未能投入使用,被中國網友稱為「南京2大落魄車站」。 地處偏遠的江浦站完工即淪為幽靈高鐵站。(圖/取自bilibili) 營運成本高昂!中國國鐵負債26兆 截至2021年底,中國高鐵總長超過4萬公里,對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覆蓋率逾95%,然而,即使部分線路客流量大,過年過節甚至一票難求,但大多數的線路仍因使用率不足而虧損,疫情更加劇了這個現象。 據統計,中國國家鐵路集團2020年虧損550億人民幣(約台幣2444億);2021年虧損498億人民幣(約台幣2213億);而光是2022上半年虧損就高達804億人民幣(約台幣3573億),負債也超過6兆人民幣(約台幣26兆),甚至連往返北京與上海、最賺錢的京滬高鐵也難逃虧損窘境,2022上半年也虧了10億人民幣(約台幣44億)。 為什麼坐擁14億人口的中國高鐵會虧錢呢?撇除疫情因素,還可歸咎於3大因素,首先,前期投入建設高鐵的成本高昂,導致回收週期拉長,且國鐵的建設資金多半來自政府財政補貼和債務融資,因此建成後需承擔較重的債務壓力與利息。 再者,高鐵的營運成本也相對較高,1個月的電費就需要耗費上百萬人民幣,還有高昂的維護費用等;最後,由於受到北京當局政策與市場制約,中國高鐵的票價往往低於成本價,種種因素導致國鐵收支難以平衡。 即使中國國家鐵路集團虧損連連,仍持續投產新線路。(歐新社) 不放棄雄安?中國再砸近9000億蓋基建 考量到鐵路運輸系統對國家的潛在利益,即使高鐵業務虧損,但中國仍計畫持續投產新線路,預計今年底前再投產2500公里的新高鐵線,然而,即使砸了大筆資金廣建高鐵線路,但需求與人流不高的車站要不閒置荒廢,不然就是淪為爛尾工程,或者如紫金山東站一樣,從未有列車停靠。 近日傳出北京當局預計今年全年再對已荒草遍野的雄安新區投資2000億人民幣(約台幣8888億),推動基礎建設,而截至2022年底前,該區累計已投資5100多億人民幣(約台幣2.2兆),顯示中國仍未放棄這項「千年大計」,只不過如此龐大的支出是否能符合經濟效益,恐怕還有待商榷。 中國不放棄千年大計,持續推動雄安新區的基礎建設,不過進度相當緩慢。(中媒新華社)
李綺雯 2023-04-24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國箝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如同當年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圖/工研院) 中芯自製7奈米晶片 激起美危機意識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被譽為21世紀「新石油」的半導體,在2019年美中貿易戰後更突顯其重要性,甚至被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各國爭相推動半導體製造與研發,包括中國也不例外,中芯國際(SMIC)產出7奈米晶片,激起美國的危機意識,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展開全面性的封殺,除了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更拉攏日本、荷蘭等盟友一同加入對中國的制裁行動。 美國此舉不免讓人聯想起40年前,曾為半導體大國最終卻走向衰微的日本,在當時也因美國打壓,使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占逐漸縮水,如今美國似乎也將一步步把中國推向日本當年的處境。 中芯量產7奈米晶片並出貨給客戶,促使美國擴大制裁。(彭博) 1980日半導體全球市佔逾50% 威脅美國 1970年日本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民間企業與政府合資超過700億日圓(約台幣163億)積極發展DRAM技術,1973年,西方因石油危機,經濟陷入停滯,日本電子產業順勢持續擴張,帶動日本經濟與半導體產業成長。 回溯當時,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領頭羊的美國,1980年被日本追上甚至超越,而這段期間也可說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最輝煌的全盛時期,日對美半導體出口從逆差轉為順差。 到了1987年,全球前5大半導體業者中,日本電氣(NEC)、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拿下前3名,隨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佔率更超過50%,而美國則跌至37%,逐漸引發美國社會對日本的不滿與反感,美、日半導體的摩擦與競爭在那時已被推向最高峰。 日本電氣(NEC)曾是全球前5大半導體廠。