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英特爾CEO:台灣掌握高端晶片 數十年內無法改變

英特爾CEO:台灣掌握高端晶片 數十年內無法改變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再度提及高端晶片集中台灣的問題。(示意圖,路透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過去30年,美國及歐洲的半導體產能有8成移至亞洲,目前全球大部分高端晶片產能集中在台灣,現在我們正在處理這個問題,但可能需要好幾十年才能解決。 日經亞洲報導,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 表示,疫情大流行對半導體供應鏈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全球晶片嚴重短缺。然而,正當半導體行業的每個人都在努力滿足需求時,經濟突然發生變化,半導體行業在供需週期呈現疲軟態勢。 季辛格承認,半導體行業短期內必須下修,以應對疲軟的需求,但我們必須持續進行長期投資,目前英特爾已斥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建造新的晶圓廠,這就像同時踩剎車和油門。 對於美歐日尋求晶片供應鏈自主化一事,季辛格重提,過去30年,美國及歐洲有80%的半導體,將8成產能移至亞洲。其中,全球大部分高端晶片產能集中在台灣,現在我們正在處理這個問題,但可能需要好幾十年才能解決。
自由時報 2023-01-21
去年防疫雙險狂賠2116億 平均每天賠5.8億

去年防疫雙險狂賠2116億 平均每天賠5.8億

去年防疫雙險理賠金額達2116億元,等於平均每天賠5.8億元。(資料照)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防疫雙險理賠大海嘯,讓產險業成為去年最慘行業之一!金管會3日公布統計,2022年全年「防疫雙險」(防疫險加疫苗險)理賠高達2116.4億元,等於產險公司平均每天(含假日)要賠上5.8億元鉅額款項。 此外,為因應防疫保單理賠,產險業目前已經增資金額達985億元,是過去4年增資金額(1.08億元)的912倍。 首先,就理賠金額來看,回顧去年四月至五月間,也就是外界稱「防疫險之亂」這段期間,當時放寬各項理賠條件,包括:確診無須住院居家也理賠、快篩陽視同確診等,而立委及業者當時僅預估,理賠金額在410億至800億元左右。 但事後發展完全出乎預料,根據統計,去年9月26日理賠金額才破千億元,但12月26日就突破了2千億元,換言之,防疫雙險另外一個千億元,只有花短短3個月時間就突破。 根據最新統計,去年全年防疫險賠付1693.1億元、疫苗險賠423.3億元,雙險合計為2116.4億元,更是保費收入(55.7億元)的38倍。也就是說,產險公司去年承保金額只收到55.7億元,卻要賠掉2116.4億元的保費給客戶;不過,金管會官員補充說明,去年理賠案件也有可能是前年(2021年)就承保的案件,會有年度的落差,實際落差倍數會小一些。 此外,理賠大海嘯幾乎把整個產險業淹沒,讓業者只好緊急增資或短期融通借款來因應。 在現金增資部分,保險局表示,已獲准6家產險增資,已經完成增資金額近千億元、合計為985億元,包括:國泰產險200億元、中信產155億元、富邦產150億元、新安東京200億元、和泰產260億元、兆豐產20億元。 對此,保險局坦言,去年產險業的增資金額,創下史上最高紀錄,若相較過去, 2018至2021的4年期間,僅增資1.08億元,等於1年增資金額是過去四年的912倍之多,顯示國內產險業者當前的財務壓力之大。
王孟倫 2023-01-04
能源漲太兇!南韓2022貿易逆差達1.4兆

能源漲太兇!南韓2022貿易逆差達1.4兆

南韓2022貿易逆差創新高。(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加上去年下半年半導體產業面臨庫存調整,晶片價格疲軟,衝擊南韓半導體業出口,加上俄烏戰使能源價格飆高,韓國工業部1日表示,南韓2022年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約台幣1.4兆),創下歷史新高。 《韓聯社》報導,由於南韓能源依賴進口,能源高漲使2022年進口額攀升18.9%至731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約台幣1.4兆),這也是南韓自2008年以來再次出現貿易逆差,規模更是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2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4月以來,韓國進口額超越出口,創下自1997年以來,首次連9個月出現貿易逆差。 與此同時,去年受惠半導體與石化產品的高需求,使2022年南韓出口增長6.1%達6839億美元(約台幣20.9兆),出口同樣創佳績。
自由時報 2023-01-02
經濟清零!中國2022年餐飲零售倒閉逾200萬家

經濟清零!中國2022年餐飲零售倒閉逾200萬家

中國清零衝擊零售賣場,2022年中國家樂福平均每3天收掉1間。(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影響甚鉅,2022年以來,190萬家零售企業倒閉,其中,家電大廠國美電器(Gome)遭爆積欠員工薪資,另一間零售巨頭蘇寧易購(Suning)2019年收購家樂福超市後虧損不斷,據傳兩家目前皆已被聲請破產,中國經濟顯然已亮起紅燈。 防疫政策使民眾外出機會大幅減少,衝擊內需市場,餐廳不敵虧損只好歇業,根據統計,截至12月1日,中國已有多達49.6萬家餐飲業倒閉,還有190萬家中小型零售業關門大吉,而國美還拖欠供應商數百萬貨款並積欠員工數個月薪水。 此外,零售超市前景同樣低迷,疫情期間電商當道,傳統賣場持續虧損,截至今年9月末,被蘇寧收購的中國的家樂福超市較2021年減少54家,超越過去3年關店總數49家,平均大約每3天就收掉一家超市,可見清零對零售業者的衝擊之大。 另外,百貨業也迎來一波寒冬,經營14年的重慶大洋百貨10月宣布歇業,烏魯木齊鐵路局西單商場(IU Hotels)11月也選擇結束營業。
自由時報 2022-12-08
救經濟猛舉債 中國國債激增至破紀錄1590兆

