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集》物價蠢動與薪資伏地

◎歐陽書劍

在有些情況下,「穩定」並非良性名詞。台灣經濟過去十年走向停滯,成長率無法突圍、實質薪資不再成長,物價波動因此動輒得咎,官方幾乎束手無策,動彈不得的「穩定」經濟結構,在等待突破的缺口,但物價與薪資的調整,卻像是要解決雞生蛋或是蛋生雞的問題一般僵持。其實改變了一項,才更有另一項發生改變的可能性。

  • 實質薪資成長減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分析,二○一二年以後,薪資成長就是全球性問題,我國更為嚴重,十幾年來,實質薪資經常停滯。(彭博資料照)

    實質薪資成長減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分析,二○一二年以後,薪資成長就是全球性問題,我國更為嚴重,十幾年來,實質薪資經常停滯。(彭博資料照)

實質薪資成長減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分析,二○一二年以後,薪資成長就是全球性問題,成長率由二.五%下滑至二○一五年的一.七%,若不計中國,則由一.六%,減至○.九%。我國更為嚴重,十幾年來,實質薪資經常停滯。

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國物價也相當穩定,近廿年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除了二○○五年的二.三一%及二○○八年的三.五二%,從未超過二%,且有半數時間在一%以下,甚至有五年為負值。不過,實質薪資漲不動、名目薪資漲不多,使得大眾對價格特別敏感,個別商品上漲的消息,經常引起眾怒,或者如衛生紙般搶先採購。

企業主與員工對薪資及物價的直接感受完全不同。站在員工的立場,薪資提高才有能力增加消費,廠商的產品因此可以順利銷售、產生利潤;而站在廠商的立場,產品的售價提高,使利潤上升後,才有能力支付更好的薪酬福利。

薪資是費用的一部分,售價則是獲利的關鍵之一,兩者在企業的損益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售價與銷量組成營業額,扣掉營業成本,就是毛利,毛利減掉費用,成為營業利益,在考慮業外收支後,得出淨利或淨損。

單純從損益表觀察,薪資費用單獨提高,將使獲利減少,而若僅售價上升,則獲利將增加,不過,兩者的改變,常會影響到其他項目。只是當售價提高,企業主經常看到進貨或製造成本與費用上揚,在薪資增加時,卻看不到生產效率可能也提升;而員工依過往的不快經驗,則更難連結產品售價的提高與個人薪資間的關係了。

事實顯示即使企業獲利持續增加,也不一定為員工等幅加薪。雖然探討生產力緩慢上升而薪資維持不動的論文很多,但要改變這一現象並不容易;許多企業甚至比個人還會斤斤計較,錢用得更有效率,也更有能力順應勞動市場的變動改變薪酬水準。是的,就是結構性問題。

不管是物價或薪資的調整,都可以有突破口。當經濟展望正向時,兩者本就都有提高的機會,前二年的股市表現雖不及部分國家,但相對過去更有起色,財富效果可能配合出口暢旺帶動消費;政府已大力推動調薪,若整體薪資繼續匍匐而行,可能就要認真考慮賦稅手段鼓勵加薪,只是,這種另類的「移轉性支付」,務必注意是否真的轉到員工手裡。

衛生紙漲價了,不過央行認為占物價指數僅約千分之四,對通膨沒有影響,確實,即使衛生紙價格加倍,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僅增加千分之四,而主計總處在二月中旬調高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二.四二%,消費者物價也只預估上漲一.二一%,如果官方慣常的查價方式能夠信賴,暫時應該先不必擔心物價問題。

消費者物價指數構成項目繁複,薪資增減因人而異,兩者的任何改變,總是會產生不均衡的影響結果,這是社會實情,也是個體與總體的差異;台灣是開放經濟體,進出口物價與薪資都受國際影響,雖不一定同步而行,但應該不要害怕改變。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