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1960年代台中太陽堂請了一位藝術大師做了一幅向日葵的馬賽克大壁畫(見下面附圖),然而在當時蔣政權的軍事戒嚴下,「向日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這幅大壁畫碰觸了情治人員的敏感神經,為了避免被扣上「為匪宣傳」的大帽子,也為了避免作品被拆毀破壞,這位藝術家親自以木板加以封蓋,直到25年後的1989年解除戒嚴之後,這幅畫才得以重見天日。

這位藝術家,就是今天的冥誕壽星,畫家、「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他在1903年(日本明治36年)6月5日出生於台南下營茅港尾西堡紅毛厝。

顏水龍七歲時父母雙雙過世。幸有貴人相助,加以自己半工半讀,先後讀過東京私立正則中學(修習素描)、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1929年,受霧峰林獻堂資助,留學法國,進入於大茅舍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與現代藝術學院(Acadèmie Art Moderne)。

在東京時,顏水龍就結識了來自台灣的畫家文人王白淵、廖繼春、張秋梅等人。1927年3月,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7月,與陳澄波、楊三郎、倪蔣懷、陳植棋、李梅樹、郭柏川、陳慧坤、張秋海、廖繼春等共十三人組織「赤島杜」畫會。

留法期間,顏水龍於1931年以《少女》、《蒙特梭利公園》入選法國秋季沙龍展,引起國際畫壇注意。

顏水龍在法國時期,巴黎的香榭大道給了他極多的靈感,40年後,1970年他應台北市長高玉樹之邀擔任臺北市顧問,成為參與與推動美化臺北市容的景觀規劃的重要人物,巴黎香榭大道給他的靈感,使他提出敦化北路、仁愛路寬闊林蔭大道及仁愛圓環的構想。這條呈L字形的林蔭車行大道起終點則為松山機場與總統府。該道路配合松山機場的擴建,充實了臺北做為首都迎賓的門面。

1932年10月,顏水龍因積蓄用盡,又因肝病,結束法國留學生活,返回日本。為了生計,他曾經任職於「スモカ齒磨株式會社」,從事廣告設計。他設計的牙粉廣告,很受欣賞。因此,1933年-1944年之間,曾受台灣總督府之聘回台推廣工藝美術。

1934年及1937年,顏水龍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了「臺陽美展」與「台陽美術協會」;1940年與張萬傳、陳德旺、范倬造、黃清亭、洪瑞麟、藍運登、謝國鏞等人組織「台灣造形美術協會」。

1940年在臺南學甲北門地區創立「南亞工藝社」,指導當地居民用自己栽種的鹹草編製草蓆、草袋(俗稱茄荎)、草埔鞋或鞋帽等各種生活用品。顏水龍還將「茄荎」改良為手提袋,外銷到日本及中國。

日本統治的最後一、二年,顏水龍被聘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科助教授,教授素描與美術工藝史,專門推廣臺灣工藝美術作品。

二戰後,出任「省立臺南工學院」教授,至1949年7月辭職,前往台灣省工藝品生產推行委員會擔任設計組長,為手工藝的推廣及生產持續努力。

此時,顏水龍仍持續繪畫創作,原住民生活成為他創作的新題材。1950年的〈山地姑娘〉是其重要代表作。此時他的畫作更加表現對台灣土地及人文的關懷。

此後,顏水龍參與許多台灣的工藝計畫方案的進行。例如創立於草屯的「手工藝研習班」,(現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對臺灣工藝復甦、農村經濟發展等,顏水龍都是其中的靈魂人物,貢獻極大。

他手著《臺灣工藝》一書,是這方面的經典。此外,他的〈我對促進臺灣手工業所作之努力〉(1997)及〈我與臺灣手工藝──從事工藝40年的回與前瞻〉(1978),都是他獻身台灣工藝發展的紀錄。

1984年顏水龍自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教職退休;1986年,受頒第11屆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87年獲教育部薪傳獎。

1997年9月24日這位「台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因多樣器官衰竭而病逝,享年94歲,歸葬故鄉台南下營紅毛厝。現在下營附近的麻豆總爺藝文園區內有顏水龍紀念館。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