救經濟猛舉債 中國國債激增至破紀錄1590兆

由於中國堅持實施清零政策,經濟遭到重創,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來興建基礎設施,也導致國債激增,債務佔GDP比達295%,再創紀錄最高。 (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由於中國堅持實施清零政策,經濟遭到重創,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興建基礎設施,也導致國債激增,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倍,債務佔GDP比重再創紀錄最高。 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增至51兆8744億美元(台幣1590兆元),佔GDP比重增至295%,創1995年開始紀錄以來最高,並較2020年底所創的前紀錄增加約6個百分點。北京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警告,今年9月底的債務比可能較6月底進一步攀升。 地方政府增加舉債,是中國債務激增的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大肆舉債來興建基礎設施,新發債規模預料將超過4兆人民幣(17.5兆台幣),創紀錄最高。 中國當前的債務比接近1998年3月底時的日本,當時日本債務占GDP比重達296%。不過在1998年時,日本人均GDP達約3.2萬美元,而2021年中國人均GDP僅約1.2萬美元。
盧永山 2022-12-07
美國出手 中國半導體被封印

美國出手 中國半導體被封印

美國晶片封殺法案重擊中國半導體, 中國科技產業恐一蹶不振。(彭博、歐新社;合成)   最致命是禁美國禁止在中國半導體業工作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連續出手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最新措施旨在限制中國獲得尖端晶片、開發和維護超級電腦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首先將半導體先進製程製造設備列入管制清單;邏輯晶片方面,16/14奈米(含)以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也列入管制清單,同時增加對記憶體生產設備的管制,DRAM在18奈米(含)及以下、NAND快閃記憶體128層(含)及以上的製程設備,必須取得核准,才可出口到中國。最致命的一擊是,持有美國護照的「美國人」不得在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工作。 拜登政府針對中國議題,花許多時間和包括和荷蘭、日本、南韓等政府討論,試圖說服他們與美國一起發布限制令。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技術市場之一,一些國家猶豫是否要切斷與中國關係,因此拜登政府決定單獨行動。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此舉幾近全面性封殺中國半導體發展。相關規定也禁止台積電等第三國企業,在某些情況下以美製設備為中國客戶服務,除非美方批准。 為此,在中國的美籍半導體人才,掀起離職潮,準備撤離中國。蘋果先前也表態,不再使用中國製的記憶體晶片。美國緊掐中國晶片業,專家指出,過去兩年就有非中國籍的手機相關製造業者,慢慢將廠轉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地,避免受到波及。 美國連續出手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彭博資料照) 海歸派華人 必須在美國籍或工作作選擇 對中國而言,半導體元件是最重要、需求量最大的物質,2021年中國IC進口金額高達4326億美元,較2020年的3500億美元,成長23.6%,創中國IC進口金額的新高。 中國為了搶奪下一世代科技的主導權,近幾年來積極發展半導體,期望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但隨著美中關係「每況愈下」,美國忌憚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進步過快,一再防堵其引進更高階的半導體設備,近期甚至延伸到人力的限制。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的圍堵已經從對華為的單點制裁,擴展到對涉及軍用高端晶片,現在更擴大到全面封殺。美國此舉無疑是要將中國半導體打回「原始時代」。專家指出,中國的雄心是發展出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從軟體、製程設備、材料等皆能自給自足,更在喊話2025年前將半導體自製率達75%這項目標,不過在這次擴大禁令之下,專家認為,要達成目標恐怕很難。 在這次的禁令,專家認為最嚴重的就是限制美國人不得協助中國發展半導體。根據外媒報導,一名半導體高階主管透露:「很多中國人才是受美國教育的海歸派,在美國有家庭和親人,究竟要放棄美國籍還是放棄工作,接下來他們就得抉擇。」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磊(KLA)和科林研發(LAM Reasearch)已經開始或準備從中國國有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公司撤出員工,並暫停業務,也傳出美籍員工紛紛離職。 應用材料、科磊(KLA)和科林研發(LAM Reasearch)已經開始或準備從中國國有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公司撤出員工,並暫停業務,也傳出美籍員工紛紛離職。。(取自網路) 中國先進半導體廠 恐停滯不前 中芯、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是目前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廠,這幾間中企在未來數年間的發展,將可能會「停滯不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時特別喊話,科技業要自立自強,未來將使用人才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期盼中國在科技戰當中取得勝利。在二十大中,習近平將中國半導體聚焦在生產力、人才。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半導體行業存在大量美國公民。根據估計,多達200名持有美國護照公民任職中國半導體企業。1家中國政府支持的晶片廠人資主管更稱:「這比阻止我們購買設備更令人害怕。」 既然中國半導體產業大多數是美國公民在主導,現在持有美國護照的人又不能為中國半導體工作,那習近平強調的「人才」要從哪裡來?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初步調查目前至少有43名美籍的高層管理人員,另據《日經亞洲》引述分析師的推估,在半導體中企任職的美籍高管應有數百人,且皆位居核心職務。這些人面臨的是,究竟要繼續在中國工作,還是應該選擇保有自己的美國國籍?畢竟這些美籍工作者大多都是用高薪挖角而來。若為人才,不怕找不到工作,但國籍一旦失去,要再申請是難上加難。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存在大量美國公民,如今必須在美國籍或工作兩者間作選擇。 (法新資料照) 中國大量複製手法 無法造晶片 目前全球半導體超過75%銷往中國,但中國的半導體產量僅佔全球15%,專家認為中國的晶片設備製造技術仍落後他國4至5年。美國最新禁令大幅減緩中國先進半導體與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自動駕駛等相關科技的發展,中國可能被迫集中發展「已成熟技術」上的生產能力。 美國晶片禁令升級對中國的短期負面衝擊非常大,雖然美國也會有所損失,但中國的損失更大,因為中國的晶片製造基礎薄弱,短期內,隨便一個制裁或是差錯,就算中國再有錢也不一定做得起來。 外媒指出,即使中國最擅長透過這種技術大量複製商品,但仍舊無法以相同手法產出晶片。目前中芯已推進到7奈米製程,不過中國晶片製成仍大多依賴海外企業,現今美國擴大制裁,外在不利因素持續增加下,也讓中芯想朝5奈米製程推進更加困難,恐讓中國晶片業落後好幾代,甚至回到石器時代。 美國制裁恐讓中國晶片業落後好幾代。(路透資料照) 中國可能懲罰外企報復 專家表示,沒了美國設備,對新興的中國先進晶片製造業可能殺傷力最大。不過,隨著中國研發出自己的關鍵生產技術,最終影響可能也愈來愈小。所以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對中國的長期效應,就要看中國能否有科技自主的能力。 分析師指出,在這次制裁中,要嘛是中國被卡死、陷於一蹶不振,另一個是中國加速科技自主,雖然仍可能落後最先進的製程,但反而加大贏面。 中國稱,美國祭出措施破壞中國技術發展,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做為回應,中國可能懲罰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公司。專家也認為,美國的規定可能給其盟友帶來壓力。不過這場科技戰,外界皆認為,要停止的可能性小,只會一再的擴大,需要時刻關注。
自由時報 2022-10-21
中國房市爛尾燒腳 香港買家怨被騙跳火坑

