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陳志金)
陳志金相關文章
這是標題殺人!刻意污衊!
「認證陳建仁副總統論文抄襲」? 這是標題殺人! 也是惡意炒作! 會這麼說的人,不是對學術研究不了解,就是刻意污衊!也不會使用google 查證! 先講結論: 1.這是「英文抄錄不當」不是論文「抄襲」!該篇論文最後還是被該期刊接受刊登。 2.論文的引用資料,「語句上是否重寫」或者是「整句抄錄」,本來就是第一作作者的責任,其他共同作者根本無從得知! 3.台大學倫會根本沒有「認證陳建仁或其他共同作者有抄襲」,而是轉知陳建仁副總統和其他共同作者,學倫會對第一作者的懲處。 這是在2006年,台大醫院某醫師投稿到「Cancer 」(癌症)的期刊論文,被發現有一段引用文字「英文未重寫」,而是將整句完整的抄錄下來(又沒使用引號),而被期刊編輯要求醫院學論會調查。 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審議決議:「 ‥‥‥ 認定本案件在introduction(前言)和部分method(方法)已引用相關文章,文章的結果及結論並不相同,但是英文有抄襲之事實‥‥‥決議:本案第一作者X師所涉抄襲英文成立,但顯非故意,情節不重‥‥‥處分,X師5年內不得提出教師新(改)聘及升等之申請‥‥‥應向被抄襲者致歉」 至於共同作者部分,倫理委員會指出,「除由附設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通知其他共同作者相關處置及注意事項外,本會建議由醫學院院長與附設醫院院長共同署名函知其他共同作者之服務機構,以為提醒‥‥‥」 所以, 1.這裡所謂的「抄襲」,是指論文第一作者有一段文字的「抄襲英文」,未依自己的語句重寫,是「英文抄錄不當」,並非「論文抄襲」,且所抄之內容不影響研究結論,「顯非故意,情節不重」。 2.該論文在修正後,仍獲得「Cancer」期刊於2007年8月20日刊出,若是重大抄襲,怎麼可能還會接受刊登? 3.台大學倫會只是把對於第一作者的懲處,「知會」共同作者們(陳副總統是眾多列名的共同作者之一)。所有的「共同作者」並沒有「被認證抄襲」!!! 4.共同作者即使完整的看過整篇論文,也不可能知道所引用的文獻當中的哪一句話的英文,沒有經過作者重寫,而是完完整整地抄錄。 2015年,陳建仁因擔任副總統,這篇論文已經被炒作過一波了! 2023年,陳建仁因擔任行政院長,這篇論文再次被炒作!目的為何? 其實,詳細情況,只要Google一下就知道,媒體、民代為什麼不善盡查證的責任呢?
陳志金
2023-01-30
專責病房數已經脫離高峰
今天依然是「孤鈞奮戰」、「雷霆萬鈞」 今年度確診總數突破300萬 專責病房數 收治人數,已經脫離高峰 各縣市皆沒有超過萬例 疫情逐漸趨緩
陳志金
2022-06-16
沒打疫苗的染疫致死率高很多!