(彭博) 兩大協議 搞垮日本半導體 為箝制日本半導體發展,美國祭出一系列手段,先與德、法、英、日等國簽訂《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升值,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日圓走強使製造業競爭力下滑,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議》迫使日本開放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且半導體售價必須配合美國商務部的訂價;還得確保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佔率可提高至20%。 不只如此,美國1987年再實施反傾銷手段,向日本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種種協議打壓日本,其半導體產業自1990年開始走下坡。 日媒悲觀預測,2030年日半導體在全球市佔恐降至0。圖為日本瑞薩電子基板。(路透) 日本失半導體市佔 2030恐降成零 1989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市場佔比高達53%,尤其更以DRAM記憶體為發展大宗,然而,2015年已跌到剩下不到10%,即使日本近年極欲重振衰落已久的半導體產業,但《日經》預測,到了2030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的市佔恐減至0。 日本半導體式微後,美國扶植鄰近的南韓與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南韓接替日本成為DRAM大國,而台灣則專攻晶圓代工,儘管日本已在晶片設計等領域失去領先地位,不過,其在材料科學領域仍是晶片業龍頭,全球目前仍有超過9成的關鍵半導體原料由日本提供,其中製造晶片的核心原料-光阻劑,更是決定晶片良率與性能的重要關鍵。 2019年日韓貿易戰爆發後,日本對南韓半導體原料實施出口管制,重挫南韓半導體產業,可見日本仍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日本供應全球生產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與設備。圖為日商半導體測試設備大廠愛德萬(Advantest)(彭博) 美中科技脫鉤 中國半導體難存活 回頭檢視中國當前處境,其半導體業外部除了因美中科技戰發展受限,內部還有不少晶片研發項目暴雷、爛尾,又因政府積極補貼而延伸出高官貪腐等亂象,此外,還有半導體人才荒的問題,使中國整體情勢更加險峻。 再者,中國經濟因多年來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而下滑,封城、限電、房市危機,突顯中國景氣不振,大環境也因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對半導體業的需求逐漸疲軟,大大衝擊主攻中低階製程的中國,如今美中關係持續降溫,若未來美國對中國持續擴大制裁,中國要想提升半導體產業自給率可說是難上加難,發展前景不甚樂觀。 受制於美國,中國發展半導體難度高。(路透)
李綺雯 2023-02-02
中國爛尾晶圓廠下場 竟淪養雞場

中國爛尾晶圓廠下場 竟淪養雞場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光是2020年1至10月,中國新立的半導體公司就有5.8萬家,平每天以200家的速度成長,但大部份都是沒技術、沒經驗與沒人才的「三無企業」(路透) 中國半導體廠 多是「三無」企業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為實現晶片大國的美夢,中國砸9.5兆人幣(新台幣41.8兆)扶植半導體產業,結果大部份新創半導體公司,都是沒技術、沒經驗與沒人才的「三無企業」,造成遍地爛尾晶圓廠,有些晶圓廠如德淮半導體已遭法拍,更甚者如江蘇時代芯存因乏人接手,廠區竟淪為養雞場。 要想建立晶片產線並不容易,需要人才、技術,每個環節還牽涉巨額資金,這也引發一股造芯運動,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光是2020年1至10月,中國新立的半導體公司就有5.8萬家,平每天以200家的速度成長,但是大部份的半導體公司均無相關經驗與技術。人人都想搭上半導體產業的熱潮,卻也導致中國半導體亂象頻傳,最終產出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晶片爛尾廠,中國半導體夢幾乎已走向泡沫化。 誓言追趕台積電與三星的武漢弘芯,號稱中國唯一的ASML曝光機,還未進廠就遭債權人扣押。