中國房市爛尾燒腳 香港買家怨被騙跳火坑

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已經蔓延到香港,香港投資者不斷加入抗爭。(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已經蔓延到香港,香港投資者加入不斷抗爭的爛尾樓困境,他們對未完工的住宅開發大聲吶喊。 彭博報導,目前雖然尚無有多少受害者申訴的確切數字,但至少有100多名香港投資者購買了未完工的中國內地房產,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表示,已收到130多宗有關房屋的投訴,總價值約2.49億港元。 香港買家聲稱,他們受到了推動大灣區投資的跨境營銷閃電戰的誘惑而跳入火坑,大灣區原規劃成經濟和住房中心,橫跨香港、澳門和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南方城市。 根據一位以300萬元人民幣在澳門附近買下一處未完工房產的買家表示,他對香港推動跨境房地產投資感到焦頭爛額。他說:「香港政府鼓勵我們在內地購買房產,但現在看來我們被騙了」。 另一位香港投資者承認,他在中國選擇更便宜的房產根本就是在冒險。他說,許多城市投資者都是「小魚」,他們將畢生積蓄都花在了這些無法兌現的房產上。 由於中國負債累累的開發商的違約浪潮,導致數許多住房項目未完成,因此陷入金融動盪,引發憤怒的購房者發起抵押貸款罷工,他們威脅要在項目完成前不支付貸款,加劇了抵押貸款發行銀行對金融危機的擔憂。 香港受害人指出,他們擔心數十萬停止支付抵押貸款的中國人可能會讓香港人也陷入困境,並排除未來前往內地的機會。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正努力幫助城市購房者,並將投訴轉達給邊境官員。這些香港買家表示,我們不應該對通過政府間的溝通解決問題感到過於樂觀。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前8個月的住宅銷售,與202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了30%,而且幾乎沒有逆轉的跡象。
自由時報 2022-09-24
中國夢變惡夢 資金大竄逃

中國夢變惡夢 資金大竄逃

美中貿易戰及中共高層堅持清零,使得人民幣大貶,資金爭相出逃,習近平的「中國夢」變很多人的惡夢。(法新社)     人民幣貶破7關卡 外資大舉撤出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美元持續走強,非美貨幣貶值,中美利差也不斷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前失守7元大關,創下2年來新低,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浮上台面。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指出,中國股市8月份僅有10億美元(約台幣314億)的資金流入,但同月債市流出額達77億美元(約台幣2416億),已是連續第7個月流出,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兩岸緊張情勢急遽升溫,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讓外資加速撤出。 中國外匯存底原本是世界第一,持有美國政府公債一度超過1兆美元,但在國內資金短缺情況下,陸續減持美債,目前日本是美國府公債海外的最大持有者。(路透)     中國持有美債跌破1兆美元 中國自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連續7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今年來已拋售逾千億美元,中國原是海外最大美債持有國,最高曾有1.317兆美元(約台幣41兆)規模之美債,不過近年在中美關係緊張後減持速度加快,日本已成為美債的最大持有者,中國目前持有之規模已降至1兆美元(約台幣31兆)以下。 基於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以及俄烏戰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前車之鑑,中國未來應會繼續減持美債,增加非美元資產的配置來分散投資風險。 中國房地產危機惡化恐波及金融體系,對中國經濟是一大隱憂。(路透)     房市寒冬、清零重擊中國經濟 拋售美債除了考量到匯率與美債殖利率走升對價格的影響,可能也與中國資金吃緊有關,不過,中國為何會出現資金缺口?自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以來,清零政策已對中國的內需市場造成莫大衝擊,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危機持續擴大,除了股市慘遭波及,經濟也出現放緩。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2季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僅0.4%,遠低於預期,更與前季增長4.8%相距甚遠,可見上海等大城封城對中國經濟衝擊之大。 圖為中國於肯亞建造的高速公路,因肯亞無力償付借款,抵押27年過路費給中國償債。(路透)     一帶一路8650億美元 大部份恐成呆帳 另外,中共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計畫,也是造成該國資金流出的原因之一,起初,中國承諾資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建設,但部份工程不僅不符合經濟效益,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傷害,更徒增參與國的財政負擔,再加上不平等的合作條約,使得該計畫逐漸為人詬病,馬來西亞、哈薩克等國紛紛退出計畫。 一帶一路已燒掉中國8650億美元(約台幣27兆),現在中國經濟面臨逆風,自己資金面臨短缺,已無法如過往般大撒幣,投資額逐年遞減,目前非洲許多建設已因資金短缺停擺,包括奈及利亞、烏干達的鐵路計畫都出現爛尾,而肯亞則是付不出鉅額經費,只好先割讓完工的高速公路路權27年,將通行費用於償還積欠中國的債務 。 隨著全球經濟因疫情與俄烏戰爭持續惡化,許多國家恐難以償還龐大債務而步上斯里蘭卡的後塵,越來越多國家陷入債務危機,也意味著身為主債權國的中國將難以回收多筆款項。 人民幣貶值、內需低迷、清零等使中國經濟疲軟,人民幣貶破7的重要關卡。(路透)     疫情、美國制裁 中國經濟打回原形  2000年初,中國挾帶著人口紅利強勢崛起,經濟隨之起飛,然而,2018年中美貿易開戰後,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2020年疫情爆發無疑是最直接的衝擊,也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對身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中國來說影響更為顯著,貿易成本的提升侵蝕出口獲利,年初俄烏戰推升大宗商品價格,更不利於全球貿易,再加上美國加強力度制裁,箝制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禁用中國資通訊軟硬體引發的寒蟬效應,已對中國造成不小的打擊。 此外,當全世界積極升息對抗通膨,中國選擇降息刺激經濟,人民幣持續走貶,不光是影響中國自身經濟,亞洲地區甚至全球恐怕都不樂見。資本外流形成的資金缺口,導致房地產泡沫化,爛尾樓接連爆,還有不合時宜的清零政策再再拖垮中國經濟,內憂與外患降低中國成長動能,短期內經濟恐怕會繼續惡化。 中國堅持清零政策重挫經濟成長。(路透)
自由時報 2022-09-22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圓是破口?金融風暴蓄勢爆發