每天在記者會公布的死亡數字,總是有人會問: 死亡211人,沒打疫苗有94人,有打疫苗117人(70人打三劑,26人打兩劑,21人打一劑) 民眾1:「有打疫苗還死那麼多人?那幹嘛還要打疫苗?」 民眾2:「有打疫苗死的還比沒打的多?打疫苗反而更容易死亡!政府規定要打疫苗,根本在是在殺人!」 稍微有統計概念的人,就知道,民眾這樣的解讀,是缺乏「分母」(有多少人染疫)的概念。 也缺乏,有多少人打疫苗「盛行率」的概念。 因為打疫苗的人口比較多,所以,即使你看到染疫死者當中,有打疫苗的人占比較多,也不代表疫苗沒有用!你要看這個「比例」! 簡單的說,全國每100個人當中,有91人至少打過一劑疫苗,9人完全沒打疫苗。 所以每100位死亡的人當中,你應該要看到有91人曾打過一劑疫苗(現在只有55人)、應該要看到有9個人完全沒打過疫苗(現在卻有高達45人)!沒打疫苗的死亡人數比「預期中」高出許多! 所以,不要再吵說「為什麼有打疫苗的人反而死的比較多?」 並沒有好嗎! 是沒打疫苗的人,雖然只占人口的9% 現在卻占染疫死亡人數的45%! 沒打疫苗的染疫致死率高很多! 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 第一劑 90.79% 第二劑 82.23% 追加劑(第三劑)接種率 67.44% 打三劑的人占67.44% (1565萬人) 打二劑的人占14.79% (82.23%-67.44%) (345萬人) 打一劑的人占8.56% (90.79%-82.23%) (190萬人) 沒打疫苗的人占 9.21% (100%-90.79%) (210萬人) 所以,應該要這樣比較才對: A = 有打疫苗的染疫死亡人數/有打疫苗的染疫人數 B = 沒打疫苗的染疫死亡人數/沒打疫苗的染疫人數 因為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上沒有公佈以上的「分母」,我們就舉一個安全帽的例子來說明: 根據94年警政署統計,當年機車事故死亡1244人,其中992人有戴安全帽,252人沒戴安全帽 民眾1:「有戴安全帽還死那麼多人?那幹嘛還要戴安全帽?」 民眾2:「有戴安全帽的死亡人數是沒戴的4倍,所以戴安全帽反而更危險!政府規定要戴安全帽,根本在是在殺人!」 稍微有統計概念的人,就知道,民眾這樣的解讀,是缺乏「分母」(有多少騎士發生車禍)的概念。 也就是缺乏,有多少人戴安全帽的「盛行率」的概念。 真正的計算安全帽有沒有保護力是要比較 A = 有戴安全帽死亡的人數/車禍騎士中有戴安全帽的人數 B = 沒戴安全帽死亡的人數/車禍騎士中沒戴安全帽的人數 當年有14萬9,138位騎乘機車死傷,其中 有戴安全帽者的有14萬2,713人(佔96%),死亡者992人,致死率為0.7% (992/142,713) 未戴安全帽的有6,425人(佔4%),死亡者252人,致死率3.9% (252/6,425) 所以,沒戴安全帽的車禍致死率是有戴安全帽的5.6倍(3.9/0.7)!安全帽當然有保護力! 好吧!打了那麼多字,想懂的人就懂了,不想懂的人,還是不想懂! 你如果看到又有人在問,請把這文章貼給他看! 註:感謝網友賜圖,我稍微修改一下 若有知道出處,請告知~
陳志金
2022-06-11
兒童的染疫致死率並不高
兒童的染疫致死率並不高 10-19歲和20-29歲的年輕人一樣是十萬分之二 0-9歲是十萬分之五 (比10-19歲高,可能是這個年層還沒有打疫苗,也有可能有一些先天性的疾病等等) 相較於 80-89歲的百分之二 90歲以上的百分之五 染疫致死率是兒童青少年的1000倍 當然,每一孩子的生命都很珍貴 每一位孩子的離世都是父母極大的痛 但是,我們也必須瞭解致死率 並沒有像媒體報導中的那麼驚人 需要戒慎,但不必過度恐慌
陳志金
2022-06-10
台灣的發生率、死亡率,都不差
這一波的Omicron到目前為止 雖然不斷會有「台灣防疫很爛」的認知作戰在進行 試圖造成民眾的恐慌 我們如果靜下心來,和其他鄰近國家地區比一比 就會發現,台灣無論是發生率,還是死亡率,其實都不差 不過,指揮中心也強調,這些國家地區有些疫情已經和緩 而台灣的疫情仍在進行式,現在下定論還太早 至少,我們不致於差人家很多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受到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訊息所干擾 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對抗疾情~
陳志金
2022-05-31
慢性病_年長者_打疫苗
2022/5/22 疫情 53位死亡病例當中 52人有慢性疾病 17人沒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 28人超過80歲 累計12例兒童重症,其中5位有腦炎症狀 注意兒童腦炎重症前驅8症狀 1.體溫大於41度 2.持續昏睡 3.持續嘔吐 4.抽搐 5.意識不佳 6.持續頭痛 7.肌躍型抽搐 8.步態不穩 重症前驅症狀,其實就跟「腸病毒」重症差不多~ 每天的重點: #慢性病_年長者_打疫苗 #注意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
陳志金
2022-05-22
台灣保持低致死率
台灣目前的感染人數占全人口的4.5% 感染後致死率是0.12%(千分之一點二) 即使台灣是採取最寬鬆的全部死亡皆認列,致死率仍然是和紐西蘭、新加坡差不多一樣低 希望在感染數持續上升之際 能夠保持這個比較低的致死率 預防重症、防止醫療崩潰,是首要之務
陳志金
2022-05-20
應該算是姍姍來遲吧?
