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赤色蔓延世界版圖,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讓美國意識到了如果在北部失去南朝鮮,南部失去台灣,則美國所占領中的日本將被南北夾攻,東南亞各反共國家將受到極大威脅,其在遠東的防禦圈就有崩潰的危險。這不僅將打擊美國在亞洲部隊的士氣,而且還會威脅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且不願看到的。
因此,朝鮮戰爭一爆發,杜魯門迅疾派第七艦隊和十三航空隊去保衛台灣,並對美國西太平洋海島防禦圈“重新劃線”,把台灣納入西太平洋防線。一方面是使台灣成為“美國西太平洋門戶的後衛”,充分發揮其在美國太平洋防禦鏈條的作用。二是使台灣能成為牽制朝鮮戰場的“側翼”,以減輕聯合國軍壓力,促使朝鮮戰局朝有利於南朝鮮方向轉化,改變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對比。
考慮到台灣自身的安全與防務,杜魯門政府堅決反對蔣軍赴朝,因為使用蔣軍只能為中共軍隊找到一個進攻台灣的口實,完全不符合美國“保台”政策。當時的國務卿艾奇遜強調,美國把第七艦隊派到台灣,正是因為台灣是“最可能遭到攻擊的地區之一”,現在,“一方面是在花美國的錢去保衛那個島嶼,而另一方面這個島嶼理所當然的保衛者卻跑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做多少是有些矛盾”。
美國認為蔣介石軍隊一旦出兵赴朝,會削弱台灣自身的防禦能力,中共就會趁虛而入解放台灣,美國將陷入兩面作戰,而美國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兩場局部戰爭,這樣台灣陷落將不可避免。因此,不論從政治上或是從軍事上考慮,蔣介石軍隊的任務只宜集中力量守護台灣,不宜越海出兵,“以免台灣之防務因而發生嚴重之威脅”,如果台灣陷落,則會危及太平洋防禦體系和海上交通線,嚴重削弱美國在遠東的戰略地位,故杜魯門給予拒絕。
另外,美國向來對蔣介石軍隊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認為蔣介石的軍隊士氣低落、訓練不良、不堪一擊。那些被中共軍隊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決不比南韓李承晚軍隊強多少。使用蔣介石那些殘兵敗將根本不值得,對扭轉朝鮮戰局也未必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朝鮮戰爭爆發後,聯合國軍在朝鮮兵源緊缺,美國四處求援,但聯合國會員國有兵可派或誌願派遣者廖廖無幾,麥克阿瑟一再請求蔣軍赴朝增援,蔣介石也一再向杜魯門總統“請纓”,表示願派一支3.3萬人的精銳軍隊,幫助擊退北朝鮮的武裝進攻,並聲稱這些部隊將“攜帶著中國自己手中所有的最優良的裝備。台灣將派C46式運輸機20架運輸這些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可以在5天之內準備就緒,候命待發。”
同時蔣介石還強調:他的軍隊“距離韓國最近,是能夠赴援最快的友軍”。中國百萬軍隊跨過鴨綠江悄悄入朝參戰後,聯合國軍一度處於劣勢,蔣介石又吹噓,他的軍隊“能夠制止中共對韓國之侵略”,“至少中共不能再在韓國發動任何新攻勢。”同時還一再表示“聯合國只要有迫切需求”,“決不推避責任”,一定派兵赴朝作戰。
盡管蔣介石百般自薦,躍躍欲試,麥克阿瑟也一直呼籲增派援軍,但均遭到美國的拒絕。艾奇遜自始至終反對蔣軍參戰,他認為蔣介石跪計多端,想利用美國為它的軍隊“謀取新的武器和物資”,他嚴厲指出,“蔣介石最好的軍隊對於抗擊北朝鮮的裝甲部隊沒有多大用處”,“這支部隊是不可靠的,訓練不善”,且新敗之余,不可能有什麽戰鬥力。“也許他們爾後給你惹的麻煩較之他們能幫的忙可能更多。”
美軍三軍參謀長也認為,蔣介石所提供的“盡管他自己說是他的最精銳的部隊,卻很少現代化裝備,其情況恐怕會像李承晚的軍隊,無法對付北朝鮮的坦克一樣”。而且,使用既無空軍,也無海軍的蔣軍,還需動用美國運輸力量和後勤給養,還要花很多時間去重新訓練和重新裝備這些軍隊,即使赴朝,但“卻很可能遭受幾次挫折便大批倒戈,這種情況在他們最後與共產黨正面交鋒時就曾出現過。”
因此,對講究實效的美國人來說,根本不劃算,倒不如用來支持自己的軍隊更為劃算。杜魯門更是氣憤不已,他說:使用蔣介石部隊“從來就一無用處”,“我們過去曾送去大約35億美元的物質,結果500萬的蔣軍卻在北京和南京面向30萬共軍投降了,而共產黨人又用那些美援物資把蔣介石及其部下趕出了中國大陸。”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聲稱:想派遣蔣介石部隊赴朝助戰,“無論如何我是不讓這事發生的。”