日本堅持低利率政策讓日圓重貶,日圓兌美元近日已跌破144元。(歐新社)   美元狂升 亞幣掀競貶潮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美國聯準會(Fed)鷹派升息帶動美元狂升,美元指數今年升幅逾15%,觸及20年來新高,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利差,加上美國近期公布的各項數據優於預期,以及避險資金的流動,皆支撐美元持續走強。 美元升勢銳不可擋,對非美貨幣造成極大威脅,與此同時,日圓重貶引發的「蝴蝶效應」正慢慢浮現,亞洲各國貨幣接連貶值,短期內恐怕沒有任何翻身機會。 美元升勢強勁,亞幣接續走貶。(中央社)   日本央行堅持寬鬆 日圓持續破底 有別於大部分國家,透過升息抑制通膨,日本央行堅持低利率政策不變,與激進升息的美國背道而馳,導致兩國的匯率差距越拉越大,日圓兌美元已跌破144元,續創24年新低。除了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停滯多年,基本面較其他發達經濟體差,可能也是導致日圓持續下探的原因之一,至今日圓貶值約25%,是今年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 而韓元兌美元近期匯率也創下逾13年來新低,近期失守1380關卡,年底還有可能跌破1400大關,韓元今年貶幅已超過16%,南韓受鄰近的中國經濟放緩、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南韓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影響,韓元持續走貶,導致進口成本大增,8月貿易逆差擴大至94億美元(約台幣2917億),即使出口同步成長,增幅仍不及進口的龐大支出,能源與大宗商品飆漲持續加劇南韓國內的物價壓力。 南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市場估韓元今年底恐跌破1400關卡。(路透)   台幣邁向31 人民幣臨7保衛戰 在美元強勢、外資撤離台股的情況下,台幣匯率直直落,已是2019年10月以來的新低,今年來台幣兌美元貶3元,貶幅逾10%,美元兌台幣已逼近31元關卡。由於台灣的經濟動能來自進出口累積的貿易順差,還有高達9成以上的能源與7成糧食依賴進口,長期下來,台幣弱勢勢必會加劇輸入型通膨壓力。 至於人民幣同樣走軟,兌美元匯率逼近7,今年跌幅超過8%,達2年來低點,光是8月份就下跌了2.7%,加上美中關係緊張,美國一系列制裁打擊中國經濟成長,又因清零政策及俄烏戰爭等因素促使人民幣表現疲軟,不止如此,中國股票、債券今年來也不斷遭外資減持、拋售。 中國經濟放緩、亞洲貨幣疲軟、美元強勢,人民幣跟著走貶。(彭博)   資金流向美國 強勢美元再現 造成美元單邊升值的原因,不外乎是美國高通膨促使Fed加緊升息,迅速拉大與別國的利差,再者,當局政府決定捨棄前總統川普的「弱美元政策」,成功藉由強美元壓低進口通膨。 此外,美國近年已逐漸從石油淨進口國轉為淨出口國,俄烏戰對其經濟帶來的衝擊遠小於歐洲與其他能源進口國,又因多國相繼制裁俄羅斯,紛紛轉向美國購買能源,更有助於全球資金流入美元區。 Fed猛力升息帶動美元強升,衝擊各國貨幣。(路透)   亞洲金融風暴重演? 匯率升貶是雙面刃,即使貨幣貶值有利出口,但以現況來看,過度貶值恐徒增亞洲的通膨壓力,且貨幣貶值還降低了實質購買力,加重物價壓力,若升息無法抑制通膨,貨幣貶勢也難以阻擋,經濟可能會因此趨緩,甚至出現衰退。 亞幣這波弱勢不免讓人聯想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因泰銖暴跌引發連鎖效應,亞洲各國貨幣急貶,如同這波日圓帶動亞幣競貶,然而,如今亞幣同樣沒有本錢續貶,不過在美元獨強之下,似乎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想止貶甚至逆勢翻盤恐怕沒這麼容易。 美元獨強、通膨、俄烏戰影響各國經濟。(圖/網路)   美元獨強 新興國家危機四伏 即使美國7月CPI數據優於預期,但市場認為,美國年底前仍會持續升息,意味著與亞洲各國的利差還會再擴大,而不止亞洲,歐元、英鎊同樣弱勢,東南亞也有部分國家的貨幣因美元強升而走貶,在能源狂漲的大環境下,進出口收支更是急速惡化,尤其升息還導致新興國家陷入外債困境,甚至破產,如斯里蘭卡。 有鑑於Fed力抗通膨的決心,美元的強勢似乎還看不到盡頭,與此同時全球還得面對變化莫測的疫情、戰情膠著的俄烏衝突,供應鏈、各區地緣政治風險以及能源問題,再再牽動各國經濟,如何在打擊通膨的同時穩固經濟,避免利差擴大、貨幣速貶,恐怕是亞洲,甚至各國央行最頭痛的難題。 斯里蘭卡外匯存底用盡,沒錢買能源,日前宣告破產。(路透)
李綺雯 2022-09-12
中國傲慢清零 每月經濟損失1.3兆

