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課綱說/21世紀的儒教幽靈再現

 

近期《一○八課綱》國文科目設計,被某位國文老師以「去中國化」、「不再教導完整《四書》,喪失學習品格的機會」,及「刪掉顧炎武〈廉恥〉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為由,痛批為缺德與無恥的課綱;該師言論在總統大選只剩卅幾天、相關議題涉及台灣如何看待中國與其文化的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反駁與熱議。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甫公布二○二二年PISA基礎學力大調查,台灣學生在閱讀、科學及數學三大科目都名列八十一個國家及地區的前五名,均較前次調查進步,表現優異。她的言論,不僅無視於台灣在跨國教育評比的表現,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其言論宛如儒教幽靈在廿一世紀的再現。

在該師眼中,彷彿將儒家《四書》跟顧炎武的〈廉恥〉背誦得滾瓜如流、或者讓古文常駐高中國文教科書當中,就能夠透過授課活動,讓學生自動理解道德的重要性,進而使社會充滿道德感、使一切社會問題都能夠獲得解決;但,問題是,如果這些典籍或文章這麼有用,為什麼自西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以來,直到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之前為止,東亞大陸各個帝國的政治會總是充滿算計跟傾軋,而熟讀儒家典籍的學子、特別是其中應試中舉出任官吏的佼佼者,會將他們所在的社會,帶向一次次的治亂輪迴與大規模的人口喪失?更不用提在當今的台灣,那些犯下通敵、外患、貪污及侵占國有地等等罪案的政客或軍人,哪個沒有受過先前幾十年的國文教育,但這些教育內容,有讓他們發揮自我省察的作用,進而讓他們不犯罪嗎?很顯然也並沒有吧!

恕筆者直言,儒家典籍連東亞大陸上的各個帝國的具體實務問題都無法解決,以為台灣學子熟讀這些典籍,就能讓台灣社會自動「『儒』喜充滿」、成為一個人人「道德真超能」的社會,很明顯是搞錯了什麼吧?而配合此般食古不化、抱殘守缺的國文老師起舞的政治勢力,又何嘗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藉由批判國文教育,發洩對台灣人愈來愈不願意認同中國的不滿?希望這些政客跟老師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

(作者從事服務業、兼業作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