(截自武漢弘芯官網) 弘芯千億大騙局 ASML曝光機未進廠就被扣押 提到爛尾晶片廠,絕不可不提被稱作「千億大騙局」的武漢弘芯,其於2017年創立,曾是武漢和湖北政府的重點投資計畫,計畫總投資金額1280億人民幣(新台幣5632億),成立之初便高喊主攻14奈米及7奈米的晶片,2019年弘芯曾取得中國唯一一台ASML製造的7奈米曝光機,當時風光舉行的進廠儀式,弘芯打出的標語是「弘芯報國、圓夢中華」,如今看來分外諷刺,結果這台中國唯一的曝光機,還未進廠就遭到債權人扣押。 弘芯宣稱要追趕台積電與南韓三星,就連前台積電研發老將蔣尚義當初也曾出任武漢弘芯執行長,在當時可說是備受矚目的半導體項目之一,然而,2020年爆出嚴重的財務問題,直到2021年遣散所有員工,才結束這齣騙局。如今芯廠區荒草叢生,被當地人笑稱是最貴的爛尾樓。 爾後,另一家晶片廠濟南泉芯號稱投資金額598億人民幣, 計畫建造12奈米及7奈米製程的12吋晶圓廠,泉芯與弘芯這2家公司背後的操盤手都是一位化名為「曹山」的男子鮑恩保,與武漢弘芯一案類似,鮑恩保都先透過成立晶片廠來延攬人才,再畫大餅獲取政府信賴與資金,實則沒有出資任何半毛錢,2021年3月,泉芯就開始停發員工薪資,最終,繼弘芯之後泉芯也成了爛尾項目,公司內近半數台籍工程師跟著遭殃。 中國半導體爛尾項目多,德准半導體廠房設備遭放上京東拍賣喊價。(截自中國媒體) 德淮廠房遭拍賣 時代芯存淪養雞場 中國因資金不足倒閉的半導體廠多不勝數,2016年成立的德准半導體,號稱總投資金額450億元人民幣,將建造年產24萬片的12吋晶圓廠,打出的口號是「要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先進晶圓廠,結果由於資金不足,僅存活4年就宣告破產並遭到清算,2021年7月, 京東拍賣網貼出德淮半導體廠房及設備,將以16億6616萬元人幣拍賣。 成立於2016年的江蘇時代芯存,宣稱要投資130億人民幣,建造年產10萬片相變儲存器(PCM), 結果2019年也開始拖欠薪資,據悉,時代芯存並無量產能力,且當時良率僅1.7%,還有員工爆料,晶片廠早已荒廢成養雞廠。 另外,還有曾被譽為「南京台積電」的德科碼,成立於2015年,原本規畫要投資30億美元建造一座月產4萬片的8吋晶圓廠,並將擴及到IC設計、封裝測試等領域的半導體廠,結果2019年就人去樓空,最終也爛尾成為欠薪、欠工程款、欠稅的三欠公司。 號稱投資近400億人民幣(約台幣1799億)的陝西坤同半導體成立僅1年,就爆出拖欠工資,最終以員工陸續離職收場;還有曾列為城市重點專案之一的成都超矽半導體也因資金問題面臨清算。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中國投入半導體業的資金最少4兆人民幣(約台幣18兆)以上,但是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大多因蹭熱度與重覆投資而浪費,再加上高管貪腐嚴重,將整個產業環境搞得一團亂。 格芯在中國成都的廠房完工後從未開工,隨後便直接停業。(彭博) 格芯成都廠還有開工 就宣布關閉 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外企與中國政府合資成立,但結局同樣以失敗收場,2016年美國高通(Qualcomm)與中國貴州省政府共同出資,成立貴州華芯通,投入安謀(ARM)架構晶片研發,不過最終因高通縮減伺服器晶片投資業務,加上中美貿易戰延燒,華芯通晶片發展業務延宕,挺過3年最終黯然關門。 2017年美國晶片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格芯)與中國成都市政府合資建立成都格芯,投資金額90.5億美元,格羅方德佔51%,誓言打造成中國西南部首條12吋晶圓代工廠,然而,廠房建好後,格芯即宣布遣散所有員工,成都廠被迫停止運作,也沒有買家接手,尚未開工隨即陷入停擺。 中美角力下,中國半導體想發展可說是困難重重。(路透) 中國半導體困局難解 事實上,即使近幾年中國晶片廠造假、爆雷、爛尾亂象層出不窮,但目前投資半導體項目在中國依舊火熱,2020年~2022年5月,中國新成立的半導體企業就有數萬家,不過,這當中恐怕有高達9成都只是為了拿到政府補貼,一旦資金到手便捲款而逃,地方政府則淪為冤大頭。 從過往失敗的經驗中可以發現,大多計畫都是由地方政府大量投入資金、提供優惠方案與空地協助興建廠房,而掛名的負責人方往往出資極少,或以收取巨額技術授權費等名目回收出資,最終爛尾卻又留給地方政府收拾爛攤子。 雖然撇除失敗的爛尾晶片廠,中國還是有如長江存儲、長鑫等記憶晶片企業,在這幾年持續累積實力,但考量到大環境的現實層面,中國半導體產業正面臨美國制裁,未來即使想持續發展,終究會面臨到技術、設備不足的嚴峻考驗,且中國盲目擴張、巨額投資晶片公司的作法若不改變,未來恐怕也只是將更多資金投入一個又一個的黑洞。
