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什麼?

知足是什麼?

對於很多朋友到現在還能充滿活力、用激烈的言語來批判各種議題,我是很佩服。過去我可能還有些熱情,但越來越感到彈性疲乏,最微妙的副作用就是:謙卑和宿命論。

年輕的時候,初次的經歷很多:初吻、初戀、第一次出國旅行、留學德國,在歐洲城市體驗人生,欣賞柏林愛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到美國和其他地方去開研討會發表論文等等。

在我爸生病到死亡的那段時間,我一直靠聽著中英文的上流法則,抵抗壓力,維持正常的睡眠。這本書講的是女主角凱蒂.康騰在1938年一年的故事,年輕歲月中的一年竟然可以發生這麼多事情。

人生的下半場,還能夠發生新鮮的事情並不容易,搞一些有的沒有的公民運動,反紫光和數位身分證,跑了三十場的馬拉松,出了一本隱性反骨的書。

孤獨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它和吸煙、肥胖或酗酒一樣不健康,而且會造成壓力。看到好幾個日益老態的同事就這樣孤獨度日,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生活,有時想想這樣真的值得嗎?

孤獨這種持續的壓力會降低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孤獨感影響心理,並與導致人們過早死亡的各種疾病有關,孤獨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為了追求事業上的登峰造極、出類拔萃,許多人避免不了過著孤獨的生活。所謂各類成功的人士,一天可能跟幾十個人接觸,用各種方法消滅掉自己所有的時間,以忙碌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雖然見了很多人,但內心卻充滿了孤獨,很多次到台北工作的場合,一天結束之後,在回南部的高鐵上深深有這種感覺。

年輕的時候許多人告訴我們要追求人生的目標,包括我對其奉行不已,但沒有人可以明確告訴我們,追求人生的目標,意義到底是什麼?許多勵志的演講告訴我們要追求成功,追求成功一定是正確嗎?即使一開始是正確,應該要奉行一輩子嗎?

沒有更高的目標,我們也可以過有意義的生活嗎?

維根斯坦評論卡繆說:這個人正在實現存在的目的,他除了生活之外,不再需要任何目的,也就是說 —「知足」。

不需要任何目的,就我的了解,就是「耍廢」,那「知足」是什麼?這兩者一樣嗎?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