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寶地的歷史,寫在那裏?

過年期間,我再次盤點我服務選區的四個鄉鎮,仍只有虎尾鎮於五年前出版過《鎮志》兩大冊八十萬字,而在四鄉鎮總共七十六個村里之中,也只有約廿五個村里著有沿革史。雲林縣廿個鄉鎮市,亦只有七個鄉鎮市有志,而在三百九十二個村里之中,也只有約百餘個村里著有沿革史。原來,雲林的歷史不是遺忘了,就是大多還寫在各自逐漸消失的記憶裡。那麼,台灣的歷史要寫在那裏?

俗話說,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同樣的道理,地方的歷史自己寫。其實,早在廿多年前推動台灣社造的第一步,踏查文、史、產、地、景,就是從認識家鄉,書寫地方開始,透過在地的田野調查、盤點在地的地方資源,結合社區的基層、倫理,與產業等工作,發展社區的特色,成為地方創生或環境永續的支柱。但以雲林的現況來說,不知是社造的理論與實務的發展有明顯的落差,還是雲林仍處於未社造的未開發階段而不自知。若就此而論,國人愛台灣的根源、基礎,誠不知到底要擺在那裏?無法想像,即連一個雲林到現在,也都還沒有自己的《縣志》。

因此,四年前我在議會開始提案,建請縣府編撰出版《雲林縣志》,之後又分別補充相關提案,包括縣志「英文版」的雙語國際化,以及同步成立「縣史館」,另設立「蔡秋桐文學館」、「Favorlang(虎尾人)故事館」、「陳良紀念館」、「柯鐵紀念館」,「台十九線雲林段的別名『中央公路』改為『Favorlang大道』」,舉辦「二○二一年顏思齊、鄭芝龍登台(一六二一年)四百週年」紀念活動等等。旨在喚醒縣民的歷史記憶,擾動縣民的在地文化認知,從而打造再現歷史現場的脈絡。

這些遺忘的歷史,都是上天賜予雲林人的瑰寶,應該趕快記錄下來,寫在每個人的心裡;建設出來,看在每個人的眼裡。

未來,就像早年社造編列經費鼓勵書寫村里歷史的方法一樣,建議新內閣文化部或各縣市政府也可編列預算,直接鼓勵鄉鎮市區透過計畫爭取「編撰或修訂鄉鎮市區志」的經費,快快打造一個到台灣任一角落都可經由雲端的建制,詳細、深入瞭解地方歷史的現場與導讀地方的國度。

(作者為雲林縣議員,著有《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文彬

林文彬
曾任虎尾鎮長,現任雲林縣議員,著有《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