現在說自己發明「車來速」的,應該算是姍姍來遲吧?^_^ 網友說:應該是現在才「發現」~ 南韓2020年3月 美國2020年3月 馬來西亞2020年3月 以色列2020年7月 高雄2022年2月 台北2022年5月
陳志金
2022-05-10
「死亡率」可預期的會更高估
說明: 台灣的死亡病例認列,相較於其他國家,是較為寬鬆的。 今天死亡的10人當中,包括死因為原有慢性疾病、癌末、心血管疾病或意外死亡者,只要驗出COVID-19陽性,皆被認列為「死亡病例」。 (在新加坡,以上這些死亡病例,皆不被列為COVID-19死亡病例) 往後,隨著COVID-19的盛行率增加,這個「死亡率」可預期的,會更高估。希望不會被有心人士再拿來大作文章。
陳志金
2022-05-06
雙北採檢陽性率比全國高的原因
七日採檢陽性率,全國平均9.63% 台北14.78% 新北21.98% 解讀雙北採檢陽性率比全國高的原因: 1.疫情比較嚴重,盛行率比其他縣市高 2.採檢量能不足 3.民眾自行快篩陽性,再去採檢站的比例比較高 是哪一個呢?
陳志金
2022-05-01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疫情高峰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此波的Omicron疫情 大約自今年1月開始 歷經兩個月到達高峰 四個月後,目前是全面解封 馬來西亞單日確診3,471 最高峰是在3/5的33,406 13.4%的人口已感染 宣佈自5/1再放寬管制 新加坡單日確診3,688 最高峰是在3/9的39,252 20%的人口已感染 無症狀和輕症99.7%,中症0.2%,重症0.03%和台灣差不多 死亡0.04%,略比台灣高一點 (新加坡是最近28天的統計,Omicron) 韓國單日確診76,761 最高峰是在3/16的621,317 33.2%的人口已感染 有其他國家走在前面讓我們參考 我們心裡有個底,不需要過度的驚慌 雖然各國的情況不一定相同 我們也不一定會經歷一樣的過程 但是,不變的是 我們一定也可以渡過這一波 回歸正常的生活~
陳志金
2022-04-28
每一萬名確診者,有1人死亡
新增中症4人,重症0人,死亡0人 絕大部分是無症狀和輕症 每一千名確診者,有3人是中症 每一萬名確診者,有3人是重症 每一萬名確診者,有1人死亡
陳志金
2022-04-26
本日新增中症10名,輕症/無症狀99.62%
本日新增中症10名,重症1名 無死亡病例 輕症/無症狀占99.62% 定義「密切接觸者」為同住、同班、同工作場域 居家隔離天數和強度,近期公布共識
陳志金
2022-04-23
為什麼要叫「追加劑」?
為什麼要叫「追加劑」, 不叫「第3劑」? 為什麼要叫「第2次追加劑」, 不叫「第4劑」? #因為你的第3不是我的第3 4/20指揮中心公布 1. 青少年族群(12-17歲),建議接種「追加劑Booster」。 2. 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第2次追加劑」。 有網友就覺得困惑,為什麼不直接叫第3劑/第4劑? 對一般人來說,追加劑,就是「第3劑」,第2次追加劑,就是「第4劑」。 對於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因為他們多打一次「基礎加強劑」,所以,追加劑,是他們的「第4劑」,第2次追加劑,是他們的「第5劑」。 另外,對於嬌生(台灣目前沒有)來說,它的基礎劑只有一劑,所以,它的追加劑,實際上是「第2劑」。 為了避免混淆,打完基礎劑的,再追加的,就叫「追加劑」,第二次再追加的,就叫「第2次追加劑」 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他們打完基礎劑之後,會多打一次「基礎加強劑」,然後再來才是「追加劑」、「第2次追加劑」。 雖然叫「追加劑」比較精確,若要簡單一點叫第3劑/第4劑,也並非不可(對大部分的人不會感到困擾),只是會對一小部分的人造成困擾而已。 這樣大家有比較清楚了嗎?