李綺雯 2023-01-11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本堅持低利率政策讓日圓重貶,日圓兌美元近日已跌破144元。(歐新社)   美元狂升 亞幣掀競貶潮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美國聯準會(Fed)鷹派升息帶動美元狂升,美元指數今年升幅逾15%,觸及20年來新高,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利差,加上美國近期公布的各項數據優於預期,以及避險資金的流動,皆支撐美元持續走強。 美元升勢銳不可擋,對非美貨幣造成極大威脅,與此同時,日圓重貶引發的「蝴蝶效應」正慢慢浮現,亞洲各國貨幣接連貶值,短期內恐怕沒有任何翻身機會。 美元升勢強勁,亞幣接續走貶。(中央社)   日本央行堅持寬鬆 日圓持續破底 有別於大部分國家,透過升息抑制通膨,日本央行堅持低利率政策不變,與激進升息的美國背道而馳,導致兩國的匯率差距越拉越大,日圓兌美元已跌破144元,續創24年新低。除了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停滯多年,基本面較其他發達經濟體差,可能也是導致日圓持續下探的原因之一,至今日圓貶值約25%,是今年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 而韓元兌美元近期匯率也創下逾13年來新低,近期失守1380關卡,年底還有可能跌破1400大關,韓元今年貶幅已超過16%,南韓受鄰近的中國經濟放緩、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南韓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影響,韓元持續走貶,導致進口成本大增,8月貿易逆差擴大至94億美元(約台幣2917億),即使出口同步成長,增幅仍不及進口的龐大支出,能源與大宗商品飆漲持續加劇南韓國內的物價壓力。 南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市場估韓元今年底恐跌破1400關卡。(路透)   台幣邁向31 人民幣臨7保衛戰 在美元強勢、外資撤離台股的情況下,台幣匯率直直落,已是2019年10月以來的新低,今年來台幣兌美元貶3元,貶幅逾10%,美元兌台幣已逼近31元關卡。由於台灣的經濟動能來自進出口累積的貿易順差,還有高達9成以上的能源與7成糧食依賴進口,長期下來,台幣弱勢勢必會加劇輸入型通膨壓力。 至於人民幣同樣走軟,兌美元匯率逼近7,今年跌幅超過8%,達2年來低點,光是8月份就下跌了2.7%,加上美中關係緊張,美國一系列制裁打擊中國經濟成長,又因清零政策及俄烏戰爭等因素促使人民幣表現疲軟,不止如此,中國股票、債券今年來也不斷遭外資減持、拋售。 中國經濟放緩、亞洲貨幣疲軟、美元強勢,人民幣跟著走貶。(彭博)   資金流向美國 強勢美元再現 造成美元單邊升值的原因,不外乎是美國高通膨促使Fed加緊升息,迅速拉大與別國的利差,再者,當局政府決定捨棄前總統川普的「弱美元政策」,成功藉由強美元壓低進口通膨。 此外,美國近年已逐漸從石油淨進口國轉為淨出口國,俄烏戰對其經濟帶來的衝擊遠小於歐洲與其他能源進口國,又因多國相繼制裁俄羅斯,紛紛轉向美國購買能源,更有助於全球資金流入美元區。 Fed猛力升息帶動美元強升,衝擊各國貨幣。(路透)   亞洲金融風暴重演? 匯率升貶是雙面刃,即使貨幣貶值有利出口,但以現況來看,過度貶值恐徒增亞洲的通膨壓力,且貨幣貶值還降低了實質購買力,加重物價壓力,若升息無法抑制通膨,貨幣貶勢也難以阻擋,經濟可能會因此趨緩,甚至出現衰退。 亞幣這波弱勢不免讓人聯想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因泰銖暴跌引發連鎖效應,亞洲各國貨幣急貶,如同這波日圓帶動亞幣競貶,然而,如今亞幣同樣沒有本錢續貶,不過在美元獨強之下,似乎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想止貶甚至逆勢翻盤恐怕沒這麼容易。 美元獨強、通膨、俄烏戰影響各國經濟。(圖/網路)   美元獨強 新興國家危機四伏 即使美國7月CPI數據優於預期,但市場認為,美國年底前仍會持續升息,意味著與亞洲各國的利差還會再擴大,而不止亞洲,歐元、英鎊同樣弱勢,東南亞也有部分國家的貨幣因美元強升而走貶,在能源狂漲的大環境下,進出口收支更是急速惡化,尤其升息還導致新興國家陷入外債困境,甚至破產,如斯里蘭卡。 有鑑於Fed力抗通膨的決心,美元的強勢似乎還看不到盡頭,與此同時全球還得面對變化莫測的疫情、戰情膠著的俄烏衝突,供應鏈、各區地緣政治風險以及能源問題,再再牽動各國經濟,如何在打擊通膨的同時穩固經濟,避免利差擴大、貨幣速貶,恐怕是亞洲,甚至各國央行最頭痛的難題。 斯里蘭卡外匯存底用盡,沒錢買能源,日前宣告破產。(路透)
李綺雯 2022-09-12
4萬變1元 乾洗台灣人財富的通膨惡夢

4萬變1元 乾洗台灣人財富的通膨惡夢