中國傲慢清零 每月經濟損失1.3兆

中國政府一直把重點放在限制措施和病毒檢測上,而不是接種疫苗(路透資料照)   譚德塞也看衰 叫中國要轉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19中國爆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當時幾乎全球為防病毒快速蔓延,紛紛祭出鎖國政策,不過至今,基本上全球都在試著與病毒共存,中國仍將抗疫視為第一要務的經濟體。中國繼續採「清零」政策,大規模封鎖,導致供應鏈上生產和分銷的所有成本幾乎都在上漲。 所謂的「清零」措施,包括大規模檢測、追蹤接觸者和嚴格隔離等,少數幾宗病例都能觸發全城的封鎖。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認為,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續。自2019年底武漢爆發疫情以來,中國無論是確診、因病死亡人數,相對歐美國家來說低出許多,建議中國在政策上要做轉變,根本不需要繼續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病毒。 嚴格而長時間的封城,讓中國居民面臨停診、供應鏈斷裂等災害。(路透資料照)   封控造成的死亡 多於疫情 世衛突發事件專案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表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想要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病毒傳染,是可以理解,但還需要考慮清零對人權的影響。」 然而嚴格而長時間的封城,讓中國居民面臨停診、供應鏈斷裂等災害。以「停診」為例,封城意味著醫院關門,即使每日醫院會開少數名額讓需要定期回診的患者看診,但這種掛號是要用「搶」的,即使成功拿到名額的病人,還需要跨過「頻繁做核酸」、「缺乏交通工具」等困難,才能到醫院就診。 此類事件在網路上發酵,引起激烈反應,有觀點認為,封控「停診」造成的死亡個案遠大於防控避免的死亡。不過中國政府似乎聽不到人民心聲,仍然將抗疫視為第一要務。 《BBC》指出,可以將此歸咎於兩個原因:政治和疫苗。 中國採「清零」政策,大規模封鎖(路透資料照)   中國政治自豪 拒絕外國有效疫苗 傳染病專家梁萬年在3月曾表示:「一些脆弱人群,尚未完全接種兩劑疫苗,或加強針,因此我們不能就這樣讓步。」根據官方數據,當時89%的人接種了兩劑疫苗,但符合資格的人當中只有56%接種了加強劑。 今年上海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市政官員表示,60歲以上人士只有38%接種三劑疫苗,80歲以上只有15%接種了兩劑。在全國,80歲以上只有19.7%接種了加強劑。外媒指出,中國繼續堅持「清零」是政治性的,中國人接種疫苗數少,是因為官員一直洗腦國民,將疫情描述成一個國外的問題,歸咎外國旅客將病毒帶入中國。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時而解除、時而重啟的防疫措施,可能至少會持續到明年,部分原因是政府一直把重點放在限制措施和病毒檢測上,而不是接種疫苗。另外中國迄今拒絕引入外國研發的有效疫苗,報導形容「這個決定是出於政治自豪感,而不是醫學考慮。」 還有觀點認為,為了保障今秋召開「二十大」前,中國不出現疫情失控的局面。即使內部和外部壓力疊加,中國政府並未改變「清零」的嚴格防疫政策,而是在多個場合重申「清零」的重要性。 外媒指出,習近平堅持下達的政策,充分顯示一個獨裁威權體制的弊端:僵化、傲慢、過度控制、報喜不報憂。 上海經濟規模達4.3兆人民幣,中國實施封城,影響甚大。(路透資料照)   上海封城 第2季GDP衰退13.7% 上海每年經濟活動規模達4.3兆人民幣,居中國各省市之首;金融業方面是公認能與香港競爭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貨櫃港口,是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首要樞紐。上海可以稱是中國的經濟首都。 上海今年首季GDP為增長3.1%,不過受疫情及封控等影響,第二季GDP年減13.7%,拖累上半年GDP跌5.7%。上海6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達7%,第二季平均為12.5%,上半年平均為8.9%,均高於全國的5.5%、5.8%及5.7%的水平。 確診病例在中國國內持續居高不下,中國嚴格實施封城影響,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針對121家美企進行調查顯示,逾50%已縮減或延遲在中國的投資計畫,近60%下調全年的財測。 3月底統計,中國疫情封鎖可能帶來每月至少460億美元(新台幣1.3兆元)的經濟損失(路透資料照)   葉倫:中國封城 全球供應鍊中斷 因為嚴格的封成措施,外資及本土企業面臨停產。根據3月底統計,中國疫情封鎖可能帶來每月至少460億美元(新台幣1.3兆元)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3.1%產值。而當時經濟學家表示,460億美元的損失估計是保守的,因為這還不包括通貨膨脹對國家收入的影響,如果封城時間拉長,影響程度會翻倍。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城市封鎖、停工、塞港和港口關閉,對進口和經濟帶來衝擊,而這最終將擴及到世界各國。目前中國的經濟表現已經對全球各地經濟成長產生了外溢效應。 德國最大船運商赫伯羅特(Hapag-Lloyd)報告說,盡管上海港通過組織員工寄宿公司,來確保集裝箱貨輪的裝卸,但是從上海港前往周邊其他港口的轉運物流,出現了嚴重遲滯。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警告。中國封城範圍之廣,將加劇全球的供應鏈困境,推升價格、阻礙商品流動和全球供應鏈的復甦。中國近年來建立供應鏈主導地位,不過因為嚴格的控管,造成多家企業、工廠停工、停產。為此,許多企業開始思考多地化生產。 中國經濟第二季的年增長率只有0.4%,比市場預期的1.1~1.2%還低(歐新資料照)   中國經濟成長 已貼近0 中國經濟第二季的年增長率只有0.4%,比市場預期的1.1~1.2%還低,也是自2020年武漢爆發新冠疫情以來,最低的季度成長率。上半年經濟成長更是只有2.5%,遠遠落後政府設定的全年成長目標5.5%。 上半年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一年前攀升1.7%,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 上揚1%。第2季CPI 升2.3%,其中 4、5 月均上揚2.1%,6月攀升2.5%。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調查結果,71%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差」。展望未來六個月,經濟學家普遍預期全球經濟將持續疲弱,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警告,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將對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自由時報 2022-09-01
四川勒令 限電停產再延至25日

四川勒令 限電停產再延至25日

四川21日突然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將企業停產時間加碼延至8月25日。(圖取自微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四川日前勒令所有工業電力用戶生產停產6天,從8月15日到20日期間放「高溫假」。21日晚間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將停產時間加碼延至8月25日,等於這波停產時間高達11天,對廠商恐造成不小損傷。 中媒財新報導,四川省21日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應急響應,全省19個州市的工業電力用戶原本停產至8月20日,省經信廳和南方電網四川公司決定,繼續讓電於民,停產延續至25日。重慶市也不樂觀,多個區鼓勵工業企業錯峰用電或放高溫假。 報導指出,由於川渝地區是中國鋰電池材料和動力電池重要產地,行業資深人士稱,川渝限電時間延長,不排除動力電池企業出現普遍停產情況,進而影響到新能源整車。
自由時報 2022-08-22
政院宣布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