陳志金
2022-04-21
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
這篇是在2020年1月20日寫的(7.2萬人按讚、32,711次分享、觸及500萬人),寫在台灣出現第一例COVID-19 的時候。 2003年SARS的致死率是10%,是Omicron的500倍,在那個口罩不足、沒有疫苗、沒有藥物的年代,我們折損了許多前線的醫療人員!但是,我們共同走過那次的疫情~ 這次的COVID-19 疫情,我們也撐到了2年3個月後的今天,我們有足夠的口罩、有疫苗可以打、有藥物可以治療,也撐到了重症率和致死率都比較低的Omicron 時代,我們不需要封城、食物也充足。 如今在即將雨過天晴之際,我們遇到亂流了,我相信,我們只要繫好安全帶,不要自亂陣腳,一定可以安全降落的。 ===== 每次台灣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像SARS、八仙塵爆... 總少不了一些負面指責「受害人」的聲音,此次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的病人,也是受到多方的指責:「她太自私了!」「得病了還上飛機?不顧別人死活!」「在中國爽賺錢,生病就會知道要回來害人?」等等許多不堪入耳的話。 其實,民眾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性,背後的原因當然是「恐懼」! 我親身經歷過SARS,不是在南部的「外圍地區」處理「疑似病例」,而是在SARS的核心重災區,處理最嚴重的病人!台大總共收治全國40%以上的病人,那年我是台大胸腔科總醫師之一,我們兩人一組,每天巡視掌握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度與治療建議。每天都有好幾回的「未爆彈」! 台大也經歷了創院108年以來首次關閉急診二週的紀錄!全院病房空盪盪的、許多常規手術都取消了,大家都自嘲說,只剩下胸腔科和感染科醫師在上班,其他醫師則在家裡自主管理。 那100多位受感染的醫療人員,不只是數字,而是我身邊的同袍、師長。 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相繼發燒,被隔離,我們每天透過電話,瞭解身在隔離房的同袍/師長的情況,除了語氣中的擔心,完全聽不到他們絲毫的抱怨,是被誰誰誰傳染的~ 那11位殉職的醫療人員,不只是一個個的名字,而是我曾經熟悉的故事,記錄著他/她們每天的變化。 病人一個個,因為病情惡化從外院轉來,然後一個個離去~ 所以,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和大家談談重大疫情的「人性」這件事! SARS時期的「三零」事件、和平封院、中央地方不同調等等有關政治「人性」問題,我就不談了! 面對未明的疫情,大家當然都會害怕,但是,過度的恐懼卻會綁架我們的「理性」,讓我們說出不適當的話、做出不適當的事! 面對疫情,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是義不容辭的,我沒有看到逃兵! 我負責整理前7位SARS病人的X光在景福館報告的時候,會場是擠滿了北區的胸腔和重症醫師!大家不會因為台大有SARS病人,就不敢來台大參與學習SARS的診斷與治療。台大在辦全院宣導時,大家也都戴著口罩把講堂擠得滿滿的!為什麼大家都不怕,因為,我們相信,生病的同仁不會隱匿,會主動被隔離,大家也都會全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這一天,我第一次登上報紙的頭版,隔著口罩,仍然可以看得出那憂心的眼神! 這一天,Carlo Urbani (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過世了~ 而這一天,是我生日,我才新婚兩個月,跟我太太說,我這段時間我都不會回去~ 醫療人員因為瞭解,而不會過度恐慌,但是民眾就不是! 有民眾因為知道我們是醫療人員,叫我不能進去餐廳用餐,有些語氣委婉、有些則惡言相向! 甚至還波及了同仁的小孩,學校、家長得知小孩的父母是醫療人員,竟然勸孩子不要來上學! 民眾家中有人被隔離了,全家都會被鄰居排擠! 