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都拉斯捨台就中,悲劇主角乍看是台灣,蔡總統即將過境美國,先吃了外交排頭。但,中國再下美國後院一城,針對性更強的可能是,菲律賓新增四個軍事基地給美軍,其中之一接近台灣。習近平自認,當下最大的政治,乃美國對中國「全方位的遏制」,其他擺譜不過是突圍、反擊的鋪陳。
二○一六以來,北京挖走九個邦交國,但台灣主流民意相當淡定,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不降反升。這就說明了,「邦交國挖光、國際生路堵光、談判籌碼擠光」的所謂「三光策略」,適得其反。近年,新冠疫情、香港二度回歸、新疆再教育營、烏俄戰爭、晶片戰爭,中國的國際形象江河日下,際此宏都拉斯捨台就中,台灣依舊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可見,北京的撒幣外交,邊際效益遞減中。正如CNN一篇分析指出,中國或許自認在外交上成功孤立台灣,然而事實上,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力反而有增無減。
七十年來中國對台政策,往往可看出其與民主世界的關係。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對台統戰訴諸以利誘人。只是,那些戰術上的成就,往往因為一次戰略錯誤,便前功盡棄。此時,回顧一九四九以來的主要戰略錯誤,或許有助於理解北京對台政策如何失算。首先是,一九四九,蔣氏政權流亡台灣,美國駐華大使仍留南京,國務院發表白皮書,不介入台海爭端。詎料,一九五○,韓戰爆發,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此,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一九五四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該約的主要精神,後來延伸至一九七九的美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向前蘇聯一面倒,與「美帝」勢不兩立。但好景不常,一九五六之後,中蘇由論戰而分裂,一九六九且因珍寶島而武裝衝突。中蘇分裂,提供陷入越戰沼澤的美國一大機會。一九七二,尼克森訪問中國,簽訂「上海公報」,正式揭開「聯中制蘇」的序幕。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當時,台灣處於外來威權統治,人民意志無從發聲。尼克森為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善意的美國立場。隨之,一九七八,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登場,美國帶動西方(包括港台)投資中國,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一而足。其中的對中政策思維,無非是期待經濟發展促動政治改革,由之塑造對西方友善的中國,即便擁有台灣亦不構成危害。稍後,鄧小平也創造「一國兩制」文創商品,一體適用於港、澳與台灣。其所激起的想像,即使北京自始表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且一九八九爆發天安門事件,民主世界仍寧可樂觀以待。
然而,改革開放從誕生就有「政左經右」的基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鄧小平也念茲在茲。可以說,「韜光養晦、絕不當頭」,不是斷念,而是時機未到。歷經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終於掀開底牌。從戰狼外交到援俄抗美,平行進行著對台灣政策的武統化,以及對東海、南海的軍事化。歐巴馬,對習近平還採綏靖政策,到了川普開始大轉彎,直至拜登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二○一八地緣政治開始轉變風向,二○二○突然爆發源自武漢的可疑疫情,二○二二普廷揮軍入侵烏克蘭,習近平則利用全球多事之秋「謀霸」,深信「東升西降」此其時矣,中俄遂結為抗美軸心,與歐美互相抗衡。中美由合而分,導致台灣由沉而浮,兩者之間,有其相關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五十多年來,中國的對台政策,懷柔其表、高壓其實,兩手策略的顯隱,隨中美關係而定。台灣內部,一九八八蔣氏政權終結,人心因民主化持續遠離中國。撫今追昔,抗美援朝,聯中制蘇,引中入世,援俄抗美,中美因共同敵人而互相吸引,又因爭霸而核心利益摩擦。地緣變局,正改變著中美台三角關係。中美再度敵對,武力對台又成為北京的硬道理。「上海公報」,北京稱,「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其實,中美關係才是動因。如果單看中國外交割喉戰,台灣失去邦交國,短期似乎屈居下風。不過,從近年地緣動態的全景觀之,長期而言中國可能是美台兩頭落空的失利者。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