政院宣布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

行政院宣布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談判,圖為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資料照)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台美雙方於今年6月1日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經由嚴謹準備過程及協商,行政院今天上午宣布,雙方同意正式啟動台美貿易協商談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在準備過程中,雙方均展現高度企圖心,期盼盡速獲致具體成果,簽署貿易協定。 在未來之談判中,雙方將就(1)貿易便捷化;(2)良好法規實務;(3)反貪腐;(4)中小企業;(5)農業;(6)標準;(7)數位貿易;(8)勞動;(9)環境;(10)國營事業;(11)非市場政策與作法等十一項議題為範圍進行談判,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協商。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本項談判雖然不涉及關稅,但所涵蓋項目具有四個重要目標 : 1. 強化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包括促進台美農產品貿易,協助中小企業拓展美國市場、強化我數位經濟能量,有利我國重視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在國際間之形象。 2. 強化臺美雙方投資及貿易,增加國際投資台灣的信心,讓台灣有更多機會吸引美國甚至全球的資金和技術。 3. 強化台灣與各國制度化連結:台美貿易協定的簽署,不僅有助於我推動加入CPTPP,擴展國際空間,也可讓台灣有更多機會與各國加深制度化連結。 4. 強化市場經濟體制,雙方可共同合作,增強我國面對非市場政策及作為之的能力。 台美雙方在本項協定中同意經由合作,對於婦女、弱勢及中小企業等族群提供協助,符合我國多元化(diversity)、機會平等(equality)及擴大包容(inclusiveness)等核心價值,彰顯目前國際間企業治理趨勢,例如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 經貿辦表示,政府各相關單位在過去兩個月來,已經進行過多次沙盤演練,依據國際趨勢,備妥各項方案面對本項談判。相信未來協定的簽署,將有助我國強化及深化與美國之經貿關係。
李欣芳 2022-08-18
兩岸投資急降 近10年雙邊投資暴跌逾60%

兩岸投資急降 近10年雙邊投資暴跌逾60%

過去10年,台海兩岸的雙邊投資已大幅下降。(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南華早報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使台海緊張暴衝,雖然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對雙方仍至關重要,兩岸經濟關係卻已不若往昔強健。就投資而言,自2010年代初期最高峰以來,呈現波動趨勢,近年下滑尤其顯著,2021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自2010年以來已銳減約60%,而中國對台灣投資自2013年頂峰也暴跌66.73%。 報導說,2021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達58.6億美元(1756億台幣),但中國對台灣的投資僅1.16億餘元(34.75億台幣)。就投資額而言,中國對台灣最大投資產業為電子元件製造業,包括晶片生產,以及批發與零售交易、銀行業。而台灣在中國的重點投資產業也非常類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與零售交易、金融與保險業。 有別於投資,兩岸之間的貿易則在波動中呈現走高趨勢。就出口額而言,2021年中國佔台灣整體出口28.21%,過去5年,台灣出口至中國的主要產品為工具機、機械、塑料、橡膠與化學品。 去年,晶片佔台灣出口至中國產品中的62%,價值達1550億美元(4.65兆台幣),台灣對中國晶片相關的貿易順差則達1338.4億美元(4兆台幣)。今年前半年,中國進口台灣晶片達790億美元(2.37兆台幣)。 相較之下,熱帶與柑橘類水果,以及生鮮與冷凍魚類僅佔台灣2020年出口中國總額的0.2%,亦即中國開始對相關產品進行貿易制裁之前。 中國是台灣最大進口國,去年台灣進口總額中,21.62%來自中國,其中晶片佔最大宗,價值超過200億美元(5992億台幣),佔整體進口中國產品的28.58%,從2017年至2021年,台灣自中國的進口總額增加64.82%。 報導說,兩岸投資與貿易程度主要與台灣的執政黨有關。在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與中國簽署23項協議,其中21項,包括投資、勞工、金融與航運仍有效,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雙邊投資也在這段期間創新高。而根據中國商務部,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制度性協商機制」停擺。再者,過去兩年中國的制裁舉措也抑制兩岸的貿易。
魏國金 2022-08-07
「說我台獨 那我就是台獨吧」

「說我台獨 那我就是台獨吧」

宣德能源表示產品並未外銷中國,沒有太大影響。(翻攝宣德官網) 〔記者陳鈺馥、呂伊萱、方韋傑、歐宇祥、謝武雄、許國楨/綜合報導〕為報復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中國國台辦昨宣布制裁「台獨頑固份子關聯機構」,但四家被點名的台企,有的只是小額捐款國合會等;苦主之一的宣德能源董事長巨彥霆霸氣回應「不爽啦」,既然「中國說我台獨,那我就是台獨吧」。 國合會批國台辦惡意曲解、荒謬 中國國台辦宣布對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等「台獨頑固份子關聯機構」予以懲戒,並禁止捐款給基金會的天亮等四家台灣企業,與中國組織、企業、個人合作,且禁止有關企業負責人入境。外交部強調,我國絕不接受對岸無理蠻橫的恐嚇;國合會聲明指出,國合會協助友好國家經社發展多年,也提供災後重建等人道協助,中國國台辦惡意曲解,並對合作夥伴採取懲戒措施,作為荒謬。 4家被點名制裁台企很困惑 而遭點名的四家台企多半感到不解、困惑。光寶集團旗下天亮醫療器材強調,經查公司並無捐款國合會,僅二○一八年一名已離職員工參加國合會主辦的醫療科技推廣研習班,報名費用三千元,此純屬員工個人進修行為;上櫃軟體服務商凌網指出,內部了解後發現多年前曾給國合會一筆小額捐款,應是遭點名原因,對於因此遭制裁,十分困惑。 提供運輸物流管理解決方案的天眼衛星科技表示,該公司曾於二○一九年參加國合會主辦的活動,替兩名同仁繳交各三千元活動費用,並非捐款,很無奈為此被點名。 離職員工參加研習班也中槍 宣德能源則指出,確曾有一筆對國合會的海外援助捐款,但該公司平常就不時援助其他海外偏鄉;董事長巨彥霆受訪表示,只是捐款國合會就被點名是「台獨頑固份子」,一句話「不爽啦」,公司的業務和中國完全沒有往來,生意人本來不應該有顏色,既然「中國說我台獨,那我就是台獨吧」。 有趣的是,持股宣德能源十七%的宣德科技,昨晚突重訊公告處分宣德能源所有持股,做出切割。宣德科技前十大股東之一的港商聯滔電子,為中國立訊百分百轉投資公司。 國合會(TaiwanICDF)和台灣民主基金會均是由外交部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國合會董事長為外交部長吳釗燮,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是立法院長游錫堃,兩人在去年已被中共列為「台獨頑固份子」,放話要終身追擊懲戒,相關機構昨也被進一步列為「台獨頑固份子關聯機構」。 不過,根據台灣民主基金會官網資料,國民黨籍的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國民黨立委陳以信都是基金會董監事。
陳鈺馥 2022-08-04
房地產危機 中國銀行恐逾10兆損失