在美國,幾乎沒有人相信蔣介石的軍隊在朝鮮會有所作為。因為在美國人的潛意識中,蔣介石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領袖,他領導的軍隊腐敗、戰鬥力差、士氣低落,不堪一擊。即使出兵朝鮮,但在事實上起不了多大作用,沒準還破壞聯合國軍形象。因此杜魯門自始至終沒有答應蔣介石的出兵請求。
杜魯門從來就不信任蔣介石,甚至可以說是極端厭惡蔣介石,主要原因是美國支持的蔣介石的內戰,因自身的腐敗無能而導致失敗,令杜魯門大失所望,也使杜魯門對蔣介石的軍事領導能力深表懷疑,以至心存芥蒂,不僅不同意增加對蔣介石的援助,而且還規定美援要在美國顧問的嚴密監督下使用。
蔣介石大為惱火,尋機報復,1948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蔣介石認為共和黨的杜威一定會比民主黨的杜魯門更加積極援助蔣介石政府,為了幫助慷慨的杜威競選總統,蔣介石派陳立夫、孔祥熙等攜巨款赴美,為杜威競選四處奔走、出錢出力。杜魯門在描述當時競選情形時,更是怒不可遏,他說,“他們使許許多多眾議員和參議員聽他們的吩咐,他們有幾十億美元可花”。
杜魯門在獲悉美國過去援助中國的錢款絕大部分都落入蔣家王朝四大家族私人口袋時,曾氣憤地罵他們:“全都是賊”,“沒有一個不是賊”,他們“每一個都該坐牢”。杜魯門當選連任總統後,當然是決不會忘記蔣介石在其總統競選中的所作所為。對於蔣介石又是致信又是派夫人的各種求援,杜魯門不加理會,未予理睬。
在杜魯門任期內,始終沒有改變對蔣介石的冷淡態度,甚至在蔣介石危難之際,杜魯門還決定由原來的“扶蔣”政策改為“棄蔣”政策。一方面試圖“換馬”,尋找為美國所用的新的代理人,先是欲扶植“代總統”李宗仁,而後又鼓動當時主持台灣軍政大權的陳誠自立,再後來是扶植有美國背景的孫立人。
另一方面杜魯門拋出了落井下石的“美中關系白皮書”向全世界公開指責蔣介石政府的“腐敗”,“其領袖無力應付”,“其軍隊喪失鬥誌,其政府已失去人民支持”。把國民黨的失敗完全歸咎於蔣介石。蔣介石大為憤慨,但考慮日後還要仰仗美國,故不敢聲張,只能在日記裏痛罵杜魯門“不惜徹底毀滅中美兩國傳統友誼”“為美國歷史上留下莫大之汙點”。
朝鮮戰爭爆發後,杜魯門總統雖然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但他表示,第七艦隊在那裏的目的是防止這場戰爭擴大化,一旦朝鮮恢復和平,第七艦隊就撤走。所以杜魯門的真正目的是為美國的利益著想,避免蔣介石引火燒身,給美國找麻煩。
由於蔣的腐敗無能,杜魯門的對蔣政策直到今天,都影響著美國長期的對台戰略方針,那就是嚴格限制與蔣介石的關系,一方面拒絕給蔣介石以新的援助,所提供的有限的援助僅是消極防止台灣淪陷,而非資助其反攻大陸,更不允許台灣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另一方面遲遲不派大使赴任,只讓一位一等秘書代理在台“使館”館務。
杜魯門表示,美國無意同蔣介石建立任何形式的密切關系,並成為當時國務院的既定政策。可見杜魯門對蔣介石的猜疑是根深蒂固的,他既無意謀求和蔣介石的真正諒解,也無意利用蔣介石的軍隊。而蔣介石如此熱衷於出兵朝鮮,其目的當然是想再次綁定美國,使其卷入與中共的全面戰爭,乘機反攻大陸,同時加強台灣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由於杜魯門最終識破蔣介石出兵用心,故給予拒絕。為了避免蔣介石“出兵”之事幹擾朝鮮戰爭決策,杜魯門最後以調整指揮權的名義,將朝鮮戰爭與台灣問題分開。為此,蔣介石對杜魯門耿耿於懷,直言不諱指責他,“因為恐懼蘇俄和姑息中共”而反對蔣軍參戰“乃是韓戰最後沒有結果的一個最大原因”。
當時的蔣介石認為,只要杜魯門還在白宮,艾奇遜還當國務卿,其出兵願望就永遠無法實現。然而,雖然蔣介石處心積慮,屢次請求出兵被拒,但他仍是最大的受益者,得到了美國的全面保護。杜魯門雖說對蔣介石頗有微詞,但他從這場蔣介石“出兵”紛爭中,逐漸意識到台灣對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性,以至對台政策由“棄蔣”轉為“援蔣”,加強對台灣的軍事經濟援助,還明確表示要保護台灣,促使美國的盟國發展與台灣的關系。
回憶歷史,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麽美國對台長期采取的是模糊戰略,根子還是出在蔣介石當年帶到台灣來的KMT本身就是一個捧不起的阿斗,爛泥扶不上墻的敗家子。
東京博士 2023年3月28日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