1949年為了抑制通膨台灣發行新台幣,舊台幣4萬元(右)只能兌換新台幣1元(左),台灣人財富一夕間被乾洗。 (中央社) 1949年鈔票如廢紙 4萬元換新台幣1塊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2020年初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為通膨埋下伏筆。隨後又因各國陸續實施封鎖,加速全球供應鏈中斷,波及範圍遍及半導體、原物料與糧食等,2021下半年西方國家逐步解封,在市場消費力與經濟活動復甦之際,由於供應鏈尚未完全復原,需求大於供給,導致物價上漲,2022年俄烏開戰再次推升能源價格,加劇通膨情況,使全球深陷惡性通膨的危機。 「4萬換1元」單據。(圖/讀者提供) 不止近期通膨令人有感,台灣歷年也發生過幾次通膨大事件。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後隔年,台灣爆發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由於國民政府在接收台灣後,持續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而中國同樣在二戰後經濟受到重創、貨幣劇烈貶值,台灣因此被捲入中國的惡性通膨中。 根據官方統計,1946~1949年,平均每年物價漲幅高達922%,當時台灣人民多年的積蓄早已因惡性通膨蒸發,一疊疊鈔票宛如廢紙,物資缺乏更凸顯出貨幣的價值遠不及生活不可欠缺的糧食。 為了避免貨幣崩盤,台灣隨後發行新台幣,即「4萬換1元」的政策,等同於4萬舊台幣只能換得1元新台幣,試圖防堵中國通膨透過輸入的方式打擊台灣經濟,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政府失去對中國的統治權,新台幣徹底脫離中國經貿圈後,台灣惡性通膨的噩夢才終於結束。 歷年通膨的發生幾乎都與能源危機有關,1974年能源危機 台灣CPI曾飆至61.45%。(歐新社) 1974年能源危機 台灣CPI曾飆至61.45% 然而,由於台灣的能源與糧食長期仰賴進口,經濟容易受國際局勢動盪影響,使得台灣難以在1970與1980年2次能源危機中倖免。第1次石油危機爆發後,國際油價漲幅曾高達350%,1974年3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度飆至61.45%,經濟成長率也從1973年的12.9%掉到1.4%,影響層面甚為廣泛。 隨後,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引發第2次石油危機,為因應能源大漲,台灣短短不到2年,電價調漲4次,油價也調升3次,加深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恐慌心理,搶購物資成了當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82年通膨開始冷卻,景氣才逐漸好轉。 2022年初爆發缺蛋危機,賣場祭出限購令,且與去年相比,雞蛋價格明顯上漲。(中央社) 進口比重高 台「輸入型通膨」壓力大 繼1970年石油危機之後,除了1989~1996年間的物價上漲率連續8年超過3%,之後20多年幾乎都維持在2%以下,甚至有6年是負成長。然而,自2021下半年起,隨著部分國家疫情趨緩、逐步開放,國際需求回溫,油價開始波動,台灣CPI更多次超越警戒線2%。 不止如此,今年初台灣更爆發10年來最嚴重的蛋荒,物價接連上漲,再加上2月底俄烏開戰導致能源飆漲,加劇國內輸入型通膨壓力。 台灣5月份CPI年增3.39%,已創下近10年來最大漲幅,其中又以食物類的漲幅最大,蔬菜受氣候因素影響減產,與蛋類分別上漲27%、21%;水果漲幅達13%;至於肉類也漲了5.9%,皆顯示國內物價持續走高。 通膨、疫情等不利因素,通常會引發民眾恐慌的預期心理。圖為去年台灣三級警戒期間,消費者到超市囤購民生物資的情況。(中央社) 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膨」? 全球疫情反覆、塞港導致供應鏈問題持續惡化;各國央行為了抑制通膨攀升,加速貨幣緊縮,市場流動資金減少,連帶影響股市表現;還有中美貿易戰、俄烏衝突、能源危機等,都替全球經濟前景埋下更多不確定性。 原本歐元區4月份CPI維持在7.4%,美國同月也降至8.3%,正當市場樂觀預期通膨即將告一段落,歐、美日前公布的5月份CPI數據再創新高,重挫市場信心。反觀台灣,通膨率雖連續3個月突破3%,5月份CPI達3.39%,但與國際相比,物價漲勢仍相對和緩。 目前全球經濟環境已與70年代不同,停滯性通膨是否再次發生仍是未知數,不過,只要確保市場供給不虞匱乏,待物價趨於平緩,民眾的恐慌心理便會消弭,通膨也能隨之降溫,或許就能降低全球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 疫情、地緣政治、能源供給牽動著全球經濟發展。(路透)
李綺雯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