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台灣智慧電網布局 使電網穩定、可靠且具韌性

台灣政府2016年起,宣示擴大再生能源的設置量,以2025年占總發電量20%為目標,將風與光並列為兩大重要支柱,積極修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加速我國能源轉型。

在政府政策作為後盾的情況下,台灣在2019年迎接了台灣首座商業化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 Formosa I」,而目前在西部沿岸也有好幾座興建中的離岸風場。根據能源局再生能能源統計月報,在陸域風場的部分,當前已經併網的案場中,台電所屬的開發容量達297 MW,民營的案場更上看 530 MW,是不容小覷的再生能源生力軍。在太陽光電的設置,截至2022年11月發電裝置容量已突破9 GW。

風電示意圖。(資料照/海洋風電提供)

大電網模式將邁入歷史?

這是一張令人欣慰的成績單,儘管可以更好。然而眼下更需要解決的事,是如何將多元的再生能源,透過有效率、穩定且有保障的方式,匯入台電電網,以最穩定、發揮最大效益的方式,提供給台灣家戶及產業使用。原本傳統的聚集式大電網,將隨著能源型態的改變,變得分散化、地方化、小型化、敏捷化。

智慧電網邁大步 仍需眾志成城

丹麥不僅作為風電大國,作為電力自由市場,在智慧電網的發展上,也同樣超英趕美。根據丹麥氣候、能源暨公用事業部所發布的報告,丹麥已有超過60家以上的中小企業經營智慧電網的業務,歐盟有超過22%以上的智慧電網研發專案,都在丹麥實驗、執行。隸屬在氣候暨能源部下的丹麥國有電力和天然氣輸配系統公司Energinet.dk和丹麥能源協會(Danish Energy Association),不分公私部門,雙方腦力激盪倡議「智慧電網概念」(Smart Grid Concept),提出公民、電力輸配送方、企業都是未來智慧電網的共同夥伴,並且至今仍持續努力不懈地研發智慧電網相關的科技,例如:利用自動數據監測系統已精準掌握並且優化電網使用率;為電力使用者提供誘因以選擇最佳用電時間;同樣重要的是,為有創新想法的智慧電網業者提供可信賴、安心的政策及金融框架。

關於台灣電力系統的討論,從未像近5年一樣熱烈;隨著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裝置完成,未來我們該擔心的不是電力不足,更重要的是電力輸配效率,以確保電力供電穩定。

(公共關係)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