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中遭打壓與成為「一中政策」的樣板

馬英九在3月27日抵達上海浦東機場,沒有紅地毯,沒有紅布條,沒有歡迎群眾,沒有停機坪講話,沒有賓士黑頭車,沒有前國民黨主席的稱號,沒有國台辦主任的接機,竟然是「七個沒有」,與連戰2005年4月訪問北京時的接待規格差很多。

「聯合報」在當天第二版,以獨家報導的形式強調馬英九將由中共政治局常委丁薛祥接機,結果竟然是連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都不是的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連戰在2005年訪問北京時是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接機。

為何當初是丁薛祥?為何後來又下降規格為陳元豐?連戰當時是前任副總統,馬英九可是前任總統。或許是因為外界的質疑太大,國台辦主任宋濤在3月30日晚上臨時安排與馬在武漢見面,而且要陪同馬去湖南掃墓,算是亡羊補牢。

馬英九在3月28日傍晚與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見面,馬雖然也有講稿,但不是完全照念,算是參考,結果脫口而出稱自己是「台灣總統」,信長星果然不是省油的燈,立即反擊說馬是「台灣地區前領導人」。對中國來說,馬顯然嚴重失言,觸碰中國的政治紅線。因此29日馬與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見面,30日與宋濤見面,4月1日與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見面,3日與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見面,5日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見面,馬的講話完全是一字不漏的唸著講稿;而且3月31日整天是人間蒸發,此頗不尋常,因為馬的行程十分緊湊,怎麼可能一天都沒有公開行程?還是在與宋濤討論什麼?

馬英九在3月28日早上參觀南京的總統府,他說「孫中山先生比我大98歲,在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在2008年也是當了這個...呃...(相差了)96年」,被外界解讀是他不敢講「總統」兩個字,甚至遭到批評;所以晚上在與信長星見面時就講了他是「台灣總統」。但在中國表達不滿後,30日他前往武漢大學贈送書籍時,他拿起一本「執政八年回憶錄」說到:「是我擔任這個工作時候寫的」。

馬英九在3月28日早上參觀南京的總統府,他說「孫中山先生比我大98歲,在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在2008年也是當了這個...呃...(相差了)96年」,被外界解讀是他不敢講「總統」兩個字,甚至遭到批評。(中央社)

 

顯然馬英九又不敢講「總統」兩個字了,但他在4月1日祭祖時提到他是中華民國總統,3月28日率團在南京中山陵時提到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可見馬只敢在台灣人為主的場合才提中華民國。4月2日在湖南大學與學生座談時,他說,「我們國家在1997年前修改憲法,在我們的定義裡面,國家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兩個部分」,「所以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在大陸,在憲法上都是屬於一個中國之下,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

馬英九敢在中國談「我們國家」與「憲法」,難怪在場的台灣學生大喊「好!」,但中國學生卻只有禮貌性掌聲,至於湖南大學校長段憲忠則沒拍手而且表情嚴肅。

馬英九想凸顯的是「一中兩區」,一個中國有兩個地區,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主權包含中國大陸;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稱「一個中國」,主權涵蓋台灣,因此馬主張:中國的主權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重疊的;但中國卻認為「一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享,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如果中國講「一中」,台灣也講「一中」,但是國際是認同那個「一中」?中國在全球有182個邦交國,中國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國際話語權遠遠高過台灣,所以台灣應該是要凸顯「兩岸互不隸屬」,而不是「兩岸相互隸屬」。

何況馬英九談「中華民國」與「憲法」,是面對湖南大學的學生,只有32位,而不是官員,也沒有改變中國官方對台灣既有的政治立場。所以馬自認為是「重大突破」,根本是一廂情願,反而是落入中國的「一中」圈套,成為中國對外宣傳「一中原則」的樣板。

馬英九(左)自認為是「重大突破」,根本是一廂情願,反而是落入中國的「一中」圈套,成為中國對外宣傳「一中原則」的樣板。(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蔡英文在3月29日訪美,4月7日回台,她此行不只美國媒體報導,連國際媒體都大幅報導,馬此行不但國際媒體少見,連中國媒體也冷處理;蔡此行凸顯台灣的主體性與提升台美關係,而馬只是附和中國的「一中原則」,既沒有改善兩岸關係,也沒增進國共兩黨的關係,只加強了他本人與中國的關係;蔡與美國第三號政治人物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見面,而馬只見到省委書記與市委書記。由此可見,兩人各自出訪的意義與效果是高下立判。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范世平

范世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