這些都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過度恐懼,這些都是人性! 所以,加強對民眾的宣導,減少民眾對病人、甚至是醫療人員及其家人的歧視,很重要! 當社會出現過譴責被感染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 疑似被感染者,會因為害怕被歧視、被攻擊、被隔離,而選擇隱匿不就醫! SARS期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病人害怕被診斷出來、害怕被鄰居知道,而連夜從台北坐客運南下就醫!結果造成同車多人被感染! 還有,SARS初期,民眾因為恐懼而大量採購口罩囤積,讓醫療人員嚴重缺乏口罩使用!請把口罩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不過現在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各醫療院所都有足夠的備量! 病毒雖然可怕,但是,人性、無知,更可怕! 請停止譴責、歧視、排擠感染者及其家人! 我相信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能夠避免我們成為比病毒還可怕的人! 曾經我們也以為SARS是世界末日,但是,我們撐過去了! 唯有我們大家摒棄互相的猜忌與不當指責、團結一致、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配合防疫政策,我們才能戰勝病毒! 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
陳志金
2022-04-19
沒有出現「指數性」上升
本土551例,算是「緩慢上升」,沒有出現「指數性」上升~ 所以「怕了」、「爆炸」、「猛爆」、「淪陷」、「大爆發」⋯這些新聞標題用語,都是太over了! 今日無新增中重度病例 因應確診/居隔人數增加: 1.居隔/居檢期滿改為快篩檢測,不做PCR 2.學校停課標準調整:以確診個案為核心,其接觸人員暫停實體課程以配合疫調,停課以班級為原則 高中以下,同班長時間上課,有確診者,同班全部居家隔離(非全校)。若有 1/3以上班級或十班以上停課十天,則全校停課。 大專院校,因上課、用餐、搭交通車、同宿舍接觸,暫停實體課程1-3天,進行疫調,若無密切接觸,則恢復上課。 鼓勵大家安裝「臺灣社交距離App」 期待此App可以取代實聯制QR Code
陳志金
2022-04-12
為何不升級?為何不封城?
有人一直在嚷嚷說「台灣疫情嚴峻」,為何不升級?為何不封城? 目前,大部分的台灣人,積極抗疫之外,仍然可以過著「趨近正常的生活」,出遊、聽演唱會。 我們來看看對岸人口數和台灣差不多的上海 以非常強烈的手段抗疫: 自3/28起封城,採取「清零」政策,全城普篩 還從其他省份調派醫療人員,甚至解放軍前來支援 4/4單日確診病例13,354 原本預計4/4要解封的,現在要延期了~ 兩地除了防疫政策不同,疫苗施打種類也不一樣,還有什麼其他的差異嗎? 兩地未來疫情的發展,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陳志金
2022-04-05
「心理加強劑」
「各位旅客,我們現在即將通過一段不穩定的氣流,請您留在座位上、繫好安全帶。」 4/2本土確診160例,按照其他國家的經驗,確診數字有可能會呈現指數型成長:破千、破萬、甚至…. 但是,大家請不必驚慌,就像飛機上機長的廣播一樣,這只是一段不穩定氣流,通過了,我們就會安全的降落目的地。就像歐美、日、韓、新、馬等其他國家的經驗一樣,病例數會快速上升、然後下降,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疫情新階段。 星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農曆年前以游泳來比喻抗疫:「疫情剛開始時,我們不會游泳,看到「水」(病毒)就會害怕,但是,現在的Omicron和Delta株不同,這個「水」沒有那麼「深」,水深可能只及膝蓋、腰部、頂多只到胸部,不太會淹死人;而且,和兩年前不同的是,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會游泳了(已完整接種疫苗),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所以,不要因為確診的數字很高就感到害怕!Omicron重症和死亡的比率很低,醫療體系也可以負荷。」 