房地產危機 中國銀行恐逾10兆損失

中國房地產危機延燒,最糟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恐面臨2.4兆人民幣的抵押貸款損失。(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危機延燒,市場信心大跌,加上當局難以遏制日益加劇的動盪,最糟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恐面臨2.4兆人民幣(3560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兆)的抵押貸款損失。 《彭博》報導,中國停滯不前的房地產危機不斷加劇,削弱了數十萬購屋者的信心,在90多個城市引發拒繳抵押貸款的情況,出現更廣泛系統性風險的警訊。 在最壞的情況下,標普全球預估有2.4兆人民幣(3560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兆)或6.4%的抵押貸款面臨風險。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則警告,至少7%的房貸面臨風險。至今為止,上市銀行公佈受抵制直接影響的抵押貸款僅21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1.1億)。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志武表示,銀行被夾在中間,如果他們不協助開發商完成建案,最終會損失更多。如果他們出手,想必會讓政府高興,但同時會增加自己對房地產項目延宕的曝險。 北京已經受到經濟成長放緩、疫情干擾和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等不利影響,當局正將金融和社會穩定放在第1位。至今已考慮包括抵押貸款的寬限期,並考慮透過中央銀行支持的基金,像開發商提供財政支持。 中國銀行在房地產領域的曝險,遠高於其他任何產業。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至3月底,還有39兆人民幣(約新台幣169.2兆)的未償房貸,以及13兆人民幣(約新台幣56.4兆)的開發商貸款。隨著當局採取措施控制風險,曝險高的貸方可能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標普預測,由於停貸風波,今年房屋銷售可能下降多達33%,進一步擠壓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流動性,並導致更多的違約。顧問公司Teneo表示,在過去1年內,中國百大開發商約有28家出現債務違約或與債權人協議延長債務。
自由時報 2022-08-01
恆大前半年銷售暴跌97% 百大建商7月跌近40%

恆大前半年銷售暴跌97% 百大建商7月跌近40%

中國房市十分低迷,7月前100大建商房屋銷售暴跌近40%。(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在停貸潮於中國遍地開花之際,中國房地產數據供應商克而瑞(CRIC)公佈數據顯示,中國100大開發商7月房屋銷售較去年同期暴跌39.7%至5231.4億人民幣(2.33兆台幣)。以月度而言,7月銷售從6月下滑28.6%,5月、6月兩月因上海與其他城市防疫解封而上揚的銷售活動戛然而止。 再者,陷入困境的中國恆大集團7月29日指出,今年前半年其公寓合約銷售較去年同期暴跌97%,當日深夜該集團公告說,原訂7月底提出的債務重組計畫因與債權人協商不順利而延後提出。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7月房屋銷售向來低迷,因為開發商急於在6月預售,以達前半年銷售目標。然而分析師認為,此次拖累銷售活動的主因是停貸潮及其對潛在購屋者的信心衝擊。 據統計,始於6月底江西景德鎮恆大建案的停繳預售屋房貸行動,至9月29日已引發中國各地約320個建案、數以百計購房者跟進仿效。他們說,隨著營建停擺、房屋交付遙遙無期,威脅停繳房貸是讓他們的心聲得以被聽見的唯一方式。經濟放緩衝擊就業與所得更增添繳房貸的壓力,一些購房者說,他們越來越不願為無法確定是否到手的房子繼續繳房貸。 克而瑞每週追蹤的數據顯示,受停貸潮衝擊最大的30座城市中,在7月10日結束的該週,新屋銷售下滑12%,一週後,至7月17日結束的該週,新屋銷售暴跌41%。 中國最高決策機關中國政治局近期明確表示,地方政府最終要為其房地產問題負起解決之責。追蹤和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同策研究院(Tongce Research Institute)總監宋紅衛指出,「如果開發商的流動性緊縮無法緩解,該部門就難以穩定」。
魏國金 2022-08-01
河南村鎮銀行倒閉 專家:中國債務炸彈即將引爆

河南村鎮銀行倒閉 專家:中國債務炸彈即將引爆

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17日在「日經新聞」撰文指出,河南村鎮銀行弊案顯示,中國的債務炸彈似乎即將引爆。 (取自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官網)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今年4月中旬,河南多家村鎮銀行爆發弊案,40萬名存戶無法提領存款,涉及金額高達400億元人民幣,嚴重動搖對中資銀行安全性的信心。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17日在「日經新聞」撰文指出,河南村鎮銀行弊案顯示,中國的債務炸彈似乎即將引爆。  文章指出,這些村鎮銀行缺乏監管且腐敗叢生,其破產倒閉應不令人意外,但當局處理的方式才令人震驚。河南官員不僅沒有按規定賠償存款50萬元以上的存戶,反而近一切可能讓他們保持沉默,把他們智慧手機的健康碼標上紅色(代表為風險人員),使他們無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甚至無法開自己的車,當數千受害存戶7月10日集結於中國央行鄭州分行外示威抗議,更遭警察和身分不明暴徒攻擊。  文章說,中國從2009年開始大肆舉債推動經濟成長,如今債務佔GDP(國內生產總值)已高達264%。河南村鎮銀行因缺乏監管、管理不善和腐敗而倒閉,但在中國資產規模約14兆美元的近4千家中小型銀行中,都面臨類似的系統性風險。  如果大量的小型銀行一起倒閉,這種事件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威脅金融業的穩定。他們的交易對手和借貸方,尤其是比較大的銀行,可能會遭受巨額損失,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信心可能會消失,小銀行通常透過影子銀行體系以高利率來吸收資金。  今日中國發生這種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比以前高得多。中國在過去10年避免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其經濟以相當高的速度成長,從 2011 年到 2020 年平均每年成長 6.8%,快速成長的經濟通常更容易管理或甚至隱瞞債務負擔。  但由於中國政府堅持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成長快速放緩,定時債務炸彈的聲音越來越大。最不祥的警訊顯然是中國負債累累的房地產產業。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負債超過3000億美元,其債券已經違約。由於中國開發商在今年下半年需要支付130 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債券,因此可能出現更多違約。  中國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也面臨著嚴峻的前景。由於房地產產業爆發危機和稅收收入的下降,地方政府的土地銷售收入下降,預計將導致今年的財政收入短缺 6 兆元人民幣(約合9000 億美元),向銀行大量借款或發行債券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將難以償還債務。  中國的大型銀行也陷入困境。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他們向貧困國家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貸款,由於全球經濟衰退,借款國家無法償還債務,因此他們的大部分信貸組合可能會變成不良貸款。  最近斯里蘭卡的經濟崩潰和政府垮台,可能會迫使中國貸款方註銷大部分貸款。如果中國大型銀行面臨外國不良貸款不斷增加,將無法協助紓困國內資不抵債的中小型銀行。  文章結論說,如果中國地方官員不得不雇用暴徒攻擊試圖討錢的存戶,投資人應該為中國銀行業未來更糟糕的日子做好準備。
盧永山 2022-07-17
推特要提告逼併購 馬斯克上傳「大笑4連拍」狂酸

