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反戰
我在歐洲生活過一段時間,歐洲一直以來有所謂的三位一體的進步:自由、和平、繁榮。但烏克蘭戰爭之後,突然之間這種和諧變成了不和諧:對和平的渴望與對自由的渴望發生了碰撞,這也是所謂反戰和反侵略兩大陣營論述的基本衝突。
當自由民主國家受到將戰爭視為政治工具的專制國家攻擊時,它們應該如何選擇和反應?
德國戰神的克勞塞維茨格言:即戰爭只是政治透過其他方式的延續,戰爭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拒絕戰爭和暴力嗎?這有可能嗎?
1948年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二十世紀的野蠻行為深深地傷害了人類的良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聲明,發生了一些革命性的改變:和平不僅是目標,而且和平與保護人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備戰才能夠止戰,但有一部分人會說:永遠不要再有槍支!就像郭台銘之前講的:有武器才會被攻擊,所以最好不要再跟美國買武器。
歐洲或台灣許多人擔心的是他們自己,一部分人的意見是烏克蘭不要再抵抗,割讓一些土地給俄羅斯,尋求和平,結束戰爭吧!我們所處的世界秩序已經失控,俄羅斯和中國正嘗試要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和規則。
戰爭是殘酷的,無論你身處在哪一方。一個諾曼第登陸流傳下來的故事,一名美國士兵在某位坎納姆上校的指揮下,他是諾曼底登陸日,第一批被德軍炮火擊退的士兵之一。坎納姆是個糟糕嚴酷的長官。他指揮了一個營,士兵們在那裡接受了這次任務的訓練,事先就知道他們很可能會死在這個戰役。這名士兵說他更害怕坎納姆上校,而不是德國人,他並不勇敢,只是被迫。我想在台灣當過兵的很多人有這種感覺,我們害怕我們的班長和連長,勝過我們的敵人。
無論如何,重要的是不要假裝一切都會按照人權宣言那樣的原則發生。這就是我們對戰爭感到猶豫的原因,戰爭罪會發生,戰爭罪也會發生在烏克蘭那一方。
但犯罪的程度非常不同,你可以以這樣的方式發動戰爭,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發動戰爭。理想的情況,為了民主,為了人權,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肯定會有戰爭,主要價值觀不破,但人民及士兵為價值觀而戰。
從士兵個人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他是以捍衛文明、民主和自由的名義接受命令,還是被迫以獨裁者的意志接受命令。批判性思維在軍事上很重要。在民主國家的所有軍隊中,有為同性戀權利而戰的團體,那是尊重個人的尊嚴,但在獨裁者的軍隊裡面,往往找不到。
對和平的渴望與對自由的渴望發生碰撞,有和平不一定有自由,有自由之後的和平,人生才有意義。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