我們非常幸運的,在這兩年多來,守住了疫情,汲取各國的經驗,等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時機:較高的疫苗覆蓋率、Omicron相對比較低的重症率和致死率(99.78%為輕症和無症狀,重症率0.22%、致死率0.07%)。我們的醫療量能、分流也有規劃,各種可能的應變,指揮中心也應該會和專家小組討論過。 目前,還需要加強的是,民眾的心理建設。在台灣多次成功清零的情況之下,「與病毒共存」一直不是大部分人的選項。因此,我們需要在這個時候,為民眾做好心理準備,給大家一劑「心理加強劑」! 民眾不要因為上升的數字,而出現恐慌,更不要互相猜忌、指責、歧視,我們需要彼此的信任,才能安全的抵達目的地。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劑「心理加強劑」是: 1.我們真的守得很好了,如果有一天,確診數真的呈現指數性上升,成千上萬的時候,大家也不必感到驚恐,更不要互相指責。 2.萬一自己或家人確診了,也不必感到驚慌,因為大部分都是輕症,多注意重症的徵兆就可以。輕症不必住院,住在加強版防疫旅館(未來甚至有可能是居家),以保存醫療量能。 3.不要責怪任何人,這也不是任何人的錯,是病毒的錯;不要去怪公司的同事、朋友、家人,為何把病毒帶進來,沒有人會刻意要害身邊的人的;也不要去排擠、歧視染病的人。 4.萬一你是家中、學校、公司裡的第一例,也不用感到內疚自責,覺得是自己害了身邊的人,真的,病毒是很難防的,大家都盡力了。 5.小心提防有心人士過度渲染「防疫失敗」、「對死亡病例大作文章」、「應該學學某國封城」、「做得比某國差」、「誰誰誰下台」…. 等等希望分化國人、擊潰國人信心的資訊戰。 感謝指揮中心、防疫人員、全民配合防疫,讓我們可以守護到現在這個「相對比較好的時機」。記得「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失去了彼此的信任、造成社會分裂的後果遠大於病毒帶來的傷害。 在全球確診病例來到近5億例的現在,各國也紛紛放寬防疫措施與病毒共存之際,如果我們不得已,也遇上了,就讓我們以健康、正向的心理,繼續面對疫情的走勢,配合指揮中心專家群的通盤考量和各種配套措施,期待可以早日回歸日常生活。 大家請繫好安全帶、打好「心理加強劑」,我們即將通過這段不穩定氣流。你準備好了嗎?
陳志金
2022-04-03
逐步走向開放,步調仍在摸索調整
韓國單日確診仍有49萬,人口感染比例已經超過20% 其他幾國則是單日1-2萬,新加坡已經降到9千以下 紐西蘭人口感染比例已經超過10%,每百萬人口死亡37人,也首度超過台灣 台灣的人口感染比例僅0.09%,而且是高估的,因為有一部分是境外移入的外國人 韓國、香港,單日死亡人數仍然超過200人 1.最近的疫苗打氣有點冷,還是趕快打起來 2.逐步走向開放,步調仍在摸索調整
陳志金
2022-03-24
南韓單日確診62萬死亡429人再創新高
南韓疫情在總統大選後大爆發 單日確診62萬人,已經連日成為全球單日確診數最高的國家 單日死亡429人,再創新高 累積確診825萬人,全球排名第12
陳志金
2022-03-17
«
1
2
3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賴清德:台灣最大挑戰是中國威脅
陳昀
透過民主機制達成共識 完成民族融合
吳國棟
「中國台灣」也可以?馬英九打臉馬英九!
林子堯
1203每日國際新聞擇要
自由時報
燦爛的星辰—李鎮源
李筱峰
最短命戒嚴?南韓總統尹錫悅同意解除戒嚴令 只維持約6小時
祝蘭蕙
晶片禁令發威 南非對我國前倨後恭的關鍵
吳國棟
川普將如何面對騙子習近平?
林保華
台灣,有沒有普萊特?
李筱峰
建構東北亞的F-35空優屏障
吳國棟
城市詩風景
李敏勇
燦爛的星辰–移川子之藏
李筱峰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