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不少朋友來電關心,詢問有關文化部長史哲跟高雄市長陳其邁,最近先後前往公視拍攝台語劇影集「鹽水大飯店」片場探班的新聞。
身為原著作者,更感謝的是,導演鄭文堂的用心改編,從愛情故事切入。以及公共電視願意讓屬於台灣民主運動歷史的故事,有機會透過台語電視劇,盡可能讓多一點台灣人知道。
對於熱愛看日本大河劇的我來說,常常很遺憾台灣整個社會,不是很重視歷史的普羅教育,歷史好像只是歷史學者專家的事。
以致於整個影視產業,願意投資關注呈現台灣重要時代與人物的作品,真的很少很少。
因此,我更能理解鄭文堂導演,受限於預算與人力,不得不割捨許多可以更精緻呈現的理想。
部長與市長的探班,對關心這部影集的所有朋友來說,當然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但對熟悉那段歷史的中老年世代來說,從兩次新聞報導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年輕世代的記者,似乎對那段歷史都很陌生。
例如,一直描述耀伯是台灣農運先驅,但為什麼片名叫「鹽水大飯店」,除了說原著叫「鹽水大飯店」之外,沒有任何的說明。
新聞有提到鄭文堂導演說,主要是拍攝耀伯入獄前的故事,所以劇情應該集中在1970年代。
1970年代的台灣,又是怎麼樣的台灣呢?那個世代的台灣青年,關心什麼、擔心什麼、又熱愛什麼?
1970年之前,跟耀伯同世代的青年,自幼少年的成長過程,聽聞了1947年228事件;1950年代白色恐怖;1960年雷震案與《自由中國》停刊、1961年蘇東啟案、1964年彭明敏師生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案。
進入1970年代,台灣首先面臨如彭明敏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所預言,「被退出」聯合國,整個台灣社會,不分族群,憂慮台灣前途。有人想方設方申請綠卡,移民海外;有人選擇「民主保台」,走上追求民主的抗爭運動。
於是,1975年蔣介石去世,《台灣政論》創刊;到1979年美國斷交,《美麗島》創刊。跟耀伯一樣的高雄農家青年子弟,是如何看待台灣的處境?如何熱血的想要貢獻一已之力?以致於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身陷牢獄,歷經殘酷刑求。
為什麼叫 #鹽水大飯店 ?書的目次、跟書的封底,都有解答喔。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