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正常的在野監督

 

農業部長陳吉仲在藍(國民黨)、白(民眾黨)、黃(時代力量)在野大聯盟「以蛋之名」的鬥爭中下台;隨後,藍白黃趁勝追擊,「無視大直基泰、高唱居住正義」,繼續合體「下架本土政權」的終極目標。

這就是擁有國會席次的台灣在野眾生相。

當在野黨不以台灣利益優先,而以惡意為本質,只想下架本土政權、甘為中國馬前卒,則理性的監督與正常的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存在。

國民黨立委全力杯葛前瞻預算審查,林德福立委(左)以潑水干擾議事。(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民主必然本土。民主的實踐,是以本土認同為前提,透過政黨競爭而鞏固民主,推進共同體的發展。但是從90年代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迄今,台灣民主轉型已三十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即將滿八年,為何台灣的民主依然畸形脆弱?每次大選,我們既要擔憂威權復辟,更要惶恐親中政黨帶來的亡國危機?

因為我們國會沒有「正常的在野黨」 — 在中國威脅下依然忠誠於本土的在野黨。

藍白黃合流的下架本土政權大聯盟,把「在野監督」變質成為扯後腿,所有政治議題的真相,及基於真相的評價,都淹沒在粗暴的對立中。這不只是對人才的惡性耗損,也使真正的監督無從發生。大家損失的不只是治理的品質,也包括監督的公信力。一個治理與監督都備受質疑的民主政治,如何可能深化?

基於民主體質健全,我們堅持監督制衡;基於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我們堅持本土執政。所以政治必須回歸理性,唯有以台灣生存為初衷的政黨競爭,我們的民主轉型才能走向鞏固,民主與本土才能兩全。

台灣的民主需要真正的監督,需要執政治理與在野監督都以本土大局為優先的政治結構。當執政黨與在野黨都以台灣利益優先,治理與監督就不是惡鬥,而是指向進步的競爭。就像在2021年四大公投,台灣基進率先喊出「四個不同意」,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決定台灣「迎向國際 vs. 鎖入中國」的抉擇。但是當民進黨在抗中保台、轉型正義消極保守時,台灣基進就扮演批判的角色,即使尚無國會席次。

我們必須承認,民進黨執政是台灣大局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台灣的大局,是必須打造「本土執政治理與本土在野監督」的本土政體,如此才能走向正常的民主政治,也才能徹底解決「定期改選 定期亡國感」的民主悲劇。

雙本土政黨政治,是台灣民主亂象的唯一解方。而「台灣基進」進國會擔任稱職的在野黨,是與民進黨共同結構正常政黨政治的第一步。

(作者是台灣基進黨主席、台灣國家聯盟執行委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