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切實際的妄想、過於昂貴的選項

擁核倡議目標背後的現實:不切實際的妄想、過於昂貴的選項

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諸多核能國家宣示要在2050年以前讓核能裝置容量成長三倍,再次復頌講了幾十年的核能復興論調。

根據世界核工業產業現況網站,目前(2023年12月初)全世界實際運轉的核能反應爐總共有412座,裝置容量大約370GW。就算不考慮現有機組的除役,要將這個數字成長三倍,全世界每年必須興建至少27GW的核能機組,也就是每兩週要完成一部傳統核電廠。這是有史以來不曾達成的速率,核工產業也沒有能力用這種量能興建傳統核電廠。今年歐美完工的幾部機組,包括芬蘭的Olkiluoto三號機以及美國的Vogtle三號機,都是延宕多年後該國數十年來首次成功建成的案例,宣傳與包裝遠大於實際產出,才是核工業的常態。

那難道不能寄希望於模組化上,讓核能複製再生能源的成功案例嗎?在22個國家宣布要在2050年以前將核能裝置容量增加三倍的半個月前,美國的小型核反應爐計畫Nuscale剛因為成本過高而被迫取消。Nuscale是目前所有檯面上的SMR計畫中,可行性最高、規劃最具體的一個,採用傳統輕水式反應爐的設計,也避免諸多新科技研發與使用的風險。即使是這樣最有可能成功的計畫,最終也不能成功,其他SMR計畫的可行性只會更差。

其實,Nuscale在被迫取消前修改設計,將單一機組的裝置容量增加以降低成本。這代表小型核反應爐的規模較小根本沒有帶來任何模組化優勢,相反地它只墊高了成本;小型核反應爐跟本已窮途末路傳統核能相比,成本更高。Nuscale的終止,意即在2030年以前不會有任何商轉的SMR問世。任何擇核而抑綠的氣候政策,實質上就是以拖待變,不打算在短期內減碳了。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擁核國家再怎麼大力呼籲,能真正讓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在2050成長三倍;核能的發電佔比要能繼續維持在目前的水準,本身就是難事。相反地,不斷被唱衰卻不斷跌破專家眼鏡的再生能源,持續給出亮眼成績:2023年全球太陽能新增量,預估可達413GW,比前一年增加了50%。

2023年全球太陽能新增量,預估可達413GW,比前一年增加了50%。圖為太陽能板。(彭博)

 

花幾秒時間沉思這個事實:目前太陽能單單一年的新設裝置容量,就超越全世界運轉中核能機組的規模!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能夠有效減碳的是綠能、而不是核能。

(工研院電網管理策略室研究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