推特要提告逼併購 馬斯克上傳「大笑4連拍」狂酸

馬斯克上傳梗圖酸推特。(圖翻攝自推特)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8日宣布終止收購推特,推特揚言提起訴訟,要藉由法律途徑來執行合併協議,馬斯克11日在推特上發布自己的梗圖,用狂笑表情諷刺推特將要在法庭上揭露機器人帳號資訊。 馬斯克在推特放上自己的大笑四連拍,並為微笑到狂笑的照片配上文字,寫道「他們說我不能買推特」、「他們不能揭露機器人帳號的資訊」、「現在他們想要上法庭逼我買推特」、「現在他們必須在法庭上揭露機器人帳號資訊」。 馬斯克在今年4月提出要以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元)的價格併購推特,但5月時馬斯克質疑推特「虛假帳號僅占活躍用戶5%」的說法,如今馬斯克更以推特並未誠實揭露假帳號相關資訊,以及開除高階主管為由終止交易。 推特方則表示,董事會計畫要採取法律行動執行併購協議。
自由時報 2022-07-12
10國經濟恐破產 9國參與一帶一路

10國經濟恐破產 9國參與一帶一路

辛巴威通膨暴衝,許多民眾三餐不繼。(歐新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斯里蘭卡宣布國家破產後,全球開始專注那些國家也會暴雷?美聯社點名,阿富汗、阿根廷、巴基斯坦、埃及、寮國、緬甸、土耳其、辛巴威、黎巴嫩等9國經濟也瀕臨破產邊緣。若細究發現,除阿富汗想加入一帶一路,遭中國已讀不回外,包括斯里蘭卡在內的9個經濟陷入泥沼的國家,全都加入習近平所倡議的一帶一路。 美聯社報導,斯里蘭卡並非唯一陷入嚴重困境的經濟體。寮國、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和幾內亞在內,全球各地許多國家都拉警報。 經濟壓力助長示威潮,為疫情紓困方案提供資金的短期高息借貸,讓早就難以履行還款義務的國家累積更多債務。根據聯合國數據,全球最貧窮國家當中,逾半陷入債務困境或處於高風險中。 以今年窮國償債狀況觀察,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最貧窮國家今年面臨對官方和民間債權人合計350億美元的債務履行支付,其中40%必須付給中國。 以此推算,窮國今年必須償還中國的債務高達140億美元(約台幣4100億元),這還是表面上看得到的,積欠中國的隱性債務難估。在財政艱困下,這4100億元債務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呆帳。 至於有哪些國家可能成為斯里蘭卡2.0?美聯社點名,阿富汗、阿根廷、巴基斯坦、埃及、寮國、緬甸、土耳其、辛巴威、黎巴嫩等9國經濟也瀕臨破產邊緣。 其中,阿根廷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低到危險程度,今年通貨膨脹率預計會超過70%;埃及1億300萬人口近3分之1生活在貧困中,淨外匯儲備持續減少,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承諾提供220億美元存款和直接投資等援助。 寮國也很慘,世銀表示,寮國外匯儲備相當於不到兩個月的進口額,物價上漲和失業,恐造成貧困加劇。黎巴嫩則是全球債務最高國家之一,而緬甸經濟去年萎縮18%,預測今年幾乎不會成長。 辛巴威通膨率已衝破130%,許多民眾陷入三餐不繼,2008年高達5000億%的惡性通膨是否重演,令人擔憂。 除斯里蘭卡已廣為人知因誤踩一帶一路債務陷阱加劇經濟崩潰外,美聯社所列出9個可能破產國家名單中,除阿富汗想加入一帶一路遭中國已讀不回外,其餘全參與中國一帶一路。
自由時報 2022-07-08
中國武漢開發商跑光 賣地收入暴跌80%

中國武漢開發商跑光 賣地收入暴跌80%

中國房地產景氣低迷,地方政府財政嚴峻。(示意圖,路透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危機如大海嘯襲來,拿蒜、西瓜、小麥抵頭期款也無人問津,今年上半年百強房企銷售金額腰斬,較去年同期慘摔50%。房市低迷直接衝擊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武漢最嚇人,開發商幾乎一夜之間跑光,上半年賣地收入較去年同期暴跌82.6%,地方財政問題嚴峻。 中國房地產市場自2021年下半年起即持續低迷,部分房企已調降了2022年的銷售目標,但上半年目標完成度仍然偏低,意味著房企下半年的去化壓力加大。 根據市場機構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百強房企合約銷售金額為3.47兆人民幣,同比衰退50.7%。 房地產低迷,地方政府主要金雞母-賣地收入快歸零,武漢上半年賣地收入只有202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1176億人民幣,重摔82.6%。 中國網友直呼,短短半年時間,武漢這個重要省會城市的土地市場直接結冰,開發商彷彿一夕之間全跑光。憂心稱「現在花錢的地方那麼多,房市一點也不給面子,接下來該怎麼